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有14個標有羅馬數字的十字架及畫像,象微耶穌受難的苦路14處。 聖堂外亦有不少充滿特色的拍照打卡位,例如神樂院小花園設有門楣,門楣上的粉藍色十字架,配上兩旁石柱,甚具莊嚴氣派。 聖母亭於1979年建成,使用傳教初期較常用的中西合壁風格,在中央尊放一座葡萄牙花地瑪聖母。 院中的隱修士皆以奉行苦行修道生活,遵守本篤規則。
- 【大嶼山好去處】到訪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可以看見充滿復古感的英式建築物,極具歷史意義的耶穌「苦路」和「六角聖母亭」等,同時是香港著名牛奶品牌的發源地。
- 聖堂平面呈長方形,聖所布置富有中世紀味道,牆壁懸掛耶穌釘十字架與聖母的圖像,兩側闢有密封走廊,但開了一列圓拱石門貫通中殿,上方則襯以一列圓拱窗。
- 熙篤會神樂院是一所天主教隱修院,位於大嶼山大水坑的小山丘上,介乎於愉景灣至梅窩之間。
- 在稔樹灣有聖母神樂院碼頭,坪洲街渡往來愉景灣遊艇會至坪洲的部份班次會停靠此處,是當地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下船後可沿山徑前往。
- ▲神樂院小花園門楣上有個粉藍色十字架,甚為搶眼。
- 一眾成員在梅窩附近地方拍攝,因此梅窩是鏡迷朝聖必到之地。
由法國嚴規熙篤會創立的聖母神樂院,於上世紀50年代落成,一直是修士苦行修道之地,卻因曾是十字牌牛奶生產地點而名頌一時。 神樂院2025 依山而建的神樂院,環境相當隱密,院內設有聖堂、小花園及宿舍等建築,而從山路轉入修院範圍,先會經過一段「苦路」,沿路樹幹掛着多個木製的十字架,象徵耶穌受難前途經的十四站,不少朝聖者來到,都會停在十架前默想追思。 再往山上走,不久便抵達優美的小花園,園內建有一座呈六角形的聖母亭,有趣是亭中不但放置了花地瑪聖母像,更刻畫着一副中文的宗教對聯,加上花園入口有由拉丁文寫成的「出入平安」短語,大有中西合壁的格局,亦因此成為行山友的打卡熱點。 在此要提提大家,雖然花園自由進出,但畢竟仍屬宗教場所範圍,大家拍照時,可別過分興奮忘形。 遊完小花園,旁邊一道粉藍色古老小木橋,正是通往聖堂的方向。 雖然聖堂或因疫情而未能開放,但就算未能參觀內裏的古雅布置,單是欣賞掛着十字架的優美花崗岩石建築,以及教堂門前的本篤會會祖聖本篤雕像,已能感受和諧清幽的氣息。
神樂院: 神樂院聖母亭中西合壁
聖母神樂院平日少見遊人,甚為寧靜,但每年的耶穌受難日,就有不少朝聖者遠道而來。 院方在苦路之後加設「復活」一站,表達耶穌的死亡只是過程,復活才是最終目的。 聖母神樂院位置偏僻,主要靠船隻出入,現有公司經營街渡往來坪洲、神樂院和稔樹灣(愉景灣)之間。 神樂院 愉景灣今天已變成大型住宅區,水陸交通方便,由該處走半小時也到神樂院。 辛苦一點,可由梅窩翻越山頭前往,約需兩個小時。
1731年,教宗格來孟十二世(Clement 神樂院2025 XII)正式確定苦路14站,每站介紹一個事蹟。 現今的天主教堂幾乎都掛有14處苦像,方便教友瞻仰敬禮,但像聖母神樂院在戶外設有苦路則甚罕見。 及後,他們經過多次走難,在李博嵐院長率領下,1950年又從四川撤至香港,1956年建立大嶼山現址,1958年開始出產牛奶,1978年日產牛奶三千樽。 神樂院 至今,「十字牌牛奶」已交由獨立公司營運,不在神樂院山上出產了。 大家行嘅時候可以邊行邊默想耶穌基督受難嘅過程,而神樂院喺每年嘅復活節前都會舉辨活動紀念耶穌受難。
神樂院: 受難日拜苦路
至於礦洞下的銀礦瀑布,則匯集了黃公田、亞婆塱、窩田等數條支流而形成,在雨水充盈的季節,瀑布水勢旺盛,也因此成為不少人打卡地點。 欣賞瀑布後,再從旁邊小徑上行,數分鐘已來到銀礦洞,洞穴早已封閉,遊人來到只能在洞口遺址拍照,緬懷梅窩的採銀歷史。 彌撒結束後,部分教友繼續留下,隨神父和修士步行下山,由苦路第一站開始拜苦路。 他們每經過一個十字架便停下讀經和默想,直至最後一站,紀念耶穌的苦難和復活,過程莊嚴肅穆。 耶穌受難日下午,聖母神樂院舉行朝拜十字架敬禮。 修士穿上中世紀年代的白色衣袍,赤足進入教堂,由神父主持禮儀。
總結愉景灣經神樂院去梅窩全程路況理想,樹蔭指數高,路牌指引明確,加上神學院的歷史,行山以外,不如說是一個旅程更貼切。 神樂院2025 十字牌牛奶 神樂院初期設有牛房,生產牛奶自給自足。
神樂院: 建築規格
沿著稔樹灣村石路前行,到達梯級時拾級而上,沿指示牌前行可見苦路徑,進入神樂園範圍。 神樂院 神樂院2025 神樂院位於高地之上,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建於1960年代)連接。 當時「十字牌牛奶」令修院成為了一個山友熱門的旅遊景點,在六七十年代,很多人會組團坐船到神樂院參觀,然後再步行到梅窩銀礦灣。 路線的起點位於愉景灣的街渡碼頭旁邊的小徑起步,沿住小徑進入稔樹灣村。 神樂院2025 初段沿住海邊的小徑行,中途會穿過一些民居和農田,沿途亦設有指示牌。
- 於1951年落成,係香港唯一中世紀建築模式嘅天主教隱修院。
- 到了17世紀,方濟會修士利安納(Leonard of Port Maurice)大力宣傳拜苦路敬禮。
- 神樂院位於高地之上,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建於1960年代)連接。
- 宣真派的道觀中處於首領地位的是北京天壇的神樂署,此外在北京還有藥王廟、城隍廟、三官廟、關帝廟、火神廟、崇真觀、白衣庵等多處,此外正陽門瓮城中的兩座小廟:東真武西關帝也均為宣真派道觀。
- 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又名聖母神樂院),由一位在戰爭中流亡的法國修士於1950年代設立,目的是為了讓其他修士可以繼續隱修生活。
熙篤會(Cistercians)由本篤會修士於1098年在法國東部熙篤村創立,之後向外發展。 19世紀末,熙篤會一支嚴規熙篤會(Trappist)來到中國,在河北楊家坪建立聖母神慰院,1928年在河北正定成立聖母神樂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熙篤會離開中國,其中一批修士於1950年來港,翌年在人煙稀少的大嶼山東岸山坡搭建木屋,之後重建聖母神樂院,繼續過隱修生活。 從神樂院碼頭通往神樂院的山路,是香港唯一的戶外苦路徑。
神樂院: 聖母神學院默默地守在大嶼山東岸近60年,一直鮮為人知。院內的隱修生活及中世紀傳統,都是香港罕見。
宣真派緣起於明朝,是隨著天壇神樂觀的建立而產生的,同時也隨著天壇神樂署的衰敗而消亡,到了1911年後,由於祭祀制度的徹底消失,典禮音樂也與宣真派一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據清人《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帝京午節入壇內神樂觀前摸壁賭墅陳疏肴酌余酒喧呼於夕陽之下竟日忘歸」。 《調教你MIRROR》中,姜濤等成員十多個晚上居住在香港遊樂場協會賽馬會銀礦灣營,設籃球場、歷奇塔等。 一眾成員在梅窩附近地方拍攝,因此梅窩是鏡迷朝聖必到之地。 沿岸邊慢行約半小時到碼頭,沿路有多間士多及公廁、食肆,為郊遊劃上句號。
神樂院: 聖母神樂院
梅窩-神樂院-狗虱灣-萬角咀-愉景灣眺望對岸坪洲和周公喜靈景色離開神樂院,順小徑繼續上走,來到山坳,便拾級登上山頂的涼亭,來趟炎夏中的小休。 之後沿山脊朝神樂院下走一段,步至開揚處,眺望對岸坪洲和周公喜靈景色。 沿途可俯瞰狗虱灣政府倉庫,記憶所及,已拆散的皇后碼頭,應該是存放在這倉庫,不過遠望下卻未見其蹤影。
神樂院: 香港好去處:【熙篤會神樂院!大嶼山隱世秘景!十字牌牛奶發源地+中西合璧建築+苦路!】
1949年後,神樂署的建築逐漸被變為民房,凝禧殿成為倉庫,顯佑殿變為機關食堂,到2002年整個神樂署僅有凝禧殿、顯佑殿、廊房、山門等為數不多的建築遺存。 清乾隆年間由於神樂觀遊客過多疏於管理,甚至發生了遊客翻牆進入天壇禁地的案件,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滿,他將神樂觀改為神樂署,遣散了神樂觀原有的道士改由八旗子弟中俊秀者充任,驅散了神樂署的廟會,並且禁止觀中道士種植花木,但由於道士們配製的草藥在民間頗有口碑因而觀中各大藥鋪得以保留。 當時京城各個皇家祭壇的祭祀樂舞生皆由天壇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神樂院: 神樂院 古雅隱世修院
當日聖堂後排和閣樓坐滿教友,讀經和講道之後便朝拜十字架,先由神父和修士開始,繼而輪到教友。 眾人脫去鞋子,一步一叩拜來到祭台前,親吻苦難十字架。 神樂院 ▲從神樂院碼頭往神樂院的山路,是香港唯一的戶外苦路徑。 沿神樂院小花園前行至稔樹灣,沿路有十四處苦路,紀念耶穌受難。
神樂院: 週末郊遊苦路之旅 大嶼山聖母神樂院
神樂院依山而建,以聖堂、小花園、宿舍為主體建築,有道路通往海邊碼頭,上山的路設計成有十四站的「苦路」(象徵耶穌受難時的十四站)。 小花園內有聖母亭,中文對聯及以拉丁文寫有意為出入平安的短語,風格中西合璧。 聖母神樂院,又名熙篤會神樂院(英語:Trappist 神樂院 Haven Monastery,2000年改為Our Lady of Joy Abbey),是位於香港大嶼山大水坑的天主教隱修院,於1950年建立。 神樂園現時仍製作曲奇餅出售,遊客可以參觀從碼頭一直伸延到小山上,紀錄耶鮮受難過程的「苦路」、修園內的小花園和神樂園的聖堂,宿舍部份則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