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chel Supply Co的Barlow背囊由結實的多比尼龍製成,並配有許多口袋,可容納水壺,筆記本電腦和鑰匙。 它還採用防水處理塗層,並配有防撕雨罩,您可以將其存放在單獨的拉鍊隔層中。 除了要細心挑選背囊和鞋,穿着合適的衣服去遠足亦非常重要,否則隨時由強身健體變傷病纏身! 行山背囊推介2025 挑選了心儀款式後,要注意試鞋時應預留約半吋空間,因長時間步行或運動後腳掌和腳踝或會有少許膨脹,預留了空間就能避免腳趾在行走或落山時受到鞋頭壓迫而受傷。
此外,背部更設有兩個電線孔,方便置岀耳機線或充電線。 簡單來說,30升或以下適合日常、遠足使用;較大容量(亦會較重)則適合露營數天甚至外遊使用。 選購時,應考慮背囊內有沒有足夠空間擺放所有物品如外套、頭燈、地圖等。 消費者可特別留意背囊有沒有專為登山仗而設的儲存空間,以便擺放不能縮短至背囊長度的登山杖。 不過,如果你想挑戰外國山徑,又或用背囊裝露營物品,那則需要按情況另選容量合適的背囊。
行山背囊推介: 遠足及長途遠足背囊、袋、配件
由池內啓太及森美穂子共同創立的And 行山背囊推介2025 Wander為備受日系潮流人追捧的戶外品牌,然而除了戶外風衣物之外,品牌出品的袋款系列亦同樣出色。 以全尼龍構成的Daypack搭載著防水性能,配合背包上的索帶、行山扣等營造出濃厚的戶外氣息,於行山、輕露營時使用均無問題。 大概是深知戶外活動的吸引力,不少運動品牌都推出遠足副線或祭出更多遠足相關的單品。 Adidas開宗名義推出的Adventure Backpack除了外型上充滿戶外氛圍之外,機能性的設定前方的細袋位及兩側的開放式側袋,以Polyester構成的袋款更確保耐用性。 如果你想挑選一款經濟又實用的行山背囊,Vans的Snag 行山背囊推介 Backpack可是最佳選擇。
- 它採用輕巧的防撕裂工藝製成,配有可調節的肩帶和柔軟的蜂窩狀網狀襯墊,並配有多個防滑袋和拉鍊袋,並在正面印有白色Logo。
- 肩帶上有固定環,用來固定水管,以免行山時水管飛前飛後、左搖右擺。
- 至於在評審員實測的評分中,所有產品都得到4分至4.5分。
- Deuter的Trans Alpine 30產自越南,售價1325元,是今次測試中唯一一款總評獲得最高5分的產品。
- 它還採用防水處理塗層,並配有防撕雨罩,您可以將其存放在單獨的拉鍊隔層中。
起初,我擔心那麼小的背囊沒有位置放相機,但原來游刃有餘。 行山背囊推介 登南朗山的那一次,帶備了近乎入滿的2.5升水袋,完全可以放入背囊特別預留的水袋間隔。 由慈雲山起步接上麥理浩徑第5段,登筆架山再落大埔公路,全程需要4小時,要帶午餐。 由於此行兼顧「麥徑40」的活動拍攝,也需要帶備相機。 偶爾郊遊行山固然可使身心健康,但行山時除了要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也要保護郊野的大自然環境,切記把帶來的物品、垃圾帶走,這樣大家去行山也可行得安心放心。 行山背囊推介 這次測試由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統籌,樣本主要在歐洲購買,之後香港消委會抽取了當中13款香港有售的產品作比較。
行山背囊推介: OSPREY ESCAPIST 25 運動背囊
喜歡岀外拍照的你對Hellolulu這個牌子一定不陌生,不過除了一系列相機袋外,它岀品的Day/Travel Bag都非常適合上班或外岀時使用。 這次介紹的Sutton,容量達22L,整個背囊的設計非常簡單,偏偏簡單卻成為它的賣點。 以聚脂纖維製成,加上防水塗層,令此背囊適合用於任何惡劣環境之中。 袋的內部運用了索袋,增加內籠空間,寬大的容量足以放入一部13吋電腦,另外蓋掩上方及背囊的前右方都加設袋子收納小物件,後者的袋內更加入扣子,方便扣上鎖匙或其他貴重物件。 這個近日新興的牌子非常受歡迎,以防水尼龍質料製成,這款背囊非常實用,左右兩側加設彈性口袋,方便放入縮骨遮或水樽等圓筒形物件,喜歡戶外活動的你自然可以收納更多行山用品。 至於返工的你,背囊內部設有文件及手提電腦間隔,足以放入一部13吋-14吋的手提電腦。
所以背囊自身淨重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一拿上手就感覺到明顯重量,那在裝滿後,你也背不了它行山了。 行山背囊推介 常見的行山裝備包括運動內衣、運動衫褲、行山風褸、行山鞋、行山帽及行山背囊;各種都有不同的考慮範疇。 行山襪選擇的重要性,不比爬山鞋低,最重要的是對腳掌帶來足夠保護,不易磨損! 會選擇Eastpak的朋友,大部分都會比主線款式Padded PAL’R吸引,Eastpak London卻是另一驚喜之作。 皮革款式永遠都有它的魅力,尤其是這款設計簡約的Eastpak London。 它其實是大熱款式Padded PAL’R的改良版本。
行山背囊推介: 背囊牌子
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出,背囊容量以公升作計算單位,可以按路程決定容量。 一般而言,以4小時半日路程為例,一個10公升容量的背囊已足夠,如行長途或戶外過夜,最少要20公升。 消委會昨日(18日)公布行山背囊測試結果,13款產品皆表現理想,全部總評分都在4分或以上(5分為最高)。
- 很多人會對行山的裝備掉以輕心,有人會穿Converse,有人甚至穿裙上山,請記住,準備不足的話,在遇上意外之時足可以致命,千萬別看輕任何一條山道!
- 水袋間隔頂部有個小孔,方便水袋的水管伸出來,沿肩帶向前伸。
- 另外,Deuter 在消委會的行山背囊防水測試中,不論是防水、耐用等表現較平均,在總評分中更獲滿分。
- 由池內啓太及森美穂子共同創立的And Wander為備受日系潮流人追捧的戶外品牌,然而除了戶外風衣物之外,品牌出品的袋款系列亦同樣出色。
- Pinkoi 作者群如有使用外站(如:翻譯、引用)部落客、設計師、及任何內容創作者的產物,皆會註明並附上原著連結。
此外,低筒行山鞋一般較為輕便,適用於市區日常生活;中高筒行山鞋保護程度則較高,適合多行走較崎嶇路途或有腳踝傷患的人士。 Nike的Utility 行山背囊推介2025 Pocket Backpack包含多個間隔,每個間隔也附有拉鍊,可以好好地保護你的財物。 加上厚實舒適的背帶、背墊,可分散背包重量,背起來更舒適。 很多人會對行山的裝備掉以輕心,有人會穿Converse,有人甚至穿裙上山,請記住,準備不足的話,在遇上意外之時足可以致命,千萬別看輕任何一條山道!
行山背囊推介: 如何讓粉絲一登入 IG 首頁就看見你?揭開 2023 Instagram 演算法秘密、Pinkoi 品牌限定 IG 範本一次整理
它由X-Pac防撕裂外殼製成,是一種耐水和抗撕裂的耐用織物,並輔以各種旨在滿足各種存儲需求的口袋,鐵環和皮帶。 Company以細節及機能性而廣為人知,融合時尚設計的特色更為品牌網羅一眾潮流人支持。 以尼龍構成的Messenger Bag充滿時尚氛圍,袋外的繩索設計更為袋款增添機能質感。 適中的尺寸適合遠足或運動時使用,為運動帶來時尚型格的調子。 行山背囊推介2025 Patagonia創辦人Yvon Chouinard早前宣布並將公司每年的所有利潤用於保護荒野、生物多樣性及應對氣候危機的項目和組織,真真正正身體力行為保護地球出力實屬環保界的中堅分子。 Patagonia除了為環保出力之外,亦算得上是運動品牌的大哥, Guidewater Backpack以防水性能為重心,配合實用的間隔及29L容量,即使遠足或露營時落雨都唔怕。
行山背囊推介: 【行山背囊推薦】7大平民價$500以下行山背包推介 防水輕巧/容量大背囊$99起!
折後只而港幣200多的價格,卻有接近24L的容量,加上間隔齊備又易打理,對於行山新手而言也非常合適。 行山背囊多用來裝乾糧、毛巾、防曬、防蚊、急救用品,還有最重要的水。 消委會就建議行山背囊的總重量,最好不超過使用者體重的四分之一。
行山背囊推介: 【Pinkoi 設計師專訪】設計團隊 The Cabinet 的主理人 Malou KO-不讓工作消磨設計熱情的唯一心法大公開!
若想要使用 Pinkoi 的內容產物(個人行為使用或商業行為使用),請務必遵守以下規範: 1. 須註明來源為 Pinkoi.com 行山背囊推介 並附上 Pinkoi 內容的原始連結。 須保留原始內容;任何字詞、照片、影片、logo 皆不得修改或增減。 行山時,襪子有機會因出汗、下雨或是行經山澗路段而弄濕,然而市面有些行山鞋款式耐用度稍遜,鞋內面料未能有效抵禦乾濕襪子的磨擦,而會出現明顯磨損。 另外,消費者亦應考慮鞋底抵禦重覆屈摺的能力,以及鞋底會否容易磨蝕。
行山背囊推介: 逾20公升背囊 腰帶宜有襯墊
以下的基本裝備,可按不同路程有所調節,但請緊記不要貪圖方便,更不要因有了經驗就看輕裝備的重要性。 以上所介紹的背囊都比較運動型,即將踏入秋冬季,不少人的衣著配撘都會選用一些較重型的大褸,或穿搭岀復古味較濃烈的風格,這個時候你絕對需要一個復古味的背囊令你襯岀層次。 多口袋設計或間隔好的背囊可方便新手輕易在行山過程中拿到想要的物品,或是有可放水樽位置,方便隨時補充水分。 行山背囊推介2025 行山背囊推介2025 要在香港行山,難度有高有低,雖然天氣並不如外國嚴峻,但裝備方面同樣需要準備充足!
行山背囊推介: 【京都藝術 X 設計新潮】 Pinkoi x SOU・SOU 限定聯乘企劃
許多男士對背囊的款式並不太在意,但對背囊牌子就講究了,一款背囊再舒適、實用,也要背囊的牌子能夠凸顯、符合自己的身分和品味,才是一款足夠稱頭的背囊。 Patagonia設計了高性能背囊,這款Arbor Classic背包由再生帆布製成,並經過特殊的防水處理,而前袋則可將必需品,放在手邊固的頂部手柄使您可以攜帶最大的容量,容量不算大但勝在輕巧。 想要保護性能較高的,宜選擇吸震能力較佳的行山鞋,有效減低足部承受的壓力。 鞋頭厚而硬的款式,亦可減低腳趾意外踢到硬物時受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