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展覽中,尹秀珍精心設計了展覽的空間,極大地改變了CHAT六廠的展廳,打破了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 尹秀珍常常使用收集來的、帶有個人痕跡的物件進行創作。 通過對舊物的重新拼貼、整合與重塑,她將個人與群體之間或依存或對立的記憶與經驗交織在一起,反思著個體生命在劇烈變化的政治、社會和自然環境中的處境。 在籌備這次個展的時候,恰逢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從全球政治格局、經濟發展到日常生活、文化思想,幾乎所有一切都在經歷一場激烈的變革。 尹秀珍亦將自己在這段時間中的體驗與思考融入這次的個展。
Q:你的作品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现实的关注,但你质疑的方式从来不是激烈的,甚至是谦逊的。 A:我对那种表面上针锋相对的状态并不感兴趣,更喜欢内在能量的较量,外面波澜不惊,内部暗流涌动的状态。 它们一开始都是细小的粉末,加上水,变成柔软的状态,但其实它们可以很坚硬。 尹秀珍是一位坚持将旧布料转化为雕塑媒材的艺术家,《内省腔》是她的最新创作。 《我们的未来》展览中展出的尹秀珍的《移动的城市》系列,也是其利用 旧布料创作的经典代表。 她的另一作品《我不能承诺未来》,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空间计划——《超级风水》的一部分,在艺术中心大厅展出。
尹秀珍: 艺术水立方
藝術家以自己的家庭關係為出發點,在新的影像和裝置作品中回溯和重新演繹了其母親在紡織廠工作的個人歷史以及不同世代間的隔閡與交流,並以此牽動起對整個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社會結構重組與個人生活巨變的反思。 除了標誌性的、以舊衣縫製而成的作品之外,數件過往的攝影、裝置等作品讓我們得以全面地了解尹秀珍更為豐富的、跨越多種媒介的創作實踐,同時這些作品亦在當下的語境中被藝術家賦予全新的意義和詮釋。 在艺术家尹秀珍眼里,现在人们轻易丢弃的旧鞋、旧衣服,承载着每个人的故事和记忆,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化身。 她从90年代就开始收集人们穿过的衣服、鞋,陆续做过很多作品。 她曾参与巴摩拉艺术村(巴特埃姆斯,德国)的驻地艺术家项目,并 被授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青年艺术家奖学金。
“当我穿梭在不同的机场中时,看见很多人都在托运箱子。 每个箱子都有名字在上面,当时我感觉每个箱子就像是一个家。 ”正如尹秀珍所描述的,每个旅行箱都有自己的个性,放置着个人有关的一切必需品。 旅行箱是一个在迁徙中留给自我的位置,同时,旅行箱又承载了人与城市之间十分微妙的关联,如同一段段发生过的故事,随着旅行而被带走。 尹秀珍从不同的人手中收集旧衣物,然后把这些衣物重新改造缝为城市的样子。
尹秀珍: 尹秀珍:補天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中央工艺美院附中1999年辞职。 1994年开始运用装置、摄影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 曾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的青年艺术家奖金;当代中国艺术奖;作品丰产,影响广泛。 12月14日,尹秀珍个展“以终为始”在佩斯北京开幕。 此次展览是继2013年的展览“无处着陆”之后,尹秀珍在内地较为集中的一次近作展示。 这些大多为首次公开展出的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二十余年创作历程中的一些核心主题,与此同时,在对新材料和新方式的尝试中亦可察觉到艺术家在当下和未来的创作动能。
- 《衣箱》用的那个箱子盖有一段被腐蚀的字,写的就是这里面的衣服都是我穿过的,上面有我的经历、我的记忆,还有时代的印痕。
- 尹秀珍亦將自己在這段時間中的體驗與思考融入這次的個展。
- 在第二个展览区域中,一片荒草自坚硬的水泥中恣意“生长”出来,蓬勃茂密的表面与“无根之草”所隐含的颓败交织成一种矛盾的状态。
- 而她的艺术实践通过旅行箱和衣物直接和观众沟通,强调现代城市中人们共有的日常经验。
-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搞行为艺术的人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疯疯癫癫,总之是邋里邋遢、不可思议、呈现病态的一群人,但宋冬和尹秀珍给人的印象却无论如何归不到这一类中去,如果硬要找到他们另类的标签,那么也许宋冬的长发可以拿来充数?
- 当下这一组名为《21克》的作品仍然与个人经历、与终结有关,然而更为复杂、轻盈的手法和陶瓷相较于水泥更加细腻、质密的材料属性则带来了更多值得玩味的空间,也可能是艺术家现阶段对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
- 在《集体潜意识》中,尹秀珍依旧选择了衣物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但在具体呈现上,较之以往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1994年起,她开始放弃从事多年的绘画,转向制作装置作品[2],是中国“公寓艺术”的最早的实践者之一[3]。 她也由此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上崭露头角。 藝術家指的相比,在她的《暗色之物 no.12》(2020年)更能彰顯出來。
尹秀珍: 宋冬 + 尹秀珍
(結果是後者)到底在意識的盡頭有著什麼? 縱使這關乎人類的意識,但這首詩要說的卻是超乎人類意識所理解。 正是这颗融入到血脉之中的种子在随后的日子里发芽,成长,壮大,甚至于到今天为止,尹秀珍的血液里依旧流淌着那份最初的艺术信仰。 每双鞋子背后,都有一个主人的故事,500双穿过的鞋,500个故事。 从生到死,快乐的、心碎的、感人的……像一个个纪念碑一样,被展示出来。 我們對世代隔閡一詞相信不陌生,亦深有感受。
我妈妈是服装厂的,我从小就看她做衣服,包括做鞋。 我有个作品叫「尹秀珍」,把我从小到大的那些照片放大,当做鞋垫放在鞋子里。 鞋子都是我回老家时找人帮我做的千层底的鞋,也让我妈妈做了几双。 我做作品那年是1998年,用了从小到1998年不同阶段的十张照片。 鞋底的英文sole与soul(灵魂)发音相同,我把自己的照片放在里面。
尹秀珍: 作品风格
在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帮助下,艺术家收集了500多双当地人穿过的鞋子,做出一个12米高、500㎡大的长腿森林。 艺术家将它一分为二,然后用一个延伸的不锈钢结构重新连接起来,紧紧地包裹在各种质地和颜色的衣服拼凑在一起,使小巴成为了一个14米长的装置。 尹秀珍:2019年我去了山西開化寺看到一幅宋代佛教的壁畫,平常不對外開放的,有80多米的長度,保存得很好,裏面有很多佛教故事,都是和日常生活有關,很觸動我。 而因為畫作不對外開放,不能直接使用,所以我便想到用誦念《心經》的聲波形狀作為元素,將之放大,以一些回收的布料縫製而成,每一條聲波背後有一個號碼,在展覽結束的時候可以抽籤形式送贈觀眾。 如果壁畫在裏面不能公開,那麼就讓《心經》的聲波往外傳開吧,就像無形的傳播! 之前我有一個關於南極的作品也是一樣的做法,把南極島以一塊一塊的組合,背後有編號,讓觀眾拿走。
尹秀珍: 画廊招募艺术家
1995年时,尹秀珍开始以自己穿过的衣服来创作。 《衣箱》中的行李箱就是储存回忆的容器,她以混凝土密封穿过的衣服,就像把回忆密封起来。 跨代隔閡是展覽的重要主題之一,作品「車間」(2020)展示出多部縫紉機,長枱四周散落各種衣服,呈現出尹秀珍母親在她兒時於工廠的工作環境。 白色的布幕將長枱與空間分隔成兩邊,另一邊所呈現的就是尹秀珍的「工作室」,除了散落的衣服,亦佈滿了她創作至今多份重要作品的圖樣,把兩個世代間的隔閡與交流連繫起來。
尹秀珍: 合作單位
1996年在拉萨的河水里,宋冬用刻有“水”字的大印不断地印在河水中这个持续一个小时的行为艺术叫《印水》“盖印禅师”这个戏称也因此而来。 社会的浮华流丽,每个人都在强调个性与独立,都在追寻自己的生活、娱乐的空间。 在大多数人打着“互补”的幌子其实是为了私有更多的“隐私”而组织家庭时,一对相知相爱的人却为了一个共同的、被人们称为“另类”的艺术,做起了SOHO一族。 超越物质的烦扰,以致连朋友给他们起的各自的“戏称”都有共同的禅意。 这样的组合与生活的轨迹在那些循规蹈矩的人眼里自属“另类”之列,可他们的生活却有着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尹秀珍2025 《衣箱》用的那个箱子盖有一段被腐蚀的字,写的就是这里面的衣服都是我穿过的,上面有我的经历、我的记忆,还有时代的印痕。
尹秀珍: 尹秀珍 她将别人最珍贵的东西以艺术的方式据为己有
艺术家试图通过《内省腔》唤起人们在母体子宫内的记忆,她说:“人类最初的状态就是在母体的羊水中,我希望人们能回归这种状态,进行自我观照。 因为 现代社会中,人很容易迷失,失去判断,变得茫然无从,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丁达韦(David Spalding)这样形容该作品——“一旦进入,人们便受邀省察内心,探究个体的记忆,幻想和渴望”。 尹秀珍2025 熟悉尹秀珍的朋友,當會清楚因為母親為紡織廠工人的關係,自幼耳濡目染的她喜歡以布料創作,尤其對回收物料如衣服及家具家品等特別感興趣,其他還有水泥及瓷器等亦是重要的原材料。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住和生活在北京。
尹秀珍: 材料:旧衣物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住和生活在北京。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北京四十一中直到2000年11月辞职。 1994年开始广泛地使用装置、行为、录像、摄影等多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坛。 此次展览《筷道III》继承了之前几个合展的制作程序,宋冬与尹秀珍各自独立创作了一双12米长、每根由12截组成的巨型筷子,只有在作品全部完成后才能作相互交流。 此次宋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房梁,而尹秀珍却受了起重机臂架的启发。
尹秀珍: 展览
1992 — 歐洲和地中海青年藝術家雙年展(瓦倫西亞)。 尹秀珍2025 我們期待著,尹秀珍那些將尖銳與矛盾揉合於詩意和幽默之中的藝術創作,將為觀眾帶來會心的微笑,與更為綿長的思考。 尹秀珍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 《Hi艺术》杂志发展至今,拥有最前沿的艺术信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为内容,以三十多个专业系统的栏目设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
尹秀珍: 集体潜意识 2007
亂世下未必所有事物都可修理好,但展覽至少提醒我們,有些連繫、有些回憶,實實在在的存在過。 尹秀珍:具體很難說,疫情改變了很多人,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像美國歐洲等。 尹秀珍2025 疫情改變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很多事情撕裂至不可收拾。
尹秀珍: 尹秀珍
这种隐含着的焦虑情绪,以及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快节奏,以艺术装置的形式被具化呈现出来,艺术家将这种焦虑提炼为时代的情绪。 观众还可以走到作品里面去看,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浸入式体验,「进去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情绪就会被缓解,是另外的一种状态在里面」。 在这些更加强劲和直接的创作中,艺术家一贯的细腻、内省和抚慰人心的力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被倾注着。 通过融渗在水泥中的酥油,与泪腺相接触而留痕的陶土,在混沌中结伴浮游的蚊影,瓷器碎片的温润和织物残留的温暖,尹秀珍将一度失落在空中的讯息缝合在小世界的内部。 它重新带来托庇与希望,虽然另一面依然是无路可退的现实。
尹秀珍: 展览里的鸡!
胡同两侧是斑驳的青砖墙和带着高高门槛的窄窄的木门,宋冬和尹秀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人”。 给我开门的时候,头天刚卸去仆仆风尘的夫妻俩为了忙作品又熬了一个通宵,所以他们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难得两个人都在家的相对清静的时刻,那个下午谈话在他们坐落于四合院一侧的小屋中全面展开,虽然不时响起的电话使我们的谈话常常中断。 有时候特别累、特别忙的时候,身体吃不消的时候,也觉得是不是应该放松一下,但如果真的有时候,没事儿的时候又觉得很空,觉得很难受。 尹秀珍 平时忙的时候老羡慕别人,哪一天可以坐在那儿晒晒太阳,想干嘛干嘛、想去哪去哪,是不是那种生活才特好。
尹秀珍: 尹秀珍艺术成就
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是人改变的世界,世界因为人而改变。 艺术家所搜集的不同地方的衣服含义又不一样。 穿过的旧衣服承载着很多信息,它们携带着人们的不同经历与记忆,散发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最新装置作品《内省腔》,将展览大厅转变成一个休憩的空间,营造一种互动的体验。 参观者可脱掉鞋子,进入这个帐篷形状的构筑物内部,随性斜倚在粉红色柔软舒适的靠垫上,聆听轻柔的流水声。 原本應是堅硬的建築物,給柔軟的布料勾勒出來,予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游移推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尹秀珍: 專訪著名當代藝術家尹秀珍 了解其在香港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
使《Hi艺术》成为最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杂志之一。 今天的《H i 艺术》日渐成为业内的顶级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 i 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得到了完善,有些更是成为经典。 但是《H i 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在这个人人向往物质的时代,尽快从平房的生活方式换成楼房的“小区式”是很多人的梦想,“不准备搬到更方便、更宽敞的楼房里吗?
尹秀珍: 尹秀珍 Yin Xiuzhen
此文章节录自Thames & 尹秀珍 Hudson与M+联合出版的《七十年代后的中国艺术:M+希克藏品》,此版本稍经编辑,与原文略有不同。 可是,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也是有斷層的,在這些物件中有一份曖昧的介入特質,它們是人造的製成物,或是藝術家故意在它們從中抽取出來的刺激感或編碼? 那是作品《室內荒原》(2020年) ,當中四塊看似紀念碑的金屬板靠在牆上,每塊板後置有揚聲器,播放著在中國大陸的建築工地收錄的聲音。 作品的概念是使用工地的元素,無論是金屬板或錄取的聲音,再放置在一個商業畫廊裡,從而再製造另一情景。
尹秀珍: 个人工具
作品的体量、形态、重叠与破碎,传递着冲击和危险的信号,给人巨大的紧迫感。 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的青年艺术家奖金。 尹秀珍 宋冬在90年代早期开始结合行为、装置、录像和摄影来展开实验,他的创作其显著特点是机智和简洁地结合具体环境来创作,不拘于形式,并具有很强的东方色彩和禅意。 代表作品《文化面条》、《碑帖》、《扔石头》、《哈气》、《印水》、《水写日记》、《揉上海》等。 并参与当代实验戏剧的创作,作品《倾述》(与牟森合作);《生育报告》(与文慧合作);《与民工一起舞蹈》(与文慧、吴文光、尹秀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