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集團有逾1.9萬名員工,內部文化重創新、不介意犯錯,「新入職同事要畀機會他們背起責任、去學習;犯錯了,最緊要有思考、有總結」。 今年是大家樂50周年,最近集團更出書細訴半世紀以來的發展故事。 談及下一個50年,大家樂主席羅開光(Sunny)直言無法預測未來變化,但已就集團往後10年在香港及內地的發展,以至人才傳承做好準備;又勉勵只要常存好奇、創新及好學精神,自能勇往直前。
2014年12月22日已由台灣85度C集團直接管理[48]。 至於華東地區,已嘗試在部份分店採用非自助模式的餐廳,初步結果顯示惠顧人次及人均消費皆取得滿意成績。 因此,集團考慮此模式日後會拓展至華東地區所有分店,並有機會擴展至其他省市。 目前85度C在中、台兩地約設有670間分店。
羅開光: 豪車珠寶結婚證 奇葩「開光」靈嗎?
我60歲就退休了,現在做主席好像很輕鬆,做CEO時很拘謹。 主席的責任就是把剛才提及的那麼多盤棋,總結失敗、成功的經驗。 我從其他地方增加知識,然後引導他們,還招攬新的人才進來,這五、六年都是在處理這樣的工作。 他退休後第一時間考帆船牌,與兩位年逾60的隊友組隊。 年齡無礙他們發展興趣及參賽,靠着經驗累積,更由包尾躍至第一,吸引年輕船員加入。 他笑言掌帆如做生意,要管理人才、灌輸企業精神推動船員,才能乘風破浪。
1991至1992年大家樂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及澳門市場,成立大家樂(中國),在廣東省開設分店,首間分店在深圳東門開張[33],至今共107間分店。 [34]澳門設4間門市,惟因當地招聘困難[35],故難以增設新店。 大家樂在2006年推行「Club 100」會員計劃,定期提供優惠,此市場推廣策略主要為鞏固及提高顧客的惠顧頻次。 暫時來說,香港還是一個能鍛煉我們內功的場所,如果連自己的地方都沒了競爭能力,別想着去別的地方。 因為將來別的地方競爭的情況,跟現在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 羅開光2025 文:自在師兄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開光,那麼到底什麼叫開光,那些東西才需要開光,相信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
羅開光: 大家樂成立50載 羅開光求長做長有
那間國際公司派我去比利時和荷蘭,先在那邊的大學做研究。 羅開光2025 第二個研究是跟大學聯手研究模擬的化學工程。 後來回到美國,在洛杉磯做了兩年技術銷售,販賣那些程序。
- 「你同業主推介新品牌,業主雖然有興趣,但都想睇吓實體舖做成點,就睇你自己落唔落注租個位做demo。」的確,以大家樂集團的規模,甚少與大業主逐間舖傾租約,要「分派」到好舖位,唯有以實力爭取。
- 一間是很專、很小的學校,另一間則是比較全面的學校。
- 開光是下對上的,是僧眾請法界聖尊入住佛像;加持是上對下的,是高僧大德對佛珠等做一種能力傳遞。
- [34]澳門設4間門市,惟因當地招聘困難[35],故難以增設新店。
- 我堂哥本來是從事電影事業的,他和我九叔的兒子也回家幫忙。
- 回到香港,他沒怎麼教我做生意,只是給我足夠的信心,相信我之前學過的東西能應付。
陳裕光是順德人,在香港出生,早年就讀喇沙小學[1],從喇沙書院讀至中七轉往加拿大繼續升學[1],在曼尼托巴大學取得社會及政治學學士和城市規劃碩士,曾在加拿大居住12年。 其後回流香港發展,加入拓展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前身)。 1997年,升任為集團董事局主席[2]。 2016年3月底卸任主席,只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3][4]。
羅開光: 佛像的開光與儀軌
現代人都想知道怎麼開光,但卻不知開光重在一種念力,開眾生心眼,開內在般若智慧。 佩戴供奉者經常與開光聖品相處,自然與聖品磁場相應,獲聖品庇佑。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開光,也不知道怎麼開光。 加持的意思就是,通過佛菩薩或者高僧大德的功德修證力,加持信眾罪業清淨,增長智慧。 開光是下對上的,是僧眾請法界聖尊入住佛像;加持是上對下的,是高僧大德對佛珠等做一種能力傳遞。 開光是一種儀式,只有戒律清淨的出家人、修行有成的大德,才是開光的最佳人選。
- 第二也是給那些剛進入集團,或者將要進入集團的人,是一個很好的紀錄,能告訴他們我們的企業文化,我們欣賞的東西是些什麼。
- 從我小時候開始,一直看着父親怎麼白手興家,從無到有,也目睹他做假髮生意失敗,他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 一進史丹福,就發現自己已經注定了跟某一位教授,他專注催化劑的研究,比較重視理論。
- 這個訪問在未宣布羅德承接任首席執行官一職時已做。
- 2017年10月,大家樂於微信公眾號公佈華東地區現存兩間分店將於10月底結業。
- 我不讀博士學位,其實是走回應該走的路第一步,做生意的力量已經開始慢慢萌芽。
- 説回我那位教授,他很喜歡做實驗室工作,我不太喜歡,有點應付不來。
羅開光從80年代加入大家樂從低做起,一直晉升至CEO,卸任後擔任集團主席,身經百戰,閱歷豐富。 這些問題,相信很多小投資者都有興趣了解。 羅主席在訪問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十分樂意分享筆者提出的問題。 羅:第一個是我負責工廠的事務,做中央廚房。 那時候我們是全香港第一個做中央廚房的,所有科技的東西都是我負責的。
羅開光: 一個「開光」誆騙諸多世人,開光究竟是誰開誰的光?
經過這次經驗,我開始跟父親、睦哥討論,發現走國際化之路的香港就是一個寶藏。 我負責營運(operation)和製造(manufacturing),不是市場營運。 在新加坡要全盤負責,在香港則做回自己擅長的部分。 羅:我們最近也參加了九倉舉辦的一個計劃,收納了粉嶺聖方濟各書院。 新移民來到大家樂,是一個很好的大家庭,不會給人欺負,也有機會升職。
羅開光: 羅開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當時公司也配備了很多人才:上一屆主席陳裕光處理對外工作,財務由許棟華負責,我負責業務、廠務的管理。 幾個人分工之後,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有所發揮,之後一步一步向上爬。 羅開光2025 羅:50周年的書中透露了我父親如何處理他親弟弟開創的品牌與自己品牌的關係。 當時父親是有點不開心的,因為要互相競爭,搶工種。
羅開光: 家族成員
説回我那位教授,他很喜歡做實驗室工作,我不太喜歡,有點應付不來。 那時候我開始有點掙扎,如果去讀純數理,覺得自己未必比得上那班同學。 知道自己的局限,這對日後做生意十分重要。 念完碩士課程,我覺得算是對父親有個交代了,開始反省自己到底喜歡做些什麼。 如果說繼續做研究,又覺得自己不太感興趣,再讀博士課程也未必能脫穎而出。 我便停了一年,留在校園所在地Palo Alto「下鄉」,跑去快餐店做兼職,甚至做保姆。
羅開光: 你知道佛教中「開光」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嗎?
你也知道戰後的人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財產,見到商機,什麼都想做。 我有兩個朋友,一個拍電影,在台灣開公司;一個做製衣,到新加坡開公司。 我呢,就想先在新加坡開,再到台灣開,想做到國際化,慢慢企業文化就形成了。 你有一條問題問我,能打造出這麼大的市場有沒有做市場分析,其實說到這裏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大家樂於1968年10月5日由羅騰祥所創辦。 羅騰祥於1915年於廣東梅縣一個客家貧戶出生,後來香港投靠兄長羅桂祥,入讀英皇書院。
羅開光: 員工嚴重流失
他直言,群組內總有不少聲音稱聖保羅已成「貴族學校」,與以前大相徑庭,故回校聽校長滙報擴建規劃時,也提出除了提升硬件,亦應設法讓學生背景更多元。 羅:上海姥姥是一個挺好的例子,我們想搞特色餐廳,雖然說現在滿街都是日式、韓式、美式餐廳,我們現在再搞這些雖然是慢了點,但我們能堅持、夠穩健。 當初搞泛亞時,剛開始是美國索迪斯(Sodexo 羅開光2025 HK Limited)壟斷了市場,我們那時做500個飯盒,他們是6萬個。 羅開光 所以我用的人才,有時會在這幾方面多花心思。 開光有多種,一般是指道教開光,常見的道教開光,現在統一叫開光,是一種混淆和隨波逐流的說法。
羅開光: 我們為什麼要供燈?
1915年生於廣東梅縣的羅騰祥,幾兄弟之中排行第八,人稱「八叔」,曾移居南洋,後來赴港投靠兄長,入讀英皇書院。 羅開光 在日軍侵華前後到啟德的遠東航空學校學習飛機維修,曾運送物資到昆明,後來投入中國空軍,為美國在華志願航空隊「飛虎隊」維修飛機,1945年到美國受訓,回港後曾在遠東航空學校任教。 我考完會考,讀完中六,我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待在香港求學。
羅開光: 香港85度C
有了好的制度,還讓員工當小老闆,我們的對手是獨營的茶餐廳。 第三點是建立品牌(branding),開始打廣告,那時候找黃霑幫忙構思。 這三點加起來就體現了現代化、具拓展性的基礎了。 2020年6月15日,大家樂公布截至2020年3月31日之 年度業績。 該年度盈利7,363萬港元(下同),相對於 年度全年純利5.70億元大幅減少87.1%。
羅開光: 羅開光和羅德承都不是好勝之人,有時「落注」引入新品牌難免撞板,只要懂得忍手止蝕。
其實早於月中西貢水域自本月13日有鯨魚出現,已吸引大批市民出海觀賞。 羅開光2025 羅開光 海洋公園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早前指出,有網上照片顯示鯨魚背部有明顯傷痕,估計由螺旋槳造成,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當時鯨魚受傷的消息一出,引起公眾關注觀鯨船隻與鯨魚的距離過近,雖然鯨魚受傷消息傳出後,有船家表示已沒有船隻特別以「觀鯨」為目的載人出海,可惜鯨魚屍體今日卻被發現漂浮海面,令不少市民心酸。 羅開光又笑言,當年有不少學生被罰退學,貪玩的他也要做事小心,才可順利畢業。 他憶述,聖保羅書院星期六均會開放,學生可自由回校,他曾與同學靠着《科學美國人》雜誌,自行購買材料回校焊製及發射火箭,最終成功發射幾呎遠,落地「嘭」一聲巨響,幸好老師沒發現。 羅開光亦試過因看不慣同學整天霸佔乒乓球桌,且很「惡死」地與對方打架,惟強調他並非「搞搞震」,只是被欺負後還擊;又稱該同學現時也在群組中,雙方並無隔閡。
過去大家樂一直由家族成員管理,但Sunny坦言企業擴展至一定規模,須釐清企業和家族兩者,「整體管理上要搵一個最佳的人帶領企業,唔好講家族」。 他看重的不是接任人的姓氏,而是對方有沒有創新和試驗精神。 羅開光2025 而作為父親,他不會強求兒女回大家樂,「若搵到更好志向,絕對支持他們去『創』」。 他亦也重視人才傳承,「一間公司若只有發展策略,不重視人和企業精神,是空框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