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於2015年與下午校拆開,沿用灣仔區校舍成為全日制小學。 學校向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亦採用混合能力編班,另設有協作教學、課後功課輔導班及抽離式課程,也有設立學科拔尖班及增潤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照護。 學校與皇仁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等名牌中學屬聯繫關係,畢業生也多升讀以上學校,因此每年吸引大批家長報讀,2020學年就超收12人。 除了升讀小一,升中壓力亦是小朋友將來要面對的難題,因此不少父母都屬意擁有直屬、聯繫或是一條龍服務的小學,而近乎都擁有多間聯繫中學的官立小學成為許多父母的首要考量。 其實現時全港共有34間官立小學(香島道官立小學將於2024年停辦),除了李鄭屋官立小學,其餘皆有1間或以上的聯繫中學,且不乏首屈一指的著名英中,能為小朋友減去不少升中壓力。
推行活動教學、生本教學、協作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資優教育、拔尖教學、小組輔導教學和功輔班,提升同學成績和改善學習態度。 陳守仁有兩成非華裔學生,故特別重視英語發展,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來自約20個國家的學生,與本地學生一同上課,自然營造良好的英語語境。 又鼓勵學生發展第三語言,須修讀日文、法文或西班牙,除了增強外語能力學 習。 雖然陳守仁沒有聯繫中學接軌,但由於學校重視多元智能發展,在學術及體藝方面都培育出不少人才,因此學生的升中前景一向不俗,歷年都有不少畢業生,被男女拔、聖保羅男女及德望等傳統名校取錄。 油尖旺區兩個校網中,31校網的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是數一數二的熱門名校,經常推行多元教育和創新教育,升中派位成績受矚目,皆因每年均有不少學生升讀各區名校。
呂祺官立小學: 全港中文網上學習金獎
至1925年類似的夜間義學在大坑、中環、油麻地皆有開辦, 總共近1000人入讀. 1940年代1940年何明華主教知會校方聖公會打算取回己連拿利一帶土地另作發展, 著校方覓地搬遷, 惟因涉及多幢由史超域家族及公眾捐款所建之建築物業權問題, 磋商膠著. 聖保羅書院被聖公會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 在麥當奴道校舍上課. 3年後檢討合併安排, 原聖保羅書院校友對此合併大表不滿, 並爭取復校. 1947年史伊尹校長傷癒返港, 暫任聖保羅男女中學副校長, 另外與聖保羅書院同學會大力向英國聖公會爭取復校.
教學特色方面,學校與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有一個不同的地方,便是有一科名為「天文、科學與科技」的科目。 學校曾在2018年與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共同研發高小「結合編程機械之STEM課程」。 學校在小四至小六的天文、科學與科技科課堂內,加入「編程機械人單元」,包括一人一編程機械人(mBot)及編程元素(Coding)等課堂。 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意、解難能力及建立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 教育局將全港 19 區分成 36 個校網,按子女就讀小學嘅區域,將子女分入唔同嘅校網。
呂祺官立小學: 小學
千居根據小學在學術 、體育 、音樂、師資、校舍方面的評分,整理全港 Top 100 呂祺官立小學2025 小學排名,其所屬校網和學費,涵蓋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小學,供各位家長作參考之用。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位於黃竹坑,而佢哋嘅學生一直以品學兼優為名,不論喺數學、創新技科比賽中都屢獲殊榮。 呂祺官立小學2025 呂祺官立小學2025 而學校亦注重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掘及提升學生的潛能,而校舍設備更係完善,除咗有泳池,仲有跑道及草地、蝴蝶園、創新科技室等等。 2020 年小一入學申請報名競爭一如既往地激烈,平均 32 人爭一個學位。 自稱是「二叔公」的李澤敏是其中之一,據二叔公所說,校址於皇后大道東269號的呂祺教育服務中心,前身是呂祺官立小學以及灣仔書院。 灣仔書院早在1872年興建,其後直至1959年停辦;其後在1962年改建成灣仔官立小學,1963年更名為呂祺官立小學。
- 協恩中學附屬小學位於九龍城,學校提倡全人教育,學生除咗喺學業上有卓越嘅成績之外,喺德、智、體、羣、美都有全面發展,就好似視藝科一設「藝術家計劃」,讓學生掌握藝術技巧,同時將藝術教育普及化。
- 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意、解難能力及建立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
- 嘉諾撒聖瑪利小學位於油尖旺區,2004年起,學校實行「一條龍」辨學模式,與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結龍,意味著學校的小六畢業生可全部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不能不說這是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受到家長歡迎的原因之一。
- 聖雅各既沒直屬也沒聯繫中學,卻依然深受家長歡迎,推行品德教育多年,既教授傳統中國的道德觀念,也堅守基督教信念,學生品德在區內數一數二。
- 沙田區兩間呂明才小學——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及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下稱沙呂),均是區內大熱學校,其聯繫英中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同樣是區內數一數二的名校。
- 九龍城區學校向來搶手,其中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既是41校網的大熱學校之一,亦是很多女生家長的首志願學校,而且有直屬中學,85%學生可以升讀瑪利諾修院學校 (中學部)。
- 位於西貢的將軍澳官立小學隸屬於95校網,是該區唯一的官立小學,小學共開放126個學額。
呂祺教育服務中心前身是1950年代創立的呂祺官立小學(前身為灣仔書院),1962年7月至1963年9月期間曾將校舍借予重建中的軒尼詩道官立小學。 約於1980年代中期,呂祺官立小學停辦,當時教育署決定將校舍改作政府辦公室用途,成為呂祺教育服務中心,而轄下香港工商師範學院亦曾使用呂祺教育服務中心作校址。 馬頭涌官立小學位於九龍城區,成立於1962年,2001年與下午校拆開。 學校採用小班制教學,全年級共有30個班級,小一收生數量約有126人。
呂祺官立小學: 九龍城區小學
荃灣62校網過去超收學額情況嚴重,而海壩街官立小學在2020學年便成為該校網之冠,超收學額達25人。 學校以STREAMING為課程中心點設計教學活動,加上推行多元認知教學策略,設校本思維課,希望培養學生的科創思維及自學精神。 除了課業學習,學校在課外活動方面亦表現出色,尤其是在數學、音樂等校外比賽都取得優異成績,因此在官立小學中名聲非常高。 升中派位方面,全校有77%畢業生獲派首志願學校,13%獲派第二志願學校,入讀喇沙書院、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保良局董玉娣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等名牌英中。 位於32校網的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簡稱大天海帆)稱得上是油尖旺區的大熱。 除了品德教育做得好,學業成績亦有目共睹,升中派位最多學生獲派聖芳濟書院、真光女書院,也有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華仁書院(九龍)等名校。
呂祺官立小學: 全港數學網上學習特等獎
學校在初小實施「普教中」政策,加上課程採用「高效識字法」、「大量認字」及提早閱讀希望提高學生的普通話口語能力。 此外學校亦有外籍英語教師負責教授英文,以語音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學年,有95%的畢業生成功升讀包括筲箕灣官立中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張祝珊英文中學、筲箕灣官立中學等著名英中。
呂祺官立小學: 灣仔
課程照顧學習差異,多元教育兼顧資優訓練,發展戲劇教育加強學習趣味,而且家校合作愉快,有利小朋友全面發展。 呂祺官立小學 呂祺官立小學2025 民生書院小學創校逾90年,屬九龍城區老牌私立小學,直屬於同區的資助中學民生書院,且位於九龍城校網,升中條件理想。 九龍城傳統名校喇沙小學已有逾60年歷史,該校與直屬中學喇沙書院教學理念一致,雖非一條龍學校,但85%學生升讀喇沙書院,比率依然高。 在傳統教學法外,學校計劃在課程加入探究式學習、STEM教育,加強學生在數理、科學上的能力。
呂祺官立小學: 西貢區小學校網排名
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 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呂祺官立小學: 荃灣區小學校網排名
瑪利曼十分着重學生的語言能力,除於小一開始要求學生修讀英國文學外,新學年更在小二設立「普教中」試點。 而他亦不負眾望,成功在升中試中考獲全港第15名的佳績,獲得5年的中學獎學金;後來考入皇仁書院,為日後考入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晉身工程師行業打下穩健的基礎。 二叔公直言,若非校長的一番話,現時的他可能仍只是一個普通技師。 隨着早前規劃署建議就灣仔區分區大綱圖作修訂,並將灣仔皇后大道東269號的呂祺教育服務中心,納入賣地計劃改作住宅用途後,它的前世今生,勾起一班「舊同學」的回憶。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原屬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下午校,於2015年正式轉為全日制小學,校址由譚臣道遷往銅鑼灣東院道3號,與原校同屬12校網。
呂祺官立小學: 黃大仙區幼稚園
而且學校冇精英班,所有學生平均分配六班,而不根據學業成績、體藝特長等分班。 2021 呂祺官立小學 年小一入學申請報名競爭十分激烈,平均 22 人爭一個學位。 拔萃女小學位於佐敦,一直都係一間好受一班家長歡迎嘅小學,拔萃女小學培育出唔少文武雙全的學生並且校風純樸而且有完善校園設備配套,例如有室內游泳池、STEM 室、語言教學室等等。
呂祺官立小學: 觀塘官立小學(秀明道)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創校逾80年,向來是家長心儀的名校之一,每年收約3,500份小一申請表,爭奪140個小一學額,相等於25人爭一學額。 能吸引過萬名家長慕名而來,絕非無因:畢業生赫赫有名,如文學家白先勇、教育家劉天賜、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等;學校堅持自信教學,找出孩子的閃光點。 油尖旺區的名女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除了與同區的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結龍外,另一所一條龍小學為位於紅磡的天神嘉諾撒學校。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中一自行收生學額極少,有志讓女兒入讀的家長可從其結龍小學入手。
呂祺官立小學: 西貢區幼稚園
拔萃小學雖然已和男拔脫勾,不過在41校網內,仍然是熱門之一,是以活動教學和專題研習為主導的基督教男女校。 由1872年灣仔書院成立至今整整147年,皇后大道東269號用地都是用作教育用途,但也許這個紀錄將於今年劃上句號。 政府早前將校址的地皮納入賣地表,轉為住宅用途;按計劃本應於2018年下半年賣地,整座建築會否、何時推倒重來,現時仍是未知之數。
呂祺官立小學: 西貢區中學
保良局何壽南小學,紮根黃大仙區內49年,深受黃大仙區家長歡迎。 2015年遷入啟德,轉入34校網,而且歸入傳統名校集中地九龍城區中學校網,畢業生可爭奪喇沙書院、瑪利諾修院學校、華英中學等12間名英中的學位,相對屬黃大仙中學校網多一倍機會。 循道於1951年創校,是辦學團體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在香港開辦的首所學校,並於2011年由原址加士居道遷至衞理道,校舍面積達9萬平方呎,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雖然循道與循道中學的直屬關係將結束,課程一向強調多元教育,重情又重理,情是指生命教育,關愛之情;理是指思維技巧,學習之法理。 屬35校網的馬頭涌官立小學 (紅磡灣),原為馬頭涌官立小學下午校,2001年9月由九龍城福祥街遷至紅磡灣愛景街現址,並正式轉為全日制小學。
教育署除了將校舍分成上、下午部招收學生外,又撥給羅富國師資學院校友會,籌辦夜間小學,專門收錄超齡失學青少年入讀,這間夜校自一九五零年至校舍重建才停辦。 當時課程編排,術科(工藝)所佔的課節比重大,木工及家政科每星期有十二節,超過總節數百分之三十。 副校長潘如珍女士憶述:由於當時學生多是勞工子弟,因此課程偏重於技術培養,老師為了配合教學需要,還要進修理髮、補鞋、烹飪、裁剪和木工等工藝課程。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位於西貢區,屬於95校網,2021年升中派位成績理想,96%的同學入讀首三志願中學。 呂祺官立小學2025 位於62校網荃灣區內甚有口碑的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於政府中央課程的框架下,自行編制課程。
灣仔區的男校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於2018年遷往北角百福道新校舍, 呂祺官立小學 並轉為全日制小學,由12校網改為東區14校網。 呂祺官立小學2025 華仁小學有直屬英中香港華仁書院,遷至14校網後直屬關係不變。 呂祺官立小學2025 不過據知香港華仁書院有意於今年轉為直資,並逐步與華仁小學「脫龍」。 聖母無玷聖心學校聖母無玷聖心學校在1964年創立,學校鄰近香港文化博物館,與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天主教聖堂及修道院相鄰。
呂祺官立小學: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大埔區
屯門區70及71校網雖然並非名校網,但區內34所官津小學中,有14所有聯繫中學,不少是順德聯誼總會及保良局屬下的優質中小學。 順德聯誼總會何日東小學是區內的熱門學校,有同屬會兩所聯繫英中,升中前景優越。 學校着重兩文三語,中、英文科採用校本課程,二至六年級實行普教中。 王錦輝是全港首間由大學開辦的附屬學校,一條龍直資吸引區內外的家長報讀。 學校既有大學支援,善用資訊科技教學,又設「其他學習經歷」(OLE)課程,學生有很多機會發展潛能。 沙田91網爭崩頭之大熱學校,位於沙田第一城,年年超收情況嚴重,與浸信會教育學院有聯繫。
呂祺官立小學: 退休公僕尋消失的校園 灣仔官小同窗跨世紀再聚
位於大坑的香港真光中學(小學部)為男女校,出名重視培養學生品德,而且推行「普教中」多年,成效顯著。 雖然直屬中學為女校,但男生的升中成績一向不俗,多數是港島區名校,如皇仁書院、聖保羅書院及金文泰中學等;中學部保留 25% 的學位給聯繫小學,升學有一定保證。 傳統名校跑馬地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校舍為二級歷史建築,為推行全日制,校舍展開改建及擴建工程,包括加建一座設24個課室的大樓。 在工程進行期間,師生需暫遷至柴灣跨區上課,校網則仍保留於灣仔區, 小學學額亦維持不變。 希望在踏入選校高峰期前,為正為準備報讀幼稚園,和準備來年小一入學而頭痛的家長們提供協助,為子女揀選適合的學校 。 每年九月是幼稚園升小學選校開學季,事前當然要了解一下香港各區校網最 Top 小學排名。
呂祺官立小學: 全港小學 Top 10 Band 1 名校排名
班別分甲、乙、丙、丁,一年級沒有分精英班,二年級開始甲班就是精英班。 「選擇學校表格」分為甲部(不受校網限制的學校選擇)及乙部(住址所屬學校網的學校選擇)兩部分。 此外, 家長在填寫乙部時,應盡量將其居住地址所屬學校網的小學,按照意願排列先後次序填入表內。 作自行分配學位之用,而學校必須全部取錄有兄或姊在本校就讀的申請學生。
另外校長史伊尹上校與校友著名建築師司徒惠籌劃分階段開展其他新校舍建設工程. 1960年增設完整六級制的小學部, 校舍設於中學部校舍旁, 校友招練俊牧師擔任小學校長.1962年香港立法局通過《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確立校董會的具體組成, 以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為校董會主席. 1963年學生會成立, 是香港首個中學的學生會, 當時由總學長兼任會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