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最大的寺廟,主祀朱府千歲,原名「瑞清宮」,相傳朱府千歲是福建瑞清縣人。 草創於日據時代,建於民國38年,民國50年奉玉旨敕賜「溪州代天府」。 民國53年發展出專屬代天府的首科祭典,王船從一開始以竹筏拼成,慢慢改為木造,民國98年後,仿海船比例建造實木彩繪王船。 也因此,主祀殿中除了主祀神明媽祖婆之外,同時也是代天巡狩千歲爺辦公的地方,自然而然,在媽祖婆的頭上會掛上「代天巡狩」的布條,殿外的匾額也寫著「代天府」三字,呈現出這種獨特且融合的信仰模樣。 隨著社會形態改變,許多早期迎請代天巡狩、送王船的地區已不再舉行。
- 以馬六甲地區為例,勇全殿、清華宮等廟宇就密集地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每隔 5至 8 年送王船。
- 山頂豎立大型延平郡王石雕像,也興建一座國姓廟,廟門對聯「師駐此山千秋聖地,劍沉星井一脈名泉」,國姓爺神像坐山面海,笑看鄉野傳聞。
- 送王時刻一到,道長進行祭船「三獻」科儀,並以鋤頭在船頭開水路通外海,鞭炮乍響,金紙引燃,王船瞬間被熊熊大火包圍。
-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662年1月28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歷經數次談判。
- 历史上代天巡狩的人物有:谢瑶环(武则天时期)、池王爷(明朝万历)等。
- 在信仰上單一神祇如馬巷池王爺,複數神祇則如五府千歲,不管其成神的神蹟有何差異,皆可聯繫台灣、東港與福州、泉州,在大歷史上的王爺神話現象,其中所銘刻的正是大航海時代的共同記憶。
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代天巡狩2025 整个明代,海澄县共产生进士58名 ,经历过御史官职者计10名,占比17.2%;其中建县以前进士13名,御史4名,占比30.8%,建县以后进士45名,御史6名,占比13.3%。
代天巡狩: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中軍府是千歲爺的先鋒,中軍府安座也代表神界已進入平安祭典的準備階段,迎王祭典前二年值年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也可正式建造,正科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東隆宮為提早建造王船,會在王船立 代天巡狩 代天巡狩 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每當迎王祭典圓滿結束後第三天,祭典司職人員便會舉辦犒勞的「福宴」。 宴中,眾角頭在溫府千歲前,用抽籤方式,遴選下一科迎王祭典,各角頭之司職任務。 首先祭典前三年為「職務分配與遴選總理」,前兩年進行「值年中軍府安坐及班頭神像開光」,值年中軍府供奉在「境主尊王」殿中,殿外懸掛的牌匾是「境主尊王」,同時也開始「造王船」,而祭典前一年進行「正科中軍府安座」、「王船開光」,「正科中軍府」安坐後,「境主尊王」殿外的牌匾將改成「中軍府」。 蘇王爺姓蘇,名得化,字文謚,山西西河郡永靖人氏,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十月十二日,卒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 蒙上蒼垂憫得化大是大非之義氣,爰受薦拔丹忱正氣為神。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 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其次一仍「鬼律」之名,饒洞天、鄧有功既編為《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同樣也是規範十二年王統隸諸天行疫疾,凡令人致病的瘟神疫鬼,即由法官遣驅邪院劄委土地、牒十二年王收回毒氣。 第三部即鄭知微編、盧埜注《泰玄酆都黑律儀格》,名稱既改稱「黑律」,法官既有權力職掌酆都,也可斬除瘟神疫鬼、甚至滅形。
代天巡狩: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代天巡狩
在清軍的猛烈砲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砲擊。 五月初七日(西曆6月2日)五更,金礪下令以空炮掩護,派綠營打頭陣,旗兵後續,填河攀柵蜂擁而來,企圖一舉登城,被鄭營所拒。 代天巡狩 天亮以后,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於是誘敵決戰,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代天巡狩2025 海澄戰役以后,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雙方再度處於相持局面。
-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
- 許正秋說,由於廟宇會配合古代紀年十二地支中的寅、午、戌等紀年,另外舉辦大祭典及祈安清醮法會,恭祝十二千歲聖誕,而由慶典那年算起,到下一次祭典為五年,所以信眾也將這十二千歲稱為「五年千歲」。
-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福建南安人,与鄭芝龍同鄉,在其承諾給予鄭芝龍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歸順清朝。
- 既然是利用仪式抗击瘟疫,那么作为禳灾仪式之一的送王船就是地道的保护型巫术。
- 永曆九年(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四月,永曆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王[註 7],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 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潮州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
臺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稱為「開山神社」,並整修為神社樣式,但其福州式建築格局大致保留。 戰後國民政府再改回為延平郡王祠,並將原日式與福州式交雜之建築全部拆除,改建為較高級別之宮殿式建築並於入口牌樓加設國徽,以示為中華正統。 代天巡狩2025 代天巡狩2025 台灣重要官員包括劉銘傳、唐景崧等人,亦皆曾為延平郡王祠作讚頌楹聯[註 8]。 康熙帝曾說「朱成功明室遺臣,非吾之亂臣賊子」,也寫下楹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贈與泉州三邑南安鄭氏祖墳。 母親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59]),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人,她生於田川家,後來母親改嫁給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華人鐵匠翁翊皇,她也成為翁翊皇的繼女[60],因而亦作「翁氏」[61]。
代天巡狩: 文化資產
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 此乃鄭成功本人於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險,事後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代天巡狩2025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府;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
雖然盧千歲誕辰為農曆五月十二日(今年國曆七月二日),但主要奉祀十二千歲的新北市樹林鎮南宮董事長許正秋說,由於千歲廟內有十二千歲,所以一般來說,會選在每年農曆五月與十月,分二次舉行聯合祀典與禮斗法會,慶讚眾千歲公聖誕,而不一一慶祝各別的聖誕。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 代天巡狩 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註 11]。 「和」即「日本」,日語中「藤」音同「唐」,「內」同「無」,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兒之意。 據傳這兩座巨石都是精怪,為了食物雙方屢屢爭鬥,弄得當地民眾不堪其擾。 鄭成功北上時正遇此二精怪現身作亂,鄭成功便下令兵士用紅衣大砲轟擊,這二精怪被砲彈打中墜落,一個化作鶯歌石,另一個化成鳶山。
代天巡狩: 鄭成功
前來送行的轎班與相關人員遵守傳統習俗,「偃旗息鼓、就地解散」,卸下魯笠與腰帶默默離去,三年一次的平安祭典在此劃下句點。 代天巡狩 從請水恭迎王駕後開始到送王期間,每天早晚都要進行祀王儀式,早上約凌晨五點,晚上則以大千歲遶境回府入廟安座而定。 早上五點也就是古代時制的卯時,就像古時朝臣要在卯時敬謁帝王。 祭祀獻禮地點有代天府內殿、中軍府、溫王爺行臺前及王船前,由班頭三人先進行「作紙」儀式,通知王爺所帶來的兵馬早晚點兵和進餐。
代天巡狩: 收驚問事一把罩 王爺公來保庇
钱謙益时為礼部尚书,為勉勵鄭成功,乃替他取表字為「大木」[20]。 日本宽永元年(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16],田川氏在當地的川內浦千里濱產下鄭成功[17]。 傳說她是在撿拾海貝、海菜時,忽感腹痛難忍,在一塊岩石上生下兒子,後來這塊岩石被叫做“兒誕石”[18]。
代天巡狩: 神明安座賀詞
[39]在接連取得定海关戰役、瓜州戰役、镇江戰役胜利後,鄭軍包圍江寧府城(南京)。 十二月,清軍決定放棄對鄭軍的招撫政策,命濟爾哈朗世子濟度充定遠大將軍,發動征剿。 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進入興化地方。
代天巡狩: 王爺廟
相对来说,“代天巡狩”信仰源起的隆庆以前,御史在海澄县辖地的影响要比建县后要大一倍以上,那时又是海氛不清的混乱时局,人们对青天的期望明显要大多的多;隆庆以后,天下太平且明朝开放海禁,御史的需求则主要体现在辨忠奸、铲除贪官污吏方面,海沧的“代天巡狩”便是在此时期得到大发展。 送王船习俗参与者多为滨水村落民众,有的是以船为家的疍民(如漳州九龙江居水社)。 代天巡狩 仪式首先从陆地展开,除疍民外,送王船前的王醮活动也多数是在陆地上完成,王船送至海(江)边以前,送行队伍一律要在家户门前沿途绕境。 代天巡狩2025 王船在陆地上的仪式关涉陆地人的生活安宁;王船在海边送走,仪式关涉海上民众的安宁。
代天巡狩: 平安扇和平安符怎麼換?
對王爺神話的巡遊溺斃而後成神說,學界偏重集體的意外死亡,將其理解為怨靈、冤靈,而從儒家的祀典說加以解釋,既因奉旨出巡而遇難,乃屬因公、因職而死;雖屬非正常死亡,唯強調皇帝追封則屬正常處理:唐代貞觀皇帝(李世民)封為「代天巡狩」,並頒旨建廟春秋致祭,得有神位永享香火。 依據《禮記.祭法》的祀典原則,既屬「以死勤事則祀之」即可歸屬「有功烈於民者」。
代天巡狩: 明朝
在外巡按的御史,北直隸兩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清理軍隊、提督學校,兩京各有一人;萬曆末年,南京增設一人。 代天巡狩 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按察藩王大臣、府州縣官等各方面考察,特有舉報彈劾權力,大事上奏皇帝裁定,小事須立即裁決。
代天巡狩: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主要在區別於學界的瘟神說,如劉枝萬認為集體死亡乃瘟疫發生後大量的疫死現象,「係包括許多姓氏,形成雜姓群聚之複數神」。 三十六進士即屬神話學的「36」聖數,使溫王與義結金蘭相連結,並方便代巡的輪值安排。 借由敘述來強調因公而集體殉職,並以玉帝的敕封合理化「代天巡狩」的職稱。 王爺千歲信仰是台灣及福建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更是台灣的一大特色。 例如「五年千歲」實指奉祀以盧千歲為首的十二千歲,盧千歲雖排行十一,卻是權力最大的千歲,掌管天盤代天巡狩。
代天巡狩: 《台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代天巡狩——從道教到儒教的詮釋
祭典時的神轎、王船以及陣頭等極具高度的無形文化資產價值,神明遶境、陣頭裝扮與拜廟等,均彰顯迎王祭典特有的傳統工藝以及民俗藝術之美。 這一點,也跟西港慶安宮百年來主持的西港刈香十分相像。 一開始,只是刈香遶境,但在1847年廟宇重建落成,並舉行第一次王醮儀式後,開始王船祭,西港刈香就初步建立起香醮合一的獨特信仰模式。 這種將不同信仰儀式揉合並擴大的形式,似乎就是西港慶安宮的特色,最終不僅發展成「全台第一香」的規模,更成為台灣重要國定民俗之一。 原來這跟西港慶安宮的歷史有關,根據廟方的說法,自從慶安宮於1823年接手西港刈香開始,媽祖婆就特別奏請玉皇大帝,特准十二瘟王進行「代天巡狩」的任務,主要是要在刈香期間出巡,確保香科平安,同時掃除瘟疫。
代天巡狩: 信仰的傳承與實踐
當時的天律、鬼律、黑律既盛行一時,在律文中管制瘟神疫鬼,即反映此一時期瘟疫流行,為了滿足民眾集體的心理需求,乃賦予道士的法官之職,以期在驅瘟儀式中行法有效。 五府王爺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可以說是數也數不清,但唯一能夠在史料上找到相關記載的就是其中的「李大王」了。 李府千歲,本名李大亮,又稱李府王爺、李王、李大王,生於農曆四月廿六日;李大亮是唐朝的開國大將軍、戰功顯赫,曾任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工部尚書、行軍總管等官職,深受重用。 此降乩鸞文為東港東南宮所記錄,以「天皇殿 無量救世忠義聖佛 邢天王」之名號降下鸞文,可以發現此八句每句字首合起來就是「無量救世忠義聖佛」,無量是無限的可能,救世是偉大的志願,此篇鸞文勸世並指導人生哲理,忠心不二、義理牽引是修行的正途,聖佛邢府千歲帶領下,能救渡沉溺,敦化人心。 東港東南宮舊稱為劉部堂,是從東港共和堂所分衍出去,邢府千歲也時常降鸞於此。
代天巡狩: 台灣史論叢
依据弗雷泽的分类原则,送王船首先属于模仿巫术,模仿××即可影响××,无论抬王爷巡境,抑或送王爷上路降瘟,都是在模仿王爷“代天巡狩”,禳灾纳吉,以获得对灾难(海难、瘟疫等)进行控制的实际效果。 从文物古迹看,勇全殿建庙时间应该不短,里面池王爷的神龛标记时间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一块匾额标记的是道光十七年(1837),说明当地王爷信仰已有200年左右。 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当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 豎燈篙是對天地神明及陰間孤魂鬼魅等「召告」此地舉行建醮祭祀活動,並表示歡迎來為當地廟宇主神慶賀保佑百姓人丁平安、安居樂業、息災祈福、家家和樂、牲畜與旺請上天諸神前來鑑醮共享功果,另普渡陰間孤魂野鬼,讓他們吃飽喝足不擾亂陽間百姓的平安。 明成祖永乐年間,派遣監察御史至各地巡視政情,稱「巡按御史」,簡稱巡按,職權似漢朝之刺史。 巡按雅稱為「代天巡狩」[5],巡按御史只是四品以下的欽差官員種類之一,並不是後世所稱的「欽差大臣」,即所謂「欽使」。
像是祭典開始前,各廟宇就會仿照官署衙門、行宮建置代天巡狩行臺、布置王府;祭典期間,王府行儀也依照規制祀王、升堂行事。 代天巡狩2025 在代天巡狩駕臨期間,較具規模的廟宇多會由禮生團體指導地方頭人進行王府行事,由內班(或稱內司、房科)主持與張羅王府日常祀王等行禮儀式,外班(班頭、衙役)則負責排衙、維持秩序,許多地區也會設有轅門官、旗牌官等代理中軍府掌管兵馬軍務、巡庄。 醮祭期間,地方百姓也不忘擇期以陣頭、開路儀仗護送王爺出巡遶境,祭典結束前,還會集結五湖四海豐盛料理宴王。 在帝國制度瓦解百年後,華人生活圈中仍透過反覆信仰習俗實踐傳統禮制。
十二千歲除了盧千歲,還包括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羅姓等十一位王爺。 千歲王爺身披米黃色龍袍,內著文袍身,頭戴文帝帽,紅面黑鬍鬚,是信眾求醫、保身體的神明。 鎮南宮總幹事彭員華說,十二千歲也稱為十二天王,據傳十二千歲原為道教老君弟子的部屬十二巨人,周武王興兵討伐商紂時,轉世成為十二異姓金蘭兄弟,投入伐商大軍中,卻在戰場壯烈成仁;周武王敕封十二人為「中天十二宮辰」,輪年值科奉玉旨查察人間善惡,除暴安良,稱之為「代天巡狩」。
在臺灣或閩南有許多主祀千歲的廟宇,而奉玉旨行事之處稱為「代天府」,千歲奉玉旨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共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俗說有三百六十進士化身的千歲,共一百三十二姓。 在這個沿革傳說中,指出邢府千歲與普化天尊輪班,代理凡間天壇(天公廟)玉皇大天尊的職位,指出邢府千歲代替玉皇上帝行事的職責 代天巡狩2025 代天巡狩2025 ,這地位非常崇高,並且有別於其他王爺信仰的,是真的「代天」,因此以天皇殿為封號加在邢府千歲頭銜上,是有特殊用意的。 臺灣的王爺信仰相當盛行,尤其是台灣王爺信仰發源的南臺灣。 「王爺千歲信仰」與臺灣北部的城隍信仰、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北城隍,又另一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
民間多稱為“國姓爺”(白話字:Kok sèng iâ;荷蘭語:Koxinga),或“鄭賜姓”、“鄭國姓”;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無須避諱便以“朱成功”稱之[註 2]。 朱成功起兵時,多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朱成功對荷蘭、西班牙交涉時,多數自稱「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對於他的部下則自稱「本藩」,發布命令,稱作「本藩令」。 1659年,鄭成功採納何斌的提議,準備攻取台灣以解決糧食問題,為此他斷絕与荷蘭商人的贸易往來。 1661年,鄭成功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出航,橫渡台灣海峽,先後在攻佔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以大員(今台南)为基地建立承天府[9]。 隔年鄭成功急病去世,進一步攻打呂宋的計畫也隨之終止。 送王時刻一到,道長進行祭船「三獻」科儀,並以鋤頭在船頭開水路通外海,鞭炮乍響,金紙引燃,王船瞬間被熊熊大火包圍。
18 世紀後半到 19 世紀,東南亞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盛行,當地華人社會轉向原鄉的王爺信仰與送船習俗尋求精神慰藉並驅瘟解厄。 以馬六甲地區為例,勇全殿、清華宮等廟宇就密集地在 19 世紀下半葉每隔 5至 8 年送王船。 二戰後衛生條件改善,相關儀式也停辦了一段時間,直到 2001 年才陸續復辦。 代天巡狩 東南亞代天巡狩信仰也從早期驅瘟逐疫的需求,轉變為在地華人共同的文化識別與認同,藉由廟宇間的共同參與、整合,祭典中的遶境遊行除了傳統安鎮除煞意義外,也宣示了華人社會的群體團結力量與勢力範圍。 迎請代天巡狩、送王船的習俗源自中國,17 代天巡狩 世紀開始陸續隨華人移民流動、神船漂流,傳播到臺灣、東南亞等地華人社會。 因為各地不同的在地需求、經濟型態與社會發展,衍生出了在地化的多樣祭典儀式與風貌。
八月,雙方於泉安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 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28],並承諾給予泉州府安置兵將。 永曆七年(1653年,清順治十年)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鬥,雙方都是以銃炮作為主戰武器。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由國民政府派遣來臺宣撫的國防部長白崇禧,途經台南時,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鄭成功行禮,並立一石坊於祠前表彰鄭成功的「忠肝義膽」[註 9],藉此宣揚忠於領袖、國家的精神。 1950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退來臺後不久,總統蔣中正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懸掛於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 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築改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以示正統。 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平賊五策”,内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翌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长江,攻克鎮江、瓜洲。 鄭軍勢如破竹,僅派四名虎衛將、四名哨兵就收復了江浦,二百清兵遁逃。
代天巡狩: 東港
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台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於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 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 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 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 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代天巡狩2025 自從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抗清后,鄭軍转战浙、閩、粵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