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有必要盡快對症下藥,力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及縮短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 過去數年投放在公共衞生方面的開支,由2017至18年度的711億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至22年度)的1,158億元,四年間累計增幅達到65%。
- 與此同時,澳洲的醫學院數目由七十年代的8所增加至現時的21所。
- 老實說,筆者不敢相信兩者差距會如此極端,但引申出來的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大家有目共睹。
- 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
- 雖然通過執業試之後仍需完成實習,才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但實習卻被列為應考執業試的先決條件,這對沒有實習經驗但卻取得資格認可的外地醫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潛在的障礙。
特區政府銳意改善本港醫療體系和服務,以前瞻性的眼光規劃未來,建立周全穩健的醫療制度及可持續發展。 因此,增加醫生人手在短、中、長期來說都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及迫切性。 我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醫生人手不足: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環顧世界各地,澳洲、美國、英國,甚至中國內地亦正進行全面醫療改革,而香港卻只花費大量時間在放寬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上。 進行改革需要十年計,或許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但推出即時的短期措施撲火,與長遠規劃並沒有衝突。 因此,政府在放寬港人醫生回港執業之後,應考慮擴大醫生來港的範圍至不限於港人醫生,並逐步進行醫療制度改革,為未來龐大的醫療問題未雨綢繆。 此外,引入更多海外醫生的好處是,可以促進競爭,提升本港醫療水平,這肯定又是病人之福。 很明顯,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令筆者十分憂慮,因為人手不足情況若長期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本港大部分居民,甚至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特別是長者,非常依賴公營醫療的服務質素。
雖然政府沒有魔術棒可以一下子變出大量的醫生,但我們有決心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 我們必需多管齊下,以避免10年、20年後出現更加嚴峻的短缺情況。 要維持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除了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外,現屆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逐步紓緩醫生人手不足情況。 相比為海外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紓緩公立醫院壓力點的醫生人手需求更能對症下藥。 醫生人手不足 事實上,醫生人手短缺問題主要集中在壓力點,不是所有專科都面臨水深火熱的狀況。
醫生人手不足: 醫療人手不足問題須多管齊下
相關措施預計涉及的額外開支在2021至22年度約為1.6億元,估計到2025至26年度會增加至約12億元,增幅逾六倍。 公營醫療系統的確面臨很多問題,但醫護團體總不能總是以私人醫療待遇更好作為擋箭牌以圖保護行業利益。 香港政府亦應該堅定地深化政策改革,從多方面繼續增加香港的醫護人手,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就如同政府早前推出放寬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來港的「特別註冊」,同樣也有醫生團體質疑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卻忽略了新政策的一些正面作用。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醫生人手不足2025 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
按照現時規定,要在香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必須通過本地醫院的實習考核,不能以海外經驗取代。 報告認為,為吸納更多海外培訓人才進入公營醫療體系,當局應參考英國的相關做法,設立多一個選擇,讓已通過考試的人士,在有條件下(如之後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一段年期),可用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於本地醫院實習的規定。 【2019年4月10日,香港】 醫生人手不足2025 醫生人手不足2025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題為《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
醫生人手不足: 海外ビジネス情報
以人均醫生比例而言,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包括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本港醫護人手長期不足,據食衞局統計,本港2020年每1,000人口約有兩名註冊醫生,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平均的約3.5名水平;本港每1,000人口有8.2名護士,亦較OECD平均水平9.2名少約1名。 但要令醫療專業人員供應更加穩定,政府亦有政策透過指定專業/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修讀指定醫療專業自資訓練課程的學生,期望透過教資會資助及自資培訓學額,以雙管齊下模式增加培訓本港的醫療新血。 陳沛然又特別提到2002年醫管局面臨財政壓力時,以「肥雞餐」方式誘使資深醫生提早退休,節省開支,醫科畢業生亦供過於求。 2009年醫管局要求醫生減薪,2015年醫管局拒絕跟隨政府高級公務員加薪,醫生發起靜坐行動才令政府讓步。
- 此外,還有人指責港府,說明近十多年以來,病床數目竟然由2.9萬張,下跌至2.8萬張。
- 例如公營醫療系統的工作和待遇不及私營醫院,致使員工流失予後者。
- 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我們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
- 相比為海外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紓緩公立醫院壓力點的醫生人手需求更能對症下藥。
- 隨着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 現時全港約八成的入院個案都是由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營醫院處理,差不多所有緊急個案都由公營醫院急症室處理,而我們亦預期服務需求會持續上升。
醫護人手短缺是無法否定的事實,而此一問題在公營醫療體系尤甚。 醫護界有不少聲音,有人認為醫管局的中高層行政人員太多,行政費用驚人,就算醫護界有增加人手,也是被調到行政部門之內,根本無助紓緩前線員工不足之問題。 以國際標準來說,護士與病人的比例,一般都在1比6至1比8左右。 此外,還有人指責港府,說明近十多年以來,病床數目竟然由2.9萬張,下跌至2.8萬張。 每逢遇上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及病房使用量遠超負荷的情景,便多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醫生人手不足 有見及此,我在過去幾份財政預算案都着力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盡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緩解人手及相關配套的瓶頸問題。
醫生人手不足: 醫護人手短缺增加 公營醫療更要擴張
香港不僅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職系正面對人手流失問題,政府的衞生署牙科職系也出現同樣問題。 香港不僅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職系正面對人手流失問題,政府的衛生署牙科職系也出現同樣問題。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預計由2016年的15.9%,倍增至2036年的29.1%。 人口老化,加上老年病顯著複雜,加重了公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壓力。
醫生人手不足: 公營醫療體系必須擴張
醫生短缺是導致醫管局和衞生署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的主要原因。 雖然醫管局的緊急和半緊急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分別仍能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的服務承諾之內,但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相當長。 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均超過一百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社企Spark Social近日訪問超過100間社企,了解他們在營運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醫生人手不足: 醫護人手長期短缺 廿年之後仍未解決
醫管局最近還推出自選兼職平台,建立合資格並可彈性兼職上班的醫護人才庫,以期協助公立醫院短期內增加人手。 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人手不足2025 我們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長遠來說,增加學位,引入外勞,才可在根源性上解決醫護界人手不足的問題。 如果市民和政客仍沉醉於形以上的政治爭鬥,窒礙政府覓地和填海的工程,則根本不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至於第二點,觀乎現在醫護界前線員工的壓力山大,人手極度不足,我們何不考慮引入外勞?
醫生人手不足: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執業資格試猶如過境關口,批准醫生在本地執業前,應進行嚴謹的審核,目的是要確保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保障病人得到合符標準的醫療服務。 在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情況下要求海外醫生通過執業資格試方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有助確保醫生的質素,保證病人得到達水平的醫療服務。 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至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 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我們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荒」原因一:高壓環境
當中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了2,000億元撥款,多項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6,000張病床和超過90個手術室。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人手不足2025 醫生人手不足 除上述兩個計劃外,我們亦預留了50億元增購醫療設備,包括引進治療癌症和專科疾病的尖端醫療儀器等。 政府過去旦凡推出任何增加醫護人員供應的方式,都會被本地醫護團體以類似的方式質疑。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目前醫管局轄下的門診輪候時間已十分緊張,一些安排於醫管局醫院進行專科和眼科手術的輪候時間有時候需待一年之久。 筆者冀望特區政府能夠更加重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短缺問題,因為若不能適時填補醫護職系空缺,會加重現職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量,甚至可能令到他們士氣受創而離職,最後導致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陷入更難以逆轉的惡性人手短缺循環。 很明顯,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令筆者十分憂慮,因為人手不足情況若長期持續下去,會嚴重影響香港大部分居民,甚至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特別是長者,非常依賴公營醫療的服務質素。 筆者冀望特區政府能夠更加重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短缺問題,因為若不能適時填補醫護職系空缺,會加重現職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量,甚至可能令到他們士氣受創而離職,最後導致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陷入更難以逆轉的惡性人手短缺循環。 然而,與硬件上的需要相比,本港醫療人手的短缺問題同樣嚴峻。 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
醫生人手不足: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紓緩人手短缺
我上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將近一年半,明白市民很關注多項醫療衞生的議題。 計劃希望將穩定的⻑期患者安排至私營市場,但沒有具體方針、目標與適當監管,最終醫管局只分流到不足0.1%病人至私家醫生。 結果也顯示,六成受訪社企表示,其營運起始成本來自政府資助,也反映香港現時的社企倚賴政府支持。 不過,也有逾八成受訪社企認為,申請政府資助需時長,申請文件也繁複,需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處理,加重社企負擔。 衞生署方面,其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十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為四成)。
醫生人手不足: 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目前公營醫院提供超過八成的住院病床日次,65歲或以上長者的比例更超過九成,但在公營醫院工作的本港在職醫生卻只佔整體約五成。 雖然公院醫生數目在2008到2017年間上升了24%,但增長未能追上服務需求及工作量上升,亦不足以彌補流失數量。 公院醫生需要照顧更多病人,工作量百上加斤,再加上轉到私營醫療機構的誘因增加,令公院醫生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危機進一步惡化。
去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報告》已推算我們的醫療人手整體不足以應付社會所需。 為此,我們必須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系統和配以充足的醫療人手,作出必要的轉變,當機立斷,未雨綢繆。 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 為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將於6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希望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全力支持。 另外,比較2017年上一份《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結果,醫生、普通科護士與醫務化驗師短缺情況都有所增加。 香港現時有三所獲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培訓醫護人員,是醫護人手培訓的基石。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人手短缺
政府在2016年與醫管局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並預留2,000億元撥款,用以進行合共16個項目,以額外提供逾6,000 張病床和94間手術室,並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診所的服務名額。 比較港大推算兩者於2030年及2040年的人手差距數字,醫生短缺在此期間只增加了21.1%,但普通科護士卻大幅提高37.5%。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回答議員提問時也承認公營界別「醫生現在的流失率當然是有些放緩,但是護士的那個流失率就仍然都是有繼續是有流失的」。 公共醫療資源本已緊張,更要調撥人手應對疫情,影響部分非緊急醫療服務,包括專科門診。
醫生人手不足: ホテル・旅館、約9割が「人手不足」 – ダイブ調査
申請人須符合的條件包括(1)本身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2)持有獲特區政府認可的醫學資格;(3)須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1年並獲機構確認滿意其表現。 具體須在公營機構服務的年期,視乎申請人在加入相關機構前是否已獲專科資格。 如果申請人是剛獲得大學本科醫學資格,則須在本港公營機構接受至少六年的專科培訓,並在獲得專科資格後再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五年,才能獲得正式註冊。
醫生人手不足: 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有機構認爲,不論是港府支持力度或是市民對社企的了解均有所欠缺,期望當局為本地社企提供更多幫助。 醫護人員團體對於醫療改革政策總是習慣性地以私人醫療與公營醫療的待遇作對比,指出公營醫院無法留住人手才是核心問題。 但是,香港的私營醫療體系主要面對是高收入人群,自然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聘用醫護人手。 但公營醫療面向的是普羅市民,兩者能夠支撐起的醫療費用根本不在同一維度,因此要留住人手,自然要另闢蹊徑。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結果發現,有33%受訪社企認爲人手不足屬最大難題,因各行各業都在「搶人才」,資金短缺的社會企業難以挽留人手。 有社企指,其營運起始成本源於政府資助,但在資助完結後卻難以繼續經營。 工作環境惡劣令更多醫護人員不想留在公營醫療體系,公營醫療的工作環境因此變得更差,成為惡性循環。 要解決問題並非要與私營醫療競爭,而是提高整體醫護人員的供應,以大量供應壓低成本,共同改善工作環境。 報告亦建議,當局應考慮列明申請有限度註冊醫生的學位資格,如在世界排名前50位醫學院取得醫學資格,最終能有條件地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而在這些醫學院獲取醫學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應獲優先考慮。 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可額外提供逾9,000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大致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醫生人手不足: 「醫生荒」原因三:人手分配問題
近日疫情嚴峻,大批病人露天苦等入院的情況,將公共醫療系統負擔過重、人手長期不足的困境表露無遺。 事實上,近年人口老化加劇慢性病等醫療負擔,本港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即使於疫情前,2019/20年度除了港島兩個聯網外,其他聯網內科病住用率均超過100%。 其中涵蓋屯門、元朗兩區的新界西聯網,更是有多類病床的住用率都超過百分百。 第五波疫情嚴峻,公院不勝負荷,大批病人寒風中等候入院情況令人心酸,事實上本港醫療人手長期不足,同時各醫管局聯網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這些問題都會隨著人口老化加劇。 醫療人手供應充滿挑戰,既然我們今天已預見未來的重大需求,本屆政府必定會以積極態度正視問題,考慮所有可行的方案,「未雨綢繆總勝過臨渴掘井」,讓香港的醫療系統得以健康持續發展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公私營醫療失衡、人口老化、人手緊絀等等問題,都大大增加公院醫生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