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長廊可以觀賞到將軍澳市中心南部、調景嶺、將軍澳海域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以至鯉魚門海峽及港島柴灣一帶的景色。 將軍澳南橋2025 發展局於網頁中指出,南橋為一條長約一百五十米的行人天橋,以提升東邊水道兩岸海濱的連繫,形態恍如海浪在將軍澳灣與東邊水道之間蕩漾。 2021年2月26日,雙拱鋼橋成功安裝在在將軍澳灣的橋墩上,土木工程拓展署指,由於雙拱鋼橋重逾萬公噸,工程人員採用「浮托法」配合潮汐進行安裝,這是香港首次以「浮托法」建造橋樑,由早上7時開始,至中午12時前完成,整個過程歷時近5小時。
專業動力建議善用現有基建及未來規劃發展,舉辦「三項鐵人」賽事,推廣體育發展,建立熱愛體育運動的文化,打造「活力將軍澳」。 另外,方國珊還關注橋上緊急救援問題,建議單車徑設立求救方式,例如設立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箱、數碼通訊系統,燈柱編號定位等方法,方便市民緊急求助。 公益金百萬行連續兩年移師至線上舉行,2022至2023年度新界區百萬行現定11月20日於將軍澳跨灣大橋舉行,市民可以早於正式開通前親身踏足大橋。
將軍澳南橋: 圖片
多名議員提議在南橋上增設單車徑,議員胡志偉表示,香港對單車使用者諸多限制,提議將行人路跟單車徑共融,在行人路旁劃線讓單車行走。 議員周浩鼎則指,政府應保留橋道用途的靈活性,不然南橋起用後市民定必詢問不能在南橋踩單車的原因。 運輸及物流局日前宣佈,將軍澳-藍田隧道 (將藍隧道) 以及連接隧道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將藍隧道及多座大樓已告完工,預計今年12月通車。 行人天橋雖有單車徑,但三個出口均沒有斜道連接地面,因此如帶單車,需使用升降機,或者行樓梯。
- 為爭奪獎項,參賽者必須在 3 月 11 日下午6時或之前完成整條賽道。
- 今日的周年研討會有約160位航運界代表、本地船隻船長及操作員和海事工程代表出席。
- 呢項活動十分具意義性,50%嘅報名費將捐給香港盲人體育總會及香港導盲犬協會。
-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工程喺18年開展,係長達1.8公里嘅海上高架橋,連接興建中嘅將軍澳至藍田隧道同通往日出康城以及將軍澳工業邨嘅環保大道。
- 原預計於去年年尾便動工,並於2022年下半年落成,惟立法會被拖拉一年後,最終在今年12月16日獲財委會通過。
政府預計將軍澳區人口將持續增加,惟現時將軍澳隧道在繁忙時段較為擠塞。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南橋2025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羅世柏預料,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及將軍澳—藍田隧道明年同步通車後,繁忙時間來往將軍澳和東九龍將可減省約20分鐘車程,有助分流將軍澳隧道的車流量。 另外,南橋設計注入不少創新元素,其主橋採納「活力無限」設計方案,呈現出「∞」象徵無限的數學符號。
將軍澳南橋: 單車徑
2018年2月,運輸及房屋局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披露連接將藍隧道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造價約56億元,較政府2008年初步估算的22億元升1倍半。 今日的周年研討會有約160位航運界代表、本地船隻船長及操作員和海事工程代表出席。 討論內容包括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在香港水域的應用及須注意的地方;海上滅火及船上防火安全的知識;將軍澳跨灣大橋、將軍澳交匯處及將軍澳南橋設立船隻高度限制區域事項。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將軍澳跨灣大橋將於年底通車,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建議將跨橋上行人路提升至緩跑徑物料,配合文化體育旅遊局多辦賽事,實踐落實活力將軍澳。 將軍澳跨灣大橋將於年底通車,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建議將跨橋上行人路提升至緩跑徑物料,配合文化體育旅遊局多辦賽事,實踐落實活力將軍澳。 早前預計在12月通車的「將軍澳—藍田隧道」(將藍隧道)及連接隧道將軍澳跨灣大橋,消息指,暫定於12月11日通車。
- 北面連接調景嶺體育館及圖書館的24小時通道,南面則一面連接興建中的新入境事務大樓,另一面則往翠嶺路變電站。
- 2021年2月26日,雙拱鋼橋成功安裝在在將軍澳灣的橋墩上,土木工程拓展署指,由於雙拱鋼橋重逾萬公噸,工程人員採用「浮托法」配合潮汐進行安裝,這是香港首次以「浮托法」建造橋樑,由早上7時開始,至中午12時前完成,整個過程歷時近5小時。
- 長廊設有三個主要出入口,分別為距離將軍澳站約5分鐘步程的至善街(怡明邨旁)、清水灣半島南面及康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北面入口前往。
當局於2009年完成第一階段公眾參與及設計概念徵集活動,於2010年初制訂了6個大橋設計方案,其中4個為斜拉橋,其餘2個則為拱橋。 經過詳細分析公眾參與活動結果及技術評估,當局選定「活力無限」為跨灣連接路大橋的基礎設計方案,指出橋上主跨兩個向外傾斜的橋拱設計,呈現出代表無限的數學符號「∞」。 跑澳南2023|隨疫情放緩,社交距離逐步放寬,唔少市民重拾戶外活動嘅興趣。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好去處
方國珊除建議橋面車路鋪設隔音物料,亦建議提升行人路物料至緩跑徑質素,方便居民運動之餘,亦有助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日後舉辦賽事。 在將軍澳東邊水道南端(海濱長廊中段位置附近)將興建一條跨海橋(稱南橋),落成後跑手可選擇取道南橋往來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及將軍澳海濱公園,單程會減少約1.1公里。 由於將軍澳發展日益繁盛,為了進一步發展將軍澳以及舒緩區內交通壓力,政府於2002年委聘顧問研究為將軍澳進步發展制定全面計劃,報告建議研究興建跨灣連接路和將軍澳 – 藍田隧道(將藍隧道),使公眾進出將軍澳東南部有多一個選擇。 將軍澳跨灣大橋及將藍隧道將於星期日(11日)通車,跨灣大橋設有行人步道及單車徑,關連的將軍澳寶順路與寶邑路行人天橋「南橋」已率先在昨日(8日)啟用,可經此處直接往跨灣大橋入口,但要留意這條天橋無斜道,踩單車需用升降機上落。
將軍澳南橋: 發展局
雖然將軍澳南海濱長廊環境優美及平坦易行,但是西貢區議會區議員認為海濱長廊上的設施不足夠,例如避雨地方、洗手間及座椅等,以及沒有大樹能夠遮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橋上將不設單車徑,只採用類似香港單車館旁的共融通道方案,即行人及單車共用同一條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工程早在2018年開展,將軍澳跨灣大橋落成後,將成為全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行人路、單車徑及觀景台的跨灣大橋,而且大橋上的單車徑將與沿將軍澳灣的單車徑連接組成5公里長的沿海單車徑,勢將成為全新踩單車好去處。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早前通過,在將軍澳堆填區附近興建橋樑和排污設施的撥款,涉款逾3億元。 有關工程建議興建一條約150米長、6米闊的行人天橋 ,即「南橋」,連接堆填區東邊水道的兩岸,方便將軍澳市中心南和日出康城居民往來。 將軍澳南海濱長廊於2012年6月啟用,屬於「將軍澳堆填區第一期發展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由將軍澳市中心(怡明邨)至日出康城(港鐵康城站),全長約2公里。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藍田隧道|日系復古單車租賃
【本報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在將軍澳堆填區附近興建橋樑和排污設施的撥款,涉款逾3億港元。 有關工程建議興建一條約150米長、6米闊的行人天橋 ,即「南橋」,連接堆填區東邊水道的兩岸,方便將軍澳市中心南和日出康城居民往來,而排污設施將用作收集附近康樂設施發展的污水。 ),連同將軍澳市中心南部的將軍澳海濱公園俗稱「將軍澳海濱長廊」,是一處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新市鎮的海濱長廊。 將軍澳南海濱長廊於前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沿海地方興建,全長約2公里,連接將軍澳南至日出康城,屬於「將軍澳堆填區第一期發展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由路政署興建,耗資約1.5億港元,並於2012年6月6日開放。 將軍澳南橋2025 西貢區議會今日(5日)召開大會,土木工程拓展署明確回應,將軍澳跨灣大橋將於今年年底通車。 方國珊關注,在康城LP 6及9期 Marini之間的(日出大道、環澳路交界處)出入口會否設有紅綠燈,以控制車流情況。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跨灣大橋和將藍隧道 消息:暫定12月11日通車
2018年10月26日,利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標將軍澳跨灣連接路-D9路及相關工程,合約總額約7.57億元,工程包括興建D9路及進行相關的土木、結構、環境美化及環境保護與緩解工程。 南橋行人橋寬6米、長108米,橫跨東邊水道,連接市中心68區(將來會德豐住宅地)及77區(已復修堆填區用地),工程造價約2億。 「將軍澳跨灣大橋」、「將軍澳-藍田隧道」、「T2主幹路」、「中九龍幹線」組成「六號幹線」,預計將來將軍澳前往西九龍只需15分鐘。 而途徑將軍澳跨灣大橋及將藍隧道的新巴士線將於翌日(12月12日)開通。 土木工程拓展署東拓展處處長梁中立回應指,南橋闊道為6米,但需要預留兩旁設置圍欄和路燈,所以實際可用橋面闊道只有4.5米,政府對橋上增設單車徑持開放態度。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今早(27日)召開會議,討論將軍澳堆填區基礎設施,興建南橋連接將軍澳第68區與將軍澳第77區。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南橋明年可安放橋躉 設計注入創新元素
由2021年6月開始動工,鋼橋預製件於2022年6月已經裝嵌完成,並放置於將軍澳內灣臨時存放區,預期可於2023年安放在橋墩上。 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的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日前在其個人社交網站發文,嚴正… 將軍澳南橋2025 為了完成今次任務,發展局指出,需要先將一千噸起重船穿越跨灣連接路,之後起重船將南橋架吊離跨灣連接路,南橋架向內灣推進,並置在臨時存放區。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南橋已架置臨時存放區 料明年可安放橋躉
行人天橋高度高於雙層巴士,在上方可望向將軍澳一帶景色,相信會成為將軍澳又一打卡勝地。 行人天橋雖有單車徑,但三個出口均沒有斜道連接地面,因此如帶單車,需使用升降機或樓梯。 財委會日前通過該項目,工程除興建一條約150米長、六米闊的行人天橋外,亦會興建排污設施,涉款逾三億港元。 當局預計,新橋可方便將軍澳區內居民往來,亦可讓數以千計市民駐足觀賞將軍澳灣景色,估計每小時有4,000人使用該行人天橋。 大橋一邊是行車通道,可直通新的「將藍隧道」出九龍或經東區海底隧道到港島東;另一邊就是行人及單車通道。
將軍澳南橋: 將軍澳跨灣大橋有最新進展!近日將軍澳南橋已放置在臨時存放區,預計短時間內安放橋墩上。跨灣大橋通車後,全長約5公里的單車環線也會同步開放,將成為全港首條同時設行車道、單車徑及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相信會為區內帶來全新景象!
「將軍澳跨灣大橋」的設計是採用拱橋形式建造,是全港最長的拱橋,主跨度有200米;橋拱最高點離海面約70米;橋面闊34米。 大橋的創作意念是「活力無限」,以橋上主跨兩個向外傾斜的橋拱,設計成代表無限的數學符號「∞」。 【本報訊】為增加房屋供應,政府自2017年起計劃在將軍澳多幅政府土地興建公營房屋。 發展局前日發文,指經過工程人員的精密計算及周詳安排,興建中的將軍澳南橋已於6月2日跨越跨灣連接路到達將軍澳內灣,並於前日早上順利放置在臨時存放區,而東邊水道兩岸的地基工程亦在進行中,預期南橋可於明年安放在橋躉上。
將軍澳南橋: 香港吃喝玩樂優惠
南橋為一條長約150米的行人天橋亦是全港最大跨度的鋼拱橋,跨灣連接路主橋與南橋均為鋼拱橋,與北橋在將軍澳灣及東邊水道互相呼應;而跨灣連接路是一條長約1.8公里的雙程雙線分隔車道,設有單車徑和行人路。 南橋設計注入不少創新元素,其主橋採納「活力無限」設計方案,呈現出「∞」象徵無限的數學符號。 將軍澳南橋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我家》補充指,政府在設計興建南橋時已預留足夠空間,橋面與東邊水道水面的高度距離約七米,足以讓6.1米高的船隻通過並停泊於東邊水道。 另外,亦確認計劃中的南橋足以抵禦時速達每小時360公里的強風,預計即使將軍澳遭受與如「山竹」相同強度、風速達每小時220公里的颱風吹襲,結構仍然安全。 方國珊續指,連接興建中的將軍澳──藍田隧道及日出康城的「活力無限大橋」落成後,該橋將會有橫跨將軍澳海灣與行人路分隔的單車徑。
將軍澳藍田隧道|「將軍澳—藍田隧道(將藍隧道)」及連接隧道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已在2022年12月11日通車,為將軍澳開創一個全新景象! 2022年11月20日,公益金百萬行是公益金自疫情爆發以來首度恢復舉辦實體步行籌款,在將軍澳跨灣連接路舉行,1.5萬名市民可以在這個將軍澳新地標正式啟用前,親身踏足全港首條同時具備行車道、單車徑及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上步行。 不過所有參與者須持「藍碼」及符合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活動當日亦需出示快測陰性結果及在活動範圍內全程戴口罩等。 大會亦規定參加者不可穿著帶有侮辱、政治等成分的服飾,亦不得進行違反國安法行為。
將軍澳南橋: 工程範圍簡介:
日出康城區議員方國珊質疑承建商偷工減料,政府監督工程不力。 網上「將軍澳主場」facebook專頁有區內居民張貼圖片,顯示長廊多處淪為爛地,居民紛紛表示驚訝,嘲笑是豆腐渣工程。 將軍澳南橋2025 將軍澳地區設施日臻完善,興建中的跨灣連接路及南橋將提升區內的暢達性及促進整體社區發展,為將軍澳開創一個全新景象。 發展局昨在社交網站發文,指出經過工程人員的精密計算及周詳安排,將軍澳南橋已於六月二日跨越跨灣連接路到達將軍澳內灣,並於昨天早上順利放置在臨時存放區。 發展局稱,南橋設計注入不少創新元素,預期南橋可於明年安放在橋墩上。
將軍澳南橋: 政府擬將軍澳建「厭惡性設施」惹居民反對 發展局3月出席區議會討論
然而在財委會通過撥款前,會上有議員批評設計單薄不多元化,熱血公民鄭松泰更反駁「南橋」是「無謂的設施」。 當局解釋,若「南橋」要增加單車徑等功能,將會與原有北橋功能重疊,而且工程造價將要增加八成。 多名議員批評新橋未有包括單車徑,其中議員葛珮帆詢問局方,在設計時為何不將單車徑列入考慮範圍,質疑會有市民強行踩單車通過,反問政府如何管理。 當局指將會與北面橋樑功能重疊,而且工程造價將要增加八成,加上曾就工程諮詢區議會,意見顯示應盡快做且不需要單車徑,又指會加設花槽在入口位置作分隔,或設置告示牌等方法阻止,惟不會安排任何人手作監督,但強調會與相關部門合作。 惟2018年9月颱風山竹襲港後,其中約一公里路段被海浪嚴重破壞,海傍的鐵欄、行人路和花圃草地都被摧毀。 新地旗下Ocean PopWalk 海天晉滙引入日系文青單車品牌「tokyobike」,特設週末日系單車租賃服務,讓你輕輕鬆鬆到場即可享受單車郊遊樂趣,於跨海大橋影靚相、睇日落,最適合喜愛文青活動的情侶浪漫出行。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工程早在2018年開展,落成後會成為全港首條同時具備行車道、單車徑及行人路功能的海上高架橋,長達1.8公里,連接興建中的將軍澳至藍田隧道及通往日出康城或將軍澳工業邨的環保大道。 而南橋是長約150米的行人天橋,連接將軍澳海濱公園及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可提升兩岸海濱的連繫。 發展局稱,跨灣連接路主橋與南橋均為鋼拱橋,採用像砌積木般的建造方法,並設有觀景台供遊人欣賞將軍澳灣及東邊水道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