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原有的小便習慣,透過日記方式記錄。 膀胱活躍症 例如,一天內小便與小便間最短的時間距離是30分鐘。 如果少於30分鐘而感到尿急時,就盡量不即時去廁所小便。 膀胱活躍症2025 相反,我們可以透過其他方法以分散自己注意力,不同人有不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有病人選擇閱讀報紙,也有些病人喜歡聽歌。
- 如行為治療成效未如理想,醫生會建議用藥幫助膀胱肌肉放鬆。
- 膀胱過度活躍症通常由臨床診斷作出判斷,醫生會根據患者尿頻、尿急甚至尿滲的情況而診斷,當中需要排除常見的可能性例如尿道發炎、血尿等問題導致的尿頻尿急,亦有可能需要進行膀胱鏡檢查,以排除結構問題。
- 繼發性是指患者因患有其他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道或膀胱炎,前列腺發大,膀胱結石等,又或是因神經系統損傷而引致尿頻及突發性尿急等病徵。
- 她因工作壓力太大,所以每天喝大量的能量飲料提神。
- 醫生會建議患者服藥期間,填寫小便日記表,以便醫生評估及了解藥物的效用及進度。
- 要知道以上的答案,如是否已排清膀胱的尿液等,有時得借助一些特別的儀器作出最精確的檢查,在排除以上種種或更多的可能性後,才可斷定是否患上「 膀胱過度活躍症」。
- 由於這些錯誤的觀念及認知不足,令很多患者忽略問題所在,這不僅令病情耽誤,部份患者更可能因病情惡化而需要接受更複雜的治療。
很多人認為多出現在女性身上,但臨床上發現男士和女士都有同等發病機率,只是女性會出現尿頻同時有尿失禁的機會較大,或與曾懷孕有關。 重點就是減少「一定要去小便」 的想法,分散注意力,最好是病人能夠延遲小便到之前定下的目標時間。 若真的無法忍尿或中途發生尿滲的問題,也不用感到氣餒。 反正,我們的身體是需要時間逐漸適應新的小便習慣, 僅記要堅持和持續鍛煉。 在反覆練習之後,如果能夠維持數天都可以保持在目標時間或更長時間才去小便的話, 就可以把訓練目標時間增加五到十五分鐘,期後再增加三十分鐘,比較理想的效果是相隔兩到三個小時才去小便。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 宜及早治療 – 黎美君醫師
然後可以嘗試緩慢地收縮以夾緊肛門和陰道周圍的肌肉。 正常應該感覺到肛門附近的肌肉有一種向上提升的感覺。 可以想像那種感覺就好像小便的途中要突然中止排尿。
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受尿急、尿頻的症狀困擾,對生活、工作會有很大影響,及早求診、接受治療十分重要。 因為患者需要經常趕快上洗手間,所以跌倒和骨折的機會相對地增加。 但陳醫生亦都強調,一旦心理、精神壓力等因素對症狀的影響比較明顯,單純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其實難以得到最佳治療效果,行為的改變要由調整心理壓力和焦慮入手。 排尿是人體正常和自然的生理需求,惟對「膀胱過度活躍症」(又稱為「膀胱過動症」,英文簡稱OAB)患者而言,「尿急」卻成為影響日常生活的困擾。
膀胱活躍症: 泌尿科到底是看什麼疾病的呢? 崔家倫醫生
雖然此疾病十分常見,但普遍市民對其徵狀及治療方法的認識卻十分不足。 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數據顯示,90%的患者對「膀胱過度活躍症」並不認識,而更逾75%的患者從沒向醫生求診,而當中大部分人誤以為病徵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由於這些錯誤的觀念及認知不足,令很多患者忽略問題所在,這不僅令病情耽誤,部份患者更可能因病情惡化而需要接受更複雜的治療。 「膀胱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據美國統計數字,其發病率與很多常見的都市病相約,如哮喘病,糖尿病及抑鬱症等,全球超過5000萬人患有此疾病。 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數據顯示,90%的患者對「膀胱過度活躍症」並不認識,而更逾75%的患者從沒向醫生求診,而當中大部分人誤以為病徵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不明,但大致是下必尿道功能失常而引發的綜合症狀,如突發性尿急或尿急時無法忍耐並需要立即如廁,嚴重者或會因無法控制小便 而導致尿失禁,部分患者同時有尿頻及夜尿徵狀。
也有泌尿科醫生指出有機會因膀胱退化、盆腔神經線失調造成的膀胱敏感而致病。 部分患者因為出現中風、 柏金遜症、中樞神經疾病、膀胱結石、尿道感染等,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目前「膀胱過度活躍症」的主要治療為口服藥物配合膀胱訓練及盆底肌收緊運動,因為其安全性較高。 對情況嚴重及服藥無效的患者,醫生會考慮注射肉毒桿菌素或進行手術治療。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膀胱過度活躍症」是女性及年老人士專利的疾病,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無論是男或是女,甚至小朋友均有機會患上。 尿失禁是「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其中一項徵狀,當中約有1/3的患者會出現此情況,但女性患者出現尿失禁的比率較男性高(約50%),而約有16%的男性患者有此徵狀。 膀胱活躍症 由此可見,膀胱過度活躍症並非人們以為「年紀大,機器壞」的正常現象,及早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比較嚴重的患者,醫生可於膀胱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以穩定膀胱肌肉的不正常收縮。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便曾進行調查發現,在40至79歲人士中,大約每7人便有1人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求醫。 不少患者誤解相關症狀或表現是由於 年紀大、身體機能退化的自然現象,並不認識原來有治療方法,所以遲了求診,影響病情。 首先慢慢呼吸,盡量把大腿,臀部和腹部的肌肉放鬆。
膀胱活躍症: 骨盆底肌肉訓練方法︰
但是要有效進行此輔助療法,必須找出骨盆底肌肉的正確位置,所以應該先由物理治療師或專科護士指導,患者再自行進行此訓練,效果會更理想。 由於膀胱的濕氣重及肝氣鬱卒,所以影響臟腑出現水液代謝問題,突發症狀人士會經常突及性感到尿急,但量比較少而且色黃。 在現今的醫學角度來說,原發性的「膀胱過度活躍症」成因不明,但大致是與下泌尿道功能障礙而引發的綜合症狀有關。
膀胱活躍症: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曾估計,本港目前有超過40萬人受到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困擾,而經常感到尿急的症狀,對生活多方面造成很多不便,並會引起種種心理壓力。 信諾SmartHealth為你解構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成因、預防及治療。 尿失禁可能發生在任何族群,尤其很多女性一生至少會受一次尿失禁所苦,卻因羞於啟齒而未積極治療。 不過,只要配合醫生診治,尿失禁是常可被治癒的,假如無法治療成功,也可以透過生活習慣調整改善症狀。 一般在四週後就會感覺症狀有改善,而在六至八周後效果就更明顯。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治療
[11]信號到達骶神經(英語:sacral nerves)S2-S4[13]後通過脊髓背柱傳導至大腦[12]。 不少人以為夜尿、尿頻就是患上膀胱活躍症,事實上膀胱活躍症比一般尿頻嚴重,如果你有懷疑,看看自己有否這4個膀胱活躍症的病徵,再由醫生教你從兩方面改善尿頻問題,以及認清夜尿的成因。 經常飲咖啡、奶茶、酒精的人士會較易出現尿頻問題,由於這類飲品含有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因此會影響小便次數。 很多人出盡方法提醒自己飲水,但飲水過量又怕尿頻要經常跑廁所,到底如何定義尿頻及其原因是甚麼呢? 尿頻找醫生更治,除了吃尿頻藥,不妨由舒緩尿頻食療入,就由註冊中醫師周家敏一次過為你解答有關尿頻的一些問題。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診斷
不過隨著資訊發達,近年不少患者會更早就時常急尿、甚至出現尿滲等問題及早求診。 陳醫生亦解釋,「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不明,以現時臨床數據難以確定是情緒影響膀胱不穩定收縮,抑或急尿加劇緊張、焦慮等情緒。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網頁中所登載有關泌尿系統疾病的內容和訊息全經由泌尿科專家撰寫和審校。 除了從病因、病徵、診斷、治療等方面對不同疾病分別作了簡介,還設有自我評估問卷,公眾可就有關泌尿系統健康情況進行自我評估。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成立於1987年,創會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增強有關泌尿外科的學術交流,並同時提高香港市民對泌尿科疾病的認識,透過公眾健康教育,讓有泌尿系統病徵的人士能盡早求醫,積極接受治療。
膀胱活躍症: 感染與發炎
行為治療即非藥物治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讓症狀好轉,例如戒除咖啡、濃茶、汽水和酒精,並控制飲水時間及進行膀胱訓練。 不少OAB患者由於擔心出現尿失禁,於是避免飲水,其實這只會令小便變得濃縮,濃縮的小便會刺激膀胱黏膜,反而令症狀加劇,故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十分重要。 繼發性是指患者因患有其他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道或膀胱炎,前列腺發大,膀胱結石等,又或是因神經系統損傷而引致尿頻及突發性尿急等病徵。 相反,原發性是指膀胱本身在儲存尿液上的功能障礙。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只針對情況嚴重及服藥無效的患者。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港人患病情況
服用抗膽鹼類藥物約四至六個星期,患者可再填寫小便日記表,以便醫生評估了解藥物的效用及進度。 膀胱訓練及盆底肌收緊運動藥物雖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醫生通常建議患者同時配合一套膀胱訓練,雙管齊下,令病情加快好轉。 膀胱活躍症2025 當患者有尿意時,可習慣稍微忍耐,不要立即如廁,可嘗試用意識控制膀胱及同時收縮會陰或肛門肌肉以幫助減低尿意。 此外,骨盆底肌肉訓練亦可有改善「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徵狀,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指導,正確找出骨盆底肌肉及了解如何進行運動訓練。 其中傳統藥物的副作用較多,包括口乾、視線模糊和便秘等。
膀胱活躍症: 壓力每日累積如焦慮炸彈 快樂營養素助你消化壓力
正常的膀胱容量可以儲存約 毫升的尿液,當尿液儲滿時,神經系統便會發出尿意的感覺,通知我們是時候前往洗手間排尿。 膀胱活躍症2025 但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患者,其膀胱儲尿液的功能出現問題,即使患者只儲存少量尿液時(50-100毫升),膀胱肌肉便會突然收縮,導致膀胱內壓力增加 ,引發突發性尿急徵狀,繼而引致尿頻及夜尿的情況。 嚴重患者更會出現因無法控制小便而導致尿失禁的情況。 抗膽鹼類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口乾、視線模糊和便秘等。 而現今新一代的抗膽鹼類藥物比較針對性(只對膀胱組織有效),這有助減低膀胱逼尿肌不正常收縮之餘,副作用亦相對較低,使患者較易接受,大大免卻患者因抵受不了副作用而停服藥物,阻礙治療進度。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症狀
何立言醫生稱,睡眠期間要醒來上一次廁所,足以對人造成困擾。 2.做膀胱日記量度每次小便的尿量,一般而言,當膀胱儲尿至 ml才會有急尿的感覺,可以以此判斷練習的進度。 1.分散注意力有助降低焦慮如果患者通常15-20分鐘要去洗手間一次,練習期間可以嘗試忍尿5-10分鐘,慢慢加長忍尿的時間。 過程中有患者會唱歌、睇書、睇電視、與朋友打電話,每個人放鬆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有所不同,最重要找到可以令自己放鬆的辦法。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藥物
Vesicare能有效抑制迫尿肌過度收縮、增加膀胱容量、延長蓄尿時間、改善日夜頻尿,減少尿急與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過度活躍症通常由臨床診斷作出判斷,醫生會根據患者尿頻、尿急甚至尿滲的情況而診斷,當中需要排除常見的可能性例如尿道發炎、血尿等問題導致的尿頻尿急,亦有可能需要進行膀胱鏡檢查,以排除結構問題。 要知道以上的答案,如是否已排清膀胱的尿液等,有時得借助一些特別的儀器作出最精確的檢查,在排除以上種種或更多的可能性後,才可斷定是否患上「 膀胱過度活躍症」。 此外,個人的小便及生活習慣記錄也有助醫生更準確的診斷,所以醫生可能需要患者填寫一份詳細的小便日記表,日記表可把相關的數據及資料清楚記錄下來,資料包括每日飲用飲料的容量,小便的時間及次數等。
膀胱活躍症: 膀胱活躍症 夜尿的成因
周醫師解釋,忍尿會令膀胱肌肉收縮,如果忍太久的話會引起肌肉痙攣,令尿液未能完全排走,長時間的話會引致膀胱炎。 另一方面,如果長時間忍尿,大腦會收到小便次數變少的訊息,慢慢地影響日常生活及膀胱健康。 注射針劑除了口服藥物外,較嚴重的患者可於膀胱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BOTOX),以穩定膀胱肌肉的不正常收縮。 但此治療的相對風險較大,每次注射的功效一般可維持6至10個月不等,而及後仍需定期接受藥物注射,所以此治療只適用於少數及較嚴重的患者。 手術治療,是對於較嚴重及藥物無效患者,才會考慮進行外科手術。 傳統手術是割開膀胱,再切出患者一段小腸,把小腸縫合在膀胱的缺口,目的是使膀胱的容量增加,令患者的儲尿容量上升。
正常的膀胱容量,可以儲存約300至500毫升尿液。 尿液儲滿時,神經系統便會發出尿意的感覺,通知大家是時候要到洗手間排尿。 注射針劑除了口服藥物外,較嚴重的患者可於膀胱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 (BOTOX),以穩定膀胱肌肉的不正常收縮。 男士和女士多發的年齡層亦有所區別,20至40歲的女士更為多見遇到該問題,而男士則集中在70歲或之後。 陳醫生解釋,男士患者當中,一部分人因前列腺增生而致病,至於女士則常見因生活壓力大,而且隨著壓力加劇,相關症狀亦會越發明顯。
還有,有很多女士們做了幾個月的訓練後來跟我說,不只有助改善尿滲的問題,連下垂和骨盆底肌肉鬆弛也有明顯改善。 膀胱活躍症 在掌握了訓練的感覺後,以後遇到特別情況,如咳嗽、打噴嚏或者當做膀胱訓練時感到便意,就可以在隨時做這個骨盆底肌肉運動來減少失禁的問題。 例如有一些婦女,因為多次生育等原因,導致盆底肌鬆弛,或男士患上前列腺增生,以致尿道功能異常,因而引發膀胱過度活躍症。
第二級治療使用藥物幫助控制膀胱功能藥物主要用作控制膀胱控尿功能,可以減少突然性尿急、排尿及滲尿的次數,同時增加膀胱儲尿容量。 「膀胱過度活躍症」,顧名思義是膀胱突發性尿急或尿急時無法忍耐並需要立即如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尿滲。 陳醫生舉例,可能開show前主持人剛去過洗手間,但或因緊張等情緒而感到急尿,影響膀胱收縮。 膀胱活躍症 膀胱活躍症 「經皮脛後神經電刺激」則是利用微量的電流刺激腳跟內側的脛後神經,調控神經傳遞,從而使膀胱肌肉收縮的程度下降。 此治療每12次為一個療程,一般接受第3至第4次治療後便初見成效。
同時,公眾對泌尿外科疾病的瞭解亦有助於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年約30歲的何太(化名)數年前患上原發性OAB,從分娩至目睹兒子長大,見證着兒子由嬰孩階段順利過渡如廁訓練,懂得控制小便,她慨嘆自己連小孩也不如,症狀反覆已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男士及原因或女士尿頻原因,有機會是因為日常生活習慣、情緒壓力、年齡增長、婦科問題或前列腺問題等。 有些醫師會鼓勵病人多做凱格爾運動,藉此訓練骨盆底肌肉;骨盆腔內包含膀胱、尿道、陰道和直腸周圍的肌肉群都是,骨盆底部是由提肛肌及其他肌群所構成。 感染、結石造成的牽張或發炎可刺激膀胱產生神經興奮,信號主要通過副交感神經傳導。
膀胱活躍症: 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的生活貼士
不少文獻亦指出,OAB與情緒及精神狀況的關聯性很高,故易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 儘管OAB甚為普遍,現時醫學的進步令治療變得多元化,切合不同患者的需要。 因此,如有尿頻尿急的困擾,宜盡快找醫生評估並接受治療,早日重拾輕鬆愜意的生活。 至於受症狀困擾而服藥無效的OAB患者,醫生或會建議其進行介入式醫療程序,選項包括膀胱內肉毒桿菌素注射或經皮脛後神經電刺激。 前者須利用膀胱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射至膀胱肌肉層,以穩定膀胱肌肉的不正常收縮,每次注射的功效一般可維持6至9個月不等,故需要反覆注射以維持治療效果。 周醫師指出﹐尿頻又稱為膀胱活躍症,病症主要包含每天小便次數超過一日八次、晚上夜尿超過三次、突發性尿急及突如其來的尿失禁等。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周醫師指從中醫角度來看,尿頻是虛症的表現,主要是腎虛,影響到水液代謝;而氣虛人士的小便次數量多、偏清及長。 在開始找到收緊肌肉感覺後,我們往後可以以站着(站着掂腳尖,以夾屁股的方式來收緊)或者坐着的方式來運動。
其好處是副作用輕微,有機會減低對口服藥物的依賴,從而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惟須每星期到醫院接受治療,故適合時間安排有彈性的患者。 膀胱過度活躍症可以分為沒有任何原因造成的原發性膀胱過度活躍症,以及神經病變引起的膀胱過度活躍症。 但膀胱過度活躍症並不等於尿失禁(Incontinence),三分之二的病人僅有急尿、頻尿與夜尿等症狀,少部分患者會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過度活躍症起源於膀胱逼尿肌(Detrusor urinae muscle)不正常收縮,而應力性尿失禁則起因於骨盆底肌肉及尿道括約肌鬆弛。 海外專家更曾估計全球超過5,000萬人患有此疾病,推斷病發率如哮喘病,糖尿病及抑鬱症等普遍。
提肛訓練、服食藥物或進行手術是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 膀胱活躍症2025 從中醫角度來看,此病與腎氣虧虛,膀胱氣化失司有關,故患者可透過針刺相關穴位,達至補腎固攝,從而減輕症狀,提升生活質素及避免病情惡化。 受到尿頻尿急影響,不少年長患者會因為害怕乘搭交通工具而減少外出及社交活動,繼而影響情緒及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