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美国风洞专家华敦德来到机械工程系后,看到建成的风洞,也感到振惊。 他“没想到,中国能建造如此精确的风洞,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庄前鼎(1902—1962)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教育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和航空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也是我国航空工程教育的重要开拓者。
阵容强大、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保了机械系早期的快速发展。 王士倬2025 机械系讲师以上的教师中大都为留学回国人员,他们承担机械工程原理、设计、实验和实习等教学任务。 课程设置多仿照康乃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院校机械工程专业设置。
王士倬: 学生工作处
11月,清华大学成立南昌航空研究所,顾毓琇兼任所长,庄前鼎兼任副所长航空研究所接受航空委员会及资源委员会指导赞助。 6月,清华草拟航空工程研究所计划及预算书送请航空委员会审核,7月15日左右,15英尺口径大风洞空气动力设计完成画图。 整个工程计划11月上旬开工,1937年4月中旬完工。 在航空组师生努力下,一个月之内便完成15英尺风洞的初步设计,航空组第一班学生毕业后,华敦德与张捷迁两人又花费四星期,修改完成的初步设计,然后定案,完成正式图。 这个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比加州理工学院的风洞要大50%[17]。
刘仙洲教授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工作,历时三个月,终于告成。 增订后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词汇总计约二万则,数量约增加一倍。 王士倬 王士倬2025 刘仙洲修订的《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广受机械工程界的欢迎,此后又多次再版,不仅对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和学术的本土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士倬: 研究成果
发动机安装于风洞外的混凝土基座上,其通过12英尺长的空心轴驱动螺旋桨。 王士倬先生的原设计方案采用的发动机功率为95千瓦(合129马力),此时气流速度为120英里/时(合176英尺/秒),雷诺数的理论推算值为5.5106。 按照配备的电动机70马力推算,风速为100英里/时,雷诺数可达4.58106。
- 风洞越大,试验模型尺寸就越大,模型保真度就越高,试验数据就越可靠。
- 中国的飞机事业,尤其是大飞机事业的转折,发生在1970年。
- 其他如文艺理论是文学艺术的理论,而文学艺术也是面对整个客观世界的。
- 1954 年在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主持下, 先后集中300 多名专家开始制定《十二年的科学技术远景规划》。
- 经过接洽,清华校友、南昌建筑师黄学诗出任15英尺风洞建筑工程技术顾问,负责购买材料,雇佣工人,按建造设计图施工、管理工地等。
- 虽然时局动荡不安,清华仍坚持进行航空研究计划,经过航空组师生与工人日夜加工,克服了许多技术上困难,将风洞各部分安装完整,4月24日,第一次实验便告成功。
在开始正式设计之前,王士倬教授进行预研,调研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风洞,在1934年春,设计制作了直流式及回气式二种风洞模型。 1934年秋,开始风洞设计工作,决定参考加州理工学院风洞的设计思想,采用最先进的回流式风洞。 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精度的条件下,综合考虑经费、工期等因素,确定清华风洞为小型实验风洞。 至1935年4月,设计工作完成,交由金兴盛电焊工厂承包制造。 这一风洞从设计到选材和制造全程都是依靠自己力量完成的。 只有打风用大电动机,系向德国蔼益吉电气公司(A. E. 王士倬2025 G. China Electric.)定制,功率70马力。
王士倬: 科学研究
钱学森在课堂教学中,把当时最为尖端的“弹道导弹”的新颖科学概念讲授给学生,这无疑是他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王士倬2025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人民的科学家,是留学报国的光辉楷模,是“中国航天之父”。 我们学习钱学森先生,就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他的奋斗过程和坎坷经历。 我们要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他的求学经历、科学精神和丰功伟绩。
当年11月9日, 王士倬 风洞的地基工程开始动工,清华委托华敦德与张捷迁负责监造工作。 张捷迁留驻南昌现场工作,华敦德负责整体工作,包括通过上海公司购置450马力马达及仪器设备等事项。 王士倬2025 因华敦德还要完成清华机械系教学工作,因此往返于南昌、上海、北京三地,异常繁忙。
王士倬: 技术转移
他们曾在课程中穿插讲授不少我国古代的航空和火箭技术的科学史话。 王士倬2025 还讲到明代初期我国著名学者万虎, 利用47 支火箭亲自体验进行飞行试验而献身的光辉事迹, 万虎被国际公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航空运载工具的第一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航空工程, 钱学森在杭州会见了王士倬教授, 当时王士倬正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教学组当教授, 并亲自设计、监督制造了直流式或回气式风洞模型, 试验结果良好。 这些实践活动使钱学森学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航空知识, 了解到航空工业生产实践过程, 他认为这些活动为他去美国攻读航空专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不久史久荣教授接手配制工作,但因北平军分会解散,第二辆车的配制遂告中止。 史久荣后来向上海中华汽车材料行订购了载重汽车零部件一套,1936年底运至清华,后交由北京城内金兴盛工厂组装,这辆车用于学生实习。 王士倬2025 清华机械系的此项工作,虽属研究性质,但也足以证明中国工厂,若有一定的机械零部件与材料,当能自行制造,无需外籍工程师之指导或帮助。 我后来回想, 他曾不止一次说过, 他与清华同庚,“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王士倬: 研究生教育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认为美国在工业和科学方面,在世界占有领先地位。 他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具体的工程实践。 因此毕业后,进入美国多家工厂实习、工作,并利用各种机会参观、考察各种大小工厂。 为了更全面了解美国工厂的规模和设计、生产、劳动组织、经营管理等情况,以为中国发展工业提供借鉴, 1929年夏,庄前鼎还集中一段时间对多个现代化工厂进行了专门考察。 王士倬 利用这次机会,他搜集了许多资料、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有些用于后来整理发表的考察报告或文章中。
王士倬: 清华大学校史
1947年初麻省理工学院破格提升钱学森为终身正教授。 钱学森选修这些课程,实际上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学识视野。 但到了现场, 实际就在眼前, 王士倬 你也可能抓不到问题的要害。
王士倬: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1911— )
究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不断加大对军用运输机和战斗机研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经验和优势,逐渐突破并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 1952年4月,学校仅有教师29人,至1952年底,学校有教职工222人,其中教师54人。 到1954年5月,学校有教师107人,其中有教授衔的1人,副教授衔的1人,大学本科生70人,专科毕业生23人。 高校毕业生占86.9%,而大学本科毕业生又占高校毕业生的75.3%,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是良好的。 王士倬2025 航空组经过研究,采用特殊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前来视察的冯•卡门教授大为惊叹。
王士倬: 王士倬
清华机械工程系建立之初的前三年,重点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建设。 1933年8月,庄前鼎、王士倬已开始在飞机与汽车工程组的基础上筹设航空工程组,第二年改称航空工程组,并由王士倬教授负责实验风洞的调研设计工作与飞机实验室的建设。 王士倬2025 清华在开展航空教育与研究的同时,也开始选派航空工程专业的庚款留学生。 1933年,清华公布了第一批考取留美公费生录取名单。 王士倬2025 其中飞机制造门3名,包括为两个方向,其中顾光复、刘史瓒专攻飞机发动机,林同骅专攻飞机机架。 1934年招收航空专业留美公费生2名,其中钱学森专攻空气动力学,在国内培训一年,由王士倬指导。
王士倬: 学校标识
他建议学生要从这些方面来要求和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机械系成立时暂设原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飞机与汽车工程组。 王士倬2025 原动力工程组宗旨是:“训练发电厂之筹划,注重试验、工作及设计等”。
说明前两届学生的合格率是非常高的,而学生表现也相当好,《清华机工月刊》刊登的学生文章和论文也提供了许多学生表现出色的具体实例。 ”从该刊第二年反馈的信息看,机械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不少第二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已被单位选中,计划录用。 庄前鼎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当时交大留美同学会会长,还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 1932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危机大爆发,电厂当局建议庄前鼎加入美国国籍,以保持优厚的待遇,他毅然弃职回国。 1932年6月,在回国的船上,庄前鼎接到经由留美监督处转来的清华大学聘请函(赵元任签署),聘请他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他欣然接受聘请。
就全校十六系新生人数而言,以机械工程学系为最多,可谓“一时称盛”。 1936年夏,机械工程学系首届学生毕业,计原动力组毕业生十一人,航空组毕业生九人。 王士倬2025 到1935年4月29日校庆日,机械工程馆、实验室,连同相继完成的锻工、铸工、木工、金工等工场,主要基础建设工程先后竣工,试验电厂也于同日发电。
王士倬: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90周年系庆|庄前鼎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创建及早期发展
1936年10月,机械工程学会与机械工程学系共同创办了《清华机工月刊》,为此机械工程学会召开大会成立了出版委员会,推举庄前鼎担任出版委员会主席,刘仙洲任总编辑。 从第四期开始,因庄前鼎借调中央机器厂,改由机械系代理主任李辑祥担任主席,刘仙洲继续任总编辑。 这是一份带有学术性的刊物,出过八期(七、八期为合刊),后来因为全面抗战开始而被迫告终。 学术刊物的创办,为师生的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