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放在居所、工作空間或任何當眼之處都非常適合,讓你隨時回味在博物館的探賞時光。 〔編譯魏國金/路透香港8日電〕幼時一家7口蝸居在狹小屋宅的香港年輕建築師張智強,在32平方公尺(9.68坪)的大樓公寓一住30年後,對於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都會人提出空間應用新解︰宛如「家居變形金剛」的建築科學。 「可以視家為一整個城市,有些香港人甚至周末就飛,這樣家的概念就更廣闊。」張智強指出,這涉及環球都市化的趨勢,近年人們的觀點是「我寧願家居很小,也要住在市中心」,尤其如東京等大城市,生活圈是兩小時,但這對香港人而言就難以接受。 要數全球最有知名度的香港設計師,蝸居權威張智強(Gary Chang)必是其中之一。
在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及不同團體大力推廣下,現時在中央名冊上有超過34萬名市民登記,然而,我們認為登記數字仍然有進步的空間。 同時,我們亦留意到近年中央名冊登記人數的增幅有所放緩,情況令人關注。 張智強變形蝸居 政府必定會繼續加強器官捐贈的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對器官捐贈的接納程度。
張智強變形蝸居: 亞洲首間!建築名師之作
強制檢測行動今早約7時完成,政府隨後在受限區域執法,檢查約560名受檢人士的檢測報告,其中48人未接受強制檢測。 3個逾200呎蝸居靚裝修 建地臺變複式超實用 【小米上市】40歲才創業成立小米 雷軍身家1,268億元 成中國十大富豪|名人視野 蝸居需求愈來大 香港蝸居需求愈來愈多,近期衍生了「一房半」單位(即一間睡房+一間無窗的雜物房)。 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指出,本港有獨特的流行文化現象,這些現象植根於歷史背景,為其他亞洲地區所無。 建築師張智強將其住所的靈活設計在展廳內重現,以移動牆壁分隔出各種房間,示範只要善用空間,蝸居也可住得舒適。 《香港:此地彼方》也有裝置作品,黃國才作品《漂流家室》甚搶眼,這是一艘形貌像一間小屋的船,內裏放着望遠鏡還有紅酒,他甚至曾駛船出海!
- 同樣是講述居住空間心的議題,建築師張智強則以另一個角度,靈活多變地拆解房屋問題。
-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各項活動相繼上場,其中香港設計中心以推廣香港創意生態多元發展的「Confluence • 20+」設計展,20個來自不同範疇的傑出設計單位於今個月舉行的展覽中,與大眾分享他們的代表作。
- 展覽重點介紹了亞洲戰後的抽象畫發展、日本「具體派」發起的激進藝術實驗、移民或離散藝術家如何在海外處理自身的身份認同問題,亞洲藝術家又怎樣在世界主流外確立充滿自身特色的創作風格。
- 其中,地下大堂展廳項目名為「香港︰此地彼方」,包含「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四個章節,以不同媒介及角度,勾勒香港獨特的視覺文化元素,數十年間社會變化油然呈現。
- 他希望他的著作「我的32平方公尺公寓:30年的改造」,可幫助最貧窮的家庭改善他們的生活空間。
- 與其爭論誰是誰非,我更關心的是 M+ 開幕對於今日香港的意義,不同價值判斷的拉扯,協商出怎樣的展覽成果,開幕展覽呈現甚麼面貌,留下甚麼權力拉扯的痕跡。
- 政府致力保障公眾健康,防止輸入個案,同時有必要確保環球貨物供應鏈運作暢順,市民日常所需的物品和服務不受影響,因此已在貨櫃碼頭實施各項嚴謹的控制措施,並得到業界全力配合。
其中,地下大堂展廳項目名為「香港︰此地彼方」,包含「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四個章節,以不同媒介及角度,勾勒香港獨特的視覺文化元素,數十年間社會變化油然呈現。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於11月12日(五)正式啟幕,早前舉行傳媒預覽,率先揭開設於地下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覽面紗,叫人沉浸在跨越逾半世紀的本地視覺文化,從另一個面向審視香港故事。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香港建築師張智強,把自己從小住的公寓,重新拉皮整容,不到10坪大的空間,經過他的巧手,竟然可以變化出24種空間使用,堪稱是「現代變形屋」,他把家具和牆壁,通通裝上輪子,移一移、動一動,馬上變成另一個空間。 「在城市居住,就會想多點機會見多些人,獲得多點城市給你的好處,所以生活根本不局限於『理想家居』中。」張智強說,香港人到處跑,吃飯也不常在家裏,娛樂方面也一樣向外延展。
張智強變形蝸居: 《博物館之夢》 概念藝術的想像
他上月31日受檢的結果呈陰性,本月3日前往德國,本月7日經CX3166航班抵港,在機場抽取的樣本檢測結果也呈陰性。 患者其後根據相關豁免人士規定接受強制檢測,昨日於社區檢測中心採集的樣本檢測結果呈初步陽性,Ct值約24至26,並帶有L452R變異病毒株。 由於變異病毒株的傳染性和感染風險更高,加上凱帆軒三座均使用同一個住客出入口,政府遂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凱帆軒1、2和3座列為受限區域,晚上7時30分生效。 受檢人士須留在其處所,並於明日凌晨1時前接受核酸測試,當局的目標是明早約8時完成行動。 受限區域內人士如在本月11日至今日已接受檢測,並能出示檢測結果電話短信或相關證明,則無須再次接受檢測。 根據今日發出的強制檢測公告,上月22日至今日曾身處有關大廈超過兩小時的人士,即使在宣告生效時不在受限區域內,也須在本月15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已接種疫苗者不獲豁免。
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各大社群媒體上關注我們,獲取最新最熱的文章、專欄及影片。
張智強變形蝸居: M+ 博物館參觀心得
張智強:我居住在最新版本的「Domestic Transformer」超過十年,過得挺愉快也安定下來。 我想如果用一些特製、獨特的物件去填滿這些空間會很有趣….. 展品之一為曾灶財在九龍地圖上揮毫的大作,上書四名家族成員的名字和「采邑」,布局獨特,兼用漢字和阿拉伯數字,尤其搶眼。 為了確保產品能順利到達,我們建議你在訂購前確認好你所在地區的關稅。 張智強將一面裝滿CD的牆面滑開,展露出一台洗衣機與烘乾機,他說︰「這個概念就是每樣東西都是移動的。」他推開另一面擺放電漿電視的金屬軌道牆,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廚房,而旁邊長1.9米的豪華浴缸,則可轉變成客用床。
張智強變形蝸居: 蝸居設計圖片
而時移勢易,大眾亦期望M+策劃更代表本地、以香港為本位、與香港有關聯的展覽,本地觀眾能否對希克展廳的當代中國藝術作品有所共鳴,也是M+必須考慮的問題。 《香港:此地彼方》從藝術、建築、設計、電影、動畫甚或電子遊戲等多種視覺媒介,講述香港自一九六○年代起的視覺文化發展故事,探索具香港特質的視覺文化元素。 一般而言,一小時內應可看畢整個展覽,展品旁大多沒有附上文字解說,主要是以展品的鋪陳擺設和互相聯繫,形塑讓參觀者自行理解的詮釋空間。 「香港:此地彼方」將於1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出,展覽以個人及群體的歷史,分為此地、身份演繹、地方及彼方4個章節。 M+早前安排傳媒預覽,一踏入展館,迎面就是已故「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巨型作品——由攝影工作室拆下的兩扇木門,與以九龍地圖為紙的墨寶,今日藏於西九文化區,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覺得「特別有意義」。 M+是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大樓由來自瑞士巴塞爾的Herzog & de Meuron建築師事務所,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所設計。
張智強變形蝸居: 開幕展之一「香港:此地彼方」 策展人:M+不是歷史館
他設計有如變形金剛的32平方米(344平方呎)家居,約20年來不斷獲環球媒體報道。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展覽有多件藏品,細至一幅畫,大至一艘「劏船」,甚至巨如一間逾340方呎的民居——張智強受邀將其自幼居住的寓所,於上年以一比一複製成《變形蝸居》。 這個蝸居展示Gary如何活用空間,除了普通的「收床成牆」、工作枱拉成飯枱等,他亦將整個廚房藏於電視牆後,把這面牆拉開行向灶面,背對的竟是藏酒吧枱。 展覽有多件藏品,細至一幅畫,大至一艘「劏船」,甚至巨如一間逾340方呎的民居——張智強受邀將其自幼居住的寓所,以金屬一比一重製成《變形蝸居》。 這個蝸居展示Gary如何活用空間,除了普通的「收牀成牆」、工作枱拉成飯枱等,他亦將整個廚房藏於電視牆後,把這面牆拉開行向灶面,背對的竟是藏酒吧枱。
張智強變形蝸居: 變形蝸居!舊樓機關滿佈 空間感十足設計充滿彈性
「彼方」展示的是一系列以城市景觀為主的電子遊戲、電影及動畫,以流動影像直白反應當下的文化與生活。 張智強變形蝸居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其中第4集《香港》由本地著名建築師張智強介紹「變形蝸居」得獎設計,《Home》會走訪印度、印尼、瑞典、墨西哥及美國等文化色彩迥異的全球各地,每集由一位建築師介紹其親自設計的創意家居,從中探討不同因素所促成的不一樣生活模式。 張智強變形蝸居 Tina指,未有因《港區國安法》而受壓或重新檢視展品,承認有部分展品會與其他展覽有重疊,不過M+屬國際平台,將香港視覺文化「介紹番俾比較大啲嘅觀眾群」。 回到M+希克藏品的創立本意,是想中國國境內、較為自由開放的香港,擺放及展示在中國大陸未能展出的當代藝術,現在這樣的展示空間還剩多少?
張智強變形蝸居: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下月開幕 香港故事預展直擊
這場以香港為主題的展覽,選取視覺文化的角度,再說一次香港故事。 建築是「地方」章節主題,如有吳爾夫(Michael Wolf)拍攝彩虹邨的照片,委約香港大學建築系教師製作的《懸浮城市》則以灣仔至上環信德中心的相連天橋為主題。 張智強變形蝸居 在複雜的建築模型與文獻之外,策展方藉房屋議題拉近作品與觀眾生活的距離。
張智強變形蝸居: 線條運用 空間感十足
政府向碼頭和船舶服務業前線員工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要求有關人士定期接受2019冠狀病毒核酸檢測。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員須每三天檢測一次,未完成接種疫苗者則須每天檢測一次。 運輸及房屋局表示,加強碼頭和船舶服務業前線員工的檢測安排,旨在更好地保障高風險、高暴露群組人員的健康。 明日起,葵青貨櫃碼頭前線人員,包括貨物裝卸工人或理貨員、操作組長、冷凍貨櫃技術員、安全主任和舷梯保安員,在離開遠洋貨船後21天內須定期接受更頻密的檢測。
張智強變形蝸居: 呎單位裝修 蝸居設計師張智強拆解200呎單位最佳比例
他的理念是,住在城市裏,家居空間非常有限,家居應該要隨時改變,因應我們所做的事情。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彭綺雲:這次展覽中一個特別項目,是我們與建築師張智強的合作。 這是他家一比一的複製品,是一個巧妙設計方案,以應對當今居住空間狹小的問題。 到1970、1980年代,美孚新邨與太古城兩個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私人屋苑均採用相似的模式規劃。 蝸居設計200呎,最平裝修費只需12萬元,一房一廳,均一改大家對傳統公屋的感覺。 今期介紹的是於馬頭圍道新樓盤傲形的一個實用面積250呎單位,戶主強調空間感,唔能夠豪裝但又想住得有taste,亦要有「酒店feel」及展示收藏品,於是設計師進行大翻新,最重要是增加空間感。
張智強變形蝸居: 香港首個大型酷兒展覽: 從愛、情、慾、平等的意識流動中,感受彩虹折射出來的光暈
就5至11歲兒童接種復必泰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已得悉相關臨床數據和海外地區的緊急使用授權情況,建議政府與復星醫藥跟進降低接種年齡事宜,並要求復星醫藥提供相關資料。 政府歡迎顧問專家委員會有關降低科興疫苗適用年齡的建議,待聯合科學委員會審視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會考慮建議並盡快作出決定。 立即瀏覽各種風格的蝸居設計案例、圖片、及實用資訊,從中獲取靈感,打造您心目中的完美蝸居。 蝸居設計案例及資訊包括:蝸居客廳設計、公屋蝸居設計、200呎蝸居設計、400呎蝸居設計等。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M+博物館董事局主席羅仲榮、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等亦分別致辭,之後一眾主禮嘉賓剪綵,宣布M+博物館開幕,周五開始接待市民參觀。
下星期日為長者日,社會福利署舉辦長者日消費優惠活動,逾1,400間食肆和零售店鋪當日會向長者咭持有人提供九折以上或其他形式優惠。 長者咭計劃1994年起推行,方便年滿65歲的合資格長者享用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和商號提供的優惠或折扣。 至今已發出的長者咭逾224萬張,參與計劃的商號和機構超過2,600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本港新增一宗外地輸入的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53歲男患者是貨機機組人員,帶有L452R變異病毒株。 新增個案是昨日公布的初步確診個案,男患者由屬中風險地區的德國抵港,按機組人員相關豁免規定接受強制檢測,他在社區檢測中心採集的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張智強變形蝸居: 建築師張智強 在香港公寓如瑞士刀 摺疊24個空間
此外,M+ 在 2014 年購入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的《清友壽司吧》亦惹人爭論。 香港東方報業集團報道是次購藏涉及 1,500 萬港元,引發輿論質疑「壽司吧」的價值所在;而 M+ 在 2018 年公佈將數碼藝術二人組合「張英海重工業」全部作品納入館藏,「買斷」作品的做法亦被指不理想,觸發「未來作品質素難作保證」的批評。 2012 年,M+ 首批購藏之一的「M+ 希克藏品」最先引起討論。
展品還包括早前過身的居港攝影師吳爾夫拍攝彩虹邨的照片、建築模型及文獻等,追溯香港城市生活空間如何構成,並以漫畫家江康泉(江記)製作有關城市與身體的動畫作展覽總結。 一般而言,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可以看畢整個「香港:此地彼方」展覽。 展品旁邊大多沒有詳細文字解說論述,主要以展品的鋪列,多角度表述香港視覺文化的發展概況。 彭綺雲認為,展覽中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四件M+委約藝術家和建築師做的作品,如張智強著名的《變形蝸居》,讓觀眾親身體驗移動牆壁和多功能家具如何解決香港的住屋空間問題;以及江記的沉浸式動畫新作《海市鏡花》,觀眾在鏡房內如頓入無盡的萬花筒空間。
館方表示,M+開幕日起12個月內,持有效身分證明文件的香港居民可免費參觀M+展覽。 建築師張智強將個人在筲箕灣的住所化為《變形蝸居》,以原來比例在展廳內呈獻變奏版。 張智強變形蝸居2025 1970年代至千禧年間,娛樂行業百花齊放,粵語流行音樂風行各地,本地創作風格多樣,發展模式各擅勝場。 經各行業的設計師跨界合作,一種新文化現象應運而生,由雜誌、唱片封套到電視節目,莫不反映當時蓬勃的文化面貌。
張智強變形蝸居: 香港創意生態
彭綺雲說是「透過很個人的、藝術家的眼光去認識1960年代起香港的藝術發展」。 建築師張智強為M+的《變形蝸居》變奏版,改造32平方米的單位,講香港人面對狹窄居住空間時「人每次只能做一件事」。 《海市鏡花》是藝術家江康泉(江記)的沉浸式動畫,內容反思人類身體與城市的關係,熒幕與鏡子配置令作品似萬花筒般繽紛且無窮無盡。 兩個作品均以房屋、空間為主題,記者問彭綺雲是否有意為之,她說「是有少少」,並解釋「我們認為房屋問題是任何人都會關注或考慮的」。 同時展覽空間佈局猶如迷宮,但「身分認同」與「地方」章節連接的展廳最為寬闊,彭綺雲說設計上想做到「compress and release」的效果,「compress」部分反映香港城市的壓迫感。
張智強變形蝸居: 蝸居個案三:334 呎變形蝸居暗藏機關
對於他來說,一個家最重要的並不是房間的數目,而是怎樣將空間轉化來切合住戶的需要。 他目前演繹的住所「Domestic Transformer」擁有二十四個不同的空間,每一個都使用了巧妙的活動間隔牆,靈活地將浴室轉換成廚房或是遊戲室。 在「身份認同」的章節,可以見到一些流行元素及平面設計作品,包括著名設計師黃炳培的《無處不在曾灶財/無處不在紅白藍/曾灶財密碼》的海報、陳幼堅「海道卷一:人」展覽《為人民服務》海報系列,還有經典的許敬雅「垃圾蟲」清潔香港運動海報等。 香港從製造業轉變為貿易樞紐,隨著社會語境的轉變與發展,亦多了很多不同的視覺藝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