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學生當中,不少因爲學習障礙出現情緒及行爲問題,學校除了提供學習支援,亦需安排特別照顧及輔導。 有見及此,政府必須正視問題,與專上學院研究增加學額,培訓更多專業人才。 香港融合教育成效不彰 可惜10多年過去,香港的融合教育仍是成效不彰,未能切合學童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機會。
提升融合教育認受性 綜合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認爲政府有急切需要全面檢討融合教育政策,確保有關資源、配套及人手能滿足本港殘疾學童的需要。 根據平機會的研究,逾半的受訪校長、教師及專業人士認爲,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排除於主流班以外,並非一種歧視。 不少家長及主流學校師生雖然沒有惡意,但他們對這些學生的行爲作出批評,例如認爲他們打擾課堂學習及佔用過多資源。 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升市民大衆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並推動學校建立關愛校園文化,消除對殘疾和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歧視和偏見。 而站在最前線的校長及教師,更應加深對融合教育理念的認識,向家長闡釋融合教育的好處,以打破定型觀念及不必要的誤解。
共融社會: 建立更安全及共融社會的四個主要成功因素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市民在僱傭範疇不會因為種族而受到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發出的《種族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有助僱主在工作間消除種族歧視,以及推動良好措施。 迦密愛禮信中學排球隊教練戴嘉傑說,能與不同高水平的球隊交流和切磋,每一次都充滿新衝擊,不單是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心態和態度層面。 他也希望球員們能夠透過這次交流享受比賽過程、盡情發揮,為新一季的比賽做好準備。 龍耳手語主任黃惠蘭表示:「有些聾人的子女是健聽人士,小朋友遇到困難,很難與家長溝通,我們就作為橋樑幫他們翻譯。又例如聾人要見老師,或者見工面試,我們會幫他們做手語翻譯。」按此觀看分享影片。 共融社會2025 为非华语学童而设的支援服务有适应课程、到校支援服务、学位安排和特备课程等,以协助他们尽快适应本港的学校制度和融入社会。
- 要達至這個目標,我們由擁有專業資格的職員在安全、穩妥的羈管環境下提供有系統、有成效並切合罪犯需要的更生計劃。
- 根据2021年8月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港澳药械通”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 香港復康會復康部高級經理潘友為先生謂,殘疾人士能否在社會共融,除受自身健康狀況影響,也受外界對殘疾人士的看法、支援及社區環境無障礙程度影響。
- 內地新來港學童入讀合適學校前,可選擇先行修讀全日制啟動課程,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本地社會及教育體系;新來港學童若直接入讀常規學校,可參加本局透過非政府機構為他們提供的適應課程,內容包括個人成長、社會適應和基本學習技巧等。
- 近年社會對無障礙設施的認知已有所提升,在公眾空間增設相關設施,如斜道、升降機及引路磚,提升他們外出的信心,然而,社會的無障礙設施仍有進步的空間。
國合會以「進步夥伴、永續發展」為願景,長期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社會及人力資源。 在過去數個月,我與平機會的同事們走訪本港多間大專院校,與他們的領導層會面。 我很欣慰,這些院校均十分支持融合教育政策,除了樂於考慮取錄殘疾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更願意跟不同院校分享支援這些學生的經驗以至技術,令學生們可享有無障礙的大學生活。 政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如聽覺、言語、學習或行為上有障礙的兒童)提供一系列特殊教育服務,幫助他們充分發展潛能,成為社會上有獨立和適應能力的人。 新冠病毒對全球環境造成衝擊,臺灣因醫療專業及人民全力配合,疫情獲得妥善控制。
共融社會: 相關新聞
現時本港融合教育制度面對的主要問題是配套不足,欠缺系統性的支援。 平機會於2012年發表了《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報告,在受訪校長當中,超過六成認爲學校得不到政府的資源,以推行融合教育,特別是在資助撥款、教職員培訓、人手編排和專業支援方面均不足夠。 透過與殘疾同輩協作學習,他們明白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了解不同人士的需要及溝通模式,待成長後更有能力接受多元文化、尊重差異。
根据2021年8月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的“港澳药械通”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共融共享 共融社會 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第五年。 立体的交通网络、便利的通关措施、发达的经贸往来,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日益密切,规则衔接更加顺畅。 还有不断完善的医疗、养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
共融社會: 共融社會 從教育開始
對於有讀寫障礙的同學,學校安排小組個別訓練,配合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小組輔導活動,例如應用積木遊戲,提升自閉症同學的社交及溝通技巧。 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與同齡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並因應他們的不同需要,提供適切輔導及支援。 為了解全校參與、三層支援模式的推行情況,我們到訪不同學校,通過觀課,與校長、老師和同學交流,見證融合教育政策落實,發現大家的願景相近,但辦學各有特色,各自閃耀着處理不同文化學生的教學亮點。 教師培訓不足 平機會的研究亦顯示,近半數教師沒有接受任何融合教育的訓練,有些學校甚至不能達到教育局訂下的要求,每所普通學校最少要有10%的教師完成30個小時的「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 受訪教師表示,培訓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行政安排受限制,每年能安排參加培訓的人數太少。
學校採用啟發潛能教育,上下一心,以開放接納的態度,欣賞個別差異,致力建立共融校園文化,讓不同族裔、不同背景、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愉快學習,一起健康成長。 前兩天,我們訪問了屯門區一所開設25班的小學,全校六個年級,共收錄了50名有特殊學習需要、40多名學業稍遜的同學,當中包括讀寫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 共融社會 全校學生近600人,其中有不少非華語學生,孩子們不分你、我、他,一起在共融的環境中學習。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不同種族、宗教,以至語言在這裏相遇,和諧共處。 學會理解、尊重、欣賞跟自己不同的文化,平等對待每一個人,是邁向共融的基礎。
共融社會: 香港復康會研究調查發現 殘疾人士自感邊緣化
也規劃之後苗栗縣排球能夠往5級(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職業隊)銜接前進,為國內排球塑造一個更好的大環境。 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大湾区内地城市成为许多港澳老人养老的首选地。 2023年4月,广州市南沙区率先试点向港澳籍长者开放公办养老机构床位。 共融社會 何阿姨就是最早一批入住广州南沙区养老院的香港老人,院方为她定制个人健康计划,从身体、心理和社交等方面帮助她融入内地生活。
共融社會: 社會共融
事實上,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2013年便針對香港對殘疾兒童的支援,表達關注。 委員會於10月就審議中國包括香港履行《兒童權利公約》的情況發表報告,促請特區政府盡快找出並移除所有障礙,讓殘疾兒童可融入主流制度;委員會又建議,政府從特殊教育制度調配資源,投放於主流學校推行融合教育。 我們非常關注及重視融合教育的實施,無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抑或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機會,都不應被忽略。
共融社會: 社區應怎樣配合政府提倡的社會共融,令他們更易融入社區?
懲教署會提供適時及恰當的介入,改變罪犯的犯罪思想及行為,提升他們謀生的技能,協助他們重投社會。 要達至這個目標,我們由擁有專業資格的職員在安全、穩妥的羈管環境下提供有系統、有成效並切合罪犯需要的更生計劃。 2006 年 10 月,懲教署開始實施「罪犯風險及更生需要評估及管理程序」,以科學化和驗證為本的方法協助罪犯更生。 就這一個新措施,懲教署會根據罪犯對更生計劃的反應,以認真謹慎的方式實施並逐步發展這套程序。 政府一直致力建立共融社會,讓每個人在不同生活範疇都享有平等和尊重。 本文介紹政府為殘疾人士、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及貧困人士提供的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社群。
共融社會: 金融影響力
「讓共融這件事更趨向成熟的關鍵,就是讓這件事深入到生活裡,有朝一日,我們就不是在談共融,而是讓它成為習以為常的自然,那時候,才可以說是真正的成熟或是成功。」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與我們分享,她對於共融的見解。 其中,「輕鬆自在場」(Relaxed Performance),是近幾年在國際間展現文化平權的表演型態。 不同於通俗的觀賞禮儀,觀賞者在演出中能適時伸展肢體,不需拘謹端坐,座位區也會保留些微光線,若有需要,可隨時離場而不受拘束。 假若子女在學校受到漠視、排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父母都會感到心痛。 但事實上,不少父母都面對上述困境,看著自己的孩子每天上學但卻得不到適當的教育,感到既挫敗又無能爲力。
共融社會: 相關機構
我們亦透過研究及倡議工作,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推動齊建促進參與、共融、關愛的社會。 現時香港的教育心理學家、心理輔導專家,以至職業及言語治療師等皆嚴重短缺。 過往便有研究指,平均1名教育心理學家要處理近1萬名學生,有專家更是一人兼顧多間學校的輔導工作,令學校得不到足夠專業支援,學童未能有適時輔導以及長期評估跟進。
共融社會: 相關內容
民政事務總署出版《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指南》,為新來港人士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資訊。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各區分處和非政府機構一直為新來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適應課程、就業輔導、語文課程、分享小組和探訪活動等。 公眾人士和殘疾人士對殘疾人士的正面印象亦有差異,殘疾人士比公眾人士更認同自己積極樂觀,思想更成熟,但對自己獲得的成就則相對不樂觀。 研究亦發現殘疾人士自覺被社會邊緣化,不足4成受訪殘疾人士同意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僅2成多人認為社區能夠滿足生活需求、2成人認為自己和居住的社區保持密切聯繫,反映大多數殘疾人士認為自己在社會的歸屬感較低。 研究亦發現殘疾人士自覺被社會邊緣化,僅37.4%受訪殘疾人士同意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22.7%認為社區能夠滿足生活需求、20.6%認為自己和居住的社區保持密切聯繫。 另外,公眾人士與殘疾人士受訪者對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建築物等無障礙程度的評分也有相當距離。
共融社會: 相關文章
要成功協助罪犯在獲釋後重建新生,融入社群,安全覊管以及適切的更生計劃固然重要,但罪犯的努力及決心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 假如他們能夠堅持對更生意願,他們能成功抵禦外間的引誘和保持奉公守法的行為就可以繼續。 我們期望各界支持和理解,更期待一個有不同光譜的社會,不同顏色精彩紛陳,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在共融的教育政策下健康成長、發揮所長。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和我們分享,從 2017 年兩廳院便開始推出相關的共融服務,希望讓不同身心條件觀眾,都能自在欣賞表演藝術,觀賞權益不因此被剝奪。 其中包含:口述影像、手語翻譯、托育服務、情境字幕、字體加大、輕鬆自在場等。 一個共融的環境,代表著不排除任何人,包含國籍、年齡、種族和族裔、宗教 / 信仰、性別、婚姻狀況和社會經濟地位。 除了外顯條件外,個人的教育背景、職業,甚至個性(如:內向或外向性格的人)也應被無條件容納,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全然支持與信任的正面感。
是次調查於2021年8月至9月期間進行,分別透過隨機電話訪問及網上問卷方式收集了500名15歲或以上、沒有殘疾狀況或長期病患的公眾人士,以及321位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回覆並納入分析。 口述影像服務及設施日漸普及,如今視障人士可以觀看電影、電視節目(例如港台電視31頻道播出的《聽出好戲勢》系列)、粵劇和話劇等表演藝術,與大眾一同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口述影像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個新鮮的職業,他們會利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影像,協助視障人士理解和掌握無法接觸的視覺資訊和內容,例如在電影中描述演員的表情動作、電影的場景佈局及劇情發展等。 不過公眾人士對一些公共設施例如公立醫院或診所、公共運輸交匯處等的無障礙程度卻有較高評分,與殘疾人士所給分數差距達15%至24%,反映無障礙設備並不如公眾所想,為殘疾人士帶來預期中的便利。 民政事务总署出版《新来港定居人士服务指南》,为新来港人士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资讯。 此外,民政事务总署各区分处和非政府机构一直为新来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适应课程、就业辅导、语文课程、分享小组和探访活动等。
共融社會: 我們支持同性平權
於是,世豪自行研發協助肢體傷殘人士使用電腦的聲控輔助軟件,讓他們更容易及有效率地使用電腦,提升他們的學習和工作能力。 現時大部份電視節目都配有字幕,一些重要的政府記者會也會提供即時手語翻譯,方便聽障人士獲取資訊。 對於聽障人士來說,手語是他們與其他人溝通和獲取資訊的重要橋樑之一。 手語翻譯員協助聽障人士接收社會資訊,同時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例如求醫、面試和參加課程等。 具備正確「觀念、態度、價值觀與能力」的金融基礎教育,不應該是少數人的特權。 玉山中國子行至內蒙古的偏遠小學,由具備豐富金融專業的玉山人擔任講師,對中高年級學生進行反洗錢、反詐騙及正確儲蓄觀念倡導課程,防止個資洩露或被不法分子盜用,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同時也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金融價值觀、消費觀,幫助學童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
另外,種族關係組資助非政府機構為少數族裔人士包括青少年提供共融計劃,例如語文課程、青少年文化交流與融合學習計劃和課後功課輔導班,以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而心靈復原及家園重建是一條漫長之路,需要專業的協助與關懷,六師公會亦發揮醫療照護及專業諮詢之力量,協助傷患與家屬後續醫療、生活及社會重建相關事宜。 絕大部分在懲教院所的罪犯最終都會重返社會,懲教署會協助他們改過自新,成為奉公守法的市民。
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 除了以上所講的資源、培訓及人手不足,本港融合教育的另一大問題是未能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 共融社會2025 目前教育局在小學一年級才開始透過校內教師識別這些學童,然後安排支援及輔導。 至於初生至六歲的學障兒童,家長只能自行安排私營或輪候公營評估服務,但後者動輒要等候數年,令小孩錯失1至6歲的黃金治療期。 平機會認爲,政府應在學前幼兒教育階段為學童進行全面評估,務求盡早介入及識別學童,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學習安排。
共融社會: 排球強校威名遠播 香港中學也到縣立苑高取經
该等活动由教育局资助,用以协助家境清贫、父母无法负担子女参加收费的课后活动的学生。 《种族歧视条例》保障市民在雇佣范畴不会因为种族而受到歧视,平等机会委员会发出的《种族歧视条例雇佣实务守则》,有助雇主在工作间消除种族歧视,以及推动良好措施。 (圖上)玉山自2018年設立「玉山培育東協人才獎學金」,鼓勵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國優秀學生來台攻讀研究所。 謝謝兩廳院,讓綠藤更深入體會了共融的重要性,以及持續努力打造更共融的空間,需要多少的細節與用心;而我們相信,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可以為身邊的人再多做一點點,一起創造讓每個人自在和諧與他人共處的環境。 在記者會當天,有人好奇詢問兩廳院是否已經在共融上具備一定的成熟度?
共融社會: 社會企業
其中一間支援服務中心更提供免費電話傳譯服務,你亦可從以下連結找到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的詳情。 有見及此,香港復康會將於12月12日舉辦「無障行者」這一大型社區教育及籌款活動,讓大眾親身體驗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生活挑戰,希望透過此別具意義的活動,建立一個關愛和共融的社會。 (香港,2021年11月9日)近年政府和各公營機構陸續推出無障礙相關的改善方案,希望殘疾人士能夠融入社區,但其他軟件配套例如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的支持及接納也至關重要。 在社會參與度方面,4成6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受訪者經常獨自一人活動,僅2成受訪者經常跟親朋好友親身見面,但6成4受訪殘疾人士表示經常利用電子產品與親人保持聯繫。 當時,英國傷健運動(PHAB Movement)創辦人瑪利羅便臣女士(Mary Robinson)應英聯邦信託基金會邀請訪問香港,宣揚傷健精神。 共融社會 不過,最值得強調的,卻是透過提供自身實踐的機會,去改變這個不完善的社會,改善對傷殘人士的待遇 (精神及肉體上),提供一切身體健康人士所能擁有及享有的教育、就業、交友、婚姻機會,使他們可以與身體健康人士在同一的世界、社會裡一起共同奮鬥、掙扎及生活。
雖然共融(Inclusiveness)在國際間尚未有共通的定義,許多組織正嘗試為共融找到更完整的解釋,並讓其精神融入生活之中,而其中,國家兩廳院也在這條路上持續努力著。 共融社會2025 共融社會2025 現在團契聚會的主要內容有禱告、詩歌敬拜、查經、分享、互相代求和聚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