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於皮膚但也可能出現在口腔、腸道或眼睛中[1][2][3]。 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現在腿,而男性患者則最常出現在背部[2]。 有時黑色素瘤是由痣轉變發展而來,有這種轉變的痣外觀上的改變包括尺寸變大、邊緣變得不規則、顏色改變、發癢、或皮膚破壞[1]。 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出現,只是過去大家沒想到原來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應也有煞車機制,且會在與癌細胞的分子結合後悄悄被啟動。 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成功地為黑色素癌的患者帶來一大福音,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內,免疫治療會有更多令人振奮的突破,為癌症治療帶來一番新氣象。 過去就有些患者治療後併發急性心肌炎,需要立刻給予類固醇,並在加護病房治療觀察,但因發作初期病患只是輕微地發喘,不容易察覺,一旦拖延救治,病人有可能會致命。
根據國民健康署100年癌症登記整體報告顯示,皮膚癌是台灣常見的十大癌症第八名。 黑色素細胞癌2025 台大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表示,國人皮膚癌主要以「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為主,占了全部人數的八成以上。 但由於惡性比率高以及容易轉移到皮膚與淋巴結,五年存活率過去是接近於零,患者過去往往只能存活數個月。 避免紫外線暴露以及使用防曬油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的產生[2]。 對於黑色素瘤較大的病患,會檢測鄰近的淋巴結來判斷是否發生轉移。
黑色素細胞癌: 英國年輕癌症患者非常時期的尋愛故事
如果病患年紀太大,無法在第一時間對相關的症狀自我警覺,又沒有其他照顧者可以協助觀察,其實醫師也不會建議患者貿然接受免疫治療。 和其他癌症一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最好的處置方式,癌變的過程可由數月到數年的時間不等,因此只要多注意,病人仍有充裕的時間,可在腫瘤發展到垂直侵犯期以前進行切除。 黑色素癌的患者一旦轉移,多半就只有手術或標靶兩種選擇【註1】。
C 顏色不均勻 D 直徑大於0.6公分 E 明顯凸起或腫塊:如有破皮或流血,也要留意。
黑色素細胞癌: 黑色素細胞癌
不過,若腫瘤發現得太晚或癌細胞再度復發,治療的成效就會變得很差。 根據過去統計,黑色素癌第一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高達八成,第二期也有六到八成。 但只要進入第三期後,五年存活率就剩不到兩成,病人往往只有半年的壽命。 雖然標靶治療有所謂的抗藥性,但這幾年也發現,如果合併使用BRAF抑制劑和MEK抑制劑兩種藥物,可將病患的存活率延長至五年。
- 東方人常長於腳掌或是指甲下面,由於黑色素細胞癌不痛不癢,大部分病患發現時都己經不是初期了,所以自我檢查相當重要;民眾一般可以在家中來自我檢查。
-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免疫治療的費用目前對病患來說還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再加上治療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該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需要病患與醫師共同討論,也要考慮到病人治療後是否能獲得妥善的照顧。
- 雖然根據英國癌症研究的統計數字來看,它主要影響的是老年人,但跟其他癌症類型比較,它在年輕人當中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 E 明顯凸起或腫塊:如有破皮或流血,也要留意。
- B 邊緣不規則
對於黑色素瘤已發生轉移的病患,免疫療法、生物性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可能可以增加存活率[1]在美國,病患在接受治療後,若只有局部病變五年存活率為98%,若已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則為17%[5]。 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取決於該黑色素瘤厚度(英語:Breslow’s depth)、細胞分裂速度、以及覆蓋其上的皮膚是否被破壞,近年發展的免疫療法對於該病症頗有效果,能夠提高治癒率。 黑色素細胞癌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3600人罹患皮膚癌,而黑色素細胞瘤是皮膚癌的其中一種常見形式。 基隆長庚外科教授江坤俊說明曾遇過一位病人腳底長了一顆3公分大的黑痣,微微突起,還有輕微潰爛情形,切片檢查為黑色素細胞瘤。 他強調,黑色素細胞瘤可說是皮膚癌裡最惡性的一種,很容易轉移,且一般的化療效果較不理想,通常需要接受免疫治療。 黑色素細胞癌2025 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雖然大部分症狀都可經由藥物獲得控制,但若延誤治療,還是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黑色素細胞癌: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此外,現有研究也發現,合併使用兩種免疫藥物的療效更好,但同時也會使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會大幅提高。 怎麼拿捏劑量與副作用的傷害,也是醫學界目前需要繼續努力探索的課題。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免疫治療的費用目前對病患來說還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再加上治療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該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需要病患與醫師共同討論,也要考慮到病人治療後是否能獲得妥善的照顧。 黑色素細胞癌 談到免疫治療的應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黑色素癌。 二○一一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首度在美國成功上市,被核准的第一個適應症就是經化療後轉移的黑色素癌。
黑色素細胞癌: 癌症專區
黑色素癌的成因一般認為與紫外線曝曬有關,其中又以白種人的發生率較高,腫瘤的位置也多在陽光容易曝曬到的區域。 而在台灣,除了紫外線,黑色素癌的發生也被認為跟一些化學藥劑的接觸有關。 發病的位置則以四肢末端如手掌、腳掌上居多,腫瘤侵犯皮膚的程度也較深厚。 對於膚色較淺的人而言,紫外線暴露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因[2][4]。 有很多痣、家中曾有人得過黑色素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都較高[1]。 一些罕見的基因缺陷,例如着色性乾皮症,也會增加罹患的風險[3]。
黑色素細胞癌: 惡性黑色素瘤
雖然根據英國癌症研究的統計數字來看,它主要影響的是老年人,但跟其他癌症類型比較,它在年輕人當中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2012年全球有232,000人罹患黑色素瘤,並造成55,000人死亡。 歐洲和北美洲也有高發生率,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生率則較低[2]。
黑色素細胞癌: 偏信網上偽科學治療癌症 結果讓我痛失男友
部分數據顯示,在治療黑色素瘤的同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提升患者之預後,降低惡化速率、復發率及死亡率[6] [7]。 亦有研究證實,阻斷β2及β3腎上腺素受體可有效減緩黑色素瘤生長,並改變其腫瘤微環境中逃避免疫相關機制[8], 為治療的新興研究方向。 黑色素細胞癌2025 標靶藥物相較其他治療,對腫瘤控制成效明顯好得多,目前有BRAF抑制劑和MEK抑制劑兩種類型,適用於BRAF基因檢測為陽性的患者。 使用後若有反應,患者往往在幾天到幾週後,就能觀察到腫瘤細胞縮小的反應。
黑色素細胞癌: 細胞株
幸運的是很少發在東方人身上,每十萬人大約只有0.5人罹病,因此這種皮膚癌在過去常被國人所乎略。 黑色素細胞癌 【註1】放射性治療,簡稱放療,同樣也無法有效延長病患整體的存活率,現在多半是用來增加對淋巴轉移區域的控制。 再加上放療部位容易出現腫脹、疼痛的副作用,有些醫師也會傾向在病人第二次復發時,才加入放療做輔助。 黑色素瘤,又稱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來的癌症[1],是皮膚癌中罕見的癌症。
黑色素細胞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廣義來說,血痣是一種老化的現象,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說明,如果是有年紀的人長出血痣,其實不必太過擔心;但如果發生在兒童身上,2到3週內長出紅色的痣,就要留意可能是感染性肉芽腫,建議到整形外科就診治療。 雖然國外的研究是如此,但是在東方人種,常常發生腳掌及指甲。 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原因至現今仍然未能確切了解,但是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黑色素癌與日曬時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過度曝曬紫外線是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位在皮膚表皮層的黑色素細胞會合成黑色素顆粒,形成的皮膚顏色來保護人體,以免皮膚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傷害。 黑色素細胞癌2025 因此若依照歐美國家的分期準則,腫瘤較大的患者會與一般患者被歸為同類,進而低估了復發的風險。
黑色素細胞癌: 黑色素細胞瘤好發在四肢、容易轉移
幸好台灣的黑色素細胞癌病例並不如歐美的多,否則豈不人人杯弓蛇影,寢食難安。 良性黑痣一般而言是生長慢,形狀對稱,顏色均勻,平時肉眼皆可觀察,但如果不幸突變成分化不良的痣,會經過水平擴展期,垂直期而成為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 因此當體表的痣發生下列變化時需特別注意,例如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變深或變淡,或痣越來越大、表面發生潰瘍、出血。 全世界中以紐澳地區的發生率最高,每十萬人有26.5人罹病,此外,在2003年的一年中,美國就有五萬四千人是被診斷有。 這種癌細胞很容易經由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它也是白色人種族群中是容易造成死亡的癌症之一。
黑色素細胞癌: 高度惡性皮膚癌 – 黑色素瘤
而二○一五年,高齡九十一歲的美國前總統卡特,也公開向大眾表示,免疫治療使他轉移至腦部的四顆黑色素瘤成功消失。 當臉上或身上長出斑點,可能是黑色素聚集造成,一般來說,可以透過觀察痣的大小、形狀、生長速度、表面是否光滑等,來判斷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 如果擔心身上的痣有變成癌的危險,醫療人工智慧專家靳嚴博建議,可以透過「痣能達人」LINE官方帳號幫助快速判別。 金黃色外皮的香蕉,放置久了很容易長出斑點、變黑,原因在於香蕉裡的酪氨酸酶,遇到酪氨酸,就會產生黑色素;其實酪氨酸酶也存在於人體皮膚,當酪氨酸酶活性過高,可能導致黑色素細胞瘤形成,有潛在的皮膚癌風險。 東方人常長於腳掌或是指甲下面,由於黑色素細胞癌不痛不癢,大部分病患發現時都己經不是初期了,所以自我檢查相當重要;民眾一般可以在家中來自我檢查。
現在國外一些治癌團隊也開始設計「病患治療卡」供病患於就醫時出示,好讓醫、藥事人員或急診團隊可在第一時間將免疫反應納入診斷考量中。 如果將癌細胞比喻為壞人,黑色素癌大概是其中排名屬一屬二的惡霸。 除了腫瘤外觀長得奇怪、病程發展速度快,一旦發現轉移,病患死亡的速度也很快。 有些人皮膚上會長出紅色的痣,皮膚科醫師蔡宗樺表示,這和一般皮膚上長的痣不太一樣,痣是黑色素增生,而紅色的「血痣」則是血管增生造成。
事實上根據我們過去做的研究,腫瘤大於10mm 的患者,在治療結果上甚至比轉移到淋巴結的患者還要差。 舉例來說,最早問世的抗CTLA-4 藥物因治療後的副作用較大,有些醫師會建議病患優先選擇抗PD-1 的藥物。 但現在健保對黑色素癌病患的給付僅限於抗CTLA-4 藥物。 達希接受了兩次手術,第一次先切除黑色素瘤病灶,之後,醫生又切除了周圍一些健康皮膚組織以確保沒有腫瘤擴散。 蔡宗樺說明,黑色素細胞瘤分為好幾種類型,其中東方人最常見的就是「肢端型」,也就是生長在手掌、腳掌。 林靜芸提到,由於手掌和腳掌的痣經常受到外在刺激,加上手腳掌皮膚很厚,不至於留下太大的疤痕,因此一旦手掌或腳掌長出痣,通常都會建議直接治療去除。
不過,這個標準是依照歐美病患的特性來制定,用在台灣病人身上其實有些不合適。 因為在台灣,病患的黑色素瘤多半長得既深且厚,動輒超過5mm、甚至10mm 以上。 雖然她沒有具體說明到底是什麼,但表示自己從未想到才21歲就會碰上這樣的事,並希望能引起人們對皮膚癌的重視。 今年9月份,由於擔心皮膚癌她做手術切除了小腿肚上的一個痣。 本月初,她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表示,檢驗出的結果完全出乎她的預料。 黑色素細胞癌 專家建議人們每月進行一次全身皮膚自我檢查,特別是對頭上、臀部、生殖器、手掌、腳心以及手指縫和腳趾縫等部位仔細觀察。
黑色素細胞癌: 黑色素細胞瘤最常長在這!惡性高、易轉移 醫師建議快切除
1960年代以來,黑色素瘤在以白人為主的區域變得越來越常見[2][3]。 國內的健保目前只給付單一標靶藥物,若要合併使用兩種藥物,民眾需要自費使用MEK抑制劑,每個月費用約二十至三十萬元不等。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當時,洛蒂在一家皮膚美容品牌公司做公關工作,該公司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皮膚癌宣傳活動,提高人們對皮膚癌的重視。 達希對BBC記者威爾斯(Ella Wills)表示,在此之前,她從未聽說過黑色素瘤這個詞,也不知道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A 不對稱(將痣以十字劃分、觀察是否兩兩對稱) B 邊緣不規則
根據歐美一些研究數據顯示,約有將近三成患者的腫瘤可藉由這種「雙標治療」獲得良好的控制。 由於黑色素癌的相關研究發展較早,現在相關研究也已經開始在探討免疫藥物與其他藥物併用,或提早開始使用的效果。 最近,美國癌症治療組織就參考了多項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嘗試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黑色素癌的第一線治療。 其他嘗試還包括將免疫藥物與標靶併用、同時使用兩種免疫藥物等。 根據研究有三分之二的黑色素細胞癌是由無中生有,由正常的皮膚長出來,其他的三分之一是由黑痣轉化而來。 一般常見的良性黑痣,俗稱的蒼蠅屎痣或黑痣、在出生以後就會逐漸增多,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平均每個人身上就有十五顆痣。
過去,其實也會使用一種「傳統式」的免疫治療,原理是利用干擾素或介白素藥物刺激免疫細胞的活化,藉此加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攻擊能力。 但這種方式與化療對縮小腫瘤或延長存活率的幫助都不大,在治療過程中也會對身體產生很高的毒性,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 黑色素細胞癌 早期尚未轉移的黑色素癌,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且病人的癒後通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