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用途的發展計劃必須清楚證明有關發展不會對附近環境、排水、交通及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影響。 廈村收地 2009年1月23日發展廈村44公頃地作露天貯物廈村規劃區內3幅共53公頃土地用作發展低密度住宅,44公頃主要位於廈村路兩旁和石村北面的土地,則劃為「露天貯物」地帶或其支區,作適當的露天貯物用途。 紫田村原居民代表鄧德森說,康寶路一帶亦有40多間廠房如車房、貨櫃場、倉庫、停車場、機械廠等,而受影響的為西坑尾居民,約50戶於50年代已來居住,另有百多兩百戶是近年才聚居的劏房戶。 廈村收地 本報日前巡視屏山及藍地一帶棕地,藍地亦園村內有多幅棕地,鄰近交通主要幹道,許先生兩年前由洪水橋遷往藍地,經營維修工程,他對港府強行收地表示憤怒,「踎街囉!收檔囉!點樣搬,工程已難做,你話唔夠地起屋,我哋夠唔夠地維生」。
- 據知,目前收地只屬有關項目的初期階段,對比整個北部都會區,仍有大量土地權益問題需要處理,包括早前備受關注的祖堂地問題。
- 老闆娘陳太說,日產800噸冰粒,佔全港供應量的三至四成,包括食用及工業用冰粒(混凝土要用冰粒降溫)。
-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 地政總署是根據《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及《土地徵用(管有業權)條例》,收回合共195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12公頃,以及涉及約10個墳墓及42個金塔的土地,以便落實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計劃。
- 對於安置問題,甯漢豪稱地政總署會主動接觸受影響的棕地作業者,通知遷出日期及政府的支援途徑。
新界棕地作業者今日聯同立法會議員舉行記者會,促政府「先安置後收地」,並就發展物流產業訂立長遠政策。 廈村收地 廈村收地 地政總署今日(22日)公布,將以短期租約方式招標出租3幅位於北區坪輋和屯門的政府土地,面積介乎3034至11298平方呎,租期為5年,讓受相關政府發展項目於明年或以前收地及清拆行動影響的合資格棕地作業者承租。 橫洲風波弄致滿城風雨之際,政府上周向城規會提交申請,將元朗洪水橋「棕地」一帶打造成新市鎮。 該項目經三度諮詢,總發展面積縮細,並擱置收回三條鄉村的土地,意圖再闖關。
廈村收地: 政府新聞公報
記者昨前往廈村雞伯嶺路的工場,發現部分垃圾山雖被清空,惟在豎立政府官地的警告板範圍內,仍有約百袋鋁廢料待清理。 現場有工人將廢料入袋,並將一袋袋廢料搬遷至貨櫃車內,疑待運送至位於流浮山的新工場。 ),坊間寫成「廈村」,位於元朗區西部,東面是天水圍新市鎮、南面是洪水橋、北面是流浮山。 現時全港共有逾2,400公頃「祖堂地」,分別由7,300個祖堂持有。 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去年9月指,「祖堂地」屬氏族社群共有財產,提議政府與原居民合作發展,又指已與民政事務局成立小組著手研究。
- 由於元朗鄰接大陸,所以走私活動十分猖獗,如走私凍肉、龍蝦、電子產品等。
- 如前年本土研究社已指出,估計一幢丁屋成本約700至800萬元,當中已包括地價、原村民丁費及建築費用等,但一幢丁屋售價可達2000萬元,若相連丁屋可售7000萬元,利潤豐厚啊。
- 一般而言,政府給予寬免前會要求前業權人先糾正違契事項,及繳付一切相關的費用、開支、罰款及/或其他方面附加的條款。
- 政府亦打算實行全面綠化,將分散各地的貨櫃場集中在公路旁邊,興建一個面積達55公頃的大型貨櫃車場。
- 劉國勳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房屋地積比僅得五倍,較古洞北的六倍還要低,希望政府在增建屯馬線洪水橋站的同時,能調高區內的地積比。
她又指,會在工程計劃許可下,盡量延後清理土地的日期,讓作業者在政府收地,暫時免費使用土地。 地政總署今日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計劃工程範圍內將會收回的土地張貼公告,指出有關土地將於公告張貼後三個月,即今年10月24日,需歸還政府所有。 政府將會按程序,於張貼收地公告後,向相關的土地業權人提供特惠土地補償。 地政總署表示,有關土地歸還日期,並非工程範圍內受影響住戶及業務經營者須遷出的限期,他們應留意地政總署今年7月9日,分別向他們發出的信件內所註明的遷出限期。 地政總署會在各個受影響住戶及業務經營者遷出限期前3個月,按照適用程序,另行在相關範圍張貼通知。 署方及相關部門正全力處理受影響土地業權人、住戶及業務經營者的補償安置事宜,致力在清拆工作開始前,完成跟進工作。
廈村收地: 元朗棕地堆廢料山 涉違規發展霸官地 每座8米高夾雜電子垃圾 工場面積相當維園
他指出兩年前得悉當局有意收洪水橋棕地用作房屋用途,當時由洪水橋搬至藍地,但現時再向藍地「埋手」,「即係趕絕我哋」。 他又指大型工程車根本無法上樓,質疑當局擬推的多層大廈無法安置相關作業。 發展局回覆本報時表示,根據政府現行政策,受清拆計劃影響的合資格業務經營者,可按照法例申請法定補償,並設有特惠補償安排作為現金援助。 新界及新發展區卻一直偏低,故樂見古洞北有住宅地可以7.8倍地積比發展,形容以放寬地積比增加新發展區房屋供應最為「立竿見影」。 廈村收地2025 他認為洪水橋及廈村一帶仍有空間放寬地積比,盼政府收地同時盡早研究放寬。
然而,《基本法》第6條及105條,卻明確指出特區政府要保障私人產權。 因此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表面上跟《基本法》似相抵觸。 因為參考2016年希慎對城規會高度限制的案例,當時希慎不滿城規會就物業高度作出限制,認為有違《基本法》第6條及105條中保障私人土地財產條文,因而提出司法覆核,最終終院裁定希慎勝訴。 案例提及條文中對財產的保障並非絕對權利,要平衡社會利益之餘,也要顧及有否侵犯私人權利。 陳劍青卻不認同鄉事派提出劃一甲級賠償的觀點,他指政府有關賠償機制有一定準則,公平且靈活,質疑鄉事派的倡議一旦成真,將打破這個沿用多年且恒之有效的賠償準則。
廈村收地: 安置作業未解決 收地勢遇激烈反抗
而形成瓶頸位的交匯處,令塞車情況延至青麟路、屯門醫院,甚至屯門公路。 而由於經營業務始終是於市場運作的商業行為,政府除了上述金錢補償以外,不會為受影響業務提供「一換一」的場地安置安排。 相關地塊面積達122萬平方呎,是已完成補地價的「熟地」,早於2014年已獲規劃許可興建低密度洋房,新地和置地目前正進行地盤平整及道路擴闊等前期工程。 發展商踴躍發展古洞一帶的土地,其中新地月前就古洞南、近雙魚河的地皮,向城規會提出修訂方案,以發展大型住宅項目,提供2589伙住宅。
廈村收地: 政府就洪水橋發展計劃張貼收回土地公告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環境評估報告已於2016年12月15日獲環保署署長有條件通過,而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法定程序亦已開展,「洪水橋及厦村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於2017年5月26日刊憲。 大綱圖共收到117份公眾申述及338份意見書,公開聆訊於2018年1月至2月期間進行。 元朗區議會於2016年尾也成立了洪水橋新發展區工作小組,討論和監督規劃內容和實施安排。 2019年,計劃改名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同年9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完成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與鄰近地區環保運輸服務可行性研究,認為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比較可行。
廈村收地: 洪水橋展開第一期收地 涉195幅私人土地
計劃實際會影響多少人及廠戶,屬未知之數,因為土地在納入發展前,從未諮詢過他們。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預計,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涉及大量收地程序,促請政府靈活處理,並考慮將「丁屋」改造成「丁廈」,讓原居民受惠於區內的發展。 面對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範圍將由羅湖南站東延至老鼠嶺,並發展成綜合商住區,鳳凰湖村村長易渭東表示,鄉村位處老鼠嶺旁,目前村內住有約五十戶,部分村民仍然務農,已熟習環境,希望政府發展之餘也撥出土地,讓村民留在原址耕種。 廈村收地2025 廈村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編號S╱HT╱10現放置於城市規劃委員會秘書處、北角及沙田政府合署規劃署規劃資料查詢處、屯門及元朗規劃處、元朗民政事務處、廈村及屏山鄉事委員會,於辦公時間供市民查閱;也可網上瀏覽。 另約44公頃主要位於廈村路兩旁和石村北面的土地,劃為「露天貯物」地帶或其支區,作適當的露天貯物用途。
廈村收地: 相關文章
此外,因洪水橋將發展的消息流傳多年,令不少地產商已收購區內土地,如恆基地產已擁有發展區內約500萬平方呎農地地皮。 故此,居於由私人發展商持有之土地上的居民,隨時面臨收地逼遷的威脅。 於2015年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仍在進行期間,田心新村部分地段的業主榮捷發展有限公司,於7月中要求房東於8月10日前清空所有單位,村民也飽受南亞裔人士的滋擾。 洪水橋第13區現已建成公屋洪福邨,為新發展區內首個落成公屋,設有9幢樓高17至24層的住宅樓宇及一座單層商場。 停車場大樓樓高3層,其中1層專為社會福利設施而設,包括1所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和1所中度弱智人士宿舍,於2015年年中落成。 《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的文件明確指出洪水橋因鄰近跨境交通基建,將有優厚的發展潛力,故可作為新界西北地區的「門廊」,環保城內將發展跨境貿易及零售業活動。
廈村收地: 「香港元朗黑勢力」土地多容易賺錢、做事又團結又夠狠
所謂「公共用途」,條例規定要符合一些要求,包括因衛生情況欠佳、物業嚴重干擾空氣流通、或對居住造成健康損害、因與香港駐軍有關的任何用途而收回、或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決定為「公共用途」而收回。 過去一段時間,包括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內等不同鄉紳人物,曾多次表示希望政府可以用更高的收地價格,甚至將所有地段以最高的甲級特惠補償率,來收回他們的新界土地。 北部都會區發展作為今年《施政報告》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古洞北及粉嶺北,以及洪水橋及廈村新發展區的收地工作如箭在弦,其中首階段發展有逾64公頃土地已收回,進度看似非常理想。 不過,由於新發展區將涉及大批祖堂地,來自鄉事勢力的不同人物近來多次發聲,要求有更好賠償,其中多名鄉事派代表均認為,新界權益欠善待,如祖堂地等收地處理不當,或激化城鄉矛盾,甚至成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暗湧。
廈村收地: 政府今起向棕地作業者招標出租3幅新界地 最大幅逾萬呎
3幅共約53公頃土地劃為「住宅(丁類)」地帶,以改善住宅環境及發展高度和密度都極低的住宅。 這些土地分別位於鳳降村西北面、新生村及舊李屋村西面,以及石村西面。 德寶雪粒是新慶村較大的經營者,佔地4萬多呎,22年前從屯門廠房搬來。
廈村收地: 發展商踴躍發展北部都會區古洞一帶
翻查資料,早於2018年時,當時的民主派提出政府應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土地發展,卻被當時林鄭月娥及建制派群起反對。 廈村收地 廈村收地 今年始成立的檢討祖堂事務工作小組,早前曾就祖堂問題開會,據知會內已達成共識,惟會議內容暫未能透露。 身兼小組成員之一的沈豪傑表示,目前未有公開資料知悉政府所收回的土地涉及甚麼內容,更遑論涉及多少祖堂地,但他相信有關祖堂地,絕大部分都是農地為主。
廈村收地: 地皮6: 洪水橋塘坊村綜合發展區
他表示,當日看見周邊配套生活完善,加上入屋單位景觀開揚,能夠望到遠山景才扑鎚買入,但現在得知日後前方興建公營房屋,也擔心樓價會大跌,始終向內園單位比起望向公路單位較幽靜,價格也較公路景單位貴約至少一成。 對於政府突然收回土地感到十分詫異,認為政府見縫插針興建資助房屋,根本無助解決住屋問題。 但他強調自己不是黑社會,而出入有多個手下跟隨,身上戴了粗身足金頸鍊,江湖味濃厚。 廈村收地 【貨櫃場收租】另外而屏山、廈村和錦田一帶,不少政府棕地,其實都被鄉黑強行霸佔,再租出去作為貨倉、回收場或貨櫃場收呎,很多元朗鄉紳都説,將土地租出去,也可以三餐無憂了。
新發展區總共可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包括零售餐飲、辦公室、工業、企業及科技園、物流設施、港口後勤及社區服務,以紓緩洪水橋、屯門及天水圍居民跨區就業的需要,亦避免商業活動和就業機會,過度集中在市區。 廈村收地 新發展區將首次增闢4條商店街,以期扭轉昔日新市鎮私人屋苑商場林立但街道了無生氣的情況。 為落實規劃意念,當局未來整合土地招標時,將首次透過收緊地契條款,列明發展項目面向街道的地面,須強制設置地舖,並將一樓平台移後作戶外咖啡室等用途,以營造街道活力。 針對區內現時190公頃的「棕地」,政府除預留土地整合現有的棕地作業,遷入多層樓宇,亦會仔細研究如何安置現有棕地使用者。 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洪水橋新發展區將作為試點,探討以多層工業樓宇或其他有效使用土地模式整合棕地作業,以釋放棕地作發展用途。
廈村收地: 相關推薦
按照當時的規劃方案,洪水橋於2011年需要接收100,000人口,當時計劃的西鐵第一期亦會配合洪水橋的發展,洪水橋站上蓋會興建高密度住宅區,距離車站10多分鐘的路程的地方將會發展低中密度住宅,洪水橋市中心內有行人路和單車徑。 厦村市是厦村鄧族於清初開設的墟市,逢一、四、七是墟期,元朗附近以至屯門的鄉村村民均到這裡趁墟,成為商品的集散地,是新界西部的貿易中心。 厦村原為濱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龍、香港,遠航南頭、廣州、佛山等地。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2015年,城規會以違反批准條件為由,撤銷改作士多用途的規劃許可,雖然業權人再度申請並獲批,不過地政處因應業權人多次警告下仍未糾正,先於2016年將農地「釘契」,再於去年10月底引用《政府土地權(重收及轉歸補救)條例》,收回農地。 (星島日報報道)《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其中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範圍,會由羅湖南站東延至老鼠嶺一帶,發展成綜合商住區,提供約九千五百至一萬一千個住宅單位。
我們在2021年5月17日前往現場視察,該部份用地作臨時停車場,現時仍在運作之中;至於毗鄰則有幾間由鐵皮屋組成的建築物,現時已經清空無人進駐,現場已豎立了為「政府土地」。 我們向發展商新地查詢,回覆只表示他們持有少部份業權、由於涉及祖堂地,多年來未作發展;但強調政府不應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在正在申請、或換地申請的私人地塊上。 評論普遍認為,建制派在逆權運動下盡失民望,要靠打民意牌來挽回民意,免得立法會選舉會大敗,故原本反對方案的建制派卻突然變臉,「獻計」政府可動用條例收地興建公營房屋,林鄭月娥遂把相關「建議」於《2019施政報告》落實。 廈村收地 其後發展局集中研究十幅具潛力可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用地作出研究,終在2021年5月率先收回三幅用地。 廈村收地2025 發展局資料顯示,兩個新發展區的首期發展計畫,分別預計花費逾133億及21億元,用作收回及清理土地,估算費用包括土地補償及佔用人的特惠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