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善街、牛皮沙街、插桅杆街及銀城街是小瀝源區內重要通道,而大藍寮、石古壟及南山等村只有少量村內通路。 小瀝源道路集中於已發展區,小瀝源路始於黃泥頭,經小瀝源北面通往城河東岸幹道大涌橋路;沙田圍路則接沙燕橋通往沙田市中心。 1980年代後期,小瀝源工業區大廈陸續建成,九巴沙田車廠亦於1989年遷入;同時,小瀝源谷亦開始發展為高密度住宅區及交通樞紐。
- 遊樂場處於小瀝源渠與小瀝源路之間,由大涌橋路,中間由插桅杆街分隔,一直伸延到沙田圍路。
- 因此,夜校和棋牌院开展合作,打造桥牌、围棋等类别的课程,让更多男性参与进来,均衡夜校性别比例。
- 沙田小瀝源工業區轉型,政府除了計劃將該區大規模改劃成為住宅區外,更率先將區內3幅地皮分別改劃成住宅及商業發展,預計可帶來約62萬平方呎樓面供應,帶動區內轉型步伐。
- 為改善新界東往來九龍東及港島的交通及應付區內在1988至90年間增長迅速的人口,政府興建大老山隧道連接九龍東及沙田,九龍東入口位於黃大仙區鑽石山,而沙田入口則位於小瀝源南部,鄰近香港恒生大學。
- “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卸下繁重的工作,不论身份和职业,因志趣结交朋友。
- 既要研究每节课的课程内容,又要排班做课程表,还要计算好单位到不同上课地点的距离,为了能到夜校“喘口气”,不少年轻人做起了“时间管理大师”,报了好几门课,把自己下班后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 1974年7月1日,九巴88線(第一代)投入服務,接通小瀝源與顯田兩鄉村地方與沙田墟[13][14],是兩區首條巴士路線。
小瀝源(英語:)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在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前,沙田原稱「瀝源」,得名於城門河清澈的河水,小瀝源是位於城門河流域「瀝源」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河谷地,同樣流着清澈的河水,故稱「小瀝源」。 小瀝源2025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3,000,年齡中位數為 44.1歲。
小瀝源: 小瀝源南約
”徐皓看过很多学员给夜校寄来的感谢信,其中一个学员的评价让他印象深刻,这名同学形容夜校是“城市中的小清新”。 “其实我不是带着扩大社交圈的心态来的,而这种‘去功利化’的心态为我收获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 ”于勇立说,结束夜校的课程后,和这里的朋友一起玩鼓、看老师演出,是更令人期待的事情。
此兩條環保教育徑是由沙田循道衛理小學的師生於1995年建成的,並曾經取得獎項;惟日久失修,現在山上及山下段均已荒廢。 而當中的都會廣場是區內著名的宗教場所亦是日本廠商麒麟啤酒大中華分部,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機構佔用多達三分一的樓面面積(因而有「教會大廈」之稱)[1]。 另外香港恒生大學亦位於小瀝源,坐落於馬麗口坑下游的行善里,毗鄰廣源邨,由廣源邨步行至香港恒生大學只需5分鐘。 他分析,除了男生抢课手速可能没有女生快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适合男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夜校和棋牌院开展合作,打造桥牌、围棋等类别的课程,让更多男性参与进来,均衡夜校性别比例。 “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卸下繁重的工作,不论身份和职业,因志趣结交朋友。
小瀝源: 小瀝源 @中原樓市片區
于勇立在法国学习生活过7年,接触到非洲艺术,心中萌生了对非洲鼓的向往。 集中精神敲了一天代码,身心疲惫的他更期待能在夜校“点亮”大脑的另一个区域,让精神在另一个维度得到放松,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小瀝源路遊樂場設有兩個人造草地滾球場(近沙田第一城),是康文署首個設有戶外草地滾球場的場地。
1971年1月底,此建路計劃動工,包括興建3.5哩道路由山廈圍至萬宜淡水湖西面輸水隧道、若干相關村落支路、橋樑、渠道及其他附屬工程,耗資數百萬港元,需時約六個月,成為小瀝源首批正式行車道路。 政府亦在沙田海填海約半英畝,以興建該路長約8000呎的堤道(即山廈圍至牛皮沙,後稱為小瀝源道)[12]。 為改善新界東往來九龍東及港島的交通及應付區內在1988至90年間增長迅速的人口,政府興建大老山隧道連接九龍東及沙田,九龍東入口位於黃大仙區鑽石山,而沙田入口則位於小瀝源南部,鄰近香港恒生大學。 小瀝源 小瀝源路(英語:Siu Lek Yuen Road)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道路。 西北端起自大涌橋路,沿小瀝源渠向東南伸延至小瀝源住宅區,途經沙田第一城、小瀝源工業區、小瀝源村、綠怡雅苑、帝堡城、廣源邨、廣林苑及黃泥頭村,連接康林苑私家路終點位於景林閣。 “开办夜校的初衷是为了给更多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课程,让他们走进市民艺术夜校,提升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
小瀝源: 小瀝源北約
舊時小瀝源自己獨立成區,係瀝源九約其中一個,叫小瀝源約,範圍重包埋隔籬嘅插桅杆、十二笏、牛皮沙、大藍寮、石古壟、黃泥頭、觀音山、芙蓉別、茂草岩、老鼠田、南山、花心坑、梅子林十幾條村。
- 1980年代後期,小瀝源工業區大廈陸續建成,九巴沙田車廠亦於1989年遷入;同時,小瀝源谷亦開始發展為高密度住宅區及交通樞紐。
- “开办夜校的初衷是为了给更多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课程,让他们走进市民艺术夜校,提升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
- 1975年,位於圓洲角東北、小瀝源新填海地的沙田市地段第1號由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以二千萬港元投得[15][16]。
- 及至1983年到1984年,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及小瀝源工業區內等街道通車,填海地上之道路網大致完成。
- 沙田新市鎮發展後,現已擴展至西面填海地上之「小瀝源工業區」以至沙田第一城。
-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1974年7月1日,九巴88線(第一代)投入服務,接通小瀝源與顯田兩鄉村地方與沙田墟[13][14],是兩區首條巴士路線。 以往村中一切喜慶盛事,村民均在祠堂前擺酒慶祝,至多可擺六十圍酒席(每席均用「八仙檯」,即每席供八人應用),現存之大爐灶及大鑊仍可在該村發現。 該村中植有一棵已有幾百歲的大榕樹,據知是村民之祖先種下,樹下供奉「大王伯公」,由於位置好,剛好照顧倒全村以及鄰近的「牛皮沙」和「插桅桿」等村。 小瀝源2025 其實,昔日其中一條山溪之溪水可以流入村中,對村民極為有利和方便,但是該條灌通村中的溪水現已成乾塘。 以往村民將附近土地不斷開墾,於是田地日多,村民均以耕種為主,並有飼養家畜,近世更有不少村民出洋謀生。
小瀝源: 沙田欣廷軒2房 以680萬元獲外區上車客承接
1975年,位於圓洲角東北、小瀝源新填海地的沙田市地段第1號由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以二千萬港元投得[15][16]。 於該地段發展的沙田第一城,成為小瀝源首個屋苑,揭開該區大規模發展的序幕。 小瀝源(Siu Lek Yuen)位於沙田區城河東圓洲角以東、水牛山西山麓,主要為住宅及工業區,亦是大老山隧道入口所在。 沙田小瀝源工業區轉型,政府除了計劃將該區大規模改劃成為住宅區外,更率先將區內3幅地皮分別改劃成住宅及商業發展,預計可帶來約62萬平方呎樓面供應,帶動區內轉型步伐。
小瀝源: 小瀝源路遊樂場
萬曆年間,村內吳氏十五世祖亦自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到九龍城衙前圍村,三子繼而遷往小瀝源,成為開村始祖之一。 上述兩姓均屬廣府人,以蔡姓人口最多,設有家祠;其後亦有楊、黃、鄒三姓客家人遷至,構成五姓雜居的村落[3]。 小瀝源2025 「小瀝源」村原處於兩支水流之中,為一風水佳地,由於地接水源之故,故取名「瀝源」。 最早定居於該村的為蔡姓人家,約在明代萬曆年間遷往該村,為本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約有四百餘年歷史。
小瀝源: 主要分區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於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及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1961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定沙田首份規劃圖則LST/19,欲發展成衛星城市。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9],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既要研究每节课的课程内容,又要排班做课程表,还要计算好单位到不同上课地点的距离,为了能到夜校“喘口气”,不少年轻人做起了“时间管理大师”,报了好几门课,把自己下班后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小瀝源: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其中康林苑的海泓閣及怡景閣是政府委托香港房屋委員會代為興建的政府宿舍,而廣林苑在發展時是定位為公共屋邨,其後改為居者有其屋出售,私人屋苑帝堡城則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建成。 而政府決定復建新居屋後,香港房屋協會於2016年推出在帝堡城以西的綠怡雅苑,並於2020年入伙。 “夜校是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平台,通过精准把握青年需求,设置多元的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建立起丰富互动的夜校生态体系,可以让优质的文化资源惠及更多青年,为市民终身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小瀝源: 發展尾聲
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然因1962年大壆遭颱風摧毀,當局於1963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田地為海水淹沒。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近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10]。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小瀝源村是小瀝源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村落、亦是沙田現存第二條村落,乃村內蔡氏十二世祖蔡景松於大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由新安縣蔡坑鄉遷到瀝源元豐鄉闢地建村,成沙田蔡氏鼻祖,並有後代於清初遷至同屬瀝源的田心圍。 沙田蔡氏乃係濟陽堂分支,自稱遠祖為周文王五子蔡叔度,始祖蔡安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任國子監官吏,原籍南雄府保昌縣,居柯樹下[4][5]。
小瀝源: 主要交通總站
沙田新市鎮發展後,現已擴展至西面填海地上之「小瀝源工業區」以至沙田第一城。 南邊的愉翠苑雖位於小瀝源警署對面,但由於愉翠苑原址是圓洲角安置區,故屬圓洲角的範圍。 小瀝源 小瀝源2025 小瀝源 小瀝源 小瀝源 政府於1980年代末期發展小瀝源,先建有公共屋邨廣源邨,後再發展廣林苑及康林苑。
小瀝源: 附近建築物
小瀝源本為沙田海旁的淺灘,花心坑和馬麗口坑等地的溪流在小瀝源直接注入沙田海,但隨著政府在沙田發展新市鎮,小瀝源對開的沙田海已被填海造地並發展成為石門商業區;而政府則在當地原爲溪流出海口的位置向城門河人工河道的方向修築了約長1公里的小瀝源渠以供排污洩洪之用。 小瀝源(英語:Siu 小瀝源 Lek Yuen)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香港01記者今早(4日)前往沙田瀝源社區會堂檢測中心視察,該處開站不久便有數十名市民排隊等候,但今天所見,人龍很快便能消散,街坊表示整個檢測過程約在20分鐘至一小時內完成,對中心內的檢測安排亦大致滿意。
小瀝源: 新界東 2116 屋苑
相较去年而言,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今年在开设点位和课程数量上都出现了倍增的情况,覆盖143个点位的390门课程和1万个培训名额很快被抢空,高峰时超过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且学员中80后、90后人员占比80%,成为夜校生源的主力军。 1986年一項調查顯示,獅隧車輛日流量將由七萬架次增至約12.6萬架次,遠超過隧道最高容量九萬架次。 小瀝源 港府1980年代中研究並落實修築大老山隧道[26],由小瀝源通往鑽石山,北接大老山公路,南連觀塘繞道及東區海底隧道,貫通新界東北及香港島,紓緩獅隧交通。 約1910年代,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小瀝源見咀村與圓洲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3]。
小瀝源: 小瀝源北約 近期成交
該村為一雜姓村落,共五姓,除有廿三世的蔡氏外,還有後期搬至的吳及楊姓人家,最後才來定居的還有鄒、黃二姓,可能是雜姓的關係,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漸漸形成為較大的村落。 小瀝源 小瀝源 近日樓市升溫下,沙田區大宅承接力強,4月份逾36宗一手成交全部過千萬。 新地(016)發展的沙田半山豪宅瓏珀山2期乘勢出擊,不少單位享有沙田……
第五波疫情持續在社區蔓延,其中沙田區日前驗出污水樣本呈陽性,包括新城市廣場在內15個地點納入強制檢測。 小瀝源2025 在沙田瀝源社區會堂檢測中心,日前有數百市民撐傘排隊、對「打蛇餅」多時感到不滿;今早雖然未再出現長長人龍,但有居民批評,現時網上預約每人只能連續預約3次,對需進行4次或以上檢測的人不方便,希望在區內增加檢測站。 小瀝源 据徐皓观察,除了出现课程开放名额供不应求的问题,夜校中男女青年性别比存在着“二八开”的现象,即来夜校的年轻人中女青年占比八成。 安静沉寂的夜色中,一股股青春的生机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中涌动:拨动吉他琴弦的动人旋律、敲击非洲鼓的铿锵鼓点、表演单口喜剧的阵阵欢笑、品茶茗香的淡雅香气……这些曾被冠以“学历提升”“扫盲”名号的地方成了年轻人“都市中的小清新”。 小瀝源2025 康林苑(英語:Hong Lam Court)是香港的一個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新界沙田區小瀝源,由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共有三座樓宇。
小瀝源: 小瀝源東約
为了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并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质量,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与上海教育评估协会合作开展满意度测评、教师教学过程监管,对受欢迎的点位和课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将更多优质课程辐射到更多区域点位。 小瀝源2025 “自2016年开设市民艺术夜校以来,从一个主校区,到联动全市16个区文化馆和其他特色点位,比如公共文化场馆、社会专业机构、院团、社会新空间等,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探索出一条市民美育的新路径。 ”夜校项目总联络人杨玲芝说,如今,夜校的公共文化服务将进入“3.0阶段”。 “长期以来,与青少年和老年群体艺术教育的火热发展态势相比,中青年的艺术教育却相对遇冷,我们希望让中青年参与到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中来。 ”徐皓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教师大多来自社会上的专业机构,随着社会对夜校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也有越来越多来自国家单位、院团和协会的专家、教师等加入进来。 夜校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于2016年开设的公益性培训项目。
後來陸續遷入吳、楊、鄒、黃姓氏村民,形成一條雜姓村落,由於人口比鄰近村落的要多,加上村民不斷開墾附近土地,於是田地日多,漸漸成為較大的村落。 「小瀝源」村與鄰近的「牛皮沙」、「插桅桿、「黃尼頭」關融洽密切,此見於村與村間經常經織起來,一同歡度節日和對付土豪盜賊。 小瀝源 小瀝源2025 小瀝源路遊樂場(英語:Siu Lek Yuen Playground)是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小瀝源路1號,小瀝源渠的西岸,設有多種戶外球類設施的的遊樂場地,於1994年建成,佔地3.4公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遊樂場處於小瀝源渠與小瀝源路之間,由大涌橋路,中間由插桅杆街分隔,一直伸延到沙田圍路。 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廣源巴士總站同時取代舊小瀝源巴士總站,兩個新巴士總站採用平行式月台設計,以容納更多巴士路線,應付該區逾三萬三千新增人口之交通需求。 及至1983年到1984年,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及小瀝源工業區內等街道通車,填海地上之道路網大致完成。
小瀝源: 隧道
1983年3月,港府計劃選址小瀝源谷興建一個人口三萬四千的大型公共屋邨,預計1988年完成整項工程,成為沙田新市鎮最後一個屋邨[17]。 同年8月,新界拓展署招標整理該處12公頃土地,並興築道路及一條橫跨小瀝源河(小瀝源渠)的行車天橋,擬建屋邨可容納人口則調低至三萬[18]。 合約於同年11月2日由美敦建築有限公司以4820萬元投得,需時約22個月完成[19]。 小瀝源路(沙田圍路至黃泥頭段)、廣善街及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即屬此項目,約於1986年啟用,以便興建新屋邨。 狹義而言,小瀝源僅指小瀝源村、廣源邨及花心坑一帶的河谷「小瀝源谷」,沙田九約之中,小瀝源約更覆蓋南至九龍群山的眾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