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為香港醫療出一分力,所以我們建構這個網上平台,聆聽及反映醫護人員、市民的聲音,依理直說醫療健康大小事,旨在引發社會討論,推動改善香港醫療質素。 發言人強調,有關改變能進一步監控及確保化療服務的安全及質素,達到專業而標準的水平。 另外,護士亦可專注護理的工作,以提供更適切的護理服務予病人。 「我等咗幾個鐘先做到化療,新房啲櫈又硬又唔好坐,畀咗入院費冇得瞓不特止,仲要等咁耐,醫院真係唔知點搞!」楊先生坦言對新措施深表不滿,認為醫院突增收費等同向癌症病人「開刀」。 在外國,醫學界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肺癌有正面效果,好處是能發現X光照不到的位置,例如胸椎、心臟前後、肋骨及肝臟前後方。
一九五零年成立的撒瑪利亞基金,為符合特定臨床準則及通過經濟審查的病人提供經濟援助,病人可以獲得資助,購買一些治療過程中需要、但不屬公立醫院和診所標準收費提供的「自資購買醫療項目」或「自費藥物」。 當伊院遷院啟德後,仍傾向留在九龍中聯網,醫院名稱尚待討論。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醫院管理局消息指出,伊院搬走後,原址擬留作公私營醫療服務發展,包括興建一間日間診斷治療中心,以及一間有800張病牀的專科醫院。 基督教聯合醫院屬九龍東聯網的龍頭醫院,惟過去多年欠缺腫瘤科住院服務,當病人需要住院接受化療、電療,會被轉介至九龍中聯網的伊利沙伯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放射治療的幕後精算師 醫學物理學家鄭致遠:反覆運算…
我們的跨專科醫療團隊由外科、內科腫瘤科、臨床腫瘤科、病理學和放射科的專科醫生所組成。 由於伊利沙伯醫院目前病牀擠迫,設施亦開始陳舊,大量市民都傾向選擇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治療也使醫院的手術室使用率近乎飽和,香港政府正積極考慮落實伊利沙伯醫院重建計劃,及納入2014年1月公布的《施政報告》中。 重建伊院將徵用啟德兩幅預留醫院用地,即興建腦神經科卓越醫療中心及一間中小型急症醫院的用地,病房確實數目仍未落實。 伊院現時所有服務會全部搬進啟德新院,新院亦會預留一兩層樓開設腦科中心,並會支援旁邊的香港兒童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2025 伊利沙伯醫院是繼港島西聯網的瑪麗醫院、九龍中聯網的廣華醫院及九龍東聯網的聯合醫院後,第四間需要重建的醫院。 關仲江稱,如遇到病情較複雜的癌症病人,例如需要住院接受化療、電療,會安排他們至九龍中醫院聯網,即包括伊利沙伯醫院。
- 本院於九二年十月開始與衛生署的家庭健康中心合作照顧產前的婦女。
- 以伊利沙伯醫院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主管曹志成為首的研究團隊,透過比對42個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樣本,找到四組與癌症復發有關的基因突變,不過團隊指仍需更大規模的研究確定臨床影響。
- 具經驗的專科醫生離職,令臨床腫瘤科出現經驗斷層的局面。
- 與此同時本院亦實行社區長者服務計劃,除了定期派遣外展醫護人員到區內各個護老院舍,也在老人科日間醫院為一萬名長者診療。
- 而協同其他部門,本院的腦神經科則為急性中風病人提供二十四小時的溶栓治療。
- 組織提供免費的「粉紅天使乳癌化療陪診服務」,由乳癌康復者義工陪伴癌症病人在醫院進行化療,讓病人在抗癌路上不再孤單,又透過過來人的經歷扶助新確診患者,助癌症病人勇敢面對治療。
- 除了二維超聲檢查,合適個案會加入三維或四維超聲檢查作全面評估和準確診斷,以便向孕婦解釋胎兒結構異常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 一九五零年成立的撒瑪利亞基金,為符合特定臨床準則及通過經濟審查的病人提供經濟援助,病人可以獲得資助,購買一些治療過程中需要、但不屬公立醫院和診所標準收費提供的「自資購買醫療項目」或「自費藥物」。
聯合醫院料於2023年完成擴建工程,屆時新設癌症中心,讓病人盡量原區就診。 臨床管理系統是一套綜合的電腦資訊管理程式,它可記錄病人所屬及曾入住過的病房,各種臨床診斷和醫療工序,它的功能並包括:查詢和列印化驗室和放射診斷的報告,覆診預約,列印手術記錄,出院記要,轉介信,病假證明及藥單等等。 有了這個電腦系統的幫助,日常的病人處理和數據搜集已經變得很輕易了。 聯網亦預計在明年第一季,會就腫瘤科增加750個專科門診就診人次,增加5500個普通科門診診症名額,及藉「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為約4640名病人提供服務。 他補充,伊利沙伯醫院的腫瘤科服務屬全港最大,佔醫管局同類服務逾兩成半,而化療病人近年有所增加,故增加更多就診人次,以減低新症等候時間,他指上年度已分派10名護士協助有關服務,今年度再增加1名醫生。 醫管局回覆本刊查詢,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量,醫管局會繼續增加手術室節數,並透過加建設施和增加人手來提升癌症手術的服務量。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癌症病人運動秘笈
一些發生在臨床腫瘤科的零星醫療事故,已令市民對公營醫療大失信心,也增加市民尋求私家醫生第二建議的需求,變相增加病人和家人的經濟負擔,而且相信醫生心裡亦絕不好受。 另有公立醫院神經外科醫生亦指,開錯左、右腦,「10年才可能會有一次」,如此出錯對病人而言是「不忿」的。 一般如此複雜手術,會由2至3個醫生負責,他們都會反覆檢查造影結果。 造影結果上,會用英文left 及right, 或「L」、「R」代表左、右。
- 要注意的是,該等候時間只供參考,並非現時預計等候時間。
-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港共有 135,427 個預約新症。
- 內科人員的良好工作表現,和部門上下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因此多年來我們的團隊和員工屢獲本院及醫管局的各個傑出獎項。
- Bowtie在 2021 全年於直接銷售渠道中持續排行第一。
- 曾聽聞不少醫生訴説,應付門診的工作已經佔據他們的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加上醫管局盛行開會文化,進一步剝奪他們實際為病人進行治療的時間,唯有利用公餘時間,為每位需要電療的病人規劃電療方案。
- 雖然早期癌症通常需要施行手術治療,但對於部分癌症,前期藥物治療可以縮細腫瘤並提高手術成功率。
- 最近連續爆出幾宗公立醫院看不到病人X光片陰影,延誤肺癌診治時機的個案,社會輿論嘩然。
- 在外國,醫學界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肺癌有正面效果,好處是能發現X光照不到的位置,例如胸椎、心臟前後、肋骨及肝臟前後方。
“輔助生育組”在2008年11月已領有夫精人工授精牌照(人類生殖科技條例)。 我們致力為不育夫婦提供全面之檢查及治療(及至夫精人工授精)。 我們的輔助生育診所治療不育病人,成功懷孕者超過百份之十五。 為已確診子宮頸病變及需要專科治理的病人繼續跟進病情,而診斷為低風險的病人則由母嬰健康院或家庭計劃指導會跟進。 我們的醫生、助產士和營養師會為患有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的孕婦,提供飲食調節及控制上的指導,並監測孕婦和胎兒的情況。 設於婦產科日間中心,專為評估胎兒生長遲緩及有複雜內科疾病或不良生育史的高危妊娠孕婦的胎兒健康。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伊院爆嚴重醫療事故 女病人右腦有血管瘤 醫生錯開左腦
病人於本月8日早上進行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病人右頭顱內動脈血管瘤出血,引致腦壓上升。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由於病人當時情況危急,有生命危險,神經外科醫生向病人家屬解釋狀況及取得同意後,為病人進行緊急開腦手術。 該名神經外科醫生根據當時初步所得的造影檢查影像,「不為意地」替病人進行緊急左頭顱開腦手術,打開病人一部分的左頭顱骨,排出腦水。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臨床腫瘤科
公布指,涉事女病人54歲,因嚴重頭痛、頭暈及作嘔,於本月7日晚上前往將軍澳醫院急症室求診,醫生診斷病人有嚴重腦出血及積水,遂即時將病人轉到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繼續治療。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2025 楊先生不幸罹患鼻咽癌及肺癌,每月均需往返伊利沙伯醫院R座腫瘤科覆診。 今年四月下旬,楊按時前往腫瘤科一樓專科門診接受化療,但護士卻指示須轉往七樓病房,並要求先行辦理入院手續,「以前化療都唔使入院,都唔明點解無端端要畀百五蚊辦入院手續?」儘管滿腹疑團,有病在身的楊最終仍按護士指示繳費。 醫管局以改善腫瘤科服務質素為名,突然要求化療病人繳付入院費! 由四月一日起,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要求所有前往接受化療的病人,須繳付一百五十元住院及入院費,有病人不滿院方「夾硬」將以往毋須住院的化療服務「住院化」,藉以斂財!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提供無障礙輪椅大型的士接載服務,的士設有斜台,方便輪椅客人只需安座直入車廂。
再者,若果兩所教學醫院的人手根本已經嚴重不足,那麽其他醫院的人手短缺問題便更加不堪設想。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若果其他醫院要拉近與兩所教學醫院的就診人次與醫生比率的距離,瑪嘉烈醫院需要增加9位、東區醫院則需要增加12位、而伊莉莎白醫院就需要增加20位-總共49位臨床及內科腫瘤專科醫生。 醫管局傍晚公布一宗嚴重醫療事故,伊利沙伯醫院為一名54歲、右頭顱內有血管瘤的女病人進行開腦手術,卻「不為意地」開錯左腦。 麻醉科醫生即時通知神經外科團隊,團隊才急急修正,放回已打開的病人左頭顱骨。 抗癌之路對病人和照顧者而言都帶來情緒上、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消耗。 在港怡醫院,我們的腫瘤科醫生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紓緩治療。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醫生話唔知等幾耐才可做手術」
3D立體影象,令直徑少於 0.5 cm 的微細病灶也無所遁形:「電腦掃描07年有嘅,但一年後(才可檢查)我點等呀,我都係喺出面(私院)做,出面做晒俾(報告)佢就快好多。」郭說。 病人經查詢確認使用的藥物受社區惠澤藥房資助後,可以致電藥房登記,然後將相關文件遞交至社區惠澤藥房,職員隨後會聯絡合資格的病人,進一步核實資料,經過審批後,病人便可到社區惠澤藥房購買或領取藥物。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提供服務:提供資助給有經濟困難的癌症,例如資助他們購買假髮、義乳或額外營養品等,幫助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大腸癌等77日有得醫
本部門的子宮腔鏡手術,包括較容易、簡單的定期性手術如:宮腔鏡及刮宮檢查;較複雜的手術如:宮腔鏡纖維瘤切除及宮腔鏡子宮內膜銷毀術。 此外,我們現已提供嶄新手術:子宮肌瘤宮內分碎術及子宮內膜射頻能量治療系統,為病人提供更為快捷及安全的選擇。 為了促進病人的護理及多科綜合治療,我們在2012年引入了護士主導癌症個案管理計劃,部份婦科癌症病人將增設婦科癌症個案經理跟進。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休息 星期日 所有診所 公眾假期 所有診所 (腎臟透析治療中心除外) 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日間醫療中心新翼暫停服務 (腎臟透析治療中心除外)。 🍌因為五到七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所以為什麼我們告訴癌症病人一定要晚上九點睡,因為你的大腸早上六點到七點的時候自然就會蠕動,叫你起床,蹲馬桶了。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行醫多年,曾目暏病人於數月間因癌症離世,惟醫學科技進步為病人在抗癌路上帶來曙光,亦成為張醫生繼續行醫的動力。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專科團隊
病情輾轉到了10月,郭明再次入醫院,仍然查不到病因:「又抽血又照X光,都係照唔到啲乜,結果又係要我出院。」直至聖誕期間,因為咳嗽太厲害,郭明轉看普通科門診,再照X光。 這次終於照到肺部有一個陰影,普通科醫生即時轉介郭明到沙田圓洲角胸肺科診所,再轉到將軍澳靈實醫院。 另外,癌症病人家屬的心理壓力亦不容忽視,既要擔心病人的病情隨時有所變化,又要長時間照顧病人,失去私人時間,也缺乏休息時間,積聚的壓力隨時導致情緒「爆煲」。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病人互助組織
有些癌症病人和家屬會不斷在網上搜尋不同的癌症資訊,其實建議病人閱讀足夠的相關資訊便可,了解得過於深入,反而有可能令自己更加擔心病情,影響心理質素。 現時有很多癌症服務機構,包括香港防癌會、癌症基金會等,都會提供有關各類型癌症的資訊小冊子,病人和家屬可以閱覧這些小冊子來獲得中立、正確的資訊。 受不少新聞報道影響,不少癌症病人誤以爲所有癌症治療的費用都一樣昂貴,其實癌症治療方法衆多,費用各有差異,而且現時政府和坊間機構也有提供不同類型的藥物資助計劃,涵蓋多種治療藥物,大大減輕癌症病人的經濟負擔。 伊院為各個臨床專科的病人提供高層次及高強度護理,亦在許多所設的臨床專科中,扮演著第三層專介中心的角色,特別是癌症科、胸肺及心臟科、腦神經科、及愛滋病科。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港共有 135,427 個預約新症。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心臟科
由於市民對醫管局提供的外科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服務整體需求增加,醫管局已逐步增加各聯網的手術室節數和化療診所數目,以及延長放射治療服務時間。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2025 治療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是不少癌症病人最關心的事情,其次還有藥物是否受資助計劃涵蓋。 現時香港醫院管理局設有藥物名冊,病人可以在網上查詢自己需要使用的藥物是否受醫管局的藥物資助涵蓋。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港共有約182,041個外科預約新症。 港島東聯網醫院嘅外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最長,需要等約1年,當中10%九龍中醫院聯網嘅病人要等約2年。 如果想在公立醫院預約手術,主診醫生一般會先向病人解釋他們的臨床情況及需要,並於商討後,為病人安排接受手術的時間。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癌症資訊
病人若因經濟困難,未能繳付應繳的醫療款項而需要申請醫療費用減免,可於辦公時間內前往醫院E座G09室醫務社會服務部,以便進行有關的評估。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 醫院職員會先聯絡病人家屬講解有關特別探訪安排及作預約登記,家屬無須另行致電醫院預約。 訪客在前往醫院前,可透過醫管局網頁或流動應用程式「HA Go」,填寫探訪資料及閱讀探訪需知。 在處理人手短缺的問題上,醫管局管理層的慣常做法離不開口頭鼓勵每一位同事,强調在艱難時期不要計較多付出,只要每人多付出一步,便可以舒緩大家都面對的人手短缺問題。
第一小時每30分鐘費用為HK$15,第2小時每30分鐘費用為HK$20,第3小時每30分鐘費用為HK$30,其後時段每30分鐘費用為HK$30。 在合適情況下如胎兒貧血、胸腔積液、下尿路梗阻、羊水過多胎兒,提供宮內治療,如宮內輸血、胎兒胸腔或膀胱吸液或導管引流或羊水減量。 產房已于九四年開始設有中央胎兒監察系統之設備,在護士工作站設有監察器監察胎兒情況,婦產科醫生在院內可通過網上胎兒監察系統取得待產婦女胎兒心跳的資料。 遇有胎兒活動不正常或胎兒缺氣等情形出現時,可即時探測到及作出迅速的處理。
全港共有十八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在醫院管理局和相關大學的信任和支持下,本院是全港唯一營辦四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慈善機構。 在面對癌症的路上,我們的癌症適應支援經理會陪伴患者和家屬走過確診、治療、康復階段,協助他們消化複雜的資訊,並連繫社區資源,在不同層面協助他們與癌共存。 提供服務:透過電話與「同路人」分享和交流抗癌經歷,從而令癌症病人得到聆聽、支持和關懷,同時安排有共同需要的患者電話聯繫,以及由乳癌康復者及義工分享抗癌經歷,費用全免。 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2025 提供服務:計劃由註冊護士、社工及癌症康復者透過電話諮詢、癌症資訊、外展探訪、情緒疏導及轉介慈善計劃等,主動幫助癌症患者及家人減輕壓力,服務費用全免。
伊利沙伯醫院的住院服務包括普通內科、各個專科及感染隔離病房。 除此之外還有心臟加護病房、血液科和中風病房以及兩個洗腎中心。 而日間病房則提供醫療服務與心臟、腎、血液、風濕病和普通內科等的患者。 事實上,本院超過百分之五十需要住院的急症患者將會被送到內科病房作進一步治療,其數量按年多達五萬九千人次。 而我們涵蓋全面的門診和日間病房服務,每年更替二十萬個病人診症和跟進。 與此同時本院亦實行社區長者服務計劃,除了定期派遣外展醫護人員到區內各個護老院舍,也在老人科日間醫院為一萬名長者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