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棠進入楊家村走至黃泥墩水塘,山徑寬敞輕鬆,但太陽猛烈,日光刺眼,走來也頗感吃力。 踏上小徑輕登神仙轍,眼見樹木被砍,兩道長長深坑已蓋上枯枝。 從保育角度而言,或有另一番價值,但腦海中神仙轍之情景不復存在,頓感茫然若失。 至此,已無心續走預訂之路線,遂改道下走大欖涌水塘。 11月至1月楓香林的紅葉盛放,畢業相、打卡、龍友都不會錯過。 到訪前,可到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他們定期更新大棠紅葉指數,由綠、黃、紅到極紅。
- 適廬在1936年由印尼華商商楊衛南及楊竹南建成,為客家圍龍屋,由門樓、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當中主樓為適廬。
- 水壩完工後,丘陵地帶形成小島,香港版千島湖因此而生。
- 經過伯公坳、關帝廟,樓梯費力宜放慢腳步。
- 大欖湧水塘是香港新界屯門區大欖湧的水塘,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之內,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興建的水塘。
- 後來嘗試踏上修護斜坡的梯級,位置竟然不錯,還拍下幾幀還可以的照片。
直至2017年2月,長期提供水上單車服務的承辦商決定不再入標,最後結束營業 (現已重新營業)。 黃泥墩水塘位處大欖郊野公園,是一個灌溉水塘。 水塘地點較為偏遠,遊人可由不同地點徒步前往,包括元朗大棠經楊家村、屯門掃管笏、又或從不同地點走經吉慶橋到達。 堤壩旁設路牌,往黃泥墩村方向,路況轉為沙石路。 由於花崗岩較容易風化,加上植物不足,路上出現不少沖溝,雨後不宜。 適廬在1936年由印尼華商商楊衛南及楊竹南建成,為客家圍龍屋,由門樓、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當中主樓為適廬。
黃泥墩水塘: 水塘
自1894,香港爆發溫疫後,原已欠佳的衛生情況更趨惡劣。 當時政府為增加及改善供水資源,逐於1899年興建香港第三座水塘,即黃泥涌水塘。 水塘的儲水量為2700萬加侖,約為薄扶林水塘儲水量的38%,成為大潭水塘群以外的輔助水源。 隨著其他較大型的水塘相繼落成,黃泥涌水塘功用逐漸減退。 黃泥墩水塘 於1986年,政府決定停止水塘原來的運作,並把水塘改為本港首個划艇公園。 直至2017年2月,承辦商決定不再入標,結束了長期提供划艇及水上單車的營業。
今天由大棠黃泥墩村下車後,行約20分鐘到達往黃泥墩水塘的上山入口;約40分鐘到達黃泥墩灌溉水塘。 在清景台逗留約半小時後離開,再走約1小時到達掃管笏乘小巴離開。 至標距柱M183後選擇路線,今次右轉黃泥墩。
黃泥墩水塘: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慣例支持本地小農地耕作,新鮮有機蔬菜,開心又滿足回家享用。 黃泥墩水塘 記得上次來,還要辛苦爬上不同山頭去看大欖涌水塘。 清景台容易到達,且可以在較近位置觀看千島湖全景,景觀確實較在其他山頭上看的好,怪不得這麼受歡迎。 黃泥墩水塘2025 而我最欣賞的是漁護署職員的心意,他們揀選的觀景台位置真的好,無論是清景台、標尖角或西流江的山頭等,都令人驚喜,一定是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和實地考察。 闢建路徑及觀景台是多麼大的工程,動員不少人力物力,更花了很多心力與汗水。 作為遊人,除了感謝,還應好好保護它,至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不要破壞這些得來不易的一草一木一景。
曾聯絡漁農自然護理署及水務署,並寫了一篇 8/8 灌溉水塘遊的專題文章。 現時沒有為新界農戶提供灌溉水,主要為漁護署的大棠苗圃提供培植樹苗所需的灌溉水。 隨後下降至麥理浩徑,視線被樹木所阻,未能好好欣賞大欖涌水塘的寬廣景色。 後來嘗試踏上修護斜坡的梯級,位置竟然不錯,還拍下幾幀還可以的照片。 由僑興路起步往東南方走,橫過右方小橋後走向楊家村。 由此左轉車道,再走一段便可接上麥理浩徑第十段。
黃泥墩水塘: 香港紅葉2022|最多紅葉路線 大棠千島湖接黃泥墩水塘(附交通安排)
原來大棠村居民之所以聚居,是由於上世紀60年代的工程,附近河流截流,引水到大欖湧水塘,不過此舉就影響當時農民灌溉。 黃泥墩水塘 於是同期亦開墾黃泥墩水塘用來灌溉之用,黃泥墩水塘容量約12萬立方米,為元朗八鄉及十八鄉的農民提供灌溉用水,作用甚大。 是日原想一賞大欖涌的千島湖風光,但天氣極為酷熱,不宜長途探索山路。
- 由於水塘內有十多個散落在不同位置的小島,因而又稱「香港千島湖」,想欣賞水塘全景,可繼續前往到千島湖清景台,又或者轉到掃管笏村離開。
- ,這次為大家介紹4條主要以石屎路為主的靚景水塘路線,唔怕行到成腳泥返屋企,遠足初哥亦可以輕鬆走完全程。
- 路線後段的大欖涌水塘山水珣麗,塘中小島如翠玉生輝。
- 回望連綿起伏的山脊,如巨龍擺尾,向下延伸至錦田、八鄉一帶的大平原,甚具氣勢。
- 原來大棠村居民之所以聚居,是由於上世紀60年代的工程,附近河流截流,引水到大欖湧水塘,不過此舉就影響當時農民灌溉。
- 作為遊人,除了感謝,還應好好保護它,至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不要破壞這些得來不易的一草一木一景。
- 隨著其他較大型的水塘相繼落成,黃泥涌水塘功用逐漸減退。
如欲了解詳細的水塘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的位置及資訊,可參考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列表 (整理中,稍後提供)。 大家都開心上山,安全落山,一起行山闖蕩去!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黃泥墩水塘: 石屎路好易行!香港4大水塘初級郊遊路線
黃泥墩水塘的塘水如綢緞般翠綠平靜,環境清幽。 路線後段的大欖涌水塘山水珣麗,塘中小島如翠玉生輝。 水塘附近曾多次有意外發生,2008年3月22日下午之豪雨雷電交加落水天,十一名師生遇山洪暴發而被圍困,無法過橋,幸獲消防隊員拯救。
黃泥墩水塘: 黃泥墩水塘
在網絡上搜尋一番,不經意瀏覽到久聞的神仙轍,其入口又與前往欣賞千島湖的山徑相同,正好一遊。 水塘容量約12萬立方米[3],為八鄉及十八鄉的農民提供灌溉用水。 水塘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風光,每逢5月到8月雨季期間,更會出現「水浸白千層」期間限定美景;而11-1月則紅葉處處,吸引不少攝影發燒友前往拍攝。 從鍾屋村出發,走到洪水坑水塘,開始上山,打算順道到訪神鵰石。 可是一時大意入錯山徑,上了不知名的山頭,這裏地上滿佈電單車胎痕跡,相信是越野單車愛好者地點。
黃泥墩水塘: 週日輕鬆郊遊 3小時尋訪「香港千島湖」
因此當局興建黃泥墩、河背、上清潭、下清潭等灌溉水塘。 黃泥墩水塘位處大棠與大欖涌之間,周日停留半小時,遊人數目不足十人,非常清幽,不用排隊就拍到天空之鏡倒影。 黃泥涌水塘位於深水灣上方的黃泥涌峽,興建於1899年,是香港第三座興建的水塘。 黃泥墩水塘2025 黃泥墩水塘 隨著其他較大型的水塘相繼落成,黃泥涌水塘的功用逐漸減退,並於1986年改成為本港首個划艇公園。
黃泥墩水塘: 千島湖清景台.黃泥墩水塘
經過伯公坳、關帝廟,樓梯費力宜放慢腳步。 標距柱M181後,抵千島湖清景台路口,約5分鐘樓梯登千島湖清景台,一睹大欖涌超開揚靚景。 黃泥墩水塘 大欖涌水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首個興建的水塘。 約5年興建施工後,大欖涌水塘於1957年落成,儲水量為約2000萬立方米。 水壩完工後,丘陵地帶形成小島,香港版千島湖因此而生。
黃泥墩水塘: 第 2 站 黃泥墩水塘 鄉郊小水塘
往黃泥墩水塘時間較掃管笏高,但多遊一個水塘和歷史建築,適合仍有充足體力的人、元朗居民或想收集香港水塘天空之鏡的人。 過山坡後約15分鐘內到黃泥墩水塘,黃泥墩水塘可算興建大欖涌水塘「附屬品」。 黃泥墩水塘 政府興建大欖涌水塘令元朗八鄉一帶被截流,影響農業。
黃泥墩水塘: 屯門行山路線|洪水坑水塘上山尋遊隼石 經黃泥墩水塘出大棠落山
向來很欣賞漁護署職員非常用心製作的郊野公園設施,當然少不得標誌與指示牌等。 之前特別寫了一篇 麥鳳港衛的藝術 有關麥理浩徑、鳳凰徑、港島徑和衛奕信徑資料的專題文章。 記得未建清景台之前,我們得爬上不同山頭看水塘,現在不用了。
黃泥墩水塘: 週日輕鬆郊遊 3小時尋訪「香港千島湖」
沿路經過農田往黃色欄杆,約15分鐘抵巴士總站,完成大棠、千島湖之旅。 小休之後繼續沿山脊走,浮沙碎石路,加上風化關係,路況變得愈來愈跣腳,小心翼翼慢行。 跟據地圖顯示位置和絲帶引路,很快便到達遊隼石,的確栩栩如生。
續沿此車道下降,走過大欖涌水塘的塘畔,下走不久,在分岔處離開麥理浩徑,直走掃管笏村路,再往下走便可到達掃管笏村完結行程。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於12月19日抵達黃泥涌峽。 當時英國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及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了扼守此處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 雖然英國軍隊的頑強防守使到日本軍有逾600人傷亡,亦使到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是最終日軍於12月23日成功佔領黃泥涌峽及水塘,斷絕了香港島的供水。 致使英軍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外一處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並且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黃泥墩水塘2025 黃泥墩水塘名氣不及其餘三個水塘,人流稀少,但份外多一份清幽寧靜的感覺。
黃泥墩水塘: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紅葉需好也要靠人們保護,到訪時勿闖入圍欄爬樹或摘走紅葉,拍照是最好的記錄方法。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建議返回市區才掉垃圾。 登上大刀屻,俯瞰錦田、八鄉及大埔,視野廣闊,景色明媚。 前顧高聳入雲的大帽山,後盼山脈橫亙的雞公嶺,氣勢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