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剛發表了2023至24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其中一項措施是為向現時正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合資格人士,額外發放相當於半個月的長者生活津貼(措施亦涵蓋至綜援補助、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2025 申請人可透過社會福利署網站提供的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資格驗算在線服務,就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進行初步驗算,以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65至69歲正領取生果金的長者;及70歲或以上領取高額高齡津貼,又曾在65至69歲領取生果金的長者,由於這兩批長者已通過資產審查,社署會自動替他們轉成領取生活津貼。
- [1][2]長者生活津貼對象為香港65歲或以上的永久性居民長者,申領人需要簡單入息及資產申報,申請資格與當時的65歲至69歲普通高齡津貼相同。
- 2012年12月7日,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長者生活津貼;政府提交修訂,刪除文件中涉及逾25億港元的追加撥款,及指出將會將其撥入下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處理。
- 現時全港共有十八萬長者領取綜援,但同時竟然有十六萬長者合資格申請卻沒有申請綜援。
- 70歲或以上正領取高額高齡津貼,但65至69歲沒有領取生果金的長者,由於他之前沒有經過資產審查,因此要在這個階段接受入息及資產審查。
- 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金額分別為2,845元及3,815元。
- 調查於一一年,透過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約三千五百名家有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的市民,五成半稱有為長者管理財務,大部分為長者的子女,長者因健康問題及不想處理,而把銀行事務、日常開支等財務事宜交予受訪者代勞。
- 社署將於2月25日向這批長者寄出綠色通知書,如長者選擇領取津貼,入息及資產沒超過限額,就無須回覆,自動於4月5日取得6,550元津貼。
不過,四成七受訪者指處理財務程序複雜,兩成八指長者不滿意相關安排,僅一成三指家中長者已立遺囑。 負責研究的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崔永康稱,不足一成受訪者以銀行發出協議授權、合法資產管理人名義或持久授權書(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簡稱EPA)去管理資產。 有些長者則會把現金交給內地親戚託管,香港家庭及事務發展服務訓練總監司徒漢明稱,長者以為把資產轉移到內地,政府便難以追查,其實這種隱瞞方法亦有風險。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2025 」他不諱言,獨居長者既無親友,也對別人的信任度低,多會選擇買入金器或把現金收藏於家中,作隱性資產。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高額長生津 暗藏申報「陷阱」?
政府簡直就是在侮辱長者,而長者其中一樣最需要東西的是尊嚴。 支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的社民連梁國雄認為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實際上是政府阻止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的政策。 此外,在海外居住的香港人只要合乎申領資格,亦可以委託親友或一些機構(例如長者安居協會),遙距申請長者生活津貼,定期發放至海外港人在當地的銀行戶口。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2023/24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建議自2023年10月起將護老者津貼計畫恆常化,並將每月津貼金額增加至3,000元,以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合併後的長者生活津貼將採用現時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並按高額津貼的金額發放,而每月入息限額則維持不變,此安排同樣適用於廣東計畫及福建計畫。 根據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本年三月份選舉的競選政綱,在「退休生活保障」的章節中,他建議在現行的高齡津貼「生果金」的基礎上,增設一項雙倍(2,200元)「特惠生果金」。 而在上任後,他便將這項政策的名改為「長者生活津貼」,未經過正常的公眾諮詢就在十月份交上立法會財委會審批,把廿九萬自動領取津貼的長者挾持當作籌碼,透過廣告和傳媒機器,威脅立法會議員要盡快通過撥款,否則他們就會少拿一個月的津貼。 梁振英政府製造假對立、漠視程序公義、侮辱立法會,只將長者生活律貼當成是提升民望的政治工具,令筆者深感憤怒。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
社會福利署宣布,9月1日落實合併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措施,約五萬名現時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在合併措施實施後每月額外獲發995元。 他指申報程序繁複,長者難以理解,「如股票等資產,價值有波幅,若未留意已升值,隨時漏報。且有不少灰色地帶,如老伴的金器、玉器等遺物,長者不會拿去賣,應否列入資產?」林建議,若存疑最穩妥是到社會保障辦事處找職員代填。 他又推測,領生果金者收到綠色信,或因過去申領其他資助時,曾申報資產。 資產包括非自住物業、現金、銀行儲蓄、股票(包括基金、債券及退休權益)、商業車輛及金條等,均會當成資產計算。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2025 但長者的自住物業、保險計劃現金值,家中的古董玉石擺設,甚至長者鑲的金牙均不會計作資產。
- 他又表示,現時領取生果金的29萬長者將會首批獲長者生津,於4月5月自動發放,追溯至去年12月1日,扣除期間的生果金後,會收到6,550元。
- 有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一旦通過了,更有機會成為政府不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的藉口,他可以說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和綜援是甚麼三層保障。
- 新制下,已申領長生津的長者若合乎資格,會被自動轉換至高額長生津戶口。
- 社會福利署沒有明確回答,不過署方再三提醒申請人需要如實填寫婚姻狀況,如申請人的婚姻狀況為「已婚」或「同居」,不論其配偶或同居人士有否領取長者生活津貼或其他津貼,都必須填報其配偶或同居人士的個人、入息及資產資料。
- 廣東計劃 及
對於如此是否逼長者須花光子女給予的 零用,聶並無正面回應。 部分長者可能會冒險會透過資產轉移,以符合申請津貼,造成瞞騙的行為。 黑心的銀行也可能會藉此推出投資計劃欺騙長者,不孝的子女拿了父母的資產後胡亂花費,導致家庭不和。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申請條件
2012年12月10日,社會福利署批出合約,讓承辦商準備相關表格及信件,並且核對和轉換社會保障系統資料等事務[24][25]。 2012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之一的唐英年在其政綱宣稱:如其當選,會將香港老人每月津貼增至港幣3000元;另一候選人梁振英則宣稱會推出「特惠生果金」,將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增加一倍[8]。 許正宇說,香港虛擬資產相關的監管體系是整全監管方式,涉及金融穩定、投資者保護等,這種方式正凝聚成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共識。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津貼2021丨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申請須知 附申請資格、津貼金額、申請表格
社署將於2月25日向這批長者寄出綠色通知書,如長者選擇領取津貼,入息及資產沒超過限額,就無須回覆,自動於4月5日取得6,550元津貼。 【本報訊】長者生活津貼維持有資產限制,可能有長者為符合申領資格,而把「超額」資產轉移給親友,引發紛爭。 社會福利署數據顯示,近年長者被侵吞財產的個案有上升趨勢,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的研究發現,五成半家有長者的受訪者稱,有為長者管理財政,包括繳付帳單、理財投資及購買日用品,但當中四成七指程序繁複,長者也不滿財務安排。 要避免因財失和氣,長者可透過銀行發出協議授權或「持久授權書」等方式,授權他人管理財務。 《財政預算案2023》宣佈,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合資格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半個月的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生果金)(措施同時涵蓋至綜援、或傷殘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合併詳情: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申請人或配偶分別或共同擁有的物業均視作非自住物業,須納入資產計算。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單身長者的每月總入息不可超過6,880元,而夫妻不可超過10,940元;資產總值方面,單身長者不可超過19.3萬元,夫婦則不可超過29.2萬元。 本文旨在向不太了解此長者生活津貼的朋友,揭露長者生活津貼的魔鬼真面目,不要再相信社會上的危言聳聽。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政府違諾再呃長者
工聯會王國興指出,立法會審批時,當局表明子女給予父母的 零用錢不計算在資產審查之內,如今又計算,批評政府反口,「佢呃咗長者支持通過長者生津,呃咗長者上當」,但他不認為當局欺騙了工聯會,又指工聯會會繼續 爭取撤銷資產審查。 林大輝也批評現時做法與當局早前的說法不一,認為一擾民之舉,他反問「畀多十蚊就冇二千蚊呀?」。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幹事李大 成批評:「政府孤寒,玩殘長者!」對不少長者來說,根本難以明白為何同一筆零用錢,有時計,有時又不計,「唔通要班長者日日數住自己有幾多錢?」。 他指現時 長者生津定下如此複雜的申報準則,只會嚇怕長者,令一些原本有經濟困難的長者因擔心犯法,不敢申領。 另一些申領了長者生津的長者,可能會因不清楚申報規 定,被政府當作隱瞞資產處理,「政府係整個陷阱畀長者去踩」。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申請方法:
長者必須像嫌疑犯般不斷證明自己「無罪」,間接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6]多年來,一些團體及政黨人士都爭取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政府銳意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作為過渡期的對應政策[7];但是政府、政黨與社會就應否要設立資產審查,持有不同意見。 合併後的長者生活津貼採用現時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但按高額津貼的金額發放,每月入息限額維持不變。 社會福利署由2022年9月1日起合併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後的「長者生活津貼」採用普通長者生活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並按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發放,而每月入息限額則維持不變。 此安排同樣適用於 廣東計劃 及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2023|4大申請資格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政府堅決為長者生活津貼設資產入息審查,多次強調沿用生果金制度,長者只須申報一次。 社署過去五年抽查懷疑詐騙生果金個案有上升趨勢,今年度已揪出十九宗涉騙生果金個案交警方調查,創五年新高。 有長者團體指,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日前指長者可轉移資產到子女戶口後再申請津貼,有關言論令很多長者擔心子女誘使他們轉移資產後「一去無回頭」。 記者:張一華 按生果金做法,目前六十五至六十九歲長者只須申請時申報資產入息一次,社署指如家庭狀況有變,須向當局申報;社署會有抽查覆核機制,如受惠人明知或故意隱瞞資料騙取生果金,屬刑事罪行。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民生政策新措施的記者會上表示,49,000名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可在建議落實後,每月額外領取910元;而資產不多於50萬元的長者則可在不動用儲蓄的情況下,領取每月3,585元長者生活津貼。 資產則指非自住物業及土地、現金、銀行儲蓄、股份、金條金幣等。 但自住物業、將來自用的骨灰龕、玉器、金牙及保險計劃現金值豁免。 而子女及親友給的零用錢則不當作入息,但用剩的錢會當作資產計算。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2023
社會福利署轄下公共福利金計劃的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生果金)為年滿65歲及70歲的長者提供援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金額更高達3,815元。 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6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更提出,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劃一採取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而合資格申請人將領取高額津貼。 下文整合各項津貼的金額、申請資格及方法,讓有需要的長者及其家人可按照個人條件申請相應的津貼。 75歲以上長者嘅體力、智力開始轉弱,知識水平又唔太高,未必把握到點填表。 (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 社署昨公布長者生活津貼詳情, 不少長者存在不少疑問。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香港長者的退休生活
現時全港共有十八萬長者領取綜援,但同時竟然有十六萬長者合資格申請卻沒有申請綜援。 綜緩扶貧失效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以家庭為單位的申請制度和「衰仔紙」會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卻步。 政府不去改革綜援制度,卻胡亂推行聲稱是「扶貧」的長者生活津貼,反映政府在扶貧政策上無心兼無力。
社署回應,若長者從未向港府申報資產收入,僅領生果金,不會接到綠色信;他們只會收到黃色信。 至於怎防範長者轉移資產騙津貼,署方稱以信任和方便長者為出發點,若申請人蓄意隱瞞及申報不正確資料,或要面對刑責。 而且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是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而生果金的受惠人就是7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二、下載「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表」,填妥後連同有關的證明文件副本寄回或親自交回社會保障辦事處。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3年,實施「長者生活津貼」,作為扶貧措施。
現時普通津貼和高額津貼分別為每月2,920元和3,915元。 資產上限方面,單身長者由現時高額津貼的163,000元,劃一放寬至374,000元;長者夫婦上限則由現時高額津貼的247,000元,劃一放寬至568,000元。 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高額長生津)將於下月1日實施,社署近月陸續發信知會長者,首批「自動轉換」階段(俗稱綠色信)長者,今日截止申報。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申請人有購買保險(包括人壽、醫療及危疾等),保險的現金價值都可以獲豁免計算在資產內。 一、可親自或由親友代其前往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或郵遞方式提出申請,或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的最新消息
因應人口老化,政府建議改革長者生活津貼計劃,將普通和高額津貼合而為一,每月津貼金額劃一為高額津貼的3,585元,資產上限放寬至50萬元,而兩元乘車優惠計劃的受惠年齡也將降至60歲。 此計劃在2012年10月諮詢立法會前,不少政黨和立法會議員,如人民力量陳偉業要求取消方案中的資產申報,而社民連認為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實際上是阻止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的政策。 關愛基金為符合資格的長者,提供8大免費牙科診療服務,包括鑲活動假牙、口腔檢查、洗牙、填補牙齒、拔牙、X光檢查、移除牙橋或牙冠及根管治療(杜牙根)等服務。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的申請資格
第二批「郵遞提交申請」 長者(即黃色信),今起會陸續收信,年底前要寄回。 有社福機構指,未回信長者會被自動升級,隨時實際資產超標被控行騙。 家庭成員或親友的金錢援助,及在安老按揭計劃下每月所獲得的款項,並不屬於工資,但未動用的款項,如累積為儲蓄或現金,則會被視作為「資產」計算。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申請資格
資產上限方面,單身長者上限高額津貼將劃一放寬至374,000元,而長者夫婦上限則劃一放寬至568,000元。 除非特殊情況,例如戶口存款全屬其中一方所有,則須個別申報。 許正宇表示,過去本港已經推出不同人民幣產品,包括ETF、保險產品等,未來會繼續豐富境外市場人民幣產品、推出更多工具管理相關風險,希望建立整個生態圈,令投資者更多元地配置資產。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接受本台《上任一周年》系列專訪時表示,現時運行情況與目標一致,就是希望人民幣櫃台能夠平穩運行和開通,以累積更多經驗,令未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時能夠有進一步發展。
社署過去五年抽查發現疑騙生果金個案趨增,由○七年的九宗,升至今年九月底達十九宗,創下五年新高。 新津貼資產審查更添煩 華員會社會保障助理分會顧問陳振華指出,現時近八萬宗六十五至六十九歲生果金個案中,特別調查隊每年抽查百分之五、即約四千宗個案。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但新津貼預計有六十萬人申請,到時抽查比例勢增至一成至兩成,揪出詐騙個案會更多。 有長者更提議將棺材本、私己錢交協會暫管,讓他們「減磅」申請津貼。 李立航指協會已拒絕,更直斥政府堅持設資產審查,令略為超額的長者更陷兩難,父母不信任子女浮面,有長者晦氣表示要盡快花光超額儲蓄,但很多長者慳儉生活,一時間要「大花筒」,凸顯與今次政策原意相違背。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政府
社會福利署沒有具體說明此情況,不過提醒申請人必須如實申報自己、其配偶或同居人士的入息及資產狀況;如果被發現蓄意隱瞞及漏報,就有機會觸犯法例,申請人需償還有關款項及接受刑責。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經長者中心、社區中心和直接接受申請的牙科診所等服務單位,處理申請和為合資格長者安排首次牙科診期。 長者在完成所需的服務後不需付款,香港牙醫學會會透過其轄下的項目辦公室直接向提供診療服務的牙醫發放資助。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資產及限額:
自住物業(5)、將來自用的骨灰龕及保險計劃的現金價值則不包括在內。 聖雅各福群會長者服務中心高級經理郭偉生回應,不少長者都有這個疑惑,但到目前為止,都無人走出來說清楚,這究竟會否被檢控,政府當局絕對要解答各老人家的疑問,不過最後他就表示,鼓勵長者誠實申報,不要冒風險。 合併普通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20年1月公布的民生政策新措施之一,並於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今年下半年落實合併建議,更有效支援有需要的長者。 資產不多於374,000元的單身長者和568,000元的長者夫婦可保留更多資產,劃一領取每月3,915元長者生活津貼。
70歲或以上正領取高額高齡津貼,但65至69歲沒有領取生果金的長者,由於他之前沒有經過資產審查,因此要在這個階段接受入息及資產審查。 另外,65歲或以上正領取普通傷殘津貼的長者亦在此階段申請。 社署會在3月25日寄出黃色通知書,長者可於年底前寄回社署,不用到社會保障辦事處申請。 2013年2月底,社會福利署率先向29萬名正在領取高齡津貼及通過入息資產申報的長者發出自動過戶通知書。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2025 如果長者仍然合符入息資產限額,則毋須回覆及申請,長者可以自動於同年4月5日開始領取長者生活津貼[26]。 此外,獲得社會福利署一次過過戶追溯至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的高齡津貼差額,即合共6,640港元[27]。
長者生活津貼資產轉移: 長者生活津貼9月合併
而長者完成服務後,負責推行項目的香港牙醫學會會透過其轄下的項目辦公室,直接向提供診療服務的牙醫發放資助,長者毋需支付任何費用。 新制下,已申領長生津的長者若合乎資格,會被自動轉換至高額長生津戶口。 惟本報近日接獲長者求助,稱過去僅領毋須申報資產的高齡津貼(生果金),亦收到綠色信,令她擔心若不回信,會被視作瞞報資產;但面對煩瑣申報項目卻無從入手。 長者生活津貼(簡稱長生津)的原意是向香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每月提供特別津貼,減輕他們的生活開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