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規定是防止有串通的玩家透過故意食詐糊來阻止個別玩家勝出。 在容許「一炮三響」的牌局當中,有其他玩家食糊的時候,即使有人翻出詐糊,也不會因而受罰。 由於「即食即包」和「包到尾」都是普遍的處理方法,但對不同玩家的影響卻有很大的差別,故此玩家應該在開始牌局之前取得共識。 麻雀番數 隨後玩家丙亦出現幺九九張落地,假設甲手上只剩下萬子和幺九,甲若打出萬子令乙食出萬子清一色,甲要包輸,但如果甲打出幺九令丙食出全幺九,甲無須包輸,即使甲當時令丙十二張落地,甲也不用包丙十二張自摸。
另外,不論是陪銃制或者全銃制,如果有玩家(例如甲)要包乙自摸,即代表稍後如果乙自摸並食出指定牌型,甲要同時為丙和丁支付全數款額。 一般來說,由於輸自摸要支付的金額較大,故此包自摸比包出銃是較嚴重的懲罰。 陪銃制之下,食詐糊的玩家須向「出衝」玩家賠償最高番數的金額,並向其餘兩家賠償該金額的一半;如玩家「自摸」詐糊,則須賠償其餘三家最高番數的自摸金額。 例如「一二蚊」上限八番(即出衝八番玩家要付256元、其餘玩家要付128元)來計,玩家乙食出甲出衝的牌,但後來發現乙的牌是詐糊,那麼乙要向甲賠償八番的款額即256元,同時要向丙和丁賠償128元。 全銃制之下,所有出衝玩家都要包出衝(所以稱為「全銃」);在陪銃制下,如果有玩家(例如甲)要包乙出衝牌,即代表稍後如果乙食出指定牌型,甲要包輸。 一般來說,由於輸自摸要支付的金額較大,故此包自摸比包出衝是較嚴重的懲罰。
麻雀番數: 麻雀 (遊戲)
李汝珍《鏡花緣》(1818)第七十四回[40]裏面打花湖(一種天九牌戲)與十湖(一種類似麻雀的紙牌戲)的情節,就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現「詐湖」的情節。 「虎、和、湖」三個近音字,從清初開始,已一直在中國牌戲或牌具的名稱中獨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鬭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遊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遊和等等。 麻雀番數2025 「和牌」之所以稱為「湖牌」,也許也是音變的緣故,或避免令「和牌」(勝出)與「和局」(流局)混淆。
而臺灣麻雀的臺與國標麻雀的翻則是直接相加,沒有基數。 數字牌與番子的花色設計,各地也大同小異,唯一較具地域特色的例外,有「一索」及「白版」。 麻雀番數2025 最早期的麻雀已經以雀鳥作「一索」圖案,不過現今各地所用圖案不盡相同,例如廣東麻雀採用的是麻雀(雀鳥)本身,而日本麻雀則多用孔雀,還有一些地區以花草替代雀鳥。 中國麻雀的「白版」是有邊框的,但日本麻雀的沒有任何圖案。
麻雀番數: 香港麻雀常用番種
若有其他玩家打出一萬而自己選擇不食糊,則再有其他玩家打出一萬或四萬,皆不可以食糊,直至自己摸牌或上、碰、槓牌為止。 不過,若另一玩家打出的牌會令自己獲得較多的番數,則不在此限。 在過去廣東麻雀本身指的是十三張麻雀中的清章打法,即最純粹的現代麻雀打法,牌型也只有十分純粹的食糊方式,如對對糊、混一色等。 到了後來,人們陸續在清章麻雀上加添「六獨」、「十八番」、「無奇不有」等食糊方式,形成了新章麻雀。
詐糊是指一個玩家打開手上的所有牌後,不能組成合為任何可以食糊的組合。 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大相公或小相公、牌序或組合出錯(例如眼一三三萬看成了一二三萬)。 以下牌型並非標準「清章」麻雀所有,但根據不同自訂規例,有部分玩家也會接受作有效牌型。 香港麻雀,傳統「三三制」計算的番數不大(小三元只計三番)、番種也少很多。 但現時從其他地區(廣東、台灣、日本等)的麻雀引入了新番種,如坎坎糊、九子連環、十八羅漢等。
麻雀番數: 十三番(例牌 – 上限番數)
有花牌的麻雀稱為「花馬」,無花牌與三元牌的稱為「清馬」[49]。 麻雀番數 嚴格來說,此四十色葉子並非麻雀牌的始祖,原因是它首度有記載之前一世紀,陸容(1436年-1494年)已於《菽園雜記》[34]描述一種牌式相近,但只得三十八色的葉子。 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所以明代所謂「葉子」,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
- 而多數有三種計法:「二五雞」、「五一」、「一二蚊」。
- 此外,麻雀的行牌依「東→南→西→北→東……」順序進行,因此自己左邊的玩家是上家,右邊的則是下家,對面的就是對家。
- 儘管晚清確有紙牌稱十湖牌五星為「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但早期文字記錄中,將孔子與麻雀扯上關係的,只有L.L.
- 與香港麻雀不同,一開始決定玩家位置時(也稱「執位」)除了東、南、西、北四隻牌外,另需要單數牌雙數牌各一隻(通常為一筒和二筒)。
- 但是,若手氣不好的話,「無限拉」的翻數會越趨龐大。
太倉人將鳥唸作jiang,因此麻雀(鳥類)就叫ma jiang。 在麻雀遊戲之中打一筒、打二筒等等,就是譬喻放槍趕鳥;東南西北四隻牌則譬喻風向;「中」指打中;「發」指打得多,長官有獎,所以發財;「白」指打不着;索子則譬喻死鳥的腳,而萬就代表賞金金額等等。 谷新曾於一篇文章及前述的中國中央電視番節目[82]之中發表這些臆測,不過他在節目中強調,此純為個人猜測,而節目亦表示此臆測暫無實據。 相傳元末明初有名為「萬秉迢」者,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豪傑,於是以一百零八張數字牌隱喻各名好漢,例如以九條比喻「九索龍」史進,二條比喻「雙鞭」呼延灼,一餅比喻「黑旋風」李逵等等。
麻雀番數: 麻雀計番表|香港麻雀攻略!對對糊/出銃/自摸/每番幾多錢?
明末清初至嘉慶年間各種三十色紙牌戲,有較多敘述的包括「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五種。 麻雀番數 「麻將」一詞出現得稍晚,暫時首見於黃世仲所著小說《宦海升沉錄》(1909)[28]。 由於黃世仲在《廿載繁華夢》中使用的是「麻雀」一詞,當時民間可能已在交替使用兩個遊戲名稱。 清末民初使用「麻將」一詞的文學作品並不多,例子有《檮杌萃編》[29]及胡適《漫遊的感想.麻將》等等。
麻雀番數: 香港麻雀胡牌列表
過莊時,玩家會把圈風器移給下一家,把它放在該局擔任莊家的玩家前方,但不會移動起莊牌(因爲起莊的位置沒有改變)。 若沒有任何玩家得勝(即是流局),或者莊家自己勝出了,則要「连莊」(又稱「冧莊」),他會繼續擔任莊家,進行東圈東局的第二戰,各人的門風也不會變,圈風器也不用移位。 有些規則中,在同巡裏,若放棄了其他玩家所打出的食糊牌子,接下來有其他玩家打出同一搭子的其他組合牌子,也不可以食糊。
麻雀番數: 香港麻雀
不過,由於香港麻雀加添了三番起糊、摸到尾(即不保留尾棟)這些規則,也增加了新章的個別食糊牌型(如「十八羅漢」),所以現時香港麻雀事實上是「新派清章」[2]。 大部分麻雀的基數是固定的,但日本麻雀的基數則是少數存古的制度,稱為副或符,會隨手牌組成、叫糊方式、食糊方式改變。 例如邊崁獨這種在廣東/臺灣麻雀算一番/一番的情況,日本麻雀僅算2符,對分數影響較小(日本麻雀20符起跳,多2符即多10%,但每多一番基本就是加倍)。
麻雀番數: 莊家(莊)
籠統地說,遊湖乃用三十色葉子來玩的牌戲統稱,包括鬥牌遊戲及湊牌遊戲,而且有時可用多副牌合併來玩;混江只包括用三十色葉子玩的湊牌遊戲,而且只用一副牌。 所謂「馬弔牌」,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稱謂,明時尚無此稱呼。 「馬弔」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牌具本身,通稱為「葉子」,亦叫「崑山牌」、「蠟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稱為馬弔,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包括馬弔遊戲)則統稱為葉子戲。 麻雀之形成,可從遊戲名稱、牌張與玩法三方面分述。 其名稱與牌張,公認源自古代「馬弔」紙牌,但論玩法,馬弔是類似現代「打天九」般以大擊小的遊戲[11],絕非像麻雀般鬥快湊成組合。
麻雀番數: 十三番食法:大四喜、十三幺、十八羅漢
1998年7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國標麻雀玩法。 麻雀番數2025 首則麻雀牌具記錄在1875年出現,所描述的乃美國外交官吉羅福轉贈給博物館的藏品;首度有文獻將此遊戲名字記為「麻雀」,更遲至1894年(後詳)。 史上第一本麻雀譜《繪圖麻雀牌譜》[1]的作者沈一帆指「麻雀之始……不過三十餘年」。 該牌譜成書於1914年,亦即作者認為麻雀始於1880年前後。 清末曾於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的許指嚴於《十葉野聞》(1917)亦說,在北京,麻雀於光緒末葉,甲午戰爭結束(即1894年)後才逐漸流行,至1900年大盛[2],與前述的幾個年份相近。
麻雀番數: 麻雀計番|新手入門必學玩法!教你香港麻雀食糊組合+番數計錢
與香港麻雀不同,一開始決定玩家位置時(也稱「執位」)除了東、南、西、北四隻牌外,另需要單數牌雙數牌各一隻(通常為一筒和二筒)。 首先眼該6張牌蓋下洗勻並橫放(有別於香港麻雀的豎立),四人先隨便分配座位,並由一人擲三顆骰子,擲出的點數眼決定東位。 一如香港麻雀般,擲骰者位置為1,然後逆時針數順序。 例如一人擲出9,則他自己所在的位置就是莊家東位。 麻雀博大精深,廣東牌多為三番起糊,番數上限為八番或十番。
麻雀番數: 廣東麻雀籌碼計法
如果自己已經聽牌,但是抓到了一張極有可能點炮的生張,此時就要做出正確的抉擇,先暫時打出小牌,避免放炮的可能。 許多人在自己已經聽牌的情況抓到一張比較大的生張就放棄了自己的聽牌,而選擇打一些對手不會胡的小牌。 比如,在牌局上七萬已經出來了三個,而九萬已經出來了四個,那麼這個時候,其他對手去胡單八萬或者夾八萬的幾率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此時可以毫不猶豫的打出八萬的生張。 以此類推,如果在牌面上已經出現了三張或者四張的隔一張序號的牌,那麼其中間的生張就可以打出了。
麻雀番數: 香港最大的足球投注娛樂城盤點|多種體育賽事投注,更有2022世界盃投注技巧!
研究者一般都同意,麻雀乃從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此碰和不同天九牌之碰和)演變而來[4][5]。 麻雀番數 縱使這兩種牌戲均以三十馬弔花色作牌張,其玩法(《中國賭博史》[64]一書有詳細描述)卻與明代馬弔大相逕庭,具有現代麻雀的特色。 麻雀番數2025 例如它們均以湊合牌組為目標,而「碰」這個術語又源自碰和牌。
麻雀番數: 麻雀番數教學|必勝麻雀技巧詳解!對對糊/清一色/大三元番數一覽!
港式臺灣牌用牌基本跟十三張麻雀一樣,使用連同「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隻花的144隻麻雀牌。 規則上與一般麻雀大同小異,但有幾點特別跟香港麻雀稍有不同。 另外,根據玩家偏好會有個別規則,遊戲前最好先釐清採用的規則,例如翻數表等。 此時可以選擇講出「叮」宣告,及後該玩家除了補花外就不可以再轉換手中的牌,包括大明槓,只可以摸打。
與日本麻雀的「立直」不同,港式臺灣牌的叮不需門前清,也不需支付籌碼,另外,「叮」後在不影響叫糊型的情況下,玩家可以選擇暗槓或加槓,但不可離座觀看其他三家的手牌。 跟臺灣的麻雀不同的是,不需要擲骰子來決定誰是當局莊家,而是跟香港麻雀一樣,拿到「東」牌在莊位的玩家先當莊家,並每局依次序逆時針輪流當起莊家。 而和局時,則該局莊家須再當一次莊,稱為臭莊,是冧莊的一種,不同於香港麻雀的過莊。 麻雀番數2025 香港麻雀跟廣東麻雀也就成爲了兩支,有着不同的規則,例如不同的食糊牌型和番數計算。
麻雀番數: 規則
前述《快報》專欄[74]提到,當時民間亦有傳說,謂麻雀始於明萬曆年間,到清代而盛。 七張番子本為「公、侯、將、相、文、武、百」,但後來一名「以航海為業的舟山人陳魚門」,因為行船重風向,故將「公侯將相」改為「東南西北」,再後來為了避提政治,就連「文武百」也改成「中發白」。 自從Powell提出「施-陳-張」說之後,「麻雀由陳魚門發明/改良」一說就變得流行起來,至今亦成為流傳最廣的傳說,並演化成多種形式。 此說指麻雀牌之中的「中、發、白」,與人們對升官發財的願望有關。 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合稱中三元),發即發財,白即做官清白。
麻雀番數: 十三么
然而,無論是牌張抑或玩法,默和與碰和仍與現代麻雀有不少差異。 由於缺乏文獻記錄,而僅有的文獻又記載得不夠詳細,從默和與碰和到麻雀之間的發展,以下只作概述。 混江與遊湖二詞,可見於《大清律例》[38]、康熙年間王士禎所著的《分甘餘話》[35]以及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39]與汪師韓《談書錄》[15]。 清人對牌具與遊戲的分野相當籠統,用語又不統一,有時很難確定一個術語所指的是究竟一副牌具、一種牌制、一種遊戲,抑或一整個遊戲類別。 上述文獻中,除了《談書錄》較明確地以遊湖來統稱各種用三十色葉子玩的牌戲之外,其他均對混江與遊湖兩者的用法相當含糊,且各有出入。
這時如果其他人已有三張或兩張相同的牌,可以「槓」或「碰」,拿走該張牌,並換該玩家打牌。 麻雀番數 如果剛才出的牌可以和手中的另兩張牌湊出同花色的連續三個數字,可以「上」那張牌,否則應自牌牆的最前頭(開牌的地方)順時鐘摸一張牌,然後打牌。 又稱「將眼」、「對子」,日本麻雀叫「雀頭」,即兩張一樣的牌。
第二類是番子,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四喜牌」及「中、發、白」三款「箭牌/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共28張)。 另外東南亞國家會額外加入百搭牌,其中一種加法是筒子、索子、萬子、番子的百搭牌各一張;香港、廣東、福建、臺灣、南昌、北京等地則會加入了華人感物喻志的象徵「春、夏、秋、冬;梅、蘭、菊、竹」八張花牌。 古代麻雀有骨製、竹製或象牙製,現代麻雀則多以壓克力或塑膠製成。 港澳地區的十六張麻雀,又稱為港式十六張麻雀,當地又會直接稱為臺灣麻雀、臺灣牌、港式番牌等,是一種糅合香港麻雀、正宗臺灣麻雀、日本麻雀及國標麻雀的變體,而且翻數相比正宗臺灣麻雀大很多。 再加上港式臺灣麻雀為無限翻及翻種多,與傳統十三張的清章麻雀成對比,所以頗受玩家歡迎。 由於廣東和香港麻雀一般是以番數決定勝出玩家可以收取的金額,而番數越高,輸家要支付的金額是以幾何級數而非線性上升。
麻雀番數: 麻雀術語
第三,對於食糊形式而必然存在的翻種一般都不會計算。 例如嚦咕嚦咕,由於食糊索件為必須門前清,通常就不會加計門前清的3翻。 但如果已經一二三筒已副露成順子,則不可計算三姊妹及三暗刻。 開局補花時,若補完花,或者沒有花要補,應該向下家說「請」。 麻雀番數 或可以連同補花的牌數一起講,例如「三花,請」「無花,請」等等。
此說不見於舊籍,只見於當代書刊,例如《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2001)[79]。 麻雀番數2025 「紅中」表示「書丹」(丹字題名在燕都文廟的《進士碑》上,指中進士);「青發」是「青衫發達」(青衫指「學生」、「胥吏」,「發達」為「中舉人」);「白板」則表示「白衣秀才」,或者白丁(不識字)。 筒、索、萬表示俸祿,「筒」表示「文錢」(銅錢),「索」則表示「貫」(一千個銅錢),萬則表示「萬錢」(銀票)。 東南西北,即流轉各地為官,或者東南西北四方之人趕考。 紅中表示箭靶(古代射箭,靶上常用一個紅色的中字);「發」並非指發財,而是發箭;白板則表示射失。
麻雀番數: 麻雀術語
通常計法係似每加一番而逐倍遞增,出銃要畀雙份錢,其他兩家畀單份(稱為「半統」),自摸就三家都要畀錢,即位位收錢。 而多數有三種計法:「二五雞」、「五一」、「一二蚊」。 但遇上出銃(即有一家打出後有人食糊),出銃者則需要付雙份錢,其餘兩家則只需付單份。 普遍麻雀玩法多以三番起糊,未夠三番之下的雞糊,即是食詐糊。 玩家在開局前,可自訂上限番數,一般多以8番或10番為上限,亦可以不設上限番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