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1958年,一班熱愛體育運動的元朗區人士合力成立「元朗區體育會」,旨在推動地區體育活動。 元朗區體育會成立初期,得到熱心的地區人士支持,建成元朗大球場,並於1973年籌建體育館大廈。 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隻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歷史。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
-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 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隔河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 由港鐵元朗站 G2 出口步行,到對面朗日路的新元朗中心巴士站,搭乘巴士 76K 或小巴 36、37、38、75、76 號,在紅毛橋下車,然後沿南生圍路行至起點。
- 除了元朗市中心外,另外也有一些次區域中心,例如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屏山、流浮山、廈村、大棠、元朗工業邨和錦田市等。
- 新地與福利協會除了合作提供職業培訓外,亦會發揮新地在該區發展多年的優勢。
- 2018年4月2日:早上6時22分,南生圍碼頭部分位置和綠色頂(大哥)木船突然起火冒煙,約10分鐘後消防員把火救熄。
河背水塘是香港面積最細的灌溉水塘,亦是香港少有的 S形堤壩水塘。 圍繞河背水塘走一圈只需1小時路程,而且環塘的路況平坦,十分適合一家大細郊遊。 河背水塘家樂徑是初級行山路線,可以看到竹林和壯觀水壩之餘,而且2小時來回,輕輕鬆鬆就行完! 在山貝村附近,有一條「山貝涌口村」,它屬於香港現存漁民村之一,村中氣紛比較冷清欠缺人氣,與村民閒談間,他們告訴我這條山貝涌口村有四十多年歷史,由山貝那邊搬過來,當年因為山貝河水浸破壞家園,經由教會協助,村民成功搬到山貝涌口村這個地方。 村民所指的教會,正是美國基督教世界信義會,這條村落由教會捐助,於 1967年建成,內有103個單位,每戶約 220 平方呎,住宅空間談不上闊落。
元朗山貝村: 元朗15岁男童堕楼 当场死亡
元朗區的元朗東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64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854人。 主要街道包括鳳翔路(元朗東南段)、元朗瓦窰頭、元朗東頭村、元朗大圍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蝶翠峰,尚悅,朗晴居,RESIDENCE 譽88,朗怡居。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38.9歲。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落成;第二個公共屋邨為天瑞邨,於1993年落成。 但1998年開發時天水圍北部,適逢特區政府實行八萬五建屋計劃,天水圍北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 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本規劃作居屋用途,卻因八萬五政策失衡後停售居屋,原有單位改變為公屋用途,故此位於天水圍北的公屋也特別多。
元朗山貝村: 垃圾山滿瀉 村民:係值錢嘅工業廢料
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 元朗山貝村 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在二十年代,深灣一帶之村民在海邊築基壆,用以抗拒潮水,這些被基壆圍繞之範圍稱為「基圍」,亦是魚塘的前身。 元朗山貝村2025 三十年代,山貝村附近的鄉民開始建造魚塘,並利用雨水來沖淡塘中土壤所含之鹽份,使塘水適宜飼養各種魚類。 數十年來,后海灣是香港食用淡水魚的主要來源地,直至八十年代,養漁業仍是不斷的發展;本地淡水魚當中,元朗烏頭約占了40~50%。 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市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市區了,而該餅家在香港各區已設有多家連鎖店。
房委會和房協亦會物色更多項目採用「組裝合成」,推高公營房屋供應,縮短輪候時間。 元朗山貝村 此外,發展局將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專責統籌「組裝合成」等高效建築的發展及精簡審批,並會在「北部都會區」提供組件生產及儲存土地,從而做到提量、提速、提效、提質。 因應「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部份戶型單位供應充裕,當局為善用資源,特別批准「同心村」推出「放寬一人申請可選擇二人單位計劃」。 由於地理上的阻隔,過去由元朗來往九龍市區,一是取道狹窄的青山公路,繞經屯門、深井和荃灣;一是取道荃錦公路,從八鄉蜿蜒越過大帽山,當年從元朗來往市區好比長征,行車時間以小時計;至1980年代,屯門公路全線通車,仍不免要繞經屯門。 【星島日報報道】近日有報道指新鴻基地產發展(新地)與元朗山貝村時任代表在1997年簽下協議,捐出315萬元款項,並承諾贈送土地,以換取村代表幫助消除該村反對發展的聲音。
元朗山貝村: 元朗驚現多座巨型垃圾山 疑霸地進口洋垃圾 環團料涉數十億生意
福利協會亦透過不同種類的社會服務,服務元朗居民超過50年,對社區有深入了解和服務網絡全面。 新地與福利協會早在2016年已開始在元朗區攜手合作,由新地捐出一幅在元朗站旁的地塊,交由福利協會興建全港首個跨代共融綜合服務大樓,提供幼兒服務、青年宿舍和安老院等設施。 由村口步行往西鐵元朗站或朗屏站只需10分鐘,除了鐵路服務外,更有巴士及小巴路線覆蓋。 該村附近有街市、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幼稚園和文娛社區設施等,周邊的社區配套成熟,可照顧居民的衣食住行。
元朗山貝村: 元朗河背水塘行山徑|港版嵐山竹林+超靚瀑布+和風小木橋 零難度半小時完成
香港天文台在元朗公園、香港濕地公園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見第3002號公告:〈擬更改街道名稱公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10卷第19期,2006年5月12日。 山貝路原稱「山背路」,於2006年5月12日改為現稱,最後與元朗舊墟路於2002年通車。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在今天貴價私樓林立的元朗,尚有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生態區——南生圍(Nam Sang 元朗山貝村2025 Wai),孕育著形形式式的動植物,成為香港煩囂鬧市的避世綠洲。
元朗山貝村: 元朗東南 @中原樓市片區
遊一圈南生圍說遠不遠,但頂著大太陽走路未免辛苦了點,所以不少人選擇駕車或踩單車。 但注意南生圍路是一條單程路,駕車的要小心對頭車,在讓車處稍避,亦應禮讓單車人士。 元朗山貝村 南生圍仍有不少居民,開設了多間士多,但營業時間不定,建議遊客還是自備足夠食水和適量乾糧。 71號小巴除了可於元朗泰衡街總站乘坐外,亦可於錦上路西鐵站C出口對出的小巴站上車,但天氣好的日子,人多時,較大機會上不到車。 從港鐵元朗站G2出口,過對面朗日路新元朗中心巴士站,搭巴士76K,或者小巴36、37、38、75、76號,去到紅毛橋站落車,沿住南生圍路向前行就到南生圍入口。 「smartME 智能地產平台」一直以客為本,推出了「地產代理」及「放盤搵盤」程式。
元朗山貝村: 社區環境
仁興學校在1920年開辦,原本是山貝村林氏宗祠內私塾,後來受不少善長的捐款,擴充校舍在仁興嶺之上,於1953年8月建成了新校舍。 有網民分享曾經有十個人去山貝仁興學校探險,他見到小學二樓有一個女人望住他們,當全部人驚到即時跑走時,其中三人感到覺得後面有力推跌他們,同時間3人跌落地下,手腳都損至出血。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估計,相關廢物正等待分類或運走,揀選可以轉售、變賣的物品,無法出售便由香港堆填區「埋單」。 綠色和平質疑,這些鋁廢碎料進口時或摻雜大量垃圾,故最終可出口的廢鋁便大減,或有萬噸廢料傾倒在堆填區。
元朗山貝村: 樓盤屋苑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元朗過渡屋同心村入伙 設便利店、髮型屋住戶感恩:住喺度好開心〉,《香港01》,2022年6月16日。 下車之後可在河背村方向前進,步行大概15分鐘之後就會看見燒烤場,在燒烤場旁有個指示牌指出前往河背水塘和雷公田的方向。
元朗山貝村: 元朗尚悅10日6宗成交 逼近上月全月 上車客斥563萬元購罕有客廳配落地玻璃2房戶
山貝村是林氏第十三世祖林兆元於 1800年或之前定居,祖藉福建莆田,先後定居在廣東新會及深圳赤尾,由大圍村遷移至南生圍開基立村,大圍主要是黃氏和蔡氏族人居住,別的姓氏遷出另行立村,在元朗區有不少類似的例子,例如牛徑李氏等。 在元朗區中有不少林氏村落,包括橫洲林屋村、西邊圍、十八鄉水蕉新村和屏山石埔村等。 元朗山貝村位於南生圍之南,原本稱為「山背村」,於英國管治新界之後,改稱為「山貝村」。 遊覽過南生圍的香港人都熟悉山貝村地方,不過並不是每個遊人都會入村去看。 而在山貝村後山東冀,有一條較陌生的村落叫「山邊村」,那一次跑遊山邊村就更嚇人,當時誤闖私人農園,給四頭黑色巨犬低聲吼叫並徐徐走近,結果要駛出聰明笨伯般的摩打腿離開村落。 新地指出亦十分重視項目與周邊鄰舍的關係,積極照顧各持份者的需要。
元朗山貝村: 元朗好去處
长春社表示,多年来一直监察位处「湿地缓冲区」,元朗山贝村一带湿地破坏问题,在今年4月初发现山贝村以北,两个面积约5.9万平方米的鱼塘,中间被填出3条疑似新塘壆,令原本鱼塘被分割为5个小塘。 根据团体在实地视察,倒泥而成的新塘壆的阔度足以让两部大型铲泥车通过,北面部分被填阔的塘壆,距离湿地保育区不足30米,不少塘壆上的植被完全被清走,现场亦有两部铲泥车,以及相信是规划署发出的告示。 长春社指,山贝村一带的鱼塘湿地现时划作「乡村式发展」,一直是「倒泥黑点」,而今次倒泥地点的东南面,早于2008年已有非法填塘活动,又指山贝村由村公所起以东一段约300米长的山贝路,道路以北的鱼塘多年来亦不断有倒泥情况。
元朗山貝村: 元朗15歲男童墮樓 當場死亡
新排屋建成後,林善祥由 163 號搬至新排屋,當時林善祥在元朗舊墟中擁有米舖,後來搬至元朗新墟,以舖號「永祥號米機」於合發街 17 號經營縠米買賣及磨穀,當時元朗墟市有不少米機店,收買乾榖及磨米,把榖粒磨成白米並收取「磨工費」。 元朗合益街市成立後,設有榖亭,吸引了各鄉鄉民將榖米運至榖亭出售,現「谷亭街」的名字亦是因源自於此。 後來林善祥搬至山貝洪田(采葉庭對面),自 1970 年代起,223 號至 226 號這排村屋便荒廢了。
元朗山貝村: 元朗山貝村魚塘遭倒泥分割成5小塘 長春社去信政府要求調查
就有關村民是否知悉協議,新地回應指,山貝村合法村代表於2017年5月21日發出的「山貝村召開會議通告」中,提及有關補償款項已被有關原居民村代表接受,所以相信村民是知悉有關安排。 這裏僅指由香港政府定義的「新市鎮」,廣義來說,如沙田區(沙田和馬鞍山)、葵青區(葵涌和青衣)都有不止一個地方被發展成新市鎮,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1978年政府在青山公路元朗段一帶發展元朗新市鎮,並興建所需的公共設施。 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