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年6月24日,一名7歲長期病患的男童逝世,幸好他的心臟大小及血型都與智愷所需的吻合,再經歷10小時的換心手術,智愷終可以重獲新生,手術後智愷的腎功能回復正常,心臟亦沒有出現排斥反應。 區永谷醫生2025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表示,智愷是香港年紀最小接受心臟移植的個案,這次成功實屬本港醫療界的里程碑。 瑪麗醫院上月完成亞洲首宗運用OCS的心臟移植手術,受贈者是約50歲女病人,她有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2016年診斷為雙心室衰竭,今年3月突然心室頻脈而昏厥,心臟超聲波顯示心臟嚴重衰竭,之後要依賴雙種類強心藥。 至於死於中風的捐贈者年逾55歲,且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逾50%,屬「邊緣捐心者」,團隊將捐贈者的心臟擺放在OCS運送及監測超過4小時,認為心臟適合移植,最終團隊用了14個小時完成移植手術,其間心臟離開捐贈者身體時間為6小時45分鐘。 死者袁惠芬的主診醫生范瑜茵作供時表示,2013年5月在瑪麗醫院接到葛量洪醫院的護士長通知,有一個AB+血型的捐贈者可捐出心臟,當時她想起袁惠芬,問護士長袁的血型,護士長回答是A型。 范瑜茵承認在正常情況下,血型不吻合不應該進行移植手術,事件她亦有向袁的丈夫解釋血型出錯。
關心您的心在中環中心已經有15個年頭,當中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有喜有悲,各委員、中心會友、我們的顧問及各合作夥伴都見證著本會的成長。 由於市區重建局需要於本年12月於中環中心開展大型規劃工程,我們需要暫時搬離,但正所謂有危才有機,我們都十分期待中環中心地下單位裝修工程完成後,會有更好、更新的設施及服務,令會友及其家屬,甚至是關注心臟健康的社區大眾都能受惠。 區永谷表示,全港共有四十名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近半轉投私營醫療市場,醫生人數不足是事實。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區醫生態度惡劣,咁大個一第一次遇到如此缺德的醫生,收幾千蚊,講得唔清唔楚。 迫你比幾千蚊照,問一句就好似殺左佢父母咁鬧病人,話你問呢條問題好白痴。
區永谷醫生: 瑪麗引入「養心機」助移植 料每年多救三至五病人
瑪麗醫院與葛量洪醫院團隊上月進行相關移植手術,從死於中風年過55歲的邊緣捐心者身上取出心臟近7小時,其中4小時用新系統支援心臟,成功移植到50歲女病人身上。 「第二次核對係由我負責做,我知道一個(受體)係A,一個(捐贈者)係AB型血‥‥‥我冇解釋得到嘅理由,當刻錯過咗察覺問題嘅機會。」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昨交代換錯心經過,坦然承認犯錯。 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主管范瑜茵強忍淚水解釋,女病人患末期心臟衰竭,本月初轉到葛量洪醫院,心功能極差,不宜植入人工心臟,遂安排輪候換心。 區永谷醫生2025 手術室內的區永谷立即展開補救治療,包括洗血及增加抗排斥藥,女病人目前用呼吸機及注射強心針,暫時心臟功能穩定,但未來數日或數星期仍可能隨時急性器官排斥。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對朗朗年輕早逝表示哀痛,讚揚他擁有頑強的求生意志,父母日夜衣不解帶照顧朗朗,希望他的家人可盡快走出傷痛。 區永谷醫生2025 (星島日報報道)器官移植可以救活寶貴性命,尤其每年只有數宗的心臟移植。 團隊因救人心切,一時疏忽調亂AB與A型受贈關係,將去世病人捐出的AB血型心臟錯誤移植予病情危急的五十八歲A型血女病人,為本港醫療史上首宗換錯器官。 團隊已為女病人洗血及加重抗排斥藥,病人暫時心臟功能穩定,但可能隨時出現嚴重排斥。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兼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昨承認涉人為疏忽,將盡快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原因。
區永谷醫生: 醫療評價
為換心手術操刀的區永谷醫生表示,智愷是香港歷來換心最年輕的病人,手術難度之高是他過去25年從未遇過。 醫管局指,三間心胸外科中心每年平均處理一百至二百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輪候時間約三至六個月。 知情人士認為,三院工作性質不同,部分醫院需兼顧小兒外科或心臟移植手術,不能單憑醫生人數比較。 香港每年約有10至12宗心臟捐贈,去年等候人心臟移植有54人,現時未採用邊緣捐心者心臟,如捐贈者年齡高於55歲、左心室風血頻數低於40%、或冠狀動脈狹窄大於50%等,港島西醫院聯網團隊希望新技術下可考慮使用。
- 區永谷指出,如果沒有系統的幫助,心臟有逾三分之一的機會出現功能受損,但今次在該系統支援下,避免心臟受損。
- 被問及是誰人決定挑選袁作移植手術時,區稱,理論上他可以給意見,但最終由葛院方面決定。
- 【星島日報報道】瑪麗醫院於一三年發生「換錯心」的嚴重醫療事故, A+血型女病人被錯配移植AB+血型的心臟,死因庭昨繼續為死者袁惠芬展開死因聆訊,袁的主診醫生即葛量洪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范瑜茵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區永谷醫生出庭作供。
- 「第二次核對係由我負責做,我知道一個(受體)係A,一個(捐贈者)係AB型血‥‥‥我冇解釋得到嘅理由,當刻錯過咗察覺問題嘅機會。」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昨交代換錯心經過,坦然承認犯錯。
-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表示,智愷是香港年紀最小接受心臟移植的個案,這次成功實屬本港醫療界的里程碑。
- 據了解,鄭力翔早前已向瑪麗醫院辭職,最快下月轉往名醫雲集的中環中建大廈私人執業。
威院指已在該科增設副顧問醫生職位紓緩人手壓力,料七月將有兩名心胸外科專科培訓醫生到任。 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坦言,本港心胸肺外科工作辛苦,難吸引「新血」,整體專科人手並不足夠。 區永谷醫生 區永谷醫生 面對人手不足,但每年包辦七百多宗超大型心臟手術,當中包括一百八十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擔心應接不暇。 區永谷醫生 團隊已為女病人洗血及加重抗排斥藥,病人暫時心臟功能穩定,但可能隨時出現嚴重排斥。 在新技術下,一些年紀較大或狀況較差的心臟亦有機會移植,瑪麗醫院上月便完成全亞洲首宗使用器官護養系統進行的手術,成功將一名年過55歲,本身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的中風死者心臟移植到另一年約50歲患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身上。 因此,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區永谷醫生領導的研究小組,聯同葛量洪醫院心臟暨胸肺外科,對華人接受微創內窺鏡靜脈摘取技術進行研究。
區永谷醫生: 講座 5 抗癌新法
疫情以來出現很多口罩廠,其中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亦有經營自家口罩廠,他表示,當初成立口罩廠是為了旅遊從業員可以賴以維生,現時員工可以轉回旅遊業;而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同樣有經營口罩廠,他表示,不會遣散員工,但可能就需要轉型,從事其他崗位。 崔定邦表示,觀察其他地區,當地居民仍會戴口罩,相信港人在公共交通工具都會戴口罩保障健康;林健鋒就表示,口罩廠可能會轉型回收行業,認為現時環保業有很大空間。 叙福樓集團主席黃傑龍表示,取消口罩令顧客不需要戴口罩,而員工就可自行選擇戴較透氣的透明口罩還是外科口罩,公司都會提供,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就表示,業界鼓勵處理食物的員工戴口罩,但只是建議不能強制。 區永谷醫生續指,當天上午9時20分時開始做手術,而至11時15分時,區已將心臟放好並縫合時,手術室突然接到范的緊急電話指AB+血型心臟,錯誤移植到血型屬A+的袁身上。
區永谷醫生: 烏龍「換錯心」開刀句鐘知出錯 病人心臟已取出 醫生:返唔到轉頭
兩院緊密合作,為心臟移植病人提供術前和術後的護理, 心臟移植團隊不斷為有需要考慮心臟移植以及已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提供全面的專科醫護服務, 以求穩定及控制患者病情及改善其生活質素。 【本報法庭組報道】瑪麗醫院於2013年5月發生血液錯配、換錯心醫療事故,血型屬A+的女病人袁惠芬卻被移植了屬AB+血型的心臟,袁最終半年後因感染肺炎死亡。 當時的主診醫生、葛量洪醫院心臟科部門主管范瑜茵醫生稱,當日曾問護士「乜AB+可以畀A+?」,她記得護士回答「得嘅」。 區永谷醫生2025 港島西醫院聯網引入可令屍心保持跳動的「器官護養系統」,讓心臟可在體外保存長達10小時,且以往不被採用的「邊緣功能心臟」也可用作移植。
區永谷醫生: 專科
葛量㓋醫院負責一切移植前的評估和移植後的跟進,而肺移植手術則在瑪麗醫院進行。 有別於傳統移植手術將心臟存放在冰箱冷藏、心跳會停止及不會有血液灌注器官,該系統會保持捐贈者心臟溫暖及跳動,還會有血液灌注,可減少缺血性損傷,醫生甚至可以注入藥物,改善器官的狀況。 【星島日報報道】瑪麗醫院於一三年發生「換錯心」的嚴重醫療事故, A+血型女病人被錯配移植AB+血型的心臟,死因庭昨繼續為死者袁惠芬展開死因聆訊,袁的主診醫生即葛量洪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范瑜茵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區永谷醫生出庭作供。 范稱當時與女護士通電話時曾問「乜AB(心臟)可以畀A㗎咩?」,印象中女護士回答說「得」。 區永谷醫生 而負責為袁操刀換心的區永谷於手術開始逾一小時後,才獲通知受贈者與袁的血型不脗合,但礙於袁的心臟已取出放在手術桌上逾半小時,已經「返唔到轉頭」,別無選擇下仍繼續手術。 本港醫護團隊使用嶄新器官護養系統(OCS)監測捐贈心臟功能與生理狀態,成功完成亞洲首宗心臟移植手術。
區永谷醫生: 講座 7 認識器官移植
區永谷醫生 區永谷醫生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蘇潔瑩擔心,資深醫生離職會令公營醫療出現知識及經驗斷層,公立醫院遲遲未能引進新儀器及新技術,近年在硬件上已漸被私家醫院拋離,個別專科的培訓名額亦不足,均令資深醫生意興闌珊,促請當局提出全方位挽留人才策略。 范瑜茵稱,袁生前患有家族性遺傳心肌肥大,2013年5月4日入住葛量洪醫院深切治療部,需接受三種強心針,而袁血壓偏低,同時患腎衰竭需洗腎,屬於輪候名單中最危急等候心臟移植的人。 葛量洪醫院沒有專屬器官移植的病人聯絡主任,是由資深護士或護士長與其他醫院的器官移植部人員聯絡。 區永谷醫生2025 現時20個月大的許智愷在8個月大時確診患罕見限制性心肌病,病情在今年初急轉直下,智愷當時需要安裝外置人工雙心室輔助裝置(俗稱人工心)代替心臟功能,肝、腎亦開始衰竭,面對細菌感染及腦中風風險,智愷更多次出現缺血性中風,情況危急。
區永谷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消息指,威院心胸外科由○六年至今,先後六名醫生離職,一年半前增聘一名駐院專科醫生,但將於四月初離職赴英國工作。 消息透露,該科從前有兩名基礎外科培訓醫生來輪替受訓,但近一年來無人「敲門」。 香港大學外科系主任盧寵茂、外科系肝臟外科主任陳詩正及負責腎移植的瑪麗醫院泌尿外科顧問醫生姚銘廣昨亦旁聽記者會。 盧寵茂認為,區及范為資深醫生,出錯已令他們及團隊很難受,他得知范瑜茵為手術通宵準備,相信團隊真心想幫病人。 他個人認為,血型配對是常識,無奈發生錯誤:「ABC咁簡單,割左腳唔會變割右腳,偏偏成個團隊就係冇ring the bell(響起警號睇唔到)。」他期望器官移植處理工作日後能更集中。 再加上各種病徵、痛楚,以及繁複的治療程序,在對病況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病人可能出現嚴重的情緒反應,令病情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