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將西九龍文化區項目列為《十大建設計劃》之一。 2006年2月21日,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於立法會宣佈,由於無發展商承諾參與,即3個財團未能夠接納由香港政府所提出的修訂模式,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邀請發展程序結束,香港政府放棄原有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天篷設計,並且成立諮詢小組重新研究問題,審視當中的核心文化項目。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同年4月,香港政府成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和轄下3個小組,負責重新審視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的需要,以及發展及營運設施的財務要求。 2007年5月14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諮詢委員會就發展模式提出建議,決定採納立法會早前的提議,將項目內的商業及住宅用地先進行拍賣,再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發展項目中的文娛藝術設施。
區內將有佔地二十三公頃嘅公共空間,同埋長達兩公里、充滿活力嘅海濱長廊,並設有各種文化藝術設施,上演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同文化藝術活動。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座落於M+側海傍的舞蹈及戲劇表演藝術場地,為西九文化區區內提供最多座席的表演場地,提供可容納1,450個座位的大劇場、600座位的中型劇場、250座位的小劇場、駐區藝團中心及排練場地。 現時興建方案將單一的演藝劇場吸納原來位於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旁的一個中型劇場及當代表演中心內的一個黑盒劇場,為西九文化區區內提供最多座席的表演場地,上述兩項設施因而提前兩年落成[21]。 由彭耀輝建築師事務所(VPANG),JET建築事務所及張勵繡設計[19]。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香港故宮博物館攻略
由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每月第二個星期六、日將舉行「自由約」,以藝術、音樂、電影為題,亦設有創意市集[18]。 ● 於柯士甸站下車,從D2出口步行約二十分鐘,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鑑於柯士甸站附近路面工程頗多,建議使用其他方法前往西九文化區。 2019年7月25日,綜合劇場的建築工地被揭發出現大型地陷和約1.5米至2米深的水浸,有貨櫃傾側及有挖土機被水淹沒。 行政總裁栢志高指地陷面積直徑達20米,且並非首次發生,但強調工作結構仍然安全。 2018年9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佈中止與M+博物館工程總承建商新昌營造的合約,其後由金門接手。
- 2006年2月,在香港社會不同的意見及爭議下,香港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的發展框架,不再堅持天篷設計,計劃被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西九文化區。
- ● 於九龍站下車,從E4或E5出口抵達雅翔道,然後步行約十分鐘,經過行人天橋,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 香港建築師嚴迅奇會負責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地基及上蓋建築工程於2017年下半年至2021年中進行,博物館原定於2022年7月2日開放。
- 屆時除了香港歌手外,當局亦會邀請外地表演者〈包括舞蹈家及音樂家〉參與演出,共逾25個單位將會參與表演[41],街頭表演者亦有機會於大舞台上演出為配合未來位於西九公園內的自由空間表演場地的使用。
1996年,香港旅遊協會進行了一次訪問香港旅客調查,於1998年向立法會建議興建一個全新文化表演場地。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構思,希望將香港發展成為亞洲文化藝術中心[6]。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2007年9月中至同年12月中,香港政府舉行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活動,就公眾解釋諮詢委員會的建議,蒐集了公眾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的意見。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香港跨年倒數演唱會特別交通+封路安排
為團體、藝術家、設計師及其他舉辦小型獨立展覽及活動的單位提供展覽場地,於2016年7月22日開幕。 展亭在M+大樓啟用前為M+提供展覽空間,於2016年9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首個展覽為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個展「無」[20]。 由Foster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 Partners設計,文化區核心焦點為佔地19公頃的市區森林,該處將種植5,000棵樹。
- 香港政府接納了諮詢委員會的建議,於2008年2月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以成立法定機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推動及發展計劃;同年7月2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由立法會二讀通過[7]。
- 戲曲中心嘅建築工程,已經喺2013年9月開始動工,標誌住整個發展計劃踏入新里程。
- 2010年3月24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宣佈委任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謝卓飛出任行政總裁[53][54][55]。
- 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將西九龍文化區項目列為《十大建設計劃》之一。
-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辦「自由野2013」戶外藝術節[50],多達400個香港及海外藝團參與,長達15小時的活動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及朗誦等表演[51]。
- 就謝卓飛於短時間內覓得新職,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員及立法會議員懷疑對方可能在未辭職時已經在另覓工作,並且刻意於半年試用期滿前辭職,避免毀約需要賠償,故此要求當局徹查及跟進事件。
M+展亭(現名為藝術展亭)為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永久場地,於2016年9月啟用。 西九文化區嘅發展計劃,以世界知名建築規劃團隊Foster + Partners嘅概念圖則為基礎,並喺2013年1月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 俯瞰壯麗維多利亞港嘅西九文化區,將分階段發展,逐步展現公眾眼前,並喺未來十年初具規模。 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2013年1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西九文化區的發展大綱圖則,計劃啟動。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藝術廣場行人天橋
● 於九龍站下車,從E4或E5出口抵達雅翔道,然後步行約十分鐘,經過行人天橋,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項目由國際貨運公司DHL贊助,遊客可乘坐巨型氫氣球升上100米半空,欣賞維多利亞港的景色。 ● 專線小巴:乘搭專線小巴77M路線,在柯士甸道西下車,然後步行約五分鐘,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空間名
2013年1月及4月,西九文化區舉辦「宋冬:三十六年曆」展覽及「M+進行:充氣!」充氣雕塑展覽[47]。 新嘅藝術公園將成為文化區嘅綠色心臟地帶,種植多種樹木同植物,兼有遼闊嘅草坪畀大眾輕鬆自在噉休憩同享樂。 在周末和假日的繁忙時間,訪客請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將車輛泊於附近的停車場 (九龍港鐵站或圓方商場)。 港鐵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自由空間
西九大戲棚是於興建戲曲中心的選址所舉辦的臨時文化節目,也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首個文化節目。 2012年年初,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西九大戲棚時旨在推廣粵劇文化;及後鑑於反應熱烈,於2013年起再每年舉辦,於該年起,除了粵劇表演,戲棚內亦加入現代音樂及中國舞蹈演出,並且增加年宵市集,讓無法購票入場的公眾亦可以參與活動[35]。 概念設計由香港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帶領荷蘭園境師West 8及香港傲林國際(ACLA)組成的團隊設計,部份公園及海濱長廊於2017年12月起陸續對外開放,其餘部份亦已於2019年4月竣工。 喺M+博物館大樓落成之前,M+展亭會係M+舉辦展覽同活動嘅主要場地。 而喺M+大樓啟用之後,展亭將成為藝術家、設計師同其他機構喺西九藝術公園內舉辦小型獨立展覽同活動嘅空間。 當中由Paul McCarthy創作、貌似糞便的「複雜物堆」(Complex Pile)成為全場焦點。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自由野
西九管理局於2014年3月21日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增加西九用地發展密度的申請,將整體總樓面面積按土地用途各增加 15%[14]。 苗圃公園係一個人人共享嘅公共空間,公眾可以喺綠草如茵嘅環境下輕鬆寫意噉進行各種休閒活動,隨意喺公園散步,或踩住單車漫遊海濱長廊;更可以喺草地上同寵物玩,同家人好友野餐聚會,體驗幾年之後落成嘅西九公園。 2010年3月24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宣佈委任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謝卓飛出任行政總裁[53][54][55]。 2011年1月,上任僅5個月的謝卓飛以健康問題提出請辭,惟他於其後不足兩個月後獲得英國文化協會委任為藝術總監,於同年5月履新。 就謝卓飛於短時間內覓得新職,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員及立法會議員懷疑對方可能在未辭職時已經在另覓工作,並且刻意於半年試用期滿前辭職,避免毀約需要賠償,故此要求當局徹查及跟進事件。 2012年,西九文化區舉辦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行的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及Clockenflap音樂及藝術節。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工程圖片
同時西九管理局將用地西端包括M+、演藝綜合劇場及部分酒店、辦公室及住宅用地給予提早發展並稱為「藝術廣場發展區」。 該區域將發展成為一個土地用途及組合均衡的專區,以有利於建立西九文化區發展早期的「重點區域」,並且為M+毗鄰範圍增添活力[15]。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早期為了配合西九龍填海區發展項目的需求,香港政府將西九龍一幅填海土地列入為《西九龍填海計劃》土地,以配合西九龍未來發展項目的需求。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博物館交通:973巴士
西九文化區區內設有面積達23公頃的西九公園,園中設有自由空間,用以舉辦不同類型的音樂和街頭表演,亦可以在草地區域舉辦大型的自由空間音樂節、戲曲表演、藝術裝置展覽及攤檔等[36]。 自由空間至2015年落成,然而2012年聖誕節舉辦為重頭戲的首屆戶外音樂節[37][38][39][40],以香港搖滾樂及爵士樂為主題的文化派對,於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由下午至晚上無間斷進行。 屆時除了香港歌手外,當局亦會邀請外地表演者〈包括舞蹈家及音樂家〉參與演出,共逾25個單位將會參與表演[41],街頭表演者亦有機會於大舞台上演出為配合未來位於西九公園內的自由空間表演場地的使用。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設計方案
位於西九文化區西北面原作大型表演場地/展覽中心的用地,有smartbike 共享單車設有草坪及表演場地並培植各類型植物。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苗圃公園於2015年7月落成啟用,不時舉辦樹木導賞團及工作坊亦為「自由約」之舉辦場地,供文化及藝術的自由工作者使用[17]。 香港政府接納了諮詢委員會的建議,於2008年2月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以成立法定機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推動及發展計劃;同年7月2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由立法會二讀通過[7]。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展覽
此外,現場將會設有各類文化討論和工作坊會於現場其他地方進行,並且設有視覺藝術展覽及獨立電影放映展區供予公眾欣賞,當中包括錄像放映展示香港文化的多元面貌等內容[42][43]。 西九文化區發展方案為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0年動用1.5億港元委託3間顧問公司研究西九文化區(原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概念設計方案,於同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公眾諮詢為期3個月,收集公眾意見後再歸納各方意見。 最終在2011年3月5日宣佈揀選了《城市中的公園》作為基礎方案,於同年12月完成發展大綱圖則[1][2][3],並且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發展,進入法定規劃程序[4]。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動用1.5億港元委託3間顧問公司研究概念設計方案,於2010年8月20日起在香港多處地點舉行展覽,公眾諮詢為期3個月,收集公眾意見後再歸納各方意見,從而挑選出主體方案。
有關設計提議放寬在九龍公園的行為限制,容許放風箏和販賣,增加西九文化區園林空間的活力。 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西九文化區設計靈感來自清明上河圖。 [7]另一特色是在對出的維多利亞港海面,設置有大大小小浮在海面的「藝排」,讓藝術家和公眾可以在維多利亞港上表演及觀賞表演,而位處末端的榕樹論壇,更有一個以維多利亞港景色為背景的水簾屏幕,可以作為放映用途。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辦「自由野2013」戶外藝術節[50],多達400個香港及海外藝團參與,長達15小時的活動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及朗誦等表演[51]。 同年11月月底開始,亦會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辦連串戶外音樂節,包括Clockenflap香港音樂及藝術節2013、Lion Rock Music Festival 2013及JazzMe-HK Festival等。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方案揀選
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2013年1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發展圖則,計劃啟動,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第一階段建設預計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預計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4][5]。 由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設計,主題為「文化,新尺度」,將中國村落的概念融入西九文化區內,並且分為東、西和中部3條村落。 在東部的視覺藝術村有井字形建築,包括住宅及酒店群、M+博物館、視覺藝術工場、創意藝術工業學院及文化圖書館等。 有關設計提議架設接連九龍公園的園景大橋,將西九文化區園林空間擴展至九龍公園,使到九龍公園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市區公園。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計劃台灣自助旅行
第二期工程包括演藝劇場、中型劇院、當代藝術中心同駐區藝團中心,其餘位於文化區中央部分嘅設施,將會喺綜合地庫工程完成嘅時候興建。 第一期工程包括戲曲中心、M+、自由空間同M+展亭,呢啲場地喺2016開始逐步啟用。 戲曲中心嘅建築工程,已經喺2013年9月開始動工,標誌住整個發展計劃踏入新里程。 立法會於2007年批出216億港元用以發展西九文化區項目,惟因為建築成本持續上漲而會超支。 2012年12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員單仲偕表示,他們正在研究以何方法融資[31],研究方法有三,除了向立法會申請額外撥款外,亦考慮是否以借貸或者公私營合作。 M+視覺文化博物館佔地60,000平方米,將展出20及21世紀的藝術、設計、建築和影像,由世界知名的瑞士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香港TFP Farrells和香港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合作設計,於2021年11月12日對外開放。
藝術廣場行人天橋是用於連接港鐵九龍站/圓方及藝術廣場,設有扶手電梯及升降機。 於2017年第二季動工[30],天橋已於2021年12月28日前開通,現時行人已可通過天橋直達尚在施工的藝術廣場。 林蔭大道貫穿整個文化區,使區內往來便捷,並提供寬闊的戶外活動空間。 所有行車、服務設備和停車場均設於地底,加強行人安全之餘亦可減少污染和擠塞。 位於藝術展亭南面,包括可靈活設置450個座位或900個企位,全港最高和最大型的「黑盒劇場」及可容納超過10,000人站立的戶外舞台。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發展概念
西九管理局打算接管區內現有的兩組分別為於新油麻地避風塘及藝術廣場發展區南端的公眾登岸梯級,並進行美化以便日後提供水路運輸及水上觀光團服務[29]。 西九管理局會優化現有位於廣東道與柯士甸道西交界的行人隧道,並設新樓梯和增設升降機以連接港鐵香港西九龍站、柯士甸站與戲曲中心[29]。 此外,根據於2013年4月的最新估計,整個西九文化區造價達400至500億港元,比較預先獲得批准的216億港元超出一倍[59]。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對此,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研究了不同的應對方法,包括採用公私合營方式及出售命名權等,惟都遇上各種問題,認為最終難免需要再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60]。 2009年12月4日至2010年2月27日期間,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在此舉行。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2013年2月23日至24日,西九文化區舉辦廣西美食文化嘉年華暨創意花燈展,24日同時舉行該會品牌活動盆菜宴,筵開2,000席,參與人數達24,000人,被列為新的世界紀錄及錄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文化經脈,持久活力」
此外,西九文化區包含長兩公里的海濱長廊,並且將會設有佔地23公頃的公園。 此外,西九文化區包含長兩公里嘅海濱長廊,並且將會設有佔地23公頃嘅西九公園。 2010年代,西九文化區用地舉辦過多項暫時大型活動,包括香港美酒佳餚巡禮、西九大戲棚及自由野音樂節等,吸引到大量公眾到訪參與,惟公眾只能夠遁向陸路前往西九龍海濱長廊一帶,於人潮太多時造成不便。 海濱事務委員會轄下的水域與陸地連接專責小組於3月19日討論有關建議,有關部門最早於2013年年底檢視[34]。 Foster+Partners《城市中的公園》方案特色之一是為西九用地興建綜合地庫釋放地面空間作文化藝術用途。 唯受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工程延誤及西九管理局資金不足影響,西九管理局及政府當局於2014年決定將地庫分階段推展並由政府出資,政府變相額外承擔約為 70 億元的西九相關開支。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九龍及新九龍規劃區
乘搭專線小巴26或74路線,在九龍站交通交匯處下車,然後經九龍站或沿連翔道步行約十五分鐘,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 過海巴士(經西區海底隧道):乘搭過海巴士 904、905、914、930、934、935、948、962B、962X、967、968、969、970、970X、971 或 973 路線,在西隧收費廣場巴士站下車,然後步行約五分鐘,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2004年,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以:「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為計劃口號,規定計劃必須建造一塊巨形天薘。 巴士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2025 ● 九巴:乘搭8、11、203E、215X或 281A路線, 於柯士甸道西下車,然後步行約五分鐘,便可到達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發展藍圖: 發展計劃場地
香港政府注資逾200億港元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建造及營運相關設施;建議中所需要的經費少於過去入圍發展商提出的300億港元。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西九管理局)於2008年根據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香港政府同時向該局注資216億港元。 2011年3月,西九管理局公佈全新概念設計,發展大綱於同年12月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