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眾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為老君降生的化身。 到了唐代,李渊出于统治的需要,极力推广、神化老子。 到了唐高宗的时候,甚至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安徽渦陽的老子傳說(Lao Zi legend)在渦陽代代相傳,大多採用地方口語,語言通俗優美,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第二部分是有關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 渦陽縣天靜宮景區是與港澳台同胞共同修建完成的[41]。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都是從漢以來經每個朝代的文人墨客撰寫流傳而來。 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在西游记里地位有多高,和玉帝,如来,菩提老祖相比,太上老君是一个级别的吗?
《道德經》,又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真經》、《老子》。 書名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或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更前之先。 全書形成於東周末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分上下兩篇,原文順序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篇文不分章,相傳是老子留下約五千言的著作。 近幾年考古工作後,與原通傳於世的西漢河上公本作比對,人們發現一些重要內容有明顯差別[註 8],因而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漢初年這本書還沒有統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為鞏固自身華夏正統地位,而故意密謀篡改此書[註 9]。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为老子,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仆徐甲,授以《道德经》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道教认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
- 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 雕像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細部雕刻非常生動,面部和前額飽滿,雙目深邃平視前方,鬍鬚呈飄動狀,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皺也被表現出來,這座造像的雕刻年代最遲不晚於宋。
- 以此奠定了以佛道儒三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佛道儒三家对我们的行为、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 至于太上老君与如来的地位,两人都是宗教领袖,本无高低之分,但《西游记》里有老君“化胡为佛”的设定,那么从辈分来讲,老君就高了一截。
- 道书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的是张道陵所写的《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勞思光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應後於孔子、向孔子授禮的老子應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關令尹喜之邀著書然後出關的故事應為杜撰。 易中天在其講座中也曾表示,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五千言》的作者。 民國初年學者馮友蘭則認為《道德經》是在戰國後期著作[24];學者胡適則認為這是春秋時期的作品[25]。 太上老君即老子,道教奉为祖师爷,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有称呼重耳,号老聃(dān),是春秋时候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今天的河南鹿邑附近),曾经当过周朝的守藏史,著有《道德经》,他的“无为”哲学思想可以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道教認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太上老君像: 道家思想
台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 山門向南約里許的中邊軸線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游龍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 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 牌坊上聯為「地古永傳曲仁里」,下聯是「天高近接太清宮」,橫幅為「萬教之祖」。 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宋真宋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不朽華章。 現僅存一座高達數丈的台觀,上有一座正殿兩間配殿,正殿內供奉有老子銅像。
《云笈七签》称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众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说,据《太平广记.神仙一》记载,金阙帝君、广成子、赤精子、务成子等皆为老君降生的化身。 太上老君像2025 《雲笈七籤》称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众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说,据《太平廣記.神仙一》记载,金阙帝君、广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为老君降生的化身。
太上老君像: 老君八十一化
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 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據舊《沙河縣誌》、《順德府志》和廣陽山古碑記載,以及中國老子研究會專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論證,認定廣陽山就是老子昔年講學、隱居修行的處所,並且邢臺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一道場。 太上老君像2025 老子听了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 太上老君像 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 而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27],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為謀塑造的便利,工匠們在那時候就開始把老子肖像由「拂塵」轉變成手執「蒲扇」,並傳說老子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28],也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道祖之一。
太上老君像: 老子
而所谓“三清”的说法,也是在唐朝时候形成的,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太清之主为灵宝天尊,上清之主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也是因为三教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所以太上老君成为了民间很重要的一位神灵,很多地方都在供奉太上老君,大多数供奉老君的庙宇,都称之为太清宫或者是老君庙。 道教的神话系统中,最高的神灵有三位,称之为是三清,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而老子便是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 到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 太上老君像 明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33]。
太上老君像: 唐代尊號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貴柔」[20]。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像 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与老子
此碑造像形式上也顯示了新的因素,首先是三足憑几作為老君造像的重要道具出現。 關中地區的太上老君造像,其身分標誌主要體現於手持麈尾、戴道冠、束腰帶及蓄鬍鬚。 憑几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及士大夫常用的家具,至北魏後期進入佛教圖像系統,作為維摩詰身分的道具出現。 此像捨去了關中老君造像的麈尾,而把洛陽維摩詰造像的憑几移到了老君身上。
太上老君像: 道教神話中的形象
宋建隆元年,皇帝遣使致祭;祥符五年,上老子尊號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宮名改為「明道宮」。 太上老君像 繼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至今為道教重大節日。 金大定二十四、二十六年,先後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數十,後因兵亂兼渦水改道,均蕩然無存。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
昨天我们讲了历史上的老子,是老君爷的化身之一。 而根据道教的说法,老君爷有八十一化身,今天就为大家列举出来。 道书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的是张道陵所写的《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 这里的一就是道,意思就是说,老子就是道的化身。
太上老君像: 老君殿
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太清宮就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約5-10公里的太清宮鎮東北隅上,民間俗稱「前宮」。 傳說這裡是老子的,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 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最早建於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最開始的名字叫「老子廟」,是由漢桓帝劉志派兩次派中常侍管霸到鹿邑創建這座老子祠建築,並在這個建築內立一座老子祠碑作為紀念。 太上老君像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 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的神仙形象及历史演变
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哲學類」經典作品。 後因為東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實際上名存實亡,多地發生叛亂,諸侯爭相稱霸稱王,禮崩樂壞持續了二百多年。 太上老君像2025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發生「子帶之亂」,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大量典籍被掠奪到楚國的國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職。 踐土會盟後,孔丘曾經適周問禮從魯國國都(今山東曲阜)千里迢迢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問向老聃禮樂。 此碑榜題中出現了一些圖像的名稱,有老君、立侍、飛仙、金剛、香爐、師(獅)子、天宮、坎(或堪,即龕)、鐘,這在北魏道教造像中是不常見的。
在如今的民间,在二月十五给老君过寿的人已经不多了,老君圣诞日在唐宋时期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许这和元明时期统治者的统治理念相关,他们并没有大肆推崇道教。 宋朝时期也推崇道教,甚至宋徽宗还说自己梦到了被太上老君召见,老君对他说“汝以宿命,当兴吾教”。 太上老君像 并且在之后还下诏,将老君诞辰定为“贞元节”。 至于太上老君与如来的地位,两人都是宗教领袖,本无高低之分,但《西游记》里有老君“化胡为佛”的设定,那么从辈分来讲,老君就高了一截。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被称为“太上道祖”,而且还被设定为“开天辟地之祖”“补天之神”,地位非常高,至少与“佛祖”齐平。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地位与观音是差不多的,参见第六回。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像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太上老君像2025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鎮北與前宮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宮」,民間俗稱「後宮」。
太上老君像: 孔子問道
老君即發願文所稱太上老君,造像之主尊。 太上老君像 天宮和龕,是對整個碑首造像的不同叫法,天宮指性質,龕是形式。 但是,飛仙、香爐、金剛和獅子則不見圖像,可知刻文並不與造像實際一致,當是套用了流行俗語。 山神廟―峽谷木屋―双龍池―太上老君像―聖人塔(公子石彫像)―隱身洞(劉秀隱身洞)―사다리가 놓인 길다란 絶壁를 거쳐 내려오는 코스인데 1,300계단이다. 其实,在一开始,人们描述太上老君的时候,只是说他是个耳大有长寿相的人,至于其相貌形象,是一种恍惚不定,捉摸不定的样子。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在民间的威望颇高,在民间信仰中,甚至成为了很多行业的祖师神,比如说铁匠、铜匠、金银匠,甚至乞丐都奉太上老君为自己的祖师神。
鹿邑的太清宮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宮是老子的講道升仙地,已入批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區。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 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道德經》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闡述自然無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天寶二年,在太清宮後方設有「洞霄宮」,兩宮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會仙橋;總占地872畝,各種建築600餘間,殿閣棋布,雄偉壯觀。 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中有九步井;內供老子像,殿側立有高約1.5米,直徑約25公分的鐵柱,為老子任柱下史的象徵。 唐太和七年,文宗敕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太清宮使予以修葺。 太上老君像2025 當時「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聖御容,列侍於老君左右。兩宮二觀,古檜千餘樹,屋宇七百餘間,有兵士五百人鎮衛宮所」[杜光庭:《道教為驗記》]。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分别是哪些?
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高於動物,狗,與人一般,是有形之一。 這在莊子的齊物論,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 太上老君像2025 從老子本書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不言,實則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而聖人效法而已。 相傳,當時身為柱下史[註 4]的老子[註 5]不忍見周朝衰落,同時也為避禍而西出函谷關之前,被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官名)尹喜[註 6][16](「關令尹喜曰」一說為守關的令尹感到高興)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与老子
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 当老子驾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隐世前能给他们讲经说道,给后世留下著作。 老子盛情难却,就给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此後憑几成為老君的標準道具,一直延續到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