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在傳統民間信仰裡,榕樹枝和艾草被視為驅邪、避鬼和淨身的法器。 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將榕樹枝、艾草和香茅一起掛在門上的橫梁,稱之為「榕艾苦草」。 這些台灣避邪植物不僅可以掛在門上,還可以佩戴在身上,或用來沐浴。
- 五色絲線,即綠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五色,五色分別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 當時尋找屈原居民們,將米飯用葉子包起來丟入河裡,相傳就是包粽子的由來!
- 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 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70]。
- 這三項節日活動,分別從日常生活、社會人文、宗教信仰三個層面反映了華夏民族節日的精神內涵。
-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佔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写道:“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端午節習俗2025 ”挂纸葫芦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东北习俗,其寓意是人丁兴旺。 此外当地人认为如挂上用五彩线、布条做的簸箕、扫帚等物赶走五毒,扫除瘟疫。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活動、習俗、由來介紹!教孩子立蛋技巧、時間
不過,從科學上來看這並不正確,因為太陽的引力微小到幾乎可以不計,主要影響的因素還是摩擦力以及支撐點,在越平滑的表面就越不容易立起來。 有一個立蛋的技巧是,在平面上灑一點鹽當作微小的支點,會讓立蛋更容易成功。 划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同樣也有著與屈原投江相關的傳說,據說是由當時人民划著畫有蛟龍圖案的木舟,希望驅趕魚蝦並找到屈原的屍體,進而衍生的習俗。 不過關於龍舟的起源至今未有定論,最早已經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青銅器上就已經刻有龍舟競渡的圖騰,比屈原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
《本草綱目》由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9年編撰而成,至今仍然是中醫中藥領域的權威著作。 全書收錄中草藥1892種,另有驗方萬餘帖以及大量插圖。 《本草綱目》將中草藥劃分為16部,60類,其分類方法甚為科學。
端午節習俗: 6 午時立蛋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苏州滄浪區有祭伍子胥的習俗,2006年蘇州端午節紀念伍子胥之俗以“苏州端午习俗”之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130][129]。 福建有吃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祭祖。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蒼蠅,又有吃五毒餑餑之俗。 廣西人端午節會吃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110]。 浙北端午节还吃「天師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鍾馗像。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禁忌
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台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著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7][88]。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门和歙县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3]。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划,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4][85][86][7]。 另一個有趣的端午節活動便是午時立蛋,據說端午節正午午時會比平時更加容易把雞蛋立起來。 為了祛除瘟疫和邪氣,在端午節當天會戴香包,香囊中一般為帶有濃烈氣味、驅蟲的香料,例如丁香、雄黃、白芷、艾草。 端午節習俗2025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之中,節日往往會和人文歷史、傳說故事產生融合,豐富了節日本身的意義和底蘊,例如七夕本來是乞巧,並非與男女情愛有關。
- 按說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這樣就從客觀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也保障了當事人的身體健康;同時端午節這天也不適合生孩子(能忍的就再忍幾天吧)。
-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 其實掛艾草的目的跟戴香包類似,主要是利用他們揮發的芳香油,來驅逐蚊蠅、殺蟲滅菌,同時也淨化空氣。
- 實際上,香包裡面放入硃砂、艾葉、雄黃、香藥、石榴花,散發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對蚊蟲而言就是剋星,所以,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 因此後來每年端午節,人們都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 端午節過去有「惡月惡日」的別名,由於農曆5月正值炎夏、氣候變化多端,容易產生疾病,因此在傳統上,端午節特色習俗就多與驅除瘟疫、避邪有關。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端午節習俗: 香港
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着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 五月為九毒月,而端午為九毒首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又傳說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故古訓嚴禁房事,這個並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學道理。 因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 端午節習俗2025 而古人是非常聰明的,為了防止有些人貪戀性慾,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這天,定為「歸寧日」。 按說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這樣就從客觀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也保障了當事人的身體健康;同時端午節這天也不適合生孩子(能忍的就再忍幾天吧)。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別稱
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香包除了能夠驅蟲之外,也能夠保平安,因此傳統上認為端午節禁忌的其中一項就是不可丟失香包。 若在端午當天把香包丟掉,就像是把吉祥物丟掉,會影響下半年的運勢。 在傳統習俗中,服喪家庭不過節、不蒸食,在端午節也就不會包粽子,粽子皆需受親友餽贈。
端午節習俗: 端午熊水果乾禮盒(6格12入/18入)
肥西有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的習俗,岳父要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買太陽傘給女兒。 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們走親戚以及已婚婦女回娘家。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中午要「賞午」,除了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外,還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驗正午」[104]。 當地傳說孟嘗君小時候寄住外婆家,長大後成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意指這天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需要較佳來源]。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習俗活動一:立蛋
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駱賓王、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为了体现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义以教诲众人[21][10][8][27][20]。 端午節習俗2025 端午節習俗 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因為古時仲夏為瘟疫盛行的時分。 當中的農曆五月初五,則是惡月惡日,這一天則成為夏季中祛除瘟疫、送走五瘟神的節日,即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
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端午節習俗2025 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 端午節習俗2025 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12][11][7]。
端午節習俗: 馨心齋 線香 臥香 天然艾草 線香 20g 天然 艾草 草本 薰香 藥供
蘭湯沐浴是傳統的端午保健習俗,古人取佩蘭煎水沐浴,屈原的《九歌》中已有記載。 廣東一般用艾草、香蒲、白玉蘭、鳳仙等,湖南則用桃葉、柏葉、大風根等。 按照民間傳統,端午節的時候要佩戴些配飾來祈福驅災。 長命縷是用五種彩色絲線鉸接成的繩索,端午時纏繞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處,遇到降雨方可取下。 也有將長命縷纏繞於搖籃、床帳等地方,寓意避災除病、保佑平安。 香包是一般用彩色碎布縫製,內盛多種草藥組成的香料,用綢緞等材料的絲帶紮口。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還有哪些名稱?
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10],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 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3][99]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 端午節習俗2025 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 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 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