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華人精神病院落成,又在1925年與歐裔病院合併為域多利精神病院。 一街之隔的西營盤國家醫院應用西方醫學治療,其時香港未有完善的西醫培訓,自然需引入外來人才營運。 山道殮房 不過,代入英國醫護的角度,香港不只離家數千里,更自1894年爆發嚴重鼠疫,為何要離鄉別井前來工作?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馬籠宿曾分別在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及1915年(大正四年)發生大火,整條街道除卻中央的石造階梯及被稱作「枡形」的隘口外,其餘均是重建的建築物。 但被視為馬籠宿地標景點的多座水車,以及一眾古雅建築物,造工均極仔細,仍然瀰漫着濃濃的古雅風貌。 他說,西環大樓拆樓時,有傳南亞保安的神位被人移走,但到底它下落如何,也無從稽考。 山道殮房2025 山道殮房 當時守在煤氣鼓的一名南亞保安沒有即時逃走,反而跑入火場啟動緊急裝置,將煤氣鼓餘下的煤氣經管道排出大海,大大減低爆炸傷亡,但他因此殉職。 山道殮房 公眾殮房儲存格不足一直為人詬病,潘俊傑表示,如醫院接收到涉及刑事案件的遺體,都會轉移至公眾殮房解剖,可見公眾殮房的儲存壓力絕對不少。
山道殮房: 歷史
看畢「AH」界石再往前走,佇足般咸道與高街交界,扶着欄杆可俯瞰醫院道。 及後,因應2022年初的第五波疫情導致大量染疫長者離世,而現有殮房存放遺體的空間不足,政府決定將新殮房提前至同年4月啟用。 此前,衛生署借用鄰近的一幅空地,並放置多個臨時凍櫃,以應付上述情況[3]。 舊殮房可供存放168具屍體,冷藏室貯存格數僅次於葵涌公眾殮房。 只見沿着石坂街道兩旁的建築物,盡是傳統的木構房舍,似乎跟數百年前的光景一樣,十分迷人。
- 時至今日,經過刻意保存及活化的馬籠宿,仍然憑着迷人的傳統建築及古雅氛圍,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到訪。
- 山道途經的長發大廈所在地,昔日有石塘咀最著名的四大風月場所,即「詠樂」、「倚紅」、「賽花」、「歡得」,盛極一時。
- 現時3間公眾殮房的遺體儲存容量,合共僅638具,故此,港府擬花逾10億元,於富山公眾殮房現址毗鄰重置公眾殮房。
- 曾經有申請者面試公眾殮房服務員時,因為承受不住而暈倒,其後更投訴殮房做法不當。
- 同時會增設室內遺體告別室,供死者家屬進行告別禮;並將增設環保化寶爐,內有處理黑煙及飛灰的系統。
- 2022年12月29日,新殮房大樓正式揭幕,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為首官員主持,而殮房亦改為現名;至於舊有的殮房大樓,則於2023年1月7日起停用[4]。
在大約四百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要從東京往返京都,便得透過漫長的陸路旅程。 作為當年接通東京及京都兩地主要幹道之一的中山道,沿途設有多個供旅客歇息的驛站,其中位處岐阜縣(Gifu)的馬籠宿(Magome Juku),正是箇中的人氣驛站。 時至今日,經過刻意保存及活化的馬籠宿,仍然憑着迷人的傳統建築及古雅氛圍,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到訪。 和合石墳場、長洲墳場、大澳墳場及禮智園墳場均設有棺木墓地。 西環大樓前身,是煤氣鼓的所在地,當年碼頭工人從三角碼頭運來煤炭,煤氣鼓燃燒煤炭,供應全港市民所需。 1934年5月14日早上,煤氣鼓突然爆炸,大火波及附近民居,尤其火炎乘風勢往上吹,令石塘咀加倫臺一帶住戶死傷慘重。
山道殮房: 殮房揭秘 殮房服務員:每副遺體會發出不同味道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又稱域多利公眾殮房,英語:Victoria Public Mortuary)是香港一個公眾殮房,於1972年建成。 曾經有護士接受TOPick訪問時指,醫院有不成文的禁忌,當護士包裹屍體時,不會在遺體前叫同事名字,因為怕有人剛離世,遺體聽到某個名字後,就會回來找人。 不過,潘迪豐就指殮房服務員沒有任何禁忌,接觸遺體前都沒有特別的說話要講,一切都是以平常心態來進行解剖工作。 食物及衞生局向區議會提交文件,為於堅尼地城西部增設海濱長廊及休憩用地,規劃署建議搬遷現時位於西寧街的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在西南方約800米、域多利道西面無民居地方重置,位近摩星嶺山腳。 山道殮房2025 重置後的公眾殮房將有五層高,共有五個冷藏室及一個冷凍庫,可存放的遺體量由現時70具,增加四倍至358具。
直到1961年西環大樓落成,因為期間發生不少工業意外,街坊建議在大樓內供奉南亞保安的神位,神位據傳安放在大樓第八座地下。 但原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西環發生煤氣鼓爆炸,死傷無數,及後盛傳怪事頻生。 山道殮房2025 怪事連連,亦有傳一位疑似該名保安的「鬼差」出現阻止罪案發生,事後街坊設置神位供奉這位「摩囉差神」,紀念他的英勇行為。 山道殮房 曾經有申請者面試公眾殮房服務員時,因為承受不住而暈倒,其後更投訴殮房做法不當。
山道殮房: 服務
由於冬季較多長者凍死或出現併發症死亡,殮房需求較為緊張。 3間公眾殮房於長假期及冬季期間的平均使用率可高達101%,非常飽和,有時更要動用九龍公眾殮房存放遺體。 某些電視劇指殮房服務員的人工可達$2.8萬元,到底是真是假? 潘俊傑指殮房服務員人工的確較高,以瑪麗醫院殮房為例,服務員的薪金由$1.8萬至$1.9萬元起跳,頂薪為$2.4萬元。 潘俊傑又指,申請者最好有樂觀的心態,因為殮房工作性質陰沉,不希望殮房服務員工作期間愈變愈陰沉,所以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
- 另在坂道兩旁,還不時可見一個個木水桶狀的物體,這是當年用來盛水救火的裝置,可是來到今日,木水桶內竟然另有乾坤,裝着的正是滅火筒!
- 山道之上有一條名為山道天橋的行車天橋,為山道最為矚目的建築物,被形容為一件解構主義建築傑作[7]。
- 這次導賞團由香港行跡與香港島環島徑挑戰合辦,市民即日起至明年1月15日參與環島徑挑戰,休閒組探索路徑並完成問答遊戲後,可獲環島徑襟章和電子證書。
- 不過,代入英國醫護的角度,香港不只離家數千里,更自1894年爆發嚴重鼠疫,為何要離鄉別井前來工作?
- 殮房總給人陰陰森森的感覺,但實際上瑪麗醫院的新殮房非常光猛,採取落地玻璃的設計,沒有想像中陰暗恐怖。
-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英文:Victoria Public Mortuary)係香港一個公眾殮房,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西部(西環尾)嘅西寧街(不過地址係域多利道34號),樓高兩層,由衞生署管理。
- 2005年6月當局決定開始港島綫西延的西港島綫計劃,並於石塘咀設一地鐵站,以龍虎山上的香港大學命名為大學站,但這個名稱與九廣東鐵(現稱東鐵綫)的大學站相同,因而引來了不少爭議。
隨着瑪麗醫院於1937年落成,國家醫院漸漸退出醫療前線,護士宿舍遂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以紓緩鄰近精神病院擠迫情况。 走到1樓拱形遊廊盡頭面向東邊街,映入眼簾正是早前兩間精神病院的舊址,較早建成的歐裔精神病院(1885)只供歐裔人使用,男女病牀各4張。 山道殮房 「最早期是沒有精神病院的,有乜依郁,便鎖他們(病人)入大館(舊中區警署),就是坐牢。」歐裔精神病院的建設,某程度上反映社會應對精神病患的進步,不過何文傑說當時精神病「無得醫」,病人實質上只是在病院居住,沒有接受治療。
山道殮房: 街坊暢談社區變遷 獨不知神位去向
離開高街舊精神病院,再穿過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另一端出口會看見贊育醫院。 贊育醫院由倫敦會傳教士於1922年創立,是繼雅麗氏醫院後另一間提供產科服務的醫院,原址位於西邊街,1955年國家醫院拆卸後才遷往醫院道現址。 至於西邊街舊贊育醫院獲評一級歷史建築,保存得相當好,正門上方「贊育醫院」四字仍清晰可見,現為西區社區中心。 從西營盤港鐵站C出口出發,左轉沿着般咸道走,距離錦翠園不遠的地面會發現一座刻有「AH」的界石。
山道殮房: 煤氣大爆炸 保安捨身阻止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英文:Victoria Public Mortuary)係香港一個公眾殮房,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西部(西環尾)嘅西寧街(不過地址係域多利道34號),樓高兩層,由衞生署管理。 上環太平山街一帶華人聚居地,因人口密集及衛生惡劣,成為重災區。 後來政府出售該地皮作豪宅項目,AHNH輾轉在1997年遷往大埔,由醫院管理局營運。 開埠初期華人聚居西營盤,政府在此建立香港最早的公共醫療設施,記者參與由香港行跡創辦人何文傑帶領的導賞團,談到西營盤,他說此區最多的正是醫院、學校和教會,「這裏早期有人,有人就有宗教、有教育、有醫院」。
山道殮房: 政府擬摩星嶺山腳重置域多利亞殮房 遺體存放量大增逾四倍
潘俊傑又透露,如殮房爆滿,服務員會先確認其他殮房有沒有位置,得到家屬同意才會把遺體轉移至其他殮房;但如其他殮房同樣爆滿,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會按足規條把2具同性別的遺體放置同一儲存格內。 雖然殮房有此做法,但他強調只有少數情況下才會把兩具同性遺體放置同一格內。 重置後的公眾殮房將為樓高五層,當中共有五個冷藏室及一個冷凍庫,可供存放358具遺體,較現時可存放的70具遺體數量為多。 山道殮房 西環不只設有照顧生命起始的產科醫院,人們生命消逝之後,石塘嘴有殮房安置遺體。 山道休憩花園所在地從前是香港最早的公眾殮房,由1905年營運至1964年,今天園內已不見殮房蹤迹。 何文傑指着舊照片,介紹當時殮房旁還設職員宿舍,員工福利不俗。
山道殮房: 設施
這次旅程他集中講述港島西的醫療歷史,導賞尾聲還帶我們到訪鮮為人知、面臨拆卸的一座拱門。 鑑於舊富山公眾殮房的設施日漸老化及遺體存放量日漸飽和,衞生署於大圍寶福紀念館對面重置富山公眾殮房。 山道殮房2025 新殮房於2022年落成,遺體存放量增至830具,取代葵涌公眾殮房,成為香港最大的公眾殮房[2]。 大爆炸後,加倫臺一帶鬼影幢幢,附近居民深夜不時聽到慘叫,又見到白影掠過加倫臺。
山道殮房: 煤氣大爆炸 保安捨身阻止
本署亦負責管理十個公眾墳場:香港墳場、掃桿埔咖啡園墳場、新九龍8號墳場(鑽石山金塔墳場)、赤柱監獄墳場、和合石墳場、長洲墳場、大澳墳場、禮智園墳場及兩個位於沙嶺的墳場。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又稱域多利公眾殮房,英語:)是香港一個公眾殮房,於1972年建成。 殮房處於香港島堅尼地城西部(西環尾)的西寧街(不過地址為域多利道34號),樓高兩層,由衞生署管理。
山道殮房: 服務
痘局於1910年正式啟用,主要接種牛痘及以中醫藥治療天花病人。 天花疫情退卻後,政府1930年代收回局址改設傳染病院,二戰期間建築遭受破壞,「那時候沒有錢維修,就唯有拆,但以前清拆很有譜,這些重要的東西留着」。 山道殮房 拱門及奠基石獲保留,並重置於西寧街花園,就這樣看着周遭建築變遷。
山道殮房: 歷史
此外,由「馬籠上」通往馬籠陣場上展望台的位置,更有一個掛着多塊寫滿密密麻麻文字木牌的裝置,原來這是昔日的告示板。 有傳聞指,當年曾有小偷光顧西環大樓,正當他集中精神爆竊單位,赫然發覺背後傳來熱力,一轉身,只見他身後站著一名皮膚黝黑,全身著火的人,小偷嚇得大叫,於是驚動街坊,將他捉拿送官究治。 之後街坊相信那夜全靠南亞保安顯靈,阻止小偷爆竊,神位從此香火鼎盛,造就一段南亞神明護佑街坊的逸事。 現時,瑪麗醫院新殮房就有33個放置24周以上的流產胎及死胎的儲存格,159格成人儲存格。 由於殮房服務的位置有限,面對需求增加,在冬季高峰期殮房更會出現「爆棚」的情況。 「爆棚」情況不只出現於醫院殮房,連公眾殮房甚至殯儀館「雪櫃」都有機會爆滿。
「以前有個說法是『You go Hong Kong』, 山道殮房 即是『你去死啦』,外國人說的,因為疫症多、賊多。肯來的,都要有些優待。」何文傑指完善的住宿配套不可或缺,港英政府不惜工本,於此地建成龐大豪華的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 舊照片可見醫生宿舍佔地面積反而較小,「早期只有幾個醫生而已,醫生『大樓』,護士『大大樓』,護士多於醫生」。 國家醫院是全港首間公立政府醫院,原址遭火災燒毁之後,1878年遷至西營盤。 比對舊地圖,現時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所在地,曾是國家醫院的婦產科和醫生宿舍。 1911年香港大學成立,國家醫院轉換身分作教學醫院,直至瑪麗醫院於1937年落成為止。 本署轄下有六個政府火葬場(分別位於港島哥連臣角、九龍鑽石山,新界富山、葵涌、和合石以及長洲)及十二個公眾骨灰安置所(分別位於港島哥連臣角、黃泥涌道;九龍鑽石山;新界富山、葵涌、曾咀、和合石,以及長洲、南丫島、坪洲和禮智園)。
參考保育往例,這些歷史遺物將會被收起,相信多年後才可在別處重見天日。 山道殮房 另外,在觀光案內所對面便是藤村紀念館,這是紀念在此出生的明治時代著名詩人及小說家島崎藤村,而以其舊居改建的設施,值得一看。 至於四方木屋,便是文豪島崎藤村長子島崎楠雄的後人居住及經營紀念品店與咖啡茶座的地方。
記者來到石塘咀,走過已經是地盤的西環大樓遺址,穿過石塘咀熟食中心往上走,便來到加倫臺。 記者巧遇一名剛從加倫臺某大廈步出的街坊張伯伯,煤氣大爆炸的事,他不但清楚,也順勢講了石塘咀一帶的歷年變化。 殮房總給人陰陰森森的感覺,但實際上瑪麗醫院的新殮房非常光猛,採取落地玻璃的設計,沒有想像中陰暗恐怖。 政府計劃於2019年內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並於2019年第三季進行岩洞優化工程,料於2023年完工。
山道之上有一條名為山道天橋的行車天橋,為山道最為矚目的建築物,被形容為一件解構主義建築傑作[7]。 山道殮房 山道殮房2025 天橋走向大致上跟山道相同,惟天橋兩端連接的位置略有不同。 在一年一度的盂蘭節,山道天橋下會有人搭臨時戲棚,上演神功戲[8]。 2022年12月29日,新殮房大樓正式揭幕,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為首官員主持,而殮房亦改為現名;至於舊有的殮房大樓,則於2023年1月7日起停用[4]。
山道殮房: 殮房揭秘 殮房服務員:每副遺體會發出不同味道
政府於1980年代曾打算以地鐵港島綫連接該區,並於區內預留車站出口兩個位置,惟計劃一直停止。 2005年6月當局決定開始港島綫西延的西港島綫計劃,並於石塘咀設一地鐵站,以龍虎山上的香港大學命名為大學站,但這個名稱與九廣東鐵(現稱東鐵綫)的大學站相同,因而引來了不少爭議。 該車站最後命名為 香港大學站 (HKU Station),香港大學站同時亦被建議為連接南區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的車站。 根據中西區區議會文件,規劃署早前曾進行「堅尼地城西部土地用途檢討」,當中建議將域多利亞公眾殮房搬遷,以便於堅尼地城增設海濱長廊。 而政府於域多利道西邊、近摩星嶺的一幅綠化帶旁,預留用地作重置殮房之用。 山道(英語:Hill Road)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連接薄扶林和石塘咀。
2008年6月7日早上的暴雨,令香港大學周亦卿樓後面的天然山坡,發生嚴重山泥傾瀉。 山道途經的長發大廈所在地,昔日有石塘咀最著名的四大風月場所,即「詠樂」、「倚紅」、「賽花」、「歡得」,盛極一時。 亦因上述原因導致香港大學的選址問題曾於香港立法局展開激辯[2]。 山道殮房2025 何文傑着團友把握機會拍照,因為政府已把所在地段賣予發展商,將有勘探工程,圍封清拆只是時間問題。
根據香港學者陳云根在《鹹濕》一文章中提及,有人推斷,鹹濕此詞語於1920至1930年代由在石塘咀工作之妓女所創造。 山道殮房 石塘咀早年是香港色情行業其中一個集中地,妓女頗多接待位於附近碼頭工作的苦力,該等男人終日勞累而流汗,海風吹拂,皮膚結鹽,惹來一身鹹水味,故稱該等上門尋芳之急色男子為「鹹濕佬」[5]。 同時會增設室內遺體告別室,供死者家屬進行告別禮;並將增設環保化寶爐,內有處理黑煙及飛灰的系統。 為配合周圍環境,工程將包括綠化項目,如綠化天台等,而外牆會使用低反光的物料,以減少對周邊建築物及居民的影響。 另外,於用地的東南面、原為港鐵火藥庫的岩洞,則會用作興建殮房附屬設施,包括供法醫使用的個人保護裝備倉庫等。
殮房服務員可以公開或內部招募,公眾殮房屬公開招募,而瑪麗醫院殮房則屬內部招聘。 瑪麗醫院殮房主任潘俊傑解釋,由於殮房工作並非一般人可以承受,所以希望申請者有醫院的工作經驗、習慣接觸病人,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轉眼前往導賞最後一站,我們離開西環,來到堅尼地城巴士總站旁邊的西寧街花園揭秘。 東華痘局拱門和奠基石在此挺立,訴說香港逾百年前對抗傳染病的歷史。
山道殮房: 服務
至於性病醫院,雖則當年對岸的九龍樂道建有一所性病診所,但規模不及西營盤這邊。 其時西營盤毗鄰的石塘嘴發展成風月區,娼妓行業大盛,被稱為「塘西風月」。 歷史悠久的馬籠宿,可供細賞及玩味的地方實在不少,好像在石坂街道閒逛時,定會發現個別屋子前方都有巨大水車的蹤影,成為訪客打卡的好地方。 另在坂道兩旁,還不時可見一個個木水桶狀的物體,這是當年用來盛水救火的裝置,可是來到今日,木水桶內竟然另有乾坤,裝着的正是滅火筒!
山道殮房: 煤氣大爆炸 保安捨身阻止
山道南至薄扶林道和般咸道交界,北至德輔道西和干諾道西交界,是一條南北走向的下斜街道,並在山道休憩花園有一分支通往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山道70號和88號校舍)及山景園。 山道是一條單程路,途經保德街、遇安臺、加倫臺、南里和皇后大道西。 青山醫院成立後精神科重心轉移,高街舊精神病院改作日間門診部,並於1971年起空置長達27年,據說其間成為夜間探險熱點及道友聚集地。 後來火災燒毁大部分由木材建成的主樓,政府便拆卸大部分建築,保留花崗石立面及L形遊廊。 走過一趟時光旅行,我們沿高街來到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極罕有的花崗石立面透露其不平凡身世。 在因鬧鬼傳聞而得名「高街鬼屋」之前,這座巴洛克建築原建於1892年,與醫療歷史息息相關。
至於重置後的公眾殮房將於同年啟用,而原有的殮房將在重置完成後才停用,其後將交還土地供地政總署發展海濱。 這次導賞團由香港行跡與香港島環島徑挑戰合辦,市民即日起至明年1月15日參與環島徑挑戰,休閒組探索路徑並完成問答遊戲後,可獲環島徑襟章和電子證書。 山道殮房2025 邊走邊看,大家準會發現除卻個別民居外,絕大多數的馬籠宿建築物均是商店、食肆及住宿設施。 好像以栗菓子馳名的川上屋,始創於元治元年(1864年),是家百年老店;暖簾寫滿木字部首漢字的山城屋,當然是家售賣木製商品的商店,有木盒、木餐具及木擺設之餘,更可找到木製的酒器。 以東京日本橋為起點的江戶時代五條幹線道路「五街道」之一,又稱作木曾街道或木曾路的中山道,是由東京日本橋一直通往京都三条大橋,全程長約五百三十公里。
TOPick到訪瑪麗醫院的新殮房-惜別間,訪問了殮房服務員潘迪豐,了解真正的殮房,解答大家對殮房世界的疑問。 港鐵在石塘嘴南面設有香港大學站(HKU Station),乘客可以在此乘搭港鐵港島綫,香港大學站亦被建議為連接南區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的車站。 香港大學站曾被稱為寶翠站(Belcher Station)、屈地站(Whitty Station)和石塘嘴站(Shek Tong Tsui Station),惟港鐵最終採用香港大學站作正式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