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織造業主要發展針織業和梭織業,而有先「織」後「紡」的情況。 一九五六年南豐紗廠正式投產,當時每月生產棉紗四百包。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一九六○年代,繼續擴展業務,收購了鄰近的地段共設立六個廠房。 時值香港製造業蓬勃發展之黃金年代,南豐紗廠著名於每年極高之生產量,高峰時期年產三千萬磅棉紗,一度成為香港產量最高的紗廠之一,成為紡紗生產商龍頭。
預計到201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3600萬噸,未來幾年化纖行業產能和產量增速將保持在7%-15%之間。 日前,我國紡織工業雖已奠定了相當的基礎,成為了世界紡織大國。 但是,我們還不是紡織強國,還應當看到:我國人口多,紡織品的平均消費水平還比較低;我國紡織品的出口額在世界紡織品總貿易額中,雖然占有較大比例,但產品檔次較低,我國的紡織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等等。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南豐紗廠
而棉紗交到第二步「織」的工序,利用針織或梭織的技術,編織成針織胚布(原色布)或梭織胚布。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第三步是「染」,把針織或梭織的胚布交由染廠加工漂染。 最後是「縫」的工序,把經過整理和染色的布匹交由製衣廠縫製成衣服。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不同原料可編織成不同物料的衣物,例如:香港早期以生產棉織衣物為主,棉花紡成棉紗,繼而織成棉布,再縫成棉質衣服;羊毛也可紡成毛紗,然後織成羊毛布,再製成羊毛衣物。
- 針織與梭織是將棉紗編織成胚布的技術,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針織布廠生產有彈性的胚布,可製成棉織背心、襪、汗衫等產品;梭織布廠生產沒有彈性的布種,如絨布、麻葛布、斜布等,可製成恤衫、牛仔褲等衣服。
- 這就要求做到政企分開,企業的法人地位與競爭主體地位在市場上得以確立,同時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經過聯合、兼併、股份制等形式,組建一批工貿結合,集生產、流通、金融、科研開發、教育為山體的外向型企業集團,以增強出口實力。
- 紗廠的中庭運用了大量玻璃,而頂部也設天窗引進自然光[10]。
- 至於中庭的空間則可用作舉辦會議、研討會、酒會等活動[13]。
- 到2002年,全國纖維加工總量超過1500萬噸(其中天然纖維產量約500萬噸,化學纖維產量約l000萬噸)。
在18世紀中葉前後的英國,一系列紡織機械相繼被髮明,併在生產中加以應用。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1733年,約翰凱發明瞭一種能使緯紗快速來回穿越經紗的飛梭,首先改進了織布技術。 1765年,紡紗工人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發明瞭以他女兒的名字命名的紡紗機——珍妮紡紗機。 1789年,牧師埃德蒙卡特賴特發明瞭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 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織布。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香港紗廠
這一時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以紡織業、製衣業、塑料業之蓬勃發展為代表,經濟迅速起飛,完成了由轉口港到輕工業城市之轉變,進入新興工業化地區行列,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我國紡織業的大部分國有企業還遠遠沒有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長期以來重生產、輕調研,對市場需求變化反應遲鈍,缺乏創新意識,僅憑經驗解決問題,不能甚至不想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紡織業。 這造成國有紡織企業的平均負債率曾經高達82%,比全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17個百分點,資不抵債的企業占26%,如果加上潛在的虧損等因素,實際可能超過40%,而負債率低於50%的紡織企業僅占5%。 債務負擔過重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資金成本,後來國家實行了一定的優惠政策,才使國有紡織企業的債務負擔減輕了一些。
- 銅鑼灣曾有條名為「棉花路」之路段,是為本港棉紗歷史之印記。
- 同時,我們在低檔產品市場上又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挑戰,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弱化。
- 1970年代,香港都市發展急速,許多大型紗廠基於廠房地值上漲,結業後都轉營地產項目圖利,有把原址出售,有把廠房清拆改建成工商業大廈、商場、大型屋苑等。
- 一個產業的發展,要受到與之相配套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該產業本身內部的協調情況的影響。
- 紡織業是多個工序部門組成的行業,由紡至縫的技術可追溯至古代工藝。
- 紡織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也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這個產業為吸納中國的大量剩餘勞動力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一九七○年代,紡織及成衣業勞動人口在本港勞動人口中超過四成,十個打工仔,四個在這個行業。 我們是一所紡織及時裝應用科研機構,致力進行實用研發,探索可加強應用、創造新價值的技術方案,以應對市場和社會的挑戰,捉緊機遇。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成立於2006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撥款,並由香港理工大學承辦。 2014年,南豐集團宣佈將活化南豐紗廠,耗資7億港元[6]將總樓面面積264,000平方英尺(24,500平方米)的四廠、五廠及六廠改建成單一建築群[1],並在翻新活化工程後在2018年12月6日開幕[1][6][7]。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
作為開放港口的香港成為物資的最佳中轉港,不少香港貿易商人因此受惠,香港紗廠亦是其中之一。 今年,總部設於英國利物浦的國際棉花協會(International Cotton Association)將會首次在國外舉行週年晚宴,而香港有幸成為他們首個舉行週年晚宴的外國城市。 能協助國際棉花協會籌辦這重大的國際盛事,我們感到非常興奮。 前述天台紗廠外牆上之標誌,字型原已停產,修復時需要重新倒模,便沿用式微工藝重新製作,以人手逐片重新貼上紙皮石,再置於原位。 南豐紡織品牌「金杯」圖案之鐵閘,五廠鐵閘、四廠樓梯也獲得保留。 我認識一對早年從內地移居到香港的夫婦,見到他們時已經事業有成、家庭美滿,而這一切的起點是從在香港做紡織工人開始的。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香港紡織報(第154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我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紡織工業也處於高速擴張與高速發展階段。 到1990年前後,紡織工業一度出現供過於求的形勢,導致出現產品積壓、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經營困難的現象,影響和制約了紡織工業的發展。 這些重大政策措施,使紡織工業發生了歷史性轉變,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紡織大國。 永興產品全部按照EN71.ASTM玩具品質要求和AZOFREE德國標準,採用進口原材料和環保染料助劑生產。 據記載香港早於一八九九年已有棉紗廠,當時由「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香港首間棉紡織廠。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Textile 紡織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紡織品的需求將大幅度增長。 目前,我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是每年4公斤,而國外是7公斤。 如果我國居民對紡織品的需求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紡織品市場將增加近一倍。 根據波特教授的競爭四要素理論,國內的市場需求規模、市場需求結構、顧客的挑剔程度對一個產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中國推行開放政策後,內地生產成本,包括廠房地價、工資、原料價格等,較香港低廉,已吸引廠家北上發展,大廠在內地不同省市設立分廠,中小廠於珠三角地區設廠,香港生產線萎縮。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1914年,渣甸因為缺乏熟練技工,又因電力與淡水供應不足,同時面對本港空氣過濕不宜於紡紗,於是將工廠遷至上海經營。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公司資料
銅鑼灣曾有條名為「棉花路」之路段,是為本港棉紗歷史之印記。 唯公司於一九一四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至此香港沒有一間紗廠生產紗線,要依賴外國入口棉紗。 但是紡織業的發展沒有停止,至一九三○年代開始頗具規模,設立了多間針織廠和梭織廠。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廠房分佈
這就要求我們紡織工業部門的從業人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工作,開創紡織工業的新局面,加速實現紡織工業的現代化。 為儘快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國家實行了重點發展紡織行業的政策。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1970年開始,我國實行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並舉、大力發展化學纖維的方針政策,把發展紡織業的重點逐步轉向化學纖維行業,化纖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紡織業的特點
翻看歷史,在香港製造業之鼎盛時期,荃灣可謂「工業重鎮」,更是紡織工廠集中地。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2025 曾有「Little Manchester」(小曼徹斯特)之稱,媲美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 十年後的一九五七年,工廠數量超過三千家,工人達十五萬。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法蘭克福展覽集團攜手越南工貿部貿易促進局打造首屆全產業鏈紡織品展會: 2024年越南國際服裝、紡織及紡織技術博覽會
大部分工廠的規模屬於小型山寨廠,廠房只有少量機器和工人負責生產。 1930年代,成衣的製造,基本上由針織廠和梭織廠入口棉紗,利用機器織成胚布後,交染廠染布,再運送到製衣廠把布匹縫紉成衣物。 一間工廠負責一個工序的工業模式,是戰前織造業一大特色。 除了山寨廠外,當時也有少數大型織造廠,擁有一條龍生產線,例如:1927年在香港成立的周藝興織造廠,設有「織」、「染」和「縫」的生產線,除了紡紗外,一手包辦織布、染布和縫衣的生產操作,並設有門市銷售產品。 紡織業按生產工序而言,應是先紡紗,後織布,然後再做後期加工和印染。 工業國家的紡織行業通常先發展紡紗工業,有了紗線生產,繼而發展織布的工業。
香港紡織有限公司: 南豐店堂
該廠擁有五千個紡錘及兩百部織機,打破了「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不能造棉紗」之緊箍咒,一時間吸引到內地不少廠商到港設廠,令紡織業在港迅速發展。 這就要求做到政企分開,企業的法人地位與競爭主體地位在市場上得以確立,同時鼓勵跨行業、跨地區經過聯合、兼併、股份制等形式,組建一批工貿結合,集生產、流通、金融、科研開發、教育為山體的外向型企業集團,以增強出口實力。 完善的信息系統建設有利於提高紡織服裝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縮短同國外市場的時空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