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的綠色建築認證的暫定評級為「金級」,表示其在能源消耗的表現極佳[2]。 荔枝角道 而由於後期工程提早至7月完成,交付日期已提早一個月至8月尾。 2017年底,房委會將長沙灣邨二期易名為麗智邨;2018年4月底,房委會以麗智邨一期四座樓宇取代火炭駿洋邨,成為綠表置居計劃2018屋苑。
- 九巴2X線幾乎途經整條南行路段,而九巴32線及城巴79X線來回程均幾乎行走全段荔枝角道,南行由蝴蝶谷道至上海街(32)/興華街至彌敦道(79X),北行由彌敦道至大南西街。
- 由於歷史及地緣關係,葵涌的鄉村由荃灣鄉事委員會管理,而青衣島上的鄉村則直屬青衣鄉事委員會。
- 麗翠苑所在位置為填海地,1963年建成無獨立廚廁的「長沙灣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稱長沙灣邨。
- 回歸後政府維持原殖民地政府的原居民政策,造成九華徑、華荔邨等荔灣一帶仍被視為新界,不能隨意劃入屬九龍的深水埗區。
渠務署將可持續發展概念融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設計,於蝴蝶谷道寵物公園設置了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 荔枝角道 在隧道集水區收集的水資源經過過濾及消毒等程序後,可供寵物公園作灌溉、洗滴及沖厠等非飲用用途。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每日設計處理量達120立方米(約20架水車的載水容量)。 荔枝角道2025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施工位處巿區外圍,減免開挖巿區繁忙街道的需要,令工程對巿民生活、交通及商業活動的影響減至最低。 工程於2008年11月動工,於2012年10月啓用。
荔枝角道: 主要巴士路線
接近九龍西北的葵涌九華徑,由於山勢險要,曾多次於暴雨時發生山泥傾瀉。 該區由於鄰近河谷,蚊蟲滋生特別活躍,因此登革熱和全港最高的誘蚊產卵指數曾在該區出現。 若遇上交通擠塞、車輛故障及交通意外等緣故,巴士公司仍可臨時調派非低排放巴士進入低排放區,以維持正常巴士服務水平,這些例外情況會隨專營巴士公司逐步購置更多新巴士而減少。
- 而當時九龍至旺嘅街係上海街,所以亦以佢為起點[1]。
- 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
- 欽州街口有深水埗警署,側邊有麗閣邨,去到東京街口。
- 1970年代,美荔道起好,條街由美荔道同荔灣道一段,變成美孚新邨露天嘅萬事達廣場,唔畀車行,美荔道替咗佢個位。
- 另外在荔枝角道、東京街及長沙灣道沿線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來往港九新界多區[2]。
- 去到旺角北便、深水埗同大角咀交界嘅界限街同黃竹街路口。
- 若遇上交通擠塞、車輛故障及交通意外等緣故,巴士公司仍可臨時調派非低排放巴士進入低排放區,以維持正常巴士服務水平,這些例外情況會隨專營巴士公司逐步購置更多新巴士而減少。
蝴蝶谷道寵物公園佔地約7,000平方米,是九龍區最大的寵物公園。 公園以「水淙筏影」為主題,在行人徑上鋪砌出漣漪圖案,而草地上則築有木筏型的仿木地台,以映襯公園底下的雨水排放隧道。 園內設有多項寵物設施,包括寵物飲水器,以及供寵物玩樂的模擬排水管道、穿梭擺杆和跳躍圈環。 此外,荔枝角雨水隧道匯集的雨水在淨化後將用作灌溉園林、沖廁和清洗街道,充分善用珍貴的水資源。 蝴蝶谷道寵物公園位於荔枝角蝴蝶谷道2號,設於渠務署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靜水池的上蓋,該處原為廣泛綠化的操作及維修用地。 渠務署透過優化操作和維修工序及更改用地的園境設計,把建於青沙公路的高架橋下的靜水池維修用地增建為寵物公園,以同一片土地,滿足防洪、運輸與休憇三大功能,依循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實踐地盡其用。
荔枝角道: 巴士
屋苑毗鄰有長沙灣遊樂場,內設兒童遊樂場、長者健體園地及多個球場,包括2個籃球場、2個足球場、2個排球場,而且更設有滾軸溜冰場[2]。 同時區內還有深水埗公園(旁邊設有公共游泳池)、順寧道遊樂場、漢花園、保安道體育館及圖書館、李鄭屋游泳池等可供公眾使用[2]。 而綠置居四幢大廈之中,以麗榕閣向西北(面向發祥街)的高層單位視野較開揚,遠望美孚一帶景致,部份極高層單位可眺望遠處海景。 不過要留意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位於麗翠苑的西北方,部份麗翠苑單位可能望見該墳場[2]。 第一段由望角(今日旺角)上海街,伸到去黃竹街,入最舊深水埗市區,到欽州街止到海邊。
由於這一帶交通發達,隨着香港工業式微北移,附近不少工業大廈被重建或改裝爲商貿大廈及辦公室,例如位處大連排道工業區、鄰接葵興站的九龍貿易中心。 此外,禾塘咀街、葵喜街、葵福路一帶也有不少工業大廈及貨倉。 荔枝角道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撤銷遷海令,大量客家人在這時期移居新安縣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 現時區內三大客家姓族,包括陳氏、鄧氏及曾氏,亦於當時遷抵新安縣(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定居至今。 荔枝角道 由於歷史及地緣關係,葵涌的鄉村由荃灣鄉事委員會管理,而青衣島上的鄉村則直屬青衣鄉事委員會。
荔枝角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靜水池
葵青區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是新界面積最小及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 原本屬於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並獨立成一個區;其區議會最初設立時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改稱「葵青區議會」。 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1]。 最初荔枝角道分成兩段,分別為彌敦道至欽州街連接深水埗軍營,以及荔枝角灣畔(現荔灣道)至青山道近荔枝角消防局。
荔枝角道: 主要私人屋苑
荔枝角道南行路線遠較北行路線多,主要是由東京街或欽州街南行的巴士路線使用。 九巴2X線幾乎途經整條南行路段,而九巴32線及城巴79X線來回程均幾乎行走全段荔枝角道,南行由蝴蝶谷道至上海街(32)/興華街至彌敦道(79X),北行由彌敦道至大南西街。 另外在荔枝角道、東京街及長沙灣道沿線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來往港九新界多區[2]。 麗翠苑共包括六幢住宅大廈(第1至6座),每幢樓宇均配置四或五部升降機[2]。
荔枝角道: 區議會
包括2500個單位,單位面積由約184呎至452呎,在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10日間接受申請,並於2月抽籤,3月28日起揀樓,9月初入伙[11]。 隨後房委會正式將麗智邨再易名為麗翠苑,並於同年9月正式簽立地契。 2008年,政府拆卸鄰近的長沙灣警察宿舍以重建長沙灣邨(一期),2013年落成入伙,並打算收回臨時高爾夫球練習場以重建長沙灣邨二期。 2014年4月30日高球場因土地需收回而結業[10],同年7月交還政府準備重建[10]。 麗翠苑所在位置為填海地,1963年建成無獨立廚廁的「長沙灣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稱長沙灣邨。
荔枝角道: 主要連接道路
1982年5月17日地鐵荃灣綫通車,卻將長沙灣工業區一帶的車站稱為荔枝角站;而位於荔枝角一帶的車站稱為荔灣站,其後於1985年依美孚新邨而改稱為美孚站。 192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現為埃克森美孚)在荔枝角灣填海興建油庫。 戰後該油庫仍然繼續運作,1959年至1969年期間,該處曾為香港商業電台的總部,其後遷往廣播道。 1968年美孚油庫遷往牙鷹洲,原址發展為美孚新邨,1968至1978年美孚新邨八期先後分落成入伙,合共99座提供13,149個單位,成爲為香港樓宇座數最多的住宅屋苑。 自1970年代,美孚新邨是中產人士的聚居地,亦是香港步入小康社會的一個標誌。
荔枝角道: 荔枝角道
道路南端連接旺角北太子彌敦道,北端連接葵涌道,全長約3.6公里,由西九龍走廊至荔枝角大橋的一小段屬於5號幹線的一部份。 荔枝角道2025 2001年深水埗區議會曾提出改為完全以荔景山路為兩區分界線,建議把荔景山路以南的華荔邨、盈暉臺(第二和第三座)納入九龍範圍,後來涉及九华径村屋原居民的地权利益而不了了之。 荔枝角道2025 此外盈暉臺第一座原址是荔園門前的巴士總站,因此仍屬於九龍區一部分。 事實上,該區居民由盈暉薈西面向東面走,已不知不覺進入葵青區。
荔枝角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1970年代,隨著美孚新邨擴建,政府另建美荔道,取代美孚巴士總站與荔灣道之間的荔枝角道,而該路段也成為現今的萬事達廣場。 荔枝角道 最初佢駁住青山道,位置喺家下荔枝角消防局開始伸到家荔灣道,當時係填海邊,對住荔枝角灣。 當時荔枝角道尾嘅荔灣道,叫荔枝角沙灘道,可以入去荔枝角灣嘅泳棚。
荔枝角道: 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
欽州街口有深水埗警署,側邊有麗閣邨,去到東京街口。 荔枝角道 東京街到發祥街,一邊有哥爾夫球場、另一邊有廢屠房,同埋蔬菜批發市場。 葵青區早於1960年代興建大窩口邨、葵涌邨、石籬(一)邨、石蔭邨 等屋邨。 最早落成的屋邨是大窩口邨,全部樓宇均為第二型,共設20座;現時葵涌大窩口邨所有舊式樓宇均已重建。
荔枝角道: 荔枝角
蝴蝶谷道寵物公園已移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並於2014年3月13日正式開放。 2020年末,時任美孚北區議員李俊晞指,位於荔枝角公園體育館門外,原為慶賀千禧年而於1999年末埋下的文物時間囊,被康文署稱不對外公佈後突然被掘起,至今仍然未公開當年嘉賓和議員所儲存的物品[10]。 於該處擺放時間囊的原因,是該地屬當時臨時區域市政局及臨時市政局轄區交界點,亦即表示此地毗鄰新界和九龍的分界。 事實上,埋下時間囊的距離與當時新界葵青區的舊邊界(景荔徑、荔景山路、荔灣道之交界點[11])只有約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