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 黃大仙區(Wong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在立法會地方選區選舉屬於九龍東[1]及九龍中[2]範圍內。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2025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 有人會以為黃大仙區在戰後才發展起來,其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
-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黃大仙區的事務,共有25名議員,現屆黃大仙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2名議員全數為民主派議員。
- 座落九龍東北面的黃大仙區,佔地約926公頃,以本港著名的黃大仙祠命名。
- 黃大仙區人口以基層市民為主,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區有約八成人口居住在資助房屋,而長者人口佔全區人口約 17%,比率全港最高。
- 黃大仙主要房屋為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為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內大量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 1951年東頭村大火,受災人眾,政府建成東頭平房區容納災民。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2025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六十年代大量七層高的徙置大廈出現,天台和地下空間常被辦學團體用作學校,校長室和教育室多租用七樓的單位。 1965年創立的天主教溥仁學校,與東頭邨22座連結一起,是迄今唯一尚存的「附屬」校舍。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區活動預告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1937年政府劃分新九龍4區,分別為「九龍城區」、「九龍塘區」、「深水埗區」及「荔枝角區」,黃大仙區在「九龍城區」內。 十三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新九龍十三個具規模的鄉村,包括沙埔村、衙前團村、竹園村、大磡村、元嶺村、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 此乃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因位處九龍心臟,是連貫九龍東、西的交通樞紐。
而鳳禮苑、鳳鑽苑、慈愛苑、慈安苑、嘉強苑及富強苑於1990年代相繼落成。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區有不少寺廟,最著名的是1921年在竹園建立的黃大仙祠。 1998年啟德機場遷往赤鱲角後,新蒲崗更見冷清,不少工廠單位丟空或轉作其他用途,有些工廈重建為商廈。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興建中
地區特色:黃大仙區有多個熱門旅遊景點,吸引本地及外國遊客。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該祠亦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志蓮淨苑以唐朝建築藝術的模式興建寺院建築群,是區內旅遊重點。 南蓮園池建設佈局依唐代規模制式,已於 2006 年 11 月開放予市民參觀。
- 自199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起,全條黃大仙上邨以及黃大仙下(二)邨部份樓宇(龍泰樓、龍昌樓、龍福樓、龍和樓、龍滿樓及龍禧樓)及竹園鄉獲劃為黃大仙區議會轄下的龍上選區[7]。
-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為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 鑽石山本是一個石礦,名字是「將石塊鑽出」的意思,港英政府把此地名繙譯成英文時,誤解了鑽(動詞)石山為鑽石(名詞)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 北館原名龍翔中心(Lung Cheung Mall),後於2009年改稱為龍翔廣場(Lung Cheung Plaza),在2001年開幕[1]。
- 黃大仙區(英語: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此外領匯也曾在2008年為龍翔廣場進行資產提升工程,將商場一樓間隔重新規劃,將部分停車場空間改為商舖及商場管理處,及增設旅遊巴停泊區。 北館原名龍翔中心(Lung Cheung Mall),後於2009年改稱為龍翔廣場(Lung Cheung Plaza),在2001年開幕[1]。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東,面積約9.26平方公里,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 區內包括了樂富、橫頭磡、竹園邨、慈雲山、鑽石山、新蒲崗、牛池灣和彩虹邨等社區。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房屋
截至 2015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年,黃大仙區人口約為 430,000 人 ( 佔全港總人口約 6% ) 。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祢,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2025 」,被認為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聯絡我們 ( 黃大仙區 )
踏入七十年代,有美東邨(1974年)、彩雲邨(1978年)和富山邨(原名斧山邨,1978年)等。 1957年港府宣布清拆竹園村(位置在今天黃大仙祠側),但遭村民抗議。 其後竹園村聯同鄰近村落組成「九龍十三鄉委員會」,在三山國王廟商議對策,為受影響居民爭取較佳的賠償和安置。 社區及康樂設施: 主要公園包括摩士公園、鳳德公園、斧山公園、蒲崗村道公園、牛池灣公園和獅子山公園。 黃大仙區是以公營房屋為主的區域,主要街道不多,西面以聯合道(樂富邨雖然於聯合道以西但該部分屬黃大仙區)及竹園道為界,獅子山隧道出口東面亦屬於黃大仙區,南面則以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太子道東及東頭村道等為界。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民政事務處組織結構圖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9、10座於1977年重新發展為一組雙子式中央走廊長型公屋大樓龍光樓、龍輝樓,視為黃大仙下邨重建計劃1A期,項目由新昌集團承包。 位於兩幢公屋基座的黃大仙中心以及上蓋物業於1983年落成,平台設福利中心,以符合批地要求。 位於東九龍黃大仙上邨其中5幢樓以方向命名,分別是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建於六十年代並設有升降機,在當年屬新式設計。 而踏入九十年代尾黃大仙上邨需要重建,東南西北中座拆卸,原址已成為了黃大仙上邨新式公屋及休憩用地。 第二個在區內落成的公共房屋是黃大仙徙置區(1957年),位於竹園村附近。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黃大仙 (香港地方)
官校未能應付所需,政府便提供地方或經濟支援,鼓勵宗教和慈善團體興學育才。 孔教學院於1963年在大成街開辦大成中學,附設小學和夜校。 孔教學院現正申請在鑽石山綜合發展區東面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孔廟,提供有關儒家的文化活動和課程。 彩虹邨所在地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園,是黃大仙區最早的公共屋邨,於1963落成,地點利便。 黃大仙區的公屋發展始於1957年,首先出現的是老虎岩徙置區,1963年改稱「老虎岩新區」。 鑑於名字帶有煞氣,不為居民所喜,當局於1971年改名為「樂富新區」。
黃大仙東南西北座: 社區環境
黃大仙上邨(英語:Upper Wong Tai Sin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龍翔道以北。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為範圍。 自從2015年10月領展完成翻新龍翔中心後,將龍翔中心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北館」,而黃大仙中心也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南館」,被不少市民批評為抹殺集體回憶。 由於黃大仙中心街市規模(位於南館地下)不大,加上大成街街市貨品較齊全,價格也較相宜,吸引居民光顧,黃大仙中心街市人流不多,領展在2016年6月關閉街市,大部份原有商戶只能遷出,形容領展殺街市如殺雞[5]。 南館原名黃大仙中心(Wong Tai Sin Shopping Centre,2009年後改為Wong Tai Sin Plaza),所在地原屬黃大仙徙置區(1973年改稱黃大仙下邨)的第9、10座,於1957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