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雜誌文章外,李怡也著有許多散文集和作品,例如《知識分子與中國》、《香港一九九七》等。 李怡曾在訪問中形容,《七十年代》「創辦」了其下半生的生活及人生,令自己變得不一樣。 事源雜誌刊登了《特權階級在中國》一文,觸怒了時任港澳辦主任廖承志,並因此遭左派杯葛;他從此進行獨立寫作。 李怡本名李秉堯,1936年出生於廣州,他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於香島中學畢業。 他在求學期間對社會主義產生興趣,畢業後在香港左派機構任職, 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雜誌,立場親共。
今年9月15日,李怡发表了最后一篇《失败者回忆录0916》,他在文中形容“反送中”是“想忘记,又不能忘记的过去”,是一段历史的断层,“它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谁能料到它不会成为未来的生机? ”他形容香港人觉醒了,“强权可以压制觉醒了的人的行为,但压制不了这种觉醒”,就像英女王逝后源源不绝的人龙和花海,他形容是“民心所向,也是对强权的无声抗议”。 李怡太太2025 李怡为杂志定的宗旨是以报导事实为主,认识世界、研究社会、了解人生。
李怡太太: 「香港製造」接連遭收地 甯漢豪反問「係咪每個作業都最合適香港需要?」
李怡说:“我的选稿标准很简单,第一要好看;第二不要还没写完,人家就知道你想讲什么”。 本名李秉尧的香港资深评论家李怡10月5日在台湾病逝,享年86岁。 不论是昨日的香港、还是今日的台湾,于李怡而言,都代表着他一生在追逐的自由。 劉銳紹說:當它㒼塞、落後,你是沒有辦法叫醒一些裝睡的人,這亦是李怡先生經常提的問題,既然是這樣,倒不如先喚醒民眾。 如果民眾自己本身聰明,便不會被官方的愚民政策欺騙。 他到後期是不斷從這方面努力,所以他的影響一定不會只是一代人。
- 李怡說:那時候他(黎智英)是不支持本土,他是支持泛民,他都是想中國好,然後香港好。
- 李怡說:他的講話是很經典,在國民黨時餓肚皮,工資低,甚至炒人、封館,但我回家時,回(上海)龍塘時,鄰居卻豎起大拇指,說我厲害。
- 除了雜誌文章外,李怡也著有許多散文集和作品,例如《知識分子與中國》、《香港一九九七》等。
- 他沒有為自己妹妹著急,而是鎮定地說,如果你沒有做什麼事就用不著驚怕。
- 用李怡的话说,反送中运动虽然什么都未得到,但有一样东西是很清楚的,“所有香港争取民主的人,现在都是本土意识,不论你是大中华派、曾爱国,大家都觉得香港自主意识很重要。
60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 今時今日的香港風起雲湧,反修例運動風波未平,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屆84歲的李怡感觸良多,喝了一口茶,慨歎香港是波折重重之地。 李龍基接受訪問時大讚老婆畫功勁,尤其畫他畫得非常神似。
李怡太太: 讀者迴響
在1950年代,其父親李化與李子誦、蔡廷鍇等人有過來往,他們都是原為中國國民黨其後轉為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人士,李怡父親亦曾參與中共的外圍組織。 他到港初年入讀香港培正中學(1948年至1950年)[11],1954年畢業於香島中學[1][11](1950年入讀[11],1954年高中三),求學期間已嚮往社會主義。 及後曾參加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但因身體關係未能考上,於是留在香港的左派機構任職資料員及編輯,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雜誌,立場曾經親共,被台灣視為「匪刊」。 他在1936年在廣州出生,1948年移居香港,在香島中學畢業。 他1957年開始在《文匯報》的《文藝周刊》投稿,1963年與朋友創辦《伴侶》雜誌,1970年再創辦《七十年代》雜誌,是愛國的左派青年。 李怡太太2025 他在1980年發表《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正式脫離左派,其後參與經營天地圖書。
- 最終妻子如願了,她的肉身先走,但她的影子、聲線卻彷彿從未曾離開過李怡。
-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 他於「文革」50周年時撰文憶述,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於「文革」後期受審查,因被指「老公是英國特務」而遭批鬥,令他思想徹底改變。
- 她說中共文件指「香港回來的人有70%是特務」,那麼若要她指證我是「特務」,就她個性來說,那是不可能的。
- 李怡遂透過銀行寄錢予妻子,看到對方的簽名才知悉尚在人世,後來妻子引述稱,她遭指控其丈夫為英國特務。
- 但一個運動來了,就將我打成賤民,不只是經濟、財政上受影響,而是人格上將你羞辱,所以親戚朋友見到我都視若無睹,我家人、除了老伴,連子女都要與我劃清界限,精神折磨想起來是一身冷汗,後面一句更精彩,他說見到劉少奇都是如此,那就沒所謂。
- 邊防人員說「下次回來要照公安局規定」,而我在無法照那個新規定做的情況下,意思就是不能回來了。
- 而在上述公司中,其妻子龙菲担任多家公司法定代表人,李铁本人则在沈阳李铁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辽宁李铁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在沈阳天意体育文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担任监事。
現任艾捷隆亞太區總經理一職的 Andy,正藉由世界頂尖的基因檢測技術,幫助有人工生殖需求的家庭。 我們連線台日兩端,訪問艾捷隆亞太區總經理張博文(Andy),以及李怡貞律師,透過談談現代社會成家與生育遇到的困境,以及我們如何讓家庭中每個性別角色,都能成為自己。 李怡太太2025 平衡家庭與事業所衍生的困境,往往是現代人難以跨越的高牆。 專訪李怡貞律師與台灣艾捷隆基因檢測公司總經理張博文(Andy),透過不同角度,闡釋社會對於性別角色期待的差異,談談如何讓女性在人生規劃上,放心追求自我,兼顧職涯與家庭。 每當出現內地的負面新聞,李怡就借題發揮,上綱上線,煽風點火鼓吹仇恨,詆毀「一國兩制」。 小孩在街頭便溺,他形容為「香港文明的保衛戰」,辱華藝人被商業和網民抵制,他稱之「中國式病毒」。
李怡太太: 生活熱門新聞
李怡由别人眼中的“左派分子”变成“反共人士”之后,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自由。 而他在晚年相当支持“本土派”,但与《苹果日报》的立场不同,其实是贯彻了他独立思考的原则,勇敢地说出他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有次梁麗儀輕微中風,病癒後他們不時談及生死問題,妻子總是說著希望自己比丈夫先走,否則她獨個兒留下來必然受不了,結果也只會隨他而去;「好吧,就讓你先走吧!」李怡哄著她。 情深的李怡當時也許並沒想過,自己也差點捱不過失去老伴的悲愴。 李怡跟梁麗儀是中學同學,及後梁麗儀返回內地繼續升學,兩人靠書信往來,從好朋友變成情人。 即使成婚後,兩人仍然長時期分隔中港兩地,但物理距離沒有造成感情障礙,反而令他們更珍惜每個團聚的片刻。
李怡說:香港回歸是中國一部分,1986年已想離開香港,如我仍可撰寫想寫的東西,我就做中國人,如果我是記者,我採訪的事情,可以如實報道,不需要被扭曲,不需要左刪右刪,不需要「政治正確」,我就做中國人。 如果教書,我可憑自己的學識、憑我知識教學生,不是要靠「政治正確」觀念,又扭曲思想,我就做中國人。 如果我是做生意,只要不違法,甚麼都可以做,我就做中國人。 如果都不行,我要做一個人,不做中國人,當時引起很大爭議,現在觀念仍是一樣。
李怡太太: 恭喜!李炳憲隔8年二度當爸 妻子「懷第二胎」經紀公司證實了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 李怡說:「反送中」運動雖然甚麼都未得到,但有一樣東西是很清楚,所有香港爭取民主的人,現在都是本土意識。 就算是藍絲到外國,都會說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李怡太太: 鄧小平趙紫陽上台見希望 雜誌更名《九十年代》
備孕時,我們可以藉由基因檢測、胚胎檢測技術,甚至透過監測基因的表現量,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受孕時間。 李怡太太 其中「內山姑娘要出嫁」橋段,還安排苗栗縣長鍾東錦與秀水里長趙守雄的閨女趙怡亭,扮演新郎、新娘,2人穿著傳統紅袍進場,讓鍾東錦於致詞時都不好意思地說,「新娘子」與他的女兒同年,「這回去對太太不好交代!」惹得現場哄堂大笑。 李文斌於致詞也打趣地向鄉親說,現在地方多了一個「縣長女婿」,相信鄉親有任何需求,縣府一定會全力支持。 李怡過往在訪問和文章中聲稱「文革」是他立場轉變的「分水嶺」。 他於「文革」50周年時撰文憶述,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於「文革」後期受審查,因被指「老公是英國特務」而遭批鬥,令他思想徹底改變。 李怡妻子梁麗儀於2009年病逝,是不是「英國特務」,李怡從未否認。
李怡太太: 作者
只見照片中,兒子和他一樣戴著帽子,2人穿著打扮相似,父子倆手牽手進入遊樂園的畫面相當溫馨。 在這場對談中,我們看見性別隨著時代,不再受限於社會賦予的刻板角色,讓性別都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勇敢地選擇想要走的路,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加入,讓我們一起堅定地走下去。 兩個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性別的人,在這次跨海視訊一見如故,專訪時間結束後,彷彿聊不完似的,繼續向對方討教關於夫妻的相處技巧。 Andy 說自己理科出身,凡是都會先講邏輯,怡貞律師立刻幽默回答說:「所謂的邏輯,就是太太講的話都有道理!」視訊另一端頓時傳來爽朗笑聲。 或許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去擴張想像,也解開枷鎖,讓彼此都有能力承接責任,也訴說脆弱。 一個家最完美的樣子,就是我們都能在陪伴心愛的人的同時,也能追求理想,成為真正的自己。
李怡太太: 文章导航
陪伴的意義在於,兩人一起扶持,共同成家;是雙方從被動到主動,從旁觀到參與,一起打開意識,去感受那段旅程。 也許生理構造使得女男之間有所差異,但家庭經營絕不是一人之責。 這讓她深切感受到,想要擁有一個孩子,是從剛決定的那一刻,就是兩方要共同面對的事情,接下來階段,都要彼此相互陪伴。 科技日益越新,女性確實可以透過醫療生殖技術改善生理限制,但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女性面對的挑戰仍然比男性多太多。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喜愛小孩的 Andy 隔著視訊螢幕笑著說,能夠陪孩子成長,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据企查查APP显示,李铁关联有9家企业,其中6家为存续状态,包括广州仕伯特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沈阳李铁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等。
李怡太太: 女兒比嫩妻大十年
到了七十年代,成為李怡人生的轉捩點,亦因其當時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左派月刊的逆轉,改變了其寫作方向。 他是左派中少數有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從中國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四人幫倒台,他對中共一步步從內心矛盾走到否定和失望。 當左派勢力不再容許《七十年代》讓讀者和作者暢所欲言時,他不作半點妥協,毅然脫離左派,變為反共文人,奔向思想的自由。 李怡1936年出生於廣州,祖籍廣東新會蓮塘[2],父親為粵語片導演李化,堂兄為粵語片導演李晨風[2],二姑姐為上海知名影星李麗蓮[2],堂兄兒子為前亞洲電視管理層李兆熊[2]。
李怡太太: 人生理念
例如女性育嬰假,許多人認為,請假會加深回歸職場的難度。 Andy 李怡太太2025 分享,自己的妻子在產假時參加 workshop 做好準備,回職場工作後,更可以面對各種新挑戰。 隨著社會演進,我們在組織家庭的過程中,去擊破、去顛覆、去摸索,而後組成各自理想的模樣。
李怡太太: 創辦雜誌
82歲的李怡原名李秉堯,1948年移居香港,在左派學校讀書,亦曾在左派機構任職。 李怡的筆名包括舒樺、齊辛等,於1970年曾創辦立場親共的雜誌《七十年代》並擔任總編輯。 至80年代,李怡脫離左派,立場傾向批判中共,1984年雜誌更名為《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
李怡太太: 讀者留言
也就是說,如果我還要回家,那就是一次不可預知的生命賭博。 更擔心的是麗儀的遭遇,她雖然性情溫和,但對於是非一向很堅持。 她說中共文件指「香港回來的人有70%是特務」,那麼若要她指證我是「特務」,就她個性來說,那是不可能的。 但自從1966年文革開始以來,我已經見識了許許多多「不可能」的事。
李怡表示,基於利益而成為中共黨員的人不會因《九評》而退黨,而基於抱負而入党的人會認為應留在黨內推行改革才能實踐抱負,故認為《大紀元時報》伪造因《九評》而退黨的人數。 走入李怡的居所,一股書香撲面而來,望向客廳書櫃的一大片書海,恍似闖進了他的文字世界。 李怡太太2025 他的《一分鐘閱讀》電台節目言猶在耳,再細看書架上琳瑯滿目的著作,記錄了逾70年香港歷史,還有中國抗戰變遷、文革、民運及台灣民主運動的見證,著實是華夏文化的歷史藏寶庫。 《港區國安法》2020年6月30日在港頒布立法,李怡在立法後移居台灣,繼續在Facebook 專頁發表評論文章,撰寫回憶錄,講述其曾經歷的大時代及轉變。 專頁在上月19日曾發帖,指「作者有病失敗者回憶錄暫停數天。無大礙,不勞各位朋友牽掛。」專頁其後未有再更新,另一作家沈西城今日下午亦在Facebook 表示:「李怡先生走了,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