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於晚上7時進入香港100公里範圍內,開始正面吹襲香港,成為繼1954年颱風柏美娜後,68年以來首個11月正面襲港的熱帶氣旋。 因應風向轉為北至東北風,天文台在晚上8時40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34],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天文台總部之東南偏南約90公里。 天文台指隨著尼格接近珠江口一帶,當晚至翌早初時香港仍有機會出現烈風,預料八號信號會維持至3日凌晨2時[35]。 香港天文台在10月25日發表「天氣隨筆」,表示以現時較西的路徑可能性而論,尼格對本港構成直接威脅的機會仍然偏低。 天文台特別提醒進行戶外工作、水上活動或行山的市民應留意天氣變化[11][12]。 隨後再於晚上7時15分更新特別天氣提示,指尼格已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天文台會在當晚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14]。
- 職場攻略|打風季節又到,若發出8號信號,到底8號風球要唔要返工?
- 其後天文台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Wind Signal)[14],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
- 1984年至2011年,能正面吹襲而帶來十號信號香港的颱風已大為減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漸趨頻密,1993年至2022年的30年間共有32個熱帶氣旋正面襲港,平均每年1.07個,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時未達颱風或以上級別而沒有發出十號信號。
- 天文台一度預測其在南海北部會向西移動,近至天文台以南約75公里掠過,但周四又忽然改向西南移動,拉遠與香港距離,加上其環流較緊密,烈風圈一直與本港保持一定距離,對港威脅稍降,天文台也修訂預測路徑。
-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49]。
- 此處的配搭在2000年至今出現不足3次,甚或此段期間沒再出現(不論2000年前是否恆常出現)。
在過去一小時,青洲、沙洲及橫瀾島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2、60及54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80、80及62公里。 於三號強風信號生效期間,樂園戶外遊樂設施將按相關法例暫停運作,並將於稍後改發一號戒備信號期間恢復正常。 今年8號風球2025 “馬鞍”影響澳門期間,民防行動中心共錄得5宗事故報告,當中包括樹木倒塌1宗、石屎剝落1宗、窗戶墜落2宗及海上分隔帶損毁事件1宗,期間並未有接獲因風暴潮或颱風而引致的受傷個案[70]。 今年8號風球2025 今年8號風球2025 因應「馬鞍」在菲律賓造成災難性破壞,被菲律賓在第55屆颱風委員會年會申請退役,在2023年3月舉行的第55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上獲該會接納把馬鞍從命名表中除名,以後將不再使用。
今年8號風球: 惡劣天氣下的工作及復工安排三大原則
公告,9號風球已發出,基於安全考慮,港鐵會即時暫停所有露天路段的港鐵列車和輕鐵服務,維持有限度的隧道段鐵路服務。 然而,港鐵指出,行車時間將會較長,並可能在未有通知的情況下於任何時間暫停服務。 港鐵已增派職員加緊檢查架空電纜及軌道,並在有需要時和安全情況下,進行緊急維修。 事隔3年后气象局终为更接近澳门的2012年台风韦森特悬挂九号风球,但当时澳门3条大桥已受飓风影响,气象局迟挂九号风球和拒绝悬挂十号风球的做法再惹公愤。 今年8號風球 2017年天鸽风灾后,气象局作出多项改制,当中九号风球定义被再次修订,改为与香港的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一致。 天文台預測颱風小犬會在今日稍後,於本港以南約100公里內以颱風強度掠過,而香港南部距天文台總部約20公里,換言之當颱風小犬「殺入」香港100公里內,烈風圈將觸及蒲台島、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南端、甚至南區;隨着進一步靠近,港島、九龍、大嶼山南部及離島都會進入其烈風圈。
但氣象局在2018年開始亦改為使用「發出」、「生效」、「取消」字眼。 今年8號風球 今年8號風球 隨着電子傳媒和通信科技的急速發展和普及,「懸掛實物標誌」的做法已顯得過時,1970年代起漸漸淘汰,信號站陸續結束運作,至2001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結束運作,同時「晚間燈號標誌」系統亦廢除。 「懸掛/除下風球」在香港正式成為歷史,從此「懸掛風球」、「仍然懸掛」、「除下風球」分別改稱「發出信號」、「仍然生效/維持」、「取消信號」[17]。
今年8號風球: 發出最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年份
若喪失部份工作能力,補償金則要按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的程度,參照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補償金額,按比例再扣減5。 1993年强烈热带风暴贝姬,在九号风球生效期间,嘉乐庇总督大桥一小时平均风力一度录得124km/h,达到十号风球标准,同时亦是惟一以强烈热带风暴强度令气象台发出九号风球。 有别于香港的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九号风球于澳门的定义经历多次改变,惟一共通点是保留像香港九号信号般的惯例,只在提升信号时悬挂,除下十号风球时会直接改挂八号风球而跳过九号风球。 1907年5月27日起改用燃放炸藥[2][3],並懸掛「十」字型信號,取代鳴風炮[4],1937年最後使用。
上午8時40分左右,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表示尼格於菲律賓馬林杜克省聖克魯斯市(英语:Santa Cruz, Marinduque)第四次登陸。 今年8號風球 下午1時40分左右,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表示尼格於菲律賓奎松省薩里亞亞市(英语:Sariaya)第五次登陸。 勞工處發言人又指,僱主在擬訂及執行在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下及其後的工作安排和應變措施時,應優先考慮僱員的安全和從居住地點往返工作地點的可行性等,亦應盡量體諒個別僱員可能面對的不同情況,並考慮當中的實際困難和需要,採納情理兼備及具彈性的處理方法。
今年8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的八號風球
另外,如午飯時段外出或落波後趕返工時遇到意外,由於該時段並不屬於工作開始前及結束後的時間,故也不會獲得保障。 不過小犬在周六下午卻「V型反彈」,改為向北或西北方向移動,反而逐漸靠近本港,在今日凌晨突破150公里防線,清晨時已近至120公里。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其中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1973年1月1日起,五號至八號信號,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 31日受到強烈熱帶風暴尼格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持續發布豪雨特報,針對宜蘭縣列為超大豪雨特報區域,台北市列為大豪雨特報區域,基隆市、新北市、花蓮縣、台東縣列為豪雨特報區域,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列為大雨特報區域[88]。
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222,並命名「尼格」;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如超強颱風持續嚴重影響在職市民有效復工或引起安全問題,例如大規模停電、嚴重山泥傾瀉、廣泛地區水浸,以及多區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等,政府會視乎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於天文台把八號信號改為三號信號前,作出適用於全港的「極端情況」公布。 今年8號風球 職場攻略|打風季節又到,若發出8號信號,到底8號風球要唔要返工? 《香港財經時報》整理有關風假、在家工作WFH、復工安排等疑問,打工仔務必注意安全,及注意「極端情況」下的上班安排及保障。
今年8號風球: 香港現時天氣
日本氣象廳在11月16日發表的事後報告中,將馬鞍的巔峰風速下調至55節(每小時100公里),氣壓上調至985百帕。 大家應該在起飛前24小時,在航空公司網站做online check-in,確保隨時能透過手機短訊或電郵,獲取有關航班的最新消息。 但如果大家早在前一天便收到取消航班的通知,就應直接致電航空公司申請改期出發或地點。 今年8號風球2025 根據《守則》,若僱員因天氣惡劣而有實際困難,未能準時到達工作崗位,僱主不能以此理由將他即時解僱,否則屬違反《僱傭條例》。
今年8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在晚上10時強烈熱帶風暴圓規集結在澳門東南約 450 公里,大致趨向海南島。 回顧本港歷年12月打風情況,其中1974年超強颱風艾瑪襲港,當時曾發出三號風球。 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颶風(每小時126公里)、西貢錄得暴風(每小時94公里)、流浮山及機場錄得烈風,以及其餘四站錄得強風(啟德、青衣、打鼓嶺、沙田),屬於「烈風八中四」個案。 其中近海平面的長洲泳灘曾持續吹颶風,分別錄得每小時133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41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 至於較接近蘇拉眼璧的橫瀾島則分別錄得每小時154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59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顯示十號風球達標。 今年8號風球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今早表示,強烈熱帶風暴暹芭將向西北方向移動,大致趨向廣東西部至海南島一帶,料今日下午至晚間改發八號風球的可能性屬中等。
今年8號風球: 暹芭風球.總覽|25年來七一首次發8號風球 生效21小時歷來第9長
僱員應主動向僱主查詢及商議惡劣天氣下及「極端情況」存在期間及結束後的工作安排。 天文台一般會在八號颱風警告前兩小時之內發出預警,讓僱主有充裕時間,按行業或機構的實際情況,提早讓僱員分批下班,以保障他們的安全和緩和交通擁擠。 勞工處於今年六月公布新修訂的《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表示在超強颱風的惡劣天氣下,政府可因應需要公布「極端情況」,並建議僱員在八號颱風警告取消後的兩小時應留在原地,而不是立即啟程上班。 勞工處提醒僱主,在風季來臨前,應盡早就惡劣天氣下的上班、下班及復工安排諮詢僱員。 在2018年之後,澳門氣象局改為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的十分鐘平均風力預測持續達到63公里或以上,並且提前兩至四小時前作出預告表示改發八號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後數小時後才逐漸達到烈風。
今年8號風球: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 (2022年)
另外,所有電台亦會在每小時15分、30分、45分及58分廣播天文台最新熱帶氣旋警報,而相關風暴消息則會在正點及半點新聞內報道,若天文台更改熱帶氣旋警告,則由當時的節目主持或節目助理佈告有關消息。 今年8號風球 十號颶風信號發出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預警,甚至不會提前宣佈便發出十號信號[3][4]。 當此信號取消後,香港天文台會直接改發八號信號而非九號信號。
今年8號風球: 熱帶風暴「木蘭」明早最接近本港 3號風球維持至明早6時(影片)
在10月31日凌晨3時,強烈熱帶風暴尼格集結在香港東南偏南約750公里,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05 今年8號風球2025 公里,預料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10公里,移向南海北部。 天文台凌晨1時45分表示,尼格明早(31日)與本港保持超過600公里距離,一號戒備信號會至少維持至明日早上5時,提醒市民明早出門前留意最新天氣消息。 天文台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 1997年颱風維克托正面襲港,在維克托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九號信號,直至風暴遠離香港才改掛八號信號。 自此之後,每逢有颱風登陸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台多會維持九號信號。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今年8號風球: 相關文章:颱風下外遊,如何減少損失?必讀 4 大自保法則!
如尼格減弱為一個熱帶低氣壓,或本港的風力顯著減弱時,天文台會改發較低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根據勞工處《颱風及暴雨情況工作守則》,勞工處並沒有確實列明在黑色暴雨警告、八號或以上颱風警告生效時,僱主不可以安排員工上班。 只有提及到僱主不可減少僱員在《僱傭條例》下有權享有的年假、法定假日或休息日,以補償因發出八號或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黑色暴雨和其他惡劣天氣警告或「極端 情況」公布而損失的工作時間。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49]。 根據天文台規定,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均須由天文台台長簽署作實。 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49],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
今年8號風球: 相關法例
當參考網絡中半數或以上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有關風速限值,「且風勢可能持續時」,便會發出3號或8號風球。 今年8號風球 當中3號風球風速範圍為每小時41至62公里,8號風球則為每小時63至117公里。 註:三號信號或本地強風信號一欄中,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實為香港當時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表中顯示的數字為因熱帶氣旋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次數。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防風措施報告一般在九號或十號信號生效期間於「熱帶氣旋警告」中顯示,並會因應不同颱風的特性調整顯示的內容。
天文台在凌晨3時45分宣佈預計在凌晨5時20分或之前改發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指當尼格對香港的威脅進一步減低時,將改發一號信號或取消所有信號[40]。 隨著香港風勢減弱,天文台在凌晨5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41],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西約50公里[42],更隨即表示將於早上6時半或之前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43]。 最終天文台於早上6時2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44],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天文台總部以西約60公里[45],而三號信號只維持1小時,追平2004年熱帶風暴圓規的最短三號信號紀錄。 氣象局總結「尼格」對澳門的影響,指「尼格」是繼1972年後,50年來首個於11月發出的八號風球。
今年8號風球: 發出3號和8號信號的參考指標
在2020年代,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令天文台再次發出十號信號,是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後首次。 今年8號風球2025 8月24日晚上8時,橙色風暴潮警告正式生效,澳門進入“即時預防狀態”[51],同時啟動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52]。 位處低窪地區的廣播喇叭響起風暴潮低窪地區預警音頻警報持續3分鐘,澳廣視旗下電台澳門電台的中文和葡文頻道,電視澳視澳門台、澳視葡文台和澳門資訊頻道於晚上8時整響起高點音頻警報持續3分鐘,並播放風暴潮警告生效信息。 另外,16個避險中心同時全面開放,接收人數減少一半至1.2萬人,亦因應防疫需要,中心內需要隔開間隔,可容納人數減半,但相信足夠應付。
今年8號風球: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1912年设立此警告时为悬挂旗帜,1920年修订为十一及十二号风球,1923年改为七号风球,至1931年再改制为十号风球并沿用至今[3],但代表意义不变,均表示台风正面吹袭。 今年8號風球2025 據香港法例第374D章《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規例》,濫收車資及沒有將的士計程錶展示到記錄位置等行為是嚴重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入獄6個月及罰款1萬元和入獄6個月及罰款5000元。 颱風吹來香港時,往往引起「李氏力場」討論,天文台就曾拍片指雖然沒有「李氏力場」,但確實有「力場」存在,而這個「真‧力場」,正正就是令颱風急轉彎的「元兇」。 天文台App亦有「定點降雨預報」服務,提供未來2小時降雨預報和位置,同時可以知悉閃電位置,防止「被雷劈」。 九号风球(葡萄牙语:Sinal n.º 9[1]),为澳门第二高的热带气旋警告。 今年8號風球 普遍市民称它为“九号信号”或者“九号波”[注 1],高一级的信号为十号风球,低一级为八号风球[2]。
今年8號風球: 澳門氣象局︰最快晚間考慮是否需要發出八號風球
天文台在晚上10時1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15],當時尼格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800公里。 天文台指尼格會在當晚至翌日早上與香港保持超過600公里距離,一號信號會最少維持至31日凌晨5時;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預料香港風勢會在隨後一兩日逐漸增強;而因應尼格會在11月1日及2日進一步靠近廣東沿岸,天文台呼籲市民應保持警覺,並留意最新風暴消息[16]。 天文台低估菲爾強度,菲爾在接近珠江口時迅速增強,橫瀾島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108公里,換算為海平面風速仍達暴風程度,顯示菲爾為強烈熱帶風暴。
今年8號風球: 澳門氣象局:改發八號風球機會中等
踏入10月風季未結束,熱帶氣旋卻接踵進入南海,天文台今日更就熱帶風暴「浪卡」發出8號風球。 回顧二戰後累計有14個「十月風暴」,天文台需發出8號風球,當中颱風「黛蒂」及超強颱風「愛茜」,更為本港帶來10號風球。 自1995年的颱風斯寶後,天文台僅於2016及2017年的10月發出8號風球,因此浪卡是近25年內第三個「十月風暴」。 紀錄顯示,天文台在1954年及1972 年的11月,都曾發出8號風球,兩個「十一月風暴」均叫「柏美娜」。 澳視澳門台及資訊台會在八號或更高風球發出期間每小時提供一節《颱風消息》,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播出,而新聞時段內不會播出《颱風消息》。
今年8號風球: 一號戒備信號會至少維持至今日下午4時
僱主與僱員制定惡劣天氣的工作安排時,應就行業及職位的工作性質和要求,以及僱員上班、下班和復工的地區等,提前商議WFH的工作安排。 當八號預警或八號颱風警告已發出,除必要人員外,僱主應盡快安排僱員分批下班,並對有特殊需要的僱員(如殘疾、居住地點交通不便等)作優先及彈性處理。 今年8號風球2025 十月風暴未必較弱,翻查資料,颱風「黛蒂」在1964年10月13日為本港帶來10號風球,歷時約8小時;相隔約十年,超強颱風「愛茜」在1975年10月14日為本港帶來另一個10號風球,但維持時間相對較短,只有近3小時。
今年8號風球: 澳門今午至晚間發出3號風球機會偏高
而綜合八號信號的一欄,數字均視發出八號信號至取消八號信號(不包括轉方向)為一整體的數目,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此外,為避免誤解、爭拗及混亂,僱主應在制定有關工作安排的過程中諮詢僱員,並因應經驗和勞資雙方的需要及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更新或修訂。 惡劣天氣過後,起重機械、棚架、吊船、電力設備及其他裝置,須經由合資 格檢驗員 / 合資格人士詳細檢驗後,證明該等機械 / 設備 / 構築物均在安全操作狀態後,方可恢復操作或使用。 不過得留意,此守則不具任何法律約束力,僱主可自行選擇是否跟隨,守則亦列明僱主應考慮參考指引及相關法例,並按照機構的業務運作、相關工作,以及僱員需要,共同制定適切及具彈性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