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攝碘的能力要依賴甲促素的刺激才能達到比較好的吸收效果,而提高血清甲促素的方法有二種:一是停止服用甲狀腺素做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狀態,誘發腦下垂體增加制造甲促素;第二是注射人工合成的甲促素。 在進行碘-131(I-131)掃描或治療前兩週,需要做低碘飲食控制,宜避免高碘(Iodine)的食物或藥物,以減少其干擾放射性碘的吸收和治療效果。 原理:攝取碘是甲狀腺細胞特有功能,故分化較好的甲狀腺癌細胞(如乳突癌和濾泡癌)大多能攝取碘,但攝取的能力較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弱,其他身體器官的細胞則幾乎不會攝取碘。 所以給予放射性碘讓甲狀腺細胞攝入,藉由放射性碘所釋出之β粒子射線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而β射線在組織中射程僅約2毫米,因此對其他器官和甲狀腺週邊組織的傷害很小,使得乳突癌和濾泡癌可以有極佳的預後結果。
有病患常問「我住院期間所使用的物品是否出院後要丟棄?」其實大可不必害怕,除內衣、褲、盥洗用品外,一些書籍、隨身聽、未開封飲料、食物….等,都不會留有大量輻射,若是真的害怕,返家後放到櫃子,一週後使用一定安全。 此外美國NRC並沒有明確禁止哺乳,不過應該停止或是中斷幾週是肯定的。 我們同意Society 碘131治療後遺症 of Nuclear Medicine的看法,認為哺乳中的婦女應該在小寶寶斷奶之後再接受碘-131治療。
碘131治療後遺症: 甲狀腺癌之放射碘治療
很多人認為「緩和醫療」是末期病人停止所有治療時才需要,其實並不然。 癌症病人即使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只要有身、心、靈症狀或問題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請本團隊幫忙。 標靶治療藥物:新一代的標靶治療藥物對某些侵襲性較高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可能有療效。 碘131治療後遺症 當傳統的治療方式無法控制甲狀腺癌時,是另一種藥物選擇。 個案管理師:個案管理師主要負責協調安排病人的檢查與治療流程,病人在治療或治療後追蹤的過程中若遇到甲狀腺癌相關的問題,個案管理師也能提供第一線的諮詢管道。
所以甲狀腺癌症病人必須立即減輕壓力,生活正常,病情會立刻獲得控制。 甲狀腺異常的懷孕婦女可能會擔心如何拿捏碘的平衡,過高易影響甲狀腺功能,過低則可能影響胎兒智力發展。 黃莉棋醫師建議避免含大量碘的海藻類就好,而花椰菜、海鮮、豆腐、牛奶、魚裡也有碘,適量攝取不要太多就好,對碘的限制可以比沒有懷孕的時候放寬一點點,為了均衡飲食還是可以攝取的。 大多數人聽見”輻射”就聯想到”癌症”,而對其觀感也多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在日本投下原子彈,造成重大傷亡的負面印象。 很少人知道,同一時期,西元1940年醫界的一篇研究文獻,重新燃起當時人們對輻射善良運用的信心。 至今,放射碘已在醫界廣泛使用五十年以上了,它的用途不只在診斷甲狀腺結節,更是甲狀腺癌症治療的不二法門,照顧成千上萬的病友,使他們免於癌症死亡的恐懼。
碘131治療後遺症: 疼痛問題處理
病理科醫師:病理科醫師可依據細針抽吸的細胞及手術切除後的組織進行診斷,甲狀腺癌需倚賴有經驗的病理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及分類,以便規劃後續適當的診療計畫。 凌女士在一次體檢中發現頸部甲狀腺有個腫塊,經化驗證實是甲狀腺癌,於是在醫院做了切除手術和放療。 僅過了一個月,脖子上又再出現了一個腫塊,而且越來越大。
- 社工師則可以協助癌症病人暨家屬共同解決因疾病所帶來的情緒、心理、家庭、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問題,減輕癌症病人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增進醫療效果為依歸,為病人建構安全的社會支持網絡。
- 其中,乳突癌較容易經由淋巴轉移,而濾泡癌較容易經由血液往遠端轉移,兩者皆不易以手術根除。
- 超過一定的標準我們就會有社工師去探訪關心病人,必要時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來協助病人。
- 結節在甲狀腺裡成長得很慢,要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才長出一點點,所以通常人們不會有任何感覺。
通常,病患在常規追蹤治療下,多可以終身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 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藉由碘-131 的照護,甲狀腺病患可以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加上大劑量碘-131 的治療,以及全身掃描追蹤,病患多可以與疾病和平共存。 碘131治療後遺症 文獻上顯示碘-131 在預防甲狀腺癌症再發與轉移上都相當不錯的效果,病患存活率都可以藉此有效延長。 總之,碘-131 治療絕對是利多於弊,以往令人畏卻的隔離病房,藉由新科技的引進,以及人性化的設計,在隔離又開放的空間內,病患可以「服的放心、醫的安心」,在漫長的治療路途中,可以用更輕鬆的心情面對。
碘131治療後遺症: 放射性碘-131治療
濾泡癌:佔10~20%,通常為單一顆,發現時其癌症的進展度常比乳突癌高,更常浸潤到週邊的肌肉和血管構造。 約1/3的病人在診斷是已有遠處的器官轉移(如肺部、骨頭),但僅有約10%的病人有淋巴結轉移。 病患返家後是可以有親友來訪的,但還須注意距離保持且探訪時間儘量不超過二小時。 而返家後第一星期若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儘可能行程安排在二小時內,若是大眾運輸工具上有孕婦及嬰幼兒,則不要靠近。
碘131治療後遺症: 放射碘的臨床運用
頸部及甲狀腺之理學檢查:醫師檢查時會觸診頸部、甲狀腺、喉頭及頸部附近淋巴結以評估是否有異常的腫瘤(或稱結節)。 碘131治療後遺症2025 碘131治療後遺症 準媽媽害怕手術用的麻醉藥影響胎兒的成長,縱使醫生詳加說明,她仍堅決拒絕接受手術,並向醫生反建議於産後進行治療。 經過兩個周期的連續强化治療,凌女士的病情漸漸好轉,不咳嗽了,飯量也增加了,身體漸漸胖起來。
碘131治療後遺症: 碘 131 治療準備期才需「無碘飲食」
剛獲知得到癌症、癌症復發、以及無法再進行治癒性的治療時,都是情緒障礙容易出現的時期。 在剛剛被診斷為癌症罹患者時,一般人通常會因為驚嚇,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感受周遭發生的事物。 有些人會自我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懷疑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 有些人會情緒憤怒,自忖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到癌症。 碘131治療後遺症 有些人會「討價還價」,雖然承認自己罹患癌症,但是在接受醫師建議提出的治療方案中,猶豫不決。
碘131治療後遺症: 甲狀腺癌療法:放射碘治療隔離
接受放射性碘-131住院治療期間注意事項,懷孕婦女及兒童不要探訪,上完廁所要沖水三次以上,鼓勵多喝水以增加排泄,除非有腎臟、心臟方面疾病。 為了避免服用放射碘之後身上的放射性影響到週遭的人,放射碘治療的病人需住院隔離幾天。 放射碘經由尿液和排泄物排出去,透過核子影像或儀器檢測沒有殘存放射碘便可出院。 如果家裡有小孩或者孕婦的患者,在進行碘131治療後最好正在醫院隔離一個星期。 和小孩子短時間接觸是沒有問題的,和家人一起吃飯也沒有問題。
碘131治療後遺症: 甲狀腺癌的症狀與診斷
細查甲狀腺癌發生原因,都是病人生活在高度壓力之下,因為甲狀腺是一種壓力荷爾蒙內分泌器官,在身體面對壓力時,如逃命、工作壓力、熬夜等,會大量分泌甲狀腺素。 甲狀腺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剛開始時的腫瘤可能只有芝麻般那麽大,即使是經過專門訓練、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摸不出來。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的前方,能夠吸收身體所攝入血液中循環的碘製造甲狀腺荷爾蒙,主要的作用在於調節身體的熱量代謝,另外甲狀腺也能製造抑鈣素調節身體的鈣離子代謝。 甲狀腺狀似蝴蝶,近乎對稱的左右兩葉剛好猶如翅膀,各葉長約4公分,重約15-20公克。 兩葉的交界部位又稱峽部,像是蝴蝶的身體恰好位在氣管前,另外位於甲狀腺後面,兩對如同米粒大小的組織即為副甲狀腺,其分泌的副甲狀腺素與抑鈣素相互抗衡調節血中鈣磷離子平衡有關。
碘131治療後遺症: 甲狀腺癌
而上述的限制並非絕對,只是從本院的經驗,此種距離與時間的限制,病患家屬所接受的劑量都遠低於法規上一般民眾的劑量限制,也就是說是相當安全的。 此外也有病患本身因怕身上輻射量存在,而返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內過著一個月不見天日獨居生活,其實大可不必。 其實親友們的關愛才是使病患康復的最佳動力,因此我們常告訴病患親屬,一起吃飯時間很短,沒有關係,而睡覺時因時間較長,則要獨自睡。
碘131治療後遺症: 癌症的疼痛是很難被控制的,藥物可以控制多少疼痛?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哪些控制疼痛的方法?
另外一些濾泡型腫瘤(佔甲狀腺癌20%的類型),它的診斷會更困難。 乳突型及濾泡型腫瘤其實都是高分化甲狀腺惡性腫瘤,這兩種腫瘤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4%,其中以乳突型腫瘤較常見。 :癌細胞仍侷限於甲狀腺包膜內,但直徑大於4公分(cm),或癌細胞穿過包膜侵犯局部組織如淋巴結。 碘131治療後遺症2025 大部分甲狀腺癌初期時,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較不易為人察覺。 直到頸部甲狀腺有腫塊,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並且有以下局部壓迫性病狀出現時,就可能罹患甲狀腺癌。
碘131治療後遺症: 接受「緩和醫療」≠ 沒有希望、或等死
其實大部分病人的第一線治療是手術,現在統一全部做全切除手術,即切除兩邊甲狀腺,其後找腫瘤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放射碘治療或體外放射治療。 一位中年婦人,在體檢視意外發現甲狀腺癌,且有頸部淋巴轉移,醫師強烈建議做化療及根除手術,但為其所拒。 追蹤5年後,雖然淋巴腫大並未消失,但是病人生活正常,毫無惡化跡象。
研究指出每增加反式脂肪酸熱量2%,就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機率。 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首先應養成一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美國國家研究所也發現,只要遵循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無論是住院中或門診的病人,若有需要可以請您的主治醫師幫忙照會「癌症關懷照顧團隊」(住院中)或預約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的門診。 若此時還有殘餘的病灶,可以再追加一次碘-131的治療。
對一些較敏感的病人,若發生類似的副作用,醫師可視情況予以調整、減少劑量、或給予其他藥物來控制, 或轉換使用其他的嗎啡類似藥品。 答:使用嗎啡是因為疼痛控制需要,與癌症是否侵犯疼痛的敏感區,如骨、神經等比較有關;而與癌症是否早期或末期無關。 但若因為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仍須素食時,則建議採取蛋奶素為佳。 而採取蛋奶素食者飲食中包含了蛋、奶、豆類或是高蛋白的飲料,再搭配食用多種顏色食物,產生互補作用有助於營養素均衡攝取。 碘131治療後遺症 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而且在動物實驗也發現過量餵食的老鼠不僅癌症發生率增加,也加速腫瘤進展的速率。 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調查亦指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或以上者,得癌症的機率較同年齡、體重正常者高出許多。
標準的手術術式為甲狀腺全切除術+頸部中間分區的淋巴結廓清術。 此類型癌症不攝取碘,對放射線和化學藥物治療的反應不良。 建議每天要攝取六大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單一種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況且治療期間的癌症病人對於熱量及蛋白質的需要量也比一般人多,所以必須依據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狀況來做調整。 營養師也可能建議使用市售的商業營養配方,以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其他營養素。 壓力與癌症的形成雖然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是透過心理支持與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都有正面的影響。 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對象為情緒困擾持續存在,影響到日常生活者。
在缺乏碘地區的濾泡狀癌較多,在食物中加入碘後,這地區的濾泡狀甲狀腺癌比例減少,而未分化甲狀腺癌幾乎絕跡。 其實術後的跟進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用抽血的方法來提取甲狀腺球蛋白,這個甲狀腺球蛋白便是癌症復發的指標。 其實大部分的甲狀腺癌的成因不明,但有可能在年青時受到輻射的影響,又或者在職業上要暴露在高危的輻射上,其餘大部分甲狀腺癌病人都没有家族傾向或遺傳傾向。
碘131治療後遺症: 治療原理
家人在照顧病人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造成情緒耗竭的情形,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協助。 但有不少的病人會持續心神不寧、患得患失,整天在想到底治得好治不好,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是擔心會造成家人的負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失去希望等症狀,需要專業的協助。 碘131治療後遺症 接受碘-131治療前,甲狀腺癌病人必須經歷一段為期一到二週的特殊飲食方式–「低碘飲食」。 這樣的飲食方式只是短暫性的,在碘-131治療完成後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碘131治療後遺症: 病人應該擔心嗎啡用量太多,以後會沒藥可用嗎?
甲狀腺腫瘤大多要通過切除後進行化驗,才能確定是否癌症。 如果診斷乳突型腫瘤(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好大機會用超聲波抽針時確診,但若果腫瘤非常細小,抽針時未必能取得細胞,那麽便要考慮其他化驗或正式的化驗報吿。 碘131治療後遺症2025 在香港大約90%甲狀腺癌病人在手術後都會進行這種跟進治療。
至於大劑量碘-131 (I-131) 的活性應該給多少,從100 到200 mCi 都有學者報告過,遵從專業醫師指示,以安全範圍內最高活性治療應為優先考慮。 有學者報告使用碘-131 (I-131) 的活性若大於90 mCi ,疾病復發的比率顯著降低。 甲狀腺癌病患接受碘-131 (I-131) 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無法開刀之原發性腫瘤、頸部開刀後殘餘之腫瘤、遠部轉移、頸部與縱膈之淋巴腺轉移、肺部轉移、以及再發甲狀腺癌。 在切除甲狀腺的過程中,為了不傷害到重要的組織如返喉神經、或是組織周邊的血管,或多或少會殘留一些甲狀腺組織。
碘131治療後遺症: 追蹤我們
放射性碘-131(Iodine-131),會破壞甲狀腺細胞,減少甲狀腺素合成及分泌,利用甲狀腺組織及甲狀腺癌細胞會攝取碘元素的特性,用來治療甲狀腺亢進,或針對甲狀腺癌殘存腫瘤、復發、轉移之治療。 該檢查在偵測腫瘤細胞上具有高的敏感性,特別是當腫瘤細胞的分化變差,代謝活性變高,侵襲能力變大、或是複製速率加快時。 目前大數的碘-131藥物形式是粉狀,以膠囊裝填,服用上比較方便。 由於碘-131的γ射線會穿透人體,因此使用藥物劑量超過30毫居里的時候,病人必須配合法規的限制,在有特別設備的病房內服藥,並且等待輻射暴露劑量降到可以接受的量時,才可以離開。 在病房內易污染處會覆上抗污吸水紙,用具可以用塑膠膜包裹,以方便下一病患入住時進行更換。
碘131治療後遺症: 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原則
答: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意思就是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疼痛程度。 病人本身是唯一可靠的疼痛情報來源,也是醫護人員進行疼痛評估與止痛藥物劑量調整的唯一 依據。 唯有病人不加保留地將自己的疼痛狀況告訴醫護人員,才得以使疼痛的控制達到最佳的效果。 答:嗎啡對人體的藥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止痛、改善呼吸窘迫症狀、產生欣快感等。 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