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上環、中環及半山區屬於「中區」,西環連同現今南區之西部屬於「西區」。 1975年,港府進行行政區劃重整,摩星嶺以南的西區及原屬東區的赤柱和石澳另組成南區,「中區」和剩餘的「西區」則合併為「中西區」。 中西區歷史2025 布達佩斯是匈牙利最重要的道路樞紐,所有主要高速公路都在這裡終結。 公路狀態之差導致交通意外發生,也縮短了汽車的壽命。 布達佩斯國際機場位於城市東南,一共有三個客運航站樓:其中一樓比較老,二A和二B是新建的。 2005年機場有800多萬旅客使用(2004年為650萬)。
在共產黨統治時期咖啡館逐漸沒落,許多被國有化,改為它用,或者被忽視。 中西區歷史2025 共產黨統治時期結束後許多傳統深長的咖啡館重新開辦。 中西區歷史2025 1989年10月23日布達佩斯宣布匈牙利成為共和國,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分裂的開始。
中西區歷史: Saint János Roman Catholic Parish Church – 山頂天主教教堂
現在用作收藏東華三院的文物,是法定古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一級文物保護歷史建築物,建築是二十世紀初的殖民地風格。 些利街清真寺(英語:Jamia Mosque),又稱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些利街30號,些利街和摩羅廟街的交界。 該寺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反映香港殖民地時代穆斯林的歷史,也象徵了香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歷史價值甚高。 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教徒住所則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 1904年電車通車後,再有屈臣氏汽水廠(1911年)、廣生行花露水玻璃瓶廠(1918年)、發電廠(1919年)、民新影片公司(1923年)和多間琉璃廠等。
- 在计划到2015年完成的从巴黎到布拉迪斯拉发的欧洲高速铁路也通过布达佩斯。
- 「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
- 从2002年开始,安德拉什大街列为世界遗产。
- 布达佩斯有86座剧院、两座歌剧院、众多音乐厅、音乐俱乐部和大小电影院、32个博物馆和许多小艺术馆。
二次大戰過後,檢驗所改名香港病理檢驗所,現為香港法定古蹟。 中西區歷史2025 PMQ 元創方 前身是警察宿舍,於是1951年建成,是亞洲第一座興建給員初級警務人員、華裔警員及其家屬的宿舍。 每個單位均有獨立的露台和廚房,起初每層設有公用廁所和浴室,1960年代加建了電梯,70年代各戶擁有獨立廁所和浴室。 牛棚藝術村 前身是牛隻中央屠宰中心,建於1908年,於1999年8月停業,改建後租用給本地藝術家作為工作室,慢慢演變成牛棚藝術村,紅磚牆也是建築的標記,以往不開放予公眾參觀。
中西區歷史: 布達佩斯
1308年匈牙利國王將其駐地移到維榭格拉德,1361年佩斯成為匈牙利首都。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33號【簡介】看西街是五條港的要道之一,因為港區向西,便有這個淺白的名稱。 這條顧名思義「望向西方」的街道,將馬雅各這個西洋傳教醫師給召喚來,開創了臺南的基督信仰及西方醫療體系。 (資料來自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南中會、《王城氣度》第九期)【特色】馬雅各醫師在臺南刻劃下的痕跡至今不滅,且仍影響著臺南人的生活。 看西街是五條港的要道之一,因為港區向西,便有這個淺白的名稱。
- 但其後發覺不合乎經濟效益,遂於1931年將山上部分別墅放售,翌年拆卸吊車。
- 布達佩斯共有60多萬輛註冊的汽車,市內所有汽車道路的總長度為4000多千米。
- 此建築反映了回教重視入世、信仰與生活互相交融的特色。
- 香港電車建於1904年,西起堅尼地城總站,一路向東,中途還設有石塘咀總站和上環(西港城)總站,貫穿整個中西區北部,並繼續東行進入灣仔區。
- 伊什特万一世加冕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之後,整个地区的政治形势也获得巩固。
- 早在1844年,英軍已在柴灣設立兵營,但很快便因疫症流行而棄置。
2013年出版的《守下留情》小冊子廣受歡迎,我們立即著手籌備增新版,訪問更多西區老店,並附英語內容,希望將這些人情點滴廣傳。 令人惋惜的是,於這短短一年間,書中不少老店已悄然結業,原因離不開租金壓力、受重建計劃影響、或是行業老化、年輕一輩不願接手。 在港鐵西港島線通車前夕,社區內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級食肆、酒吧湧現;幾個以豪宅定位的新樓盤,亦改變了社區生態,在新建樓宇的規劃裡,似乎再也容不下街道與小店。 新舊交換的過程幾近尾聲,仕紳化不斷加速,老店的故事,此刻亦最需要大眾關注。 昭和12年(1937年),在現在西區模範街附近,興建了大批日本和式住宅,供給在台中的中堅階級居住,因而形成一個充滿日本風味的社區。
中西區歷史: 都市快步調的外賣coffee 位於香港舊唐樓裡的咖啡館!
但是布達與佩斯的處境並沒有任何變化,統治它們的依然是外族人,而且它們的居民依然必須負很高的稅。 雖然如此佩斯依然是18世紀和19世紀發展最快的城市。 到1800年,佩斯的人口在一個世紀裡增長了20倍,達到600,000人。
雖然總的來說布達佩斯的私人汽車比較少,但是每天在布達佩斯還是會堵車。 布達佩斯歷史遺留下來的街道網路以及城市對街道規劃、發展和現代化的忽視是其主要原因。 布達佩斯共有60多萬輛註冊的汽車,市內所有汽車道路的總長度為4000多千米。 在內城和布達的部分地區只允許短時間停車,此外市內停車場數量極少。 布達佩斯有「東歐巴黎」和「多瑙河明珠」的美譽。 中西區歷史 在西岸布達一邊岩石陡峭的山上樹立著自由碑和城堡。
中西區歷史: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國家藝廊展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祭壇、壁畫,以及較受歡迎的18、19世紀歷史浪漫主義繪畫,畫家用藝術將被土耳其、奧地利佔領的歷史形象化。 鯉魚門位處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 早在1844年,英軍已在柴灣設立兵營,但很快便因疫症流行而棄置。 1935年政府夷山開闢英皇道,以應付交通需求,之後在七姊妹填海建屋,以容納更多人口。 抗日戰爭爆發,大批富裕的江浙人士南遷香港避難,有些在環境較為清靜的北角定居。 為了迎合這批外來移民,1940年有商人在泳灘建了一座麗池花園,設有餐舞廳和游泳池。
中西區歷史: 布達佩斯自由行
1862年在東大街旁的小山丘建了一座禮拜堂,比東大街的天后廟還早十一年。 1924年巴色差會易名為香港崇真會,教堂名為筲箕灣崇真堂。 該堂經歷兩次重建已非舊貌,但其所在的小路仍保留「巴色道」名稱。 筲箕灣面臨鯉魚門,擁有一個似筲箕的海灣,前後均有山巒作屏障,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漁船在此停泊避風。 岸邊的石山亦吸引擅長打石的客家人到來開採,他們可說是筲箕灣第一批陸上居民,據英國人在1841年的統計,筲箕灣約有一千二百人(未計漁民),鄰近的阿公岩亦住了二百人。 戰後麗池重開,曾舉辦第一次香港小姐選舉,其後變身為麗池夜總會。
中西區歷史: 中西區 (香港)
第二十一区位于多瑙河与它的一个支流之间。 第二十二区位于布达西南,第二十三区位于佩斯最南角。 布达佩斯由三个过去独立的城市组成,这三个城市于1873年合并为布达佩斯。 多瑙河以东的平原上是佩斯,它占全市面积的2/3。
中西區歷史: 中西區文物徑 (中區線)
紀念柱身後,頂著高聳尖頂,巴洛克建築,以鵝黃及白色油漆外牆的 Blagovestenska 教堂則是當地知名的東正教教堂。 此教堂是因當年塞爾維亞人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的移民至此而建立,因此也為小鎮添加了東正教的色彩,更代表了當時匈牙利哈布斯堡王朝對於宗教信仰的接納及寬容。 無論是打石業人士或漁民,當時出入主要靠船隻,因此盛行拜祭海神。 1845年居民合資在近岸礁石興建天后宮(又稱海心廟),1870年代在筲箕灣東大街再建一座天后廟和一座福德祠。
中西區歷史: 沒有筲箕的海灣
區內商業區涵蓋金鐘及中環,而西環及半山區一帶則主力發展住宅區。 布達佩斯最重要的購物街位於市中心的第五區。 在這條大街上有幾乎世界上所有有名的服裝品牌的專銷商店。 每年在這條街上還舉辦聖誕節市場,其形式類似維也納市政廣場上的聖誕節市場。 中西區歷史2025 1944年布達佩斯也遭到盟軍轟炸的破壞。 最嚴重的是從1944年12月末到1945年2月初的為期102天的布達佩斯圍城戰的包圍以及被包圍的德國和匈牙利軍隊的破壞。
中西區歷史: 多瑙河分支
1896年匈牙利庆祝马扎尔人定居1,000周年,市内修建了许多大型的工程,比如英雄广场以及欧洲大陆上的第一座地铁。 从1840年到1900年居民数翻了七倍,达到730,000人。 1908年太古在西灣河建了一批三層高的紅磚宿舍給華籍員工入住,方便他們往返船塢。 另外還設有店舖、食堂、游泳池、俱樂部、草地滾球場、戲院、診所和學校等,形成一個人口逾萬、自給自足的社區,增加了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
中西區歷史: 匈牙利國家藝廊 Magyar Nemzeti Galéria
東歐自由行12天,在布達佩斯的3天旅行中,就把半天的時間貢獻給了布達佩斯近郊處的小鎮「 聖坦德 Szentendre」。 小鎮先後有匈牙利、日耳曼、克羅埃西亞、斯拉夫等巴爾幹半島的人入駐。 這些軍事設施到了1940年代初已變得過時,無法抵擋日軍入侵,很短時間就被攻佔,戰後用作英軍訓練基地,1987年交回港府。
中西區歷史: 文化和休闲
在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引進了西方的巴洛克式街道,以及湯德章紀念公園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為臺南市中心道路的主要特色。 1841年6月7日,英人宣佈香港成為自由港,准許商人、資金自由進出,並隨即出售五十一塊土地;銳意將中環帶發展成「女皇城」,作為政治及商業中心。 1843年,為了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於是將「女皇城」改作「維多利亞城」。 1844年,城內已有100幢建築物;1874年,更增至1800多幢。 英人佔領香港不久,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傳教士,陸續抵達中西區,並積極興建教堂、教會學校以至各種的慈惠機構,造福貧苦大眾。
中西區歷史: 筲箕灣居民信仰
在市中心和市郊均有美国式的购物中心开办。 中西區歷史 这些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特别长,而且还提供其它各种服务(比如饮食)。 在布达佩斯内城区和在购物中心从星期一至星期六最晚21点关门,星期日最晚18点关门。
原址是一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圍村,於 中西區歷史2025 1981 年列為法定古蹟;修建成博物館後開放予市民參觀。 建築包括予前廳、中廳及祠堂,兩旁四間獨立的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把整個村莊圍著,圍村是香港本土的特色。 油麻地戲院
中西區歷史: 歐洲
忠義路部分段為明鄭時期承天府及清治時期臺灣府城的禾寮港街,兩街交會處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官道原點,同時亦為臺灣府城的街坊中心。 中西區歷史 路廓成形後因古蹟密度極高,日治時期之市區改正計畫亦沿用舊有路廓進行重整,也因此和戰後開闢之道路相較之下較為狹小,亦為本區特色之一。 如同維也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布達佩斯形成了咖啡館文化。 許多作家、詩人、記者喜歡在咖啡館裡寫作。
現時該寺旁則興建了一座8層高的文化中心。 到2022年3月,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建議將寺廟列為法定古蹟[1]。 早在1888年,港府曾頒布《歐人住宅區保護條例》,規定堅道一帶的半山區只准興建西式洋房,目的是將洋人與華人分隔。 鼠疫爆發後,許多洋人遷上山頂,港府於1904年再頒布《山頂區 保留條例》,同樣是排除華人。
他們被基督化後定居於圍繞著教堂的村莊中,從事農業和畜牧業。 佩斯的名字來自於斯拉夫語中的peć’或pešt’,意思是「爐子」,可能因為當地有許多溫泉或者因為上帝有許多燒石灰的窯爐。 伊什特萬一世加冕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之後,整個地區的政治形勢也獲得鞏固。 後蒙古人撤離布達和佩斯民眾才返回重建城市。
中西區歷史: 中環:商業中心
不過,這座遊樂場未能維持下去,到了1930年代尾便結業。 太古糖廠、船塢於1970年代相繼停用和遷出,該區面貌開始改變。 舊糖廠改建為大批廠廈,1991年重建為太古坊。 船塢舊址興建大型屋苑「太古城」,除了留下一塊紀念石碑,不見船塢痕跡。 太古水塘已經填平,船塢對面的康山亦被削了大半,用作發展住宅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