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可能的表現有陰道出血、接觸出血甚至腫塊等。 晚期子宮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輸尿管阻塞引起的腎功能衰竭、出血、陰道惡臭分泌物、淋巴水腫和瘺[14]。 2012年,約有320,000位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並造成約76,000人的死亡[3]。 子宮標本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三名,僅次於卵巢癌和子宮頸癌[3]。
- 6.卵巢腫瘤 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如顆粒細胞瘤和卵泡膜細胞瘤。
- 目前認為MRI從影像學上提供子宮肌層浸潤、腹膜後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價值較大,可用以指導治療(FIGO,2003)。
- 陳晨等(1997)也證實瞭孕激素除抑制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外,對腫瘤細胞有直接作用,使腫瘤細胞生長受抑,促使其向成熟轉化,細胞發生凋亡及萎縮。
- ①單純放療:用於高齡,有嚴重內科合並癥,無法手術或晚期患者,應按臨床分期(FIGO,1971)選用放射治療。
子宮肌瘤 但必須注意子宮腔往往迂迴彎曲,或被粘膜下肌瘤阻擋,使探針不能完全探入,或為漿膜下肌瘤,宮腔往往不增大,反而造成誤診。 (一)感染及化膿:肌瘤感染多系瘤蒂扭轉或急性子宮內膜炎的後果,血源性感染極為罕見。 子宮肌瘤的成因多與雌激素有關,停經前皆有復發機會,女性即使已接受治療,仍應多加注意日常飲食、恆常運動,減低復發風險。 雄激素藥物:雄激素藥物(如 danazol)可緩解經血過多所導致的貧血,但沒有縮小子宮肌瘤大小的作用。 口服避孕藥:口服含有雌激素及黃體素、或是只有黃體素的避孕藥可控制經血量,進而緩解子宮肌瘤所導致的經血過多症狀(口服避孕藥如何安全使用,可以參考我們的這篇文章)。
子宮標本: 抹片檢查
其他預防方法包括不進行性行為及使用保險套[19]。 子宮標本2025 子宮頸癌篩檢透過抹片檢查、或使用醋酸來辨別癌前病變,若針對癌前病變進一步治療可預防其發展成癌症[15]。 子宮標本2025 子宮頸癌的治療包含合併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1]。 在美國,五年整體存活率為68%[20],影響預後的關鍵主要在於早期發現[3]。
根據世界統計,有高達一半以上的婦女皆不可避免地會感染HPV,而重複感染HPV更會提高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子宮標本 除此之外,陰道癌、外陰癌及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也都是感染HPV所造成,女性朋友不得不更加注意自身的健康。 另外,若家族中有子宮頸癌相關病史,其女性成員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會因而提高,然而,有些子宮頸癌患者發病的原因仍不明。
子宮標本: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類別
癌組織分化好時,其組織結構與增生期的宮內膜腺體相似,但細胞及腺體結構均有一定的非典型性。 細胞呈柱狀或矮柱狀,核長圓形,染色質較粗較深染,胞漿少,核仁明顯,排列緊密,呈假復層;腺體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或背靠背,或腺腔共壁,或呈篩狀腺腔結構,向間質浸潤。 癌組織分化差時,細胞異型性較大,呈實性條索狀或彌散片狀排列,構成非鱗狀的實性區。 Matthews等在1997年的一篇回顧性分析中指出,子宮內膜癌在白人婦女中發病率較黑人婦女高。 子宮內膜的漿液性乳頭狀癌及透明細胞癌在黑人婦女較白人婦女多見,而子宮內膜癌的這兩個亞型常表現為低分化及臨床晚期,因此預後差。 其原因尚不明確,已知突變的p53基因的過度表達在黑人婦女明顯高於白人婦女。
- B.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分化:指癌內的扁平上皮成分是惡性者,過去稱子宮內膜腺鱗癌,WHO第二版分類中也建議不用;若用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癌分化,也是很明確的。
- 有作者對21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經腹壁皮下註射高舍瑞林(gosorelin)3.6mg,每四周重復。
- 兩位專家將在節目中為大家揭曉答案,並大方分享他們縱橫市場十多年來的經驗法則與投資心法。
- 4.化療 子宮內膜癌診斷時大約70%~75%是臨床Ⅰ期,可選用手術治療。
大部份的肌瘤病患都會定期追蹤,一般追蹤的時間大約3個月~半年一次,對未停經的女生而言,因為卵巢持續分泌雌激素,子宮肌瘤大小維持不變或緩慢長大是合理的。 有些病人是藉由嚴重的貧血才發現自己有肌瘤,貧血的症狀常見是頭暈、爬樓梯走路會喘、胸悶心悸、疲憊,而越是讓月經爆量的肌瘤,代表對內膜影響越大,換言之,對受孕的影響也越大。 二、微創:以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的「經腹子宮切除術」和「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或是更新式的「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NOTES)」,會經由陰道切除子宮肌瘤或子宮。 (1)組織發生學:女性生殖道器官和組織是由胚胎時期的米勒管發育、演變、分化而來,米勒管乃由體腔上皮內陷而形成。
子宮標本: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
但近年來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診斷方法與技術的進步、高齡化婦女人口增加等因素,使子宮內膜癌有逐漸增加趨勢。 推測可能和飲食西化、壓力大、熬夜或日夜作息顛倒等有關,這些生活型態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導致女性荷爾蒙失調;子宮內膜長期處於荷爾蒙刺激之下,就容易病變,甚至引發癌症。 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子宮標本2025 更年期常發生月經紊亂,尤其子宮出血較頻發者,不論子宮大小是否正常,必須首先做診刮,明確性質後再進行治療。
目前,對子宮內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據臨床資料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可分為兩類: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 子宮標本2025 但醫師多半不建議長期使用,雖然這類藥物能有效縮小肌瘤,「但卻會使患者出現熱潮紅、盜汗、心悸等更年期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國泰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家彥表示,而且一旦停止使用柳培林,肌瘤通常又會繼續生長。 沒有子宮,就沒有子宮肌瘤,所以切除子宮是治療子宮肌瘤的終極手段。
子宮標本: 危險因子與致病機轉
他莫昔芬(TAM)與雌激素競爭受體,抑制瞭內源性雌激素與受體結合,減少瞭雌激素對子宮內膜促進增生的作用。 PR水平低的腫瘤,可先用他莫昔芬(TAM)使PR水平升高後再用孕激素;或他莫昔芬(TAM)與孕激素同時應用,均在晚期或復發的內膜癌達到瞭一定的緩解率。 他莫昔芬(TAM)也可能直接作用於腺癌細胞,使之抑制有絲分裂。
子宮標本: 孕激素治療
以往,按1982年FIGO分期,Ⅰ期者通常作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加雙側附件切除術;Ⅱ期者則作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Ⅲ、Ⅳ期者,凡有手術可能則先手術,盡量切除病灶,縮小瘤體,術後輔以放療或孕激素治療。 否則,宜先行孕激素、放療或/及化療待有手術可能時再手術。 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 子宮標本 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 MRI是三維掃描,優於CT二維掃描),對Ⅰa期內膜癌可描出。
子宮標本: 子宮內膜癌介紹
CLS常見於低分化及有深肌層受累者,無CLS與有CLS患者的復發率分別為2%及44%;腹腔及盆腔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7%,3%與27%及9%。 Disaia報道無盆腔淋巴結轉移之復發率為10.5%(21/199),而有淋巴結轉移者為56%(13/23)。 子宮標本2025 (1)年齡:就診時的年齡是影響預後之顯著因素之一。 曾服用避孕藥或妊娠過婦女亦可能有較高的生存率。
子宮標本: 子宮鏡檢查費用是多少?
盆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全面探查對可疑病變部位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術中剖視切除之子宮、附件,經手術及病理檢查確定有無子宮外的病變存在;癌組織可送作雌、孕激素受體檢測等為術後選用輔助治療的依據。 對高齡、過度肥胖、有嚴重內科合並癥Ⅱ期患者,或宮頸癌腫過大者,可采用放射與手術聯合治療。 可先放射治療後再作筋膜外子宮全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及淋巴結取樣,有縮小手術范圍、減少術中危險及術後並發癥的優點。 鑒於臨床Ⅱ期(分段診刮行分期)誤差大,部分學者已提出以筋膜外子宮全切除及雙附件切除及淋巴切除術為好,術後若確診為Ⅱ期可補充放療(Disia,2002)。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Tamoxifen,TMX或TAM)是一種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藥物,並有微弱的雌激素樣作用。
子宮標本: 復發
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者患內膜癌的機會是不用替代治療的3~4倍,危險性大小與雌激素劑量,特別是用藥時間有關。 用較高劑量雌激素大於10年者,患內膜癌的機會較不用者提高瞭10倍。 在無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時,雌激素長期替代治療會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癌變。 在長期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的性腺功能不全或Turner綜合征的年輕患者就有內膜癌的報道。 近年來,在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時,每個周期均加用至少10天孕激素,則又中和瞭雌激素長期應用的致癌作用,使其安全性明顯增加。 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結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療,如果孕激素的保護作用足夠的話,即使長期應用也是安全的。
子宮標本: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此外,根據觀察,不少學者提出或贊成依據各類型癌的病因、病理和臨床生物學行為不同,而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兩型,即Ⅰ型和Ⅱ型(sivridis等,2001)。 組織化學用阿爾辛蘭、黏液卡紅及PAS-酶消化,可見癌細胞胞漿和腺腔內黏液物質均呈陽性反應。 身體的器官,個個天生我才必有用,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要輕言切割。 子宮標本2025 曾經遇過一位接近五十歲的女士,子宮裏長了一個小小肌瘤,患者和家屬一聽到個「瘤」字,都十分緊張,斬釘截鐵,想把子宮完全割掉,以除後患。
子宮標本: 子宮鏡檢查 Q&A
九、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可為內膜癌發展的一個階段或無此階段。 子宮標本 子宮標本 子宮標本2025 ※本文由大象醫師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大象醫師】每年做一次抹片,一輩子可能就多活三個月! 綜觀來說,台灣65歲以上族群的篩檢率較低,除了行動較為不便、衛教相關知識較為不足外,加上看病需要人陪同等多重因素,都影響了篩檢意願。
子宮標本: 惡性上皮細胞腫瘤
子宮頸抹片對於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並沒有幫助[4]。 子宮標本 因侵入性高,不建議對於無特殊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一般大眾,進行例行性子宮內膜刮除篩檢[11]。 1.宮腔鏡檢查 目前宮腔鏡檢查已較廣泛地用於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國內以纖維宮腔鏡應用最廣泛。 經絕後陰道流血患者中約20%為子宮內膜癌,應用宮腔鏡可直接觀察宮頸管及宮腔情況,發現病灶並準確取活檢,可提高活檢確診率,避免常規診刮漏診,並可提供病變范圍、宮頸管有無受累等信息,協助術前正確進行臨床分期。 但因宮腔鏡檢查時多要註入膨宮液,有可能經輸卵管流入盆腔內,導致癌細胞擴散,影響預後,此點應引起註意。 總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生存率)是與宿主全身狀況、癌瘤生物學惡性程度相關,並受治療及並發癥的影響。
子宮標本: 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征
子宮肌瘤 良性婦科腫瘤性疾病就是子宮肌瘤,會出現在中年婦女身上。 如果情況嚴重,也會導致不孕,這將對女性的身體和心理產生重大影響。 子宮標本2025 利用超聲波可透過人體組織,並能聚焦在特定靶區的特性,將能量聚集到足夠的強度,可以達到瞬間高溫,破壞靶區組織,在組織病理學上表現為凝固性壞死,從而達到破壞病變之目的,而病變區域外的組織則沒有損傷。
子宮標本: 相關新聞
組織傷害暨復原原理現在受到廣泛承認並且認為子宮的過度蠕動,例如增加的蠕動,在早期繁殖生命階段會導致對子宮內膜-肌層交界區[9](EMI)的輕微損傷。 為了療癒這損傷再次造成了本身雌激素的提升,而同時,雌激素治療會再次增加子宮的蠕動導致惡係循環以及引發對子宮腺肌病發展影響關鍵的生物改變性鍊鎖反應。 在交接區域的醫源效應損傷或者因為胎盤植入的生理損傷也幾乎造成同樣的pathological cascade。 這也解釋了子宮腺肌病通常在懷孕生產後會變得更為嚴重,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而會改善。 子宮腺肌病的發病機制仍是不清楚的,但是子宮肌肉層內壁的機能又稱為交接區域被認為對於子宮腺肌病的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說來,有效的單一藥物化療有效率在20%~40%,而有效時間(response duration)較短,一般隻有4~8個月。 A.術前放射治療的目的及優點:降低術中癌腫播散的危險,預防復發,提高生存率。 術前放射治療時對癌細胞有細胞毒性作用,並可封閉淋巴管及微血管,預防術中癌細胞播散和轉移;放療可縮小癌灶,創造手術條件或消除隱匿性的轉移灶。
(7)淋巴結轉移:長期以來,子宮全切及雙側附件切除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術式,對淋巴結轉移(lymphanode metastasis)的真正發生率是難以確定的。 Javert(1952)報道淋巴結轉移率為28%,據報道無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約85%,盆腔淋巴結轉移者約70%,而腹主動脈淋巴結轉移者則低於40%。 子宮標本2025 1.療效 子宮內膜癌因解剖及癌腫生物學特點,具有生長緩慢、轉移播散時間較晚和早期有較明顯癥狀等特點,故就診早。 因確診方法較簡易,多數患者就診時診斷為臨床Ⅰ期。
子宮腺肌病[1](英語:)又稱子宮肌腺症[2],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一種良性病變,舊稱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3]。 臨床以逐漸加重的進行性、繼發性痛經、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子宮增大為主要表現。 被查出患有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可能會採取電腦斷層掃描去評估癌症的擴散情況。 術前評估應當包括完整的病歷和身體檢查、盆腔檢查、肛門檢查(包括糞便檢查)、胸腔X光、全血計數、血象檢查、肝功能試驗。 如果糞便檢查呈陽性、或者患者有病症,醫師會推薦進行結腸鏡檢查,因為致病原因可能是子宮內膜癌,也可能是結腸癌。 此外,腫瘤標記物CA-125的檢測,也可以幫助醫師預測腫瘤惡化情況[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