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1911年,多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1846年,理雅各帶同神學院的3位華人學生到倫敦,包括吳文秀,宋佛斂和李劍麟,並於1848年獲聯合王國(即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5] 。
牛津道學校: 歷史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今年,啓思中學中六級共有三位同學獲得了43分或以上的成績,讓校方對他們的成就感到驕傲。 此外,100%的學生獲得了國際文憑課程而41%的同學獲得挑戰性的雙語文憑,而25%的學生取得了40分以上的好成績。 這些學生成績的優異表現,已超越了國際文憑組織 (IBO) 全球平均分約30.24分。 學校校園面積約莫4000平方米,全校有25個課室,同埋一座坐到千人嘅大禮堂。
- 這次是英華書院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音樂比賽,而團員演出亦獲當地評論讚賞,尤其是自選樂曲《Hymn to the Sun》的演出,巧妙加入合唱成為全場的感動一刻。
- 經反覆磋商後,決定向倫敦傳道會要求復辦英華書院,及派遣一位歐籍人士擔任校長。
- 學術嚴謹,大學學位課程入學率八成以上,DSE成績亦持續遠高於本港平均水平。
- 特別室4間(舞蹈室、多用途室、英文室、電腦及教學資源室)。
- 1843年,英華書院和附屬的印刷廠遷至英屬香港,亦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個中文活字鋼模。
-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 倫敦會的支持減退,道濟會自顧不暇,形勢十分嚴峻。
1964年,校刊《火炬》(Torch)創刊,書院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牛津道學校2025 牛津道學校 然而,艾禮士校長也有一些頗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1969年度,他在中六級取錄了15名女生,有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認為破壞傳統。 啟思中學沒有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因此,中學可以自行決定收多少啟思小學的學生。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牛津道學校: 學校地圖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而掌校20多年,帶領書院經歷戰爭、復元、重建、擴充等階段的鈕寶璐校長亦於12月27日逝世。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英語:CCC Kei Wa Primary School (Kowloon Tong))位於香港九龍塘牛津道1號B,於1964年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辦。 學校前身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下午校,2005年底遷往九龍塘原為英華書院使用的校舍,並開始改為全日制授課。
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香港淪陷,書院被迫停課,鈕寶璐校長參加了海軍義軍隊,而校舍則被日軍徵為工務廠棧。 近年國際文憑課程(簡稱 IB)愈來愈受歡迎,正是該課程特別重視培育學生探究知識、解難的能力。 於 2012年正式註冊成為 牛津道學校2025 IB學校的啓思小學,並不是國際學校,乃依據本地課程,校本編制,以 IB PYP(小學項目)框架施行教與學。
牛津道學校: 校舍
1997年,書院出現了首位香港中學會考10A狀元曾申翹。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同年,書院又成立了英華青年會(與現在的學生會等同)和創立《英華青年》(Ying Wa Student)。 牛津道學校2025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牛津道學校2025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倫敦會於1840年委派牧師理雅各於1840年主持書院及傳道工作。 兩年後,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英人接管香港。 牛津道學校2025 倫敦傳道會亦決定將書院遷至香港,以展開對華傳道工作。 1843年,英華書院和附屬的印刷廠遷至英屬香港,亦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個中文活字鋼模。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啟思小學的資訊。
牛津道學校: 學校類別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校舍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牛津道學校2025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但同時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小學部被迫停辦。 牛津道學校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於同年1964年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 亦是這個原因,新小學被命名為「基華」[4][5]。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8][9]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牛津道學校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牛津道學校: 學校簡介
我們並沒有與該深圳學校有任何的管理或財務關係,亦從未於該深圳學校的創校、現在或將來的營運上擔當任何角色。 我們僅此澄清,報道中提及的連鎖幼稚園是由另一個贊助機構獨立營運及管理,並與本辦學團體屬下位於牛津道2A的啓思小學附屬幼稚園、啓思小學及將軍澳蓬萊路啓思中學的經營、管理和財政上沒有任何關連。 1990年,楊寶坤先生(Mr. Yeung Po Kwan)接任校長。 他主張校政民主化,重視和校友會的聯繫,又成立家長教師會,務求學生、教師、校友、家長和學校共同承擔書院的發展和監管的責任。 此外,在1991年,書院恢復停辦數十年的社制比賽。
牛津道學校: 學校設施
[16]於1964年接收英華書院小學部停辦學生的基華小學下午校,則接手書院舊有的牛津道校舍,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13][17]。 在沈校長帶領下,學生人數創復校以來的新高,有約200人,而且開設夜間小學,由書院的高年級生任教。 復辦校報《英華月刊》,組織籃球隊,奪香港學界籃球聯賽冠軍。 牛津道學校2025 沈校長及倫敦會的威禮士和皮堯士牧師,最後決定與初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作發展旺角弼街地段。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歷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的英華書院小學部。 牛津道學校2025 1955年,英華書院校董會決議由旺角弼街搬遷,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3]。
牛津道學校: 學校
學校過往曾接待來自法國、阿根廷、土耳其、意大利、美國、德國、丹麥、芬蘭及冰島等地的交流生,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會話能力,擴闊視野。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牛津道學校2025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以色列擴大對加沙地帶的攻勢,地面部隊已開進加沙南部,同時對北部的攻擊持續。 巴勒斯坦官方通訊社瓦法社(WAFA)12月4日報道,以色列軍隊當天下午對位於加沙城一處社區的兩所學校發動空襲,造成至少5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牛津道學校: 教學語言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深水埗區、黃大仙區、觀塘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牛津道學校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油尖旺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學習和教學策略:「全人教育」,學校把課程分為「正規課程、增潤課程和生活課程」三大類別。
牛津道學校: 教學情況
英華書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奪最高榮譽「玫瑰盃」外,在現今的中銀香港紫荊盃(前為玫瑰盃)中亦在近年連續長期位於前三甲位置。 這次是英華書院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音樂比賽,而團員演出亦獲當地評論讚賞,尤其是自選樂曲《Hymn 牛津道學校2025 to the Sun》的演出,巧妙加入合唱成為全場的感動一刻。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牛津道學校: 英華書院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牛津道學校2025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1922年,曉士牧師回英休假途中病逝,書院唯有向廈門英華書院借調腓立士牧師(Rev. L. Gordon Phillips)擔任校長。 書院面對缺乏外籍校長和外籍教師、政府隨時撤回津貼、校舍業權紛爭等問題,陷入再次停辦的危機。 倫敦會的支持減退,道濟會自顧不暇,形勢十分嚴峻。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 鈕寶璐校長去世後,校董會聘用艾禮士先生(Mr. 牛津道學校2025 牛津道學校2025 Terence Iles)接任校長一職。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這時,沈維昌和盧冠元兩位老師,堅決保校,由沈維昌先生(Mr. Richard Shim Wai Chong)擔任校長,學校得以繼續辦學。 由於條件不足,政府在1927年撤回津貼,校方因此籌劃自建校舍。 牛津道學校 經反覆磋商後,決定向倫敦傳道會要求復辦英華書院,及派遣一位歐籍人士擔任校長。 1913年,倫敦會贊同道濟堂的提議,並差曉士牧師(Rev. Arnold Hughes, M.A.)來港復辦英華。
辦學宗旨:為孩子提供卓越而健全的教育,揉合中外教育精粹,制定一套獨特而具高效能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全人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奠下日後成功的基礎。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牛津道學校2025 85%;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我們留意到近日有一宗新聞報導,涉及一名索償者通過法律程序,聲稱要求一名過去曾經經營過一連鎖幼稚園的人士償還債務,而該連鎖幼稚園的名稱與我們組織屬下的幼稚園名稱相似。
1938年,舒活牧師離任,薦舉自1933年已在書院任教的鈕寶璐先生(Mr. Herbert Noble, O.B.E.)當校長。 然而,由於其後的英華畢業生未能如外界期望般從事佈道工作,捐款者頗有怨言,加上中國政局動蕩,理雅各牧師不得不在1856年停止收生,並於1858年結束學校。 早期的書院兼負教育和出版的工作,出版刊物包括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以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 全校語文政策:學校所有班別及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 為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學習的能力,學校增撥資源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此外,日常活動如校內宣布、週會及其他重要活動,均以英語為主,普通話或粵語為輔,以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