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外婆是虔誠的佛教徒,又有一位會塑造佛像的女婿,也一直有供養寺廟佛像的心願,所以小時候我常常見到家父與出家法師往來。 例如法源講寺的覺心法師、法濟寺的印心法師,他們兩位是師兄弟,當時家父正為這兩座寺院塑造佛菩薩像。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家父工作時,我們就穿梭在佛像、菩薩像間,大佛彷彿是我們的大玩伴,我們常常坐在大佛的腿上,摸一摸佛手,或是藏身在佛背後,玩起捉迷藏。 佛菩薩尊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和藹親切的大朋友,更有很深的感情,也因為法源講寺有家父塑造的佛像,而成為我出家寺院的首選,因為眼前的佛菩薩像,就彷彿是家父陪伴在我的身邊,加上覺心法師又是家父的好友,很自然的就成為我的剃度師父。
佛的說法不祇是讓聽的人安心,終極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者貪、瞋、癡滅盡。 楊老師希望藉由阿含來傳達,讓我們能理解到佛陀教化的原則以及教化的方式,我們順著佛陀這些內心的安排,我們學起來才能相應。 於一九七○年與父母、妻子一同請求 印順法師允許,證明正式歸依三寶;時印順法師為得戒和尚,於嘉義天龍寺開戒,其自願求授菩薩戒,成為菩薩戒優婆塞,法名宏文;懺雲法師賜名淨梵。 著有宗教學、禪學相關論文十餘篇,已出版之專書有《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圓頓止觀探微》等四部,與昭慧法師合著《〈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 其中《圓頓止觀探微》係其博士論文《天台智顗大師圓頓止觀研究》之增訂本。 自二千年八月起,任職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二千十一年八月起,回任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寬謙法師的父親: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楊老師認為阿含,是佛法的中心、根本,阿含裏的佛陀是人間的、是現實的。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佛所說的法,是立足於人生,而且不違背真理實相,來為人類解決困擾。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在《阿含經》中,佛陀的說法是以有用、聽者能懂、聽者能接受且喜歡聽為原則。
- 因此,法師不僅大力推廣佛教藝術,更結合自身的建築專業,將複雜的名相和艱澀的經文,如唯識百法、三大阿僧祇劫、菩薩位階等,畫成圖像式的系統架構,再回頭與經文對照,甚至搭配經變圖,形成獨具一格的講經方式。
- 第六識則隨時被前五識,帶著往外攀緣五境,前六識往外奔放,第七識只往內與第八識密不分離,直至死亡,第六識與第七、八兩識才會分離。
- 佛教弘法 寬謙法師簡歷 1986年寬謙法師於新竹法源講寺出家,1987~88年擔任華嚴專宗佛學院預科班講師,1987~89年擔任新竹福嚴佛學院講師,1988年創立「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迄今。
- 一九九二年元月起,創辦《弘誓雙月刊》並擔任社長,該一思想性刊物,於海內外華人佛教界甚受重視。
- 當時單身女子是很難渡海到臺灣,她就將自己裝在雞籠裡,當成貨品隨船到臺灣來,在臺灣上岸後,熱心人士把她直接送到先祖家裡。
- 《金剛經》有一個很特別的說法公式--「佛說XX,即非XX,是名XX」。
所謂「性空」就是從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進而否定自性妄執,讓我們從宿世自性妄執的牢籠掙脫出來。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觀想什麼都沒有的空,更不是透過推論將物質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無限的一半,幾近乎鄰虛質的空。 三十餘年其踏實的研究與熱心、誠摯的教學,傳佈根本佛教之人間精神,深受修學阿含道行者的愛戴,目前已是台灣佛學界最知名的阿含專家。
寬謙法師的父親: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輔仁大學專任教授,現為輔仁大學名譽教授。 擅長中國近現代史與口述歷史領域,著有《民國八年的南北議和》、《從街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檢討》、《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等專書。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寬謙法師在家時,專業是建築,出家後這事業更是佛教界極需的,她陸續參與了慧日講堂、永明寺、金剛寺等寺的重建工程,要將專業理念融於供僧人行住坐臥的寺宇。
這段期間,她承繼父志,在父親藝術創作的基礎下,結合佛法及藝術,完成三十卷《楊英風全集》的艱鉅工程,將父親一生的心血,凝成永恆的文化資產;並透過眾善知識的協力,分送海內外教育機構,成為下一代持續前進的根基。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一九六九年秋,為進修外學,前往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能仁學院,攻讀社會教育。 畢業後遊化南洋,考察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華文佛教,並為信眾開導法義,指示修持方法。
寬謙法師的父親: 寬謙法師的父親
佛教之最在於智慧與修行,佛教藝術之功在於實踐與力行,此甚少有人俱之,至今所知,僅為寬謙法師深具備有。 因識讀建築專業背景,再加師承家父楊英風特有的建築、景觀等殊緣背景與實作知識,寫下一件件相關作品。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也就是說,所謂緣起法,都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我們愈能放下,才愈有智慧。 凡夫眾生,處在同樣的水平,看待世間,沒有超越的視野,所以容易斤斤計較於芝麻綠豆小事。
寬謙法師的父親: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簡體版)
我很佩服他一一溯源查詢的精神,他說歷史像影印機一樣,自然會複製到下一代。 我出家的時候,以為家族內沒有出家人,卻查到楊家在前幾代就有人在「佛壇」出家。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此次覺風學院的佛殿落成,為這段因緣畫下驚嘆號,並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寬謙法師的父親: 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
例如上佛學課程,從上課到下課,心裡的種子也會有所不同,多上一堂課程,就會多增加一些佛法的種子。 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起心動念,善惡念頭不停地進進出出,就像電腦的硬碟,儲藏龐大的資料,不斷地輸入與輸出資料,雖然內容不易被覺察,在死亡當下,大量的因緣,將透過中陰期排列組合,決定來生的果報。 新冠疫情、極端氣候⋯⋯世局驟變,在這人心浮動的時代,寬謙法師建議不妨讀經、鈔經、寫書法、欣賞佛教藝術來安心,讓生活過得簡單些。 寬謙法師細數,當代信仰、救濟型的寺院很多,從慧學入門的較少,再結合佛教藝術的更少。
寬謙法師的父親: BOOK☆WALKER 台灣漫讀 / 電子書平台
出道以來,歷任台南開元佛教書院主講、台中慈明佛學院、中壢圓光佛學院、曉光空中佛學院講師,香港內明雜誌主編;現任洛城觀音禪寺住持,領眾熏修,隨緣應邀弘法。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寬謙法師說,西方國家也是將道德教育建立在宗教基礎上,佛教徒擔負的重任之一,就是建立起社會的道德價值觀,而道德中自有倫理。 「我受父親影響極深」,寬謙法師說,由於自己出身藝術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出家後對於自己「跨領域的因緣」,覺得因緣真不可思議。 第七、八兩識如同飛機上的黑盒子,一直都在默默地進行記錄,一旦飛機失事了,黑盒子就成為主角,從中了解飛機平時的飛行狀況,包含:機器設備、飛機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談話。
寬謙法師的父親: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寬謙法師的弘法足跡遍佈全台,還跨足於海外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德國、瑞士等地。 近二十年的電視弘法,出版了約四十套DVD、建立全球網站電視台、發行播經機等,都成為無遠弗屆的弘法利器。 寬演法師一九七五年患嚴重的疾病,身體虛弱,腿腳行動不便,拄枴棍行走,耳朵聽不見,眼睛也看不見。 儘管如此,寬演法師並沒有失去學佛的信心和生活的希望,一九七九年因病退休後,在家讀誦《金剛經》,每天早晚,扶着為其特做的木樁拜觀世音菩薩,身體逐漸好轉,一年後可丟掉枴棍行走了,到一九八二年可以幹一些輕活,並萌生進山修行的念頭。 寬謙法師的父親 一九八六年初寬演法師到北京市密雲縣看望小女兒,聽説該縣的不老屯有一座雲峯山,山上有個觀音古洞,傳説數千年前有王子在此遇到過神仙。 寬演法師在王子遇仙傳説的啓發下,決定上雲峯山尋找觀音古洞及王子遇仙的古蹟。
寬謙法師的父親: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外婆擔心祖父母到了中國大陸發展事業不回家鄉,要求將他們的大兒子,也就是家父留在故鄉,由外婆照顧。 因此,祖母於一九二六年在臺灣生下了家父後,便跟隨祖父去中國發展事業,隔一、兩年才回來宜蘭探望親戚,尤其是兒子。 這在當時落後的宜蘭,總會引起一陣騷動,家父看著自己的母親,穿著旗袍裝點著亮片,就彷彿從天邊飛回來的一隻「鳳凰」。
寬謙法師的父親: 佛法圖像化 寬謙法師推動藝術弘法
「出家後,我很快就沈靜下來,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本來就該自己的,回到家,一切都熟悉。 先在人世歷練和學習,畢業後,在父親的事務所協助事務的處理,專心積極的投入工作中,沒人知道她有意出家。 一份對外婆的感恩追念及對佛法的熟悉親切之情,敦使她有了出家的渴望,她謙稱當時對佛法還不了解,是願力引領她邁向這條路。 家父楊英風的朋友林今開先生,著有《狂人百相》,筆調活潑,很有歷史概念。 一九九○年家父在北京生了一場大病,讓林先生很緊張,家父病癒以後,林先生發心要替我們尋找族譜。
寬謙法師的父親: 寬謙法師金剛經: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寬謙法師》
經初步準備,於次年四月初八寬演法師背上臨時吃用的糧食,獨自一人登上雲峯山,經過艱辛地拼搏,踏遍了雲峯山顛,終於找到了觀音古洞、遇仙石、棋盤石、仙手印等古蹟。 寬演法師在此苦修了三年半,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下山,一九九一年在長春般若寺落髮為僧,八月初一受具足戒。 寬演法師俗名王德胤,法名上聖下德,法號上寬下演,一九三零年農曆一月七日(以下月日均為農曆)生於吉林省榆樹市恩育鄉一個佛子世家。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祖父、父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具足五戒,居家誦經唸佛,積植德本,廣行善事。 寬演法師兄妹四人,其姐十八歲出家,受戒於瀋陽市慈恩寺,修行在黑龍江省呼蘭縣祥光庵,光復後到長春市二道河子區淨居寺修行。 於一九六二年在該寺往生;其妹小時皈依佛,一九九一年八月在長春市般若寺受菩薩戒;其兄一九四七年臘月參加解放軍支前隊,因傷而故。
這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就是學習佛菩薩,不斷地擴充心量、提高視野,讓所看的範圍更加寬廣。 我有一次搭飛機時,當飛機剛離開地面時,還可以看得到地面,但是漸漸愈飛愈高,飛到雲端後,所看到的都是雲。 在還未進入雲端前,我很驚訝地發現,山河大地竟是一片寧靜,從而體會到佛陀所說的,佛菩薩們就是處在高高的境界往下看,看我們在低低的地面上;他們愈是從高處往下看,所見到的現象,就愈是平等,範圍也愈大。 他們所見到的,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從不平等而達於平等的相;但是我們同樣都站在平地上,因為執著外相,所以看起來的世界現象,都不平等。 「學佛要回歸佛陀故鄉印度,理解當時印度人的生活模式。」因此光是印度朝聖之旅就舉辦了七次,北印追遠佛陀聖跡,中印則參訪各樣石窟。 公元前二世紀,阿育王時期在桑奇造了很多佛陀舍利塔,這些石窟沒有造佛像,保留最早的覆缽造型佛堂,包含禮拜的馬蹄形支提堂,以及僧人起居的僧院窟。
第七識與第八識,關係至為密切,就依止來說,第七識依於第八識,第七識是能依,第八識是所依。 而事實上,第八識亦依止於第七識,兩者相互依存,除非第七識轉染成淨,也就是第七識的雜染消失,僅剩餘第八識。 第六識則隨時被前五識,帶著往外攀緣五境,前六識往外奔放,第七識只往內與第八識密不分離,直至死亡,第六識與第七、八兩識才會分離。 出胎後依於六根,緣於六境,而生起八識,名為根、境、識和合相「觸」,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始。 「觸」後即有「受」,有可意受、不可意受,對「受」的敏銳與遲鈍,是與生俱來的習性。
寬謙法師的父親: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先苦後樂、先樂後苦、先苦後苦、先樂後樂,你是哪一種?佛陀開示怎樣改變命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 幼稚園畢業,回到原來的學區國語實小就讀,學區中以外省小孩居多,所以我的國語發音還不錯。 記得當時常常有很多外國人坐在教室後面,跟著我們一起上國語課,大家一起玩,國語就在遊戲當中學起來了。
寬謙法師的父親: 世界那麼大還是遇見你歌詞必看介紹
可是家中經濟不寬裕,怎有餘力去羅馬,不過于斌樞機主教說,只要有心去自然有辦法。 很巧,當時菲律賓僑領請家父為他塑造肖像並翻鑄為銅像,這筆如及時雨般的收入,解決了家中經濟問題,父親順利前往羅馬。 寬謙法師的父親 家中一直沒有工作室,雖然處在經濟拮据的惡劣環境中,但家父總是努力不懈、克服困難陸續完成大大小小的藝術作品。 當時家父最好的工作室,就是建築製圖桌,在一張張的方眼紙上,完成原創作品的構思。 色身出家了,與家人那血濃於水的親情仍延續著,有空便回來探望父親與家人,除了親情,還有法情,要將色身所會得的法與智慧分享給藝術家父親。 外婆的往生給她好些啟示:生命有生就有死,外婆的死亡使她嚐到人生深沈的酸楚,獨對生命臨終之情境:「我們要以怎樣的生命境界來面對人生之最後呢?」人生數十寒暑,怎樣才能生時麗似夏花,死時似秋葉之美呢?
二千零八年九月,於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期間,獲選「績優教師」;二千年十月獲玄奘大學頒發「傑出校友獎」。 提及父親楊英風,寬謙法師說,父親創作的活水源頭來自雲岡大佛,星雲大師曾讚譽「楊英風的作品闡揚出佛性」,未來將秉持父親的遺志,繼續推動藝術弘法的事業。 寬謙法師的父親2025 寬謙法師發現,透過圖像來理解佛法,確實是方便法門,因此圖像、表格便成為他弘法的一大利器,信眾不只透過語言、文字,更透過圖像來了解佛法,像「唯識學」既抽象又複雜,名相又多,寬謙法師說,透過圖像來解說,信眾都學習得興致盎然。
以推廣佛教藝術來弘揚佛法,寬謙法師以印順長老的著作為肩膀,以父親楊英風大師的藝術為熏陶,以自身的建築專業為開創,即使走的路是小眾中的小眾,依然無畏前行。 法師對佛教藝術興趣濃厚,以法源寺法脈、佛教藝術及修行都是密不可分,擔負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而於1988年創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寬見法師在中國佛學院讀研究生期間,為幫助初學佛者於佛法大海中尋次第入門之途徑,遂發心編著《學佛次第入門讀本(插圖版)》一書,歷數年時間眾緣和合得臻圓滿,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9月正式出版,在全國發行。 寬見法師,俗名周李謙,1972年出生於廣東,1990年考入陝西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學習,1994年畢業獲本科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在深圳郵電局寶安分局電信科工作,從事電信計算機網絡工程的管理和建設。 由於法師自幼有出塵之志,雖然拿着優厚的報酬,而心繫人生宇宙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