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的「陽性」、「陰性」都是指決定雌雄性別,並能產生性欲的業。 「中性」則是指決定其為無雌雄性生殖器官的生物的業,耆那教認為這種生物唯其無雌雄生殖器官,對雌性、雄性都會產生性欲,故它的性欲最強。 [0435a11] 九種見障中的前四種,可參見§2.5的註釋。 後五種,是指人在睡眠狀態中得到的錯誤認識與感受。
所謂「愚蠢的苦行」,指不按照耆那教正確教理的要求而進行的苦行。 凡清 [0423a04] 這樣,從§6.19開始,白衣派、空衣派兩個刊本的編號就一致了。 [0418a18] 作為有清淨與不淨之分。 凡清 清淨的作為也產生業的漏入,但漏入的是善業。 [0418a06] 把人的全部行為分成身體方面的、語言方面的、思維方面的這麼三類,是印度比較普遍的分類方法。
凡清: 凡清音樂單曲
在一般人處,它表現為可消化食物的熱力;而在苦行者處,它可作為一種能燒毀他物的力量而顯現出來。 [0381a04] 胞衣生(jarāyu),該詞在佛教中譯為胎生,指哺乳動物的產育方式。 但在耆那教中指出生時幼體外有胞衣,故與佛教的胎生還有所不同。 [0380a15] 耆那教主張的凝集生、胎生、化生與婆羅門教主張的卵生、胎生、濕生、芽生;佛教主張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可相參照。 [0379a20] 命在運動時,必須沿直線前進,不能繞曲線。 正在輪迴的命為了改變運動的方向以進入新的趣,可以在某一點曲折,但曲折後仍必須沿直線前進,且這種曲折不能超過三次。
- 大量的和声设计,多层次的声线表达,也让《Miss You》这首作品在一种更为立体的纵深空间里,有了强烈的氛围感。
- 本節意為一般來說,解脫者自然能夠上昇到世界的終極,但如果缺乏運動的條件,則也可能無法上昇。
- 「日課」,指耆那教要求的每日必須遵行的宗教儀禮。
- [0392a08] 本節論述婆羅多及愛拉瓦塔地區的人的壽命、福分及身長。
- 所謂「產生的二種」,指根本性的與枝末性的。
- 即它比較清淨;且具有永久性,一旦得到後,再不會喪失,所以稱為「不壞」。
至於無差別觀與共性觀的區別,有的研究者認為前者是指從個別到一般的動態觀察法,後者是對共性(一般)的靜態觀察法。 有的研究者認為前者是從空間來講的,後者是從時間來講的。 [0367a23] 色(rūpa),一般指物質性的具體事物,與「名」(nāma,精神性本原)相對,是印度哲學的重要範疇。
凡清: 凡清(Fanish)
有些研究者認為上述二諦、九諦的學說,反映了耆那教諦義理論的不同發展階段。 [0360a17] 解脫(mokṣa)即從業的束縛中最終解脫出來。 印度各宗教哲學派別都把解脫當作自己的最高理想,但對解脫的解釋各不相同。 [0356a22] 由於歷史的原因,耆那教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分裂為白衣派、空衣派等兩派,沿襲至今。
- [0410a11] 耆那教認為前述五個基本實體僅存在於世界空中,即我們所在的宇宙中,不存在於非世界空中。
- [0455a01] 本節意為:從聖典所說的某教義想到其它的教義,從一個句想到其它語句,從一個作為想到其它作為,這樣一種禪觀方法即為伺察。
- 即,非根必須在根的幫助下纔能認識聖典智,而不能單槍匹馬去進行認識活動。
- [0416a19] 「樣態」(paryāya),原意為差別。
[0357a25] 凡清2025 我國古代大藏經除了收入佛教典籍外,還收入古印度外道勝論派、數論派的典籍如《勝宗十句義論》、《金七十論》等。 凡清 賡續這一傳統,我們把這部耆那教的基本典籍《諦義證得經》收入《藏外佛教文獻》,供讀者研究參考。 小電不只有經營vlog也有經營blog哦~,以電機女孩推廣苦中作樂的美妝、少女主題的影片與文章分享,不說還完全看不出來小電是理工科-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的學生呢!!
凡清: 凡清演藝經歷
所謂「結合的兩種」,指與飲食的結合及與工具的結合。 所謂「表現的三種」,指身、語、意的表現與運動。 [0419a25] 漏的大小輕重依據上述四個方面來區別。 [0414a09] 據作者原註,作者在§5.29之前有這麼一段話:「如何來認識法等的存在呢?答:可由特徵來認識。那麼,存在即『有』的特徵是什麼呢?」下面即接本節。 由此看來,空衣派刊本在本節前加了(§5.29)之後,則似乎文章前後脈絡更順理些。
故此說這二身存在於一切輪迴著的生物之中。 [0376a09] 凡清2025 從§2.15到本節講根的結構方式。 耆那教從體、用兩個方面去考察根,認為根可分成實體根和作用根。
凡清: 凡清
[0402a09] 這兩節承接§4.29,論述第一群宮住神的壽命。 每類神都有二位因陀羅(見§4.6),一位住在南方,壽命是一又二分之一個巴利堯巴姆;另一位住在北方,壽命是一又四分之三個巴利堯巴姆。 [0401a27] 這裡講的是第一群天神,即宮住神的壽量。 所謂「壽命不會離去」不是指永生不死,而是說那幾類生物均可終其天年,而不像其它一些生物會因種種原因而中途夭亡。 至於這幾類生物的壽限,可參見第三章、第四章的有關敘述。
凡清: 凡清家庭背景,星二代出身
該文原題最初無「經(sūtra)」字,但傳統常在其後附上「sūtra」一詞。 季凡通过水墨语言将“道”所包含的无形世界可视化,进一步深入思考了“时空重塑下的中国画意境生成”。 此次展览共计展出艺术家创作的系列作品五十余件。 在《中国好声音2021》第四期节目中,学员凡清凭借一首自己的原创歌曲《52hz》被大家注意到,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凡清,是第四期节目第二位出场的学员,没有采访视频,一出场节目组就透露了凡清是19岁的海归创作歌手。
凡清: 關於我們
所以即便你还不是很了解凡清,但通过《妈妈你好》你会真切感知到她的细腻跟敏感。 程冠琨老师还提到一件事情,当他将混音定版的歌曲发给妈妈听,她感动到落泪。 这或许就是由细腻与敏感所产生的强大共鸣,因为那些细碎平常的情感才最动人。 凡清2025 有了如上专长,能将《妈妈你好》唱出精准的温度与深情就不意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凡清真的是唱商极高的歌手。
凡清: 凡清演艺经历
所以耆那教認為祇有對七諦的信仰纔可以稱為正見。 [0358a23] 行(Cāritra),行動,行為。 與見、智一樣,也可分為世俗的與宗教的兩種。
凡清: 凡清音乐单曲
(8)大小(alpabahutva),它有時微弱,有時強大。 [0363a10] 耆那教按照是否需要媒介、工具把感官智等五種智分成直接智慧(aparokṣa)和間接智慧(parokṣa)兩種。 他們認為,感官智要依靠感官、意識、光線等各種條件纔能產生,聖典智要依靠聖典及教授等媒介纔能產生,故都屬間接智慧。 而直觀智、他心智、完全智都是命本身在一定狀態下自發得到或天生就有的,故都屬直接智慧。 應該注意的是,印度其它宗教哲學派別一般都將感官智當作現量,即當作可靠的直接智慧,而耆那教卻把它當作間接智慧,剛好相反。 耆那教貶斥感官智,是為它要求人們閉目塞聽,反觀自證的宗教修持目的服務的。
凡清: 史上最「嘴」數學老師「凡清」超污笑料連襲 獲讚:比「呂捷」還幽默!
[0405a14] 凡清2025 空衣派刊本把§4.44、§4.45、§4.46三節作為(§4.36)、(§4.37)、(§4.38)三節,內容相同。 這樣,空衣派刊本中的迦爾巴住天就有十六種。 但空衣派認為,在這十六種天神中祇存在十二位因陀羅,因此,與§4.3所講的迦爾巴住神分成十二種並不矛盾。 凡清2025 [0396a17] 據作者原註,本節意為第一群、第二群兩群天神有直到黃色的四種色彩。 故空衣派刊本把本節刪掉了,並修改了前述§4.2的內容。
凡清: 凡清《我的光》
[0376a16] 按照耆那教哲學的一般觀念,根屬於色法,即為物質性的存在。 而本節所講的「功能的獲得」與「意向性」實際都是精神性活動。 但耆那教認為這些精神性活動也都是根,屬於色法,這是值得注意的。 [0374a13] 本節意為生命具有這麼三種基本性質。 關於「不可能性」,可與佛教所謂「斷絕善根」的說法相參照。
[0428a14] 據原註,所謂「刺」(śalyo),有欺、欲念、邪見等三種。 [0423a13] 據原註,禁戒,指§7.1所指的五大誓。 所謂「非有意地消滅業」,是指不是有意識地去消滅自己的業,而是因作一些其它的事情,而無意中得到了消滅自己業的結果。
[0357a01] 耆那教與佛教產生於同一時代,同一地區。 因此,佛教的思想與耆那教的思想有許多相近之處,這祇要認真閱讀本經就可以明白。 佛教把耆那教當作「六師外道」之一,經常在經典中提到它。 因此,學習一些耆那教經典,對我們深入學習與研究佛教的理論有極大的補益。 譯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瞭解佛教的源——印度佛教,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它的流——中國佛教。
因此,由於解脫的命不曲折,故祇需一瞬間,就可以直線上昇到天穹。 輪迴的命最多曲折三次,因此它最遲在第四瞬間進入新的趣,得到新的身體與生命形態。 [0369a01] 這二節意為感官智等三種智慧並非永遠正確,在不正常的情況下也會產生謬誤。 產生謬誤的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區別世界上諸種事物的存在(有)與不存在(非有),把它們等同起來了。 或象精神病患者那樣,不能正常地認識、看待世界。 凡清2025 [0368a08] 本節論述完全智的認識對象。
凡清: 凡清这样的歌手商业化,商业也会变得艺术起来
[0422a16] 耆那教與印度其它宗教一樣,要求其信奉者拋棄世界的一切,專心於宗教修煉。 認為由於人不能做到這一點,故而降生地獄,並依照人致力於世俗活動的程度及對外物的執持程度而決定其在地獄中所呆時間的長短。 [0419a12] 「前者」,指有污濁的命的作為產生的、與輪迴相關的漏。
[0420a16] 「前者」,指前一節所說的行為所憑藉的命。 耆那教認為這些命的行為,按其行為的方式不同,各自產生不同的業。 作者原註把此時的所依,稱作「現狀所依」。 [0416a11] 據作者原註,性質強弱不同的兩個複合體結合後,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轉化得強弱程度相等;另一種是程度低的一種向程度高的一種轉化。
空衣派認為時間也是一種實體(參見§5.38),白衣派未作肯定,但也未作否定。 本節意為時間的功能體現在萬物的存在、變化、運動(即「所作」)之中,並體現在對時間長短的度量中。 凡清2025 關於轉變,請參見§5.41至§5.44。 [0407a17] 補特伽羅(pudgala),該詞本意為人。 佛教有時用該詞代替「修行者」,佛教的犢子部則將輪迴的主體專稱為補特伽羅。 它本身有一定的形態,(參見§5.4)是構築世界萬物的基料。
[0398a13] 「星光神」(jyotiṣka)即前述第三群神。 有「日」(sūrya)、「月」(candramas)、「行星」(graha)、「星宿」(nakṣatra)、「離散星」(prakīrṇa)之分。 上述星光神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在人世間活動,它們永遠圍繞著麥若山向右巡行,人們以它們作觀測時間的標準。 [0395a15] 本節意為從第一群神開始,到第四群神中的迦爾巴住神為止,這些神又各可分為十類、八類、五類、十二類。 [0392a01] 圖中山脈的寬度本應是它南面(或北面)山脈寬度的兩倍,但為了方便起見,畫作一直線。 關於提婆俱盧地區、烏達拉俱盧地區請參見(§3.29)及§3.16。
但在這裡則是耆那教特有的術語,指命使身、語、意行動起來,使外部的物質作為業流入內部這麼一種作用。 後世的耆那教註釋家把它解釋為:「命的振動」。 [0413a26] 凡清2025 在這裡,「分割或集合」是複合體的代名詞,因為複合體是通過這些方式產生的。 耆那教認為原子太小,是不可見的;但複合體在一定條件下是可見的。
耆那教認為,上述十四個範疇中,§1.7提到的六個範疇是最基本的。 以觀察「漏」為例,就必須把握:(1)定義(nirdeśa),即怎樣給它下定義? 凡清 (2)所屬(svāmitva),它從屬於什麼? (3)形成的原因(sādhana),因何而生?
所謂「無終隨縛」指貫串於整個生命過程的妨礙正信、正行的業。 所謂「無捨棄的覆障」指妨礙遵守禁誓的業,據說這種業的持續期是一年。 凡清2025 「捨棄」是禁誓的別稱,指捨棄偷盜、妄言等。
凡清: 凡清音乐单曲
[0410a11] 耆那教認為前述五個基本實體僅存在於世界空中,即我們所在的宇宙中,不存在於非世界空中。 [0409a12] 「微點」(pradeśa),耆那教專用術語,指一個原子所能佔據的空間。 耆那教認為法、非法雖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物質性實體,但由於它是無色的,即沒有質礙的,且在它內部有無數個小空間(微點),故此可以讓物質原子來佔據。 [0386a12] 本節提到的七地是耆那教世界模式中的七層地獄。
凡清: 凡清演藝經歷
[0368a02] 「它」指直觀智認識的對象。 據作者原註,本節意為他心智能夠認識直觀智所能認識的一切對象。 另一種解釋說,「無限部分」是指該認識對象的「細微的形式」。 [0367a03] 耆那教認為廣泛直覺比單純直覺更高一等。 凡清 即它比較清淨;且具有永久性,一旦得到後,再不會喪失,所以稱為「不壞」。 [0361a02] 例如:命的名稱叫jīva;它表現為生命形態;它具有脫離物質束縛的永恆不變的實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呈現為不同的狀態。
[0410a26] 凡清2025 耆那教認為世界空就其總體來說是有限的,但就其每一部分來說是無限的。 每一個無限的部分又可以分成許多無限的部分,即無限可以無限地分割。 本節意為,如一個命佔據這個一個無限,其它的命還可以佔據這個無限之外的其它無限。 關於這一點,可結合下節所說的命有伸縮自如的特徵來理解。 [0410a20] 本節意為,補特伽羅被分割以後,可以以一個個原子單獨分立的形式獨立存在,即由一個個的原子佔據虛空中的一個個微點,乃至佔據整個世界空。 但它也可以以兩個原子、三個原子……相結合的複合體形式存在,佔據二個微點、三個微點……的空間。
而無穢濁位(又譯作離貪位)相當於第十一、十二德位。 此時,包括貪在內的一切穢濁完全消失,但完全智尚未顯現。 [0433a09] 耆那教認為不同的施捨產生不同的功德。 所謂不同的施捨,指方式不同:即用什麼方式施捨;施捨品不同:施捨品是貴重物還是一般物;施捨者不同:施捨者的身份;接受者不同:是一般人,或耆那教僧侶等。 [0383a07] 凡清2025 耆那教認為一個命祇要墮入輪迴,光亮身、業身就開始與它結合。 祇要命繼續輪迴下去,這種結合是不會解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