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會批評學校被動、政策欠透明度,無履行融合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原則。 發展治療是培育孩子整體的發展;包括認知能力,語言和溝通能力,社交情感和行為,體能發展及自理能力。 發展治療師評估孩子的整體發展情況,了解孩子的强項和弱點,定出有特別發展需要的領域,提供以孩子為導向的治療,發展潛能。 根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資深特殊幼兒工作員團隊撰寫的資料,孩子往往透過模仿來學習不同的技能及行為,例如︰揮手拜拜,拍手及飛吻等都是從模仿中學習的。
患有自閉症的學生需要清晰的步驟和指引來完成工作,亦難以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信息,所以在特殊教育的專業指引下,導師會按部就班給予清晰指引,並利用視覺提示,例如圖畫、流程圖和示範來闡釋提示,幫助他們更易掌握。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於本月7日公布結果,不少家長一早戰戰兢兢地等待心儀中學取錄的好消息。 Milk的兒子是一位高能力自閉症患者,被教育局評為全港性Band 自閉症資優2025 自閉症資優2025 1學生,現於青衣一間屋邨小學就讀,來年升讀中一。 由於兒子在小學時多次被同學欺凌,令Milk在自行分配學位中嚴選學校,兒子雖有機會入讀葵青區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她希望兒子在共融的環境下成長,最終放棄名校面試,選擇入讀排名稍遜的中學。 由於其特殊性,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美國學者注意到其特殊教育的必要性,而當時的美國特殊教育,要麼是天才教育,要麼是學習障礙教育,並沒有對雙重特殊學生的特殊教育。 而該類人群直到21世紀才被亞洲社會(如台灣)所認識重視。
自閉症資優: 教育干預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校內SEN生支援政策不涉及私隱或「秘密」,校方應向家長公開。 面對家中的殘障兒童,簡靜惠認為,在家人的心目中,柏毅是個非常正面、快樂的小孩,熱愛他所做的每件事,即使學習力較一般人緩慢,但是全力以赴的行事作風卻是在一般孩子身上難看到的。 他們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所以家長最重要的是給予平等學習的機會,雖然特殊孩童各方面學習能力較為緩慢,但是他們也許能像柏毅一樣成為「勤能補拙」的孩子,不要讓病痛剝奪殘障孩童健康快樂的學習機會。
自閉症程度分為 3 個嚴重組別,依照需要支援的程度區分。 自閉症資優 亦有學者於《科學》的研究指出,母親會將編碼基因突變傳到下一代,父親則將影響較為輕微的非編碼基因結構變異遺傳,並在混合來自母親的有問題變異中,才會導致下一代出現自閉症症狀。 多項研究指出,同卵雙生兒的共病率遠高於異卵雙生兒,約 10% 的自閉症患者也同時患有其他遺傳及基因突變疾病(如唐氏綜合症、結節性硬化症等),但由於當中涉及太多基因組合,研究受基因突變、腦部結構受損、在母體內成長時的環境影響,因此不可判定自閉症與遺傳有 100% 的關連。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自閉症的基因、神經和認知三方面的症狀表現有著共同的原因,但現在人們開始懷疑自閉症其實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失調,各關鍵症狀病因不一,且同時存在[23][24]。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孩子14個特徵 他們不擅社交≠無禮貌
自閉症,也稱為孤獨症(英語:autism),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互動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 家長一般會在自閉症孩童兩到三歲時注意到其狀況[5][6]。 其症狀會漸漸加重,不過有些有自閉症的孩童在自閉症惡化(英語:Regressive autism)之前,在一段時間內有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早期發展階段(見兒童發展階段),之後會出現一個或多個自閉症的特發特徵,比如語言倒退等。
- 心如媽媽表示,社會對自閉症兒童的理解有限,覺得他們反叛,甚至將智力與語言能力掛鈎,認為自閉症小朋友不正常。
- 有關藥物包括多巴胺拮抗劑(如 Haloperidol,Risperidone),不過藥物可能會引起副作用。
- 2004年,還被非常盛名的藝術公司BGH邀請開個展,而其作品還被收集珍藏,也有些大公司訂購他的畫作來佈置辦公室;為了幫助需要殘障的兒童,美國自閉症協會還將他的畫印出整套的卡片,目前銷售成績全美已超過一萬份。
- 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7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8]。
從幼稚園到小學,亞漢在學習方面也很出色,還能構想出很多科學實驗的新主意。 他時常談論科學知識,不論對方是否有興趣或場合是否合宜;每逢小組活動,他都會與組員們爭拗,還會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大發脾氣。 升上中學後,亞漢的學習表現開始下滑,尤其是中文及通識科。 當他不認同老師教授的方法,便會堅持己見,甚至口不擇言地指責老師。
自閉症資優: 天才雨人~簡靜惠 李永碩 李柏毅- 自閉症的天才畫家 (2009年05月20日)
自從 1998 年一份研究指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會令兒童患上自閉症後,即使這項研究已被撤回,但仍有反疫苗人士對此表示關注。 另一方面,根據「香港自閉症聯盟」於 2019 年估計的數字,香港約有 7.5 萬至 自閉症資優2025 11.3 萬人患有自閉症。 大家都說他是一名「大自然小博士」,不論是天文或是地理學的話題,他都能說個滔滔不絕。
他一直以葵青區一間名校為目標,所以Milk為兒子在自行分配學位選擇報讀該校。 在疫情下,該校先篩選一批學生進入面試輪選,而兒子3月中被通知參加面試。 長大一點後,他們很少會從他人獲得安慰,又或對父母發怒無大反應[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自閉症資優: 溝通障礙
這個晴天霹靂,讓原本是想「望子成龍」的喜悅,頓時墜入猶如地獄深淵,從小一帆風順的李永碩畢業於南加州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的李永碩成長過程可說是人人稱羨,首度承擔了外在的重大壓力,除了不能接受無情的事實,心中也難掩忿怒及沮喪的情緒。 有關藥物包括多巴胺拮抗劑(如 Haloperidol,Risperidone),不過藥物可能會引起副作用。 自閉症的徵狀通常在 3 歲前出現,徵狀會隨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
自閉症資優: 治療自閉症的方法
1989年,出生的李柏毅,活潑可愛,討人喜歡,可是直到18個月左右,父母才警覺到柏毅有不尋常的狀況,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沒有成長進步,還喪失原本有的簡單口語能力,柏毅開始畏生,不願接觸人群,常常哭叫喊鬧。 經專家診斷,是「自閉症」,而且極有可能沒有辦法溝通,一輩子失去平衡能力。 本評估及諮詢服務由資深職業治療師提供,目的是為一些懷疑有書寫困難的中學生,包括即將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之高中學生,提供專業評估及考試調適建議,以供學校、家長及考評局參考。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
阿君指,兒子情況複雜,去年多番嘗試聯絡班主任尋求家校合作,但卻往往等到家長日才能碰面:然而每當班主任主動致電,只會投訴兒子「無規矩」及建議他轉校。 阿君想知道兒子可獲校方甚麼支援,最終只能靠其他家長相告。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今日(9日)發表「融合教育教學合作之現況問卷調查報告」。 調查訪問了183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家長,發現大部分家長都無法了解子女在校接受支援的情況。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電影
遠在4歲時,父母還在奮鬥該怎麼對付自閉症時,他們發現只要畫畫,柏毅就自得其樂,更神奇的是,別人只會畫一張,柏毅對於同一個靈感,他可以一畫再畫,越畫越好,別的小孩是用嘴巴講話,柏毅似乎是用畫圖表達他的心聲,只要他接收的映象,就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 自閉症資優2025 自閉症資優2025 兩年被釘在療養院的日子過去,緊張敏感的Elling,最終要和現實社會搏鬥。 在福利制度的安排下,他和40歲還是處男的凱爾住在奧斯路的公寓。
自閉症資優: 發展人際關係困難
自閉症的發病很大程度上和遺傳因素有關,但還不清楚自閉症光譜的成因是個別罕見但影響巨大的基因突變還是幾種常見遺傳變異的罕見組合[25][26]。 通過對患者及其父母進行基因定序能發現很多自閉症的關聯基因[27]。 然而多個基因相互影響,環境和表觀遺傳學因素雖不改變DNA序列,但會影響到基因表達,這會使問題變得複雜[28]。 自閉症資優 聯會幹事賀卓軒指,調查結果加上阿君的個案可見,「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政策五大原則之一,但政策推出20年,校方至今卻仍然被動。 賀續稱,家長可謂最了解SEN生的重要持份者,卻經常無法參與校內支援方案,甚至連單純想向老師了解情況,也經常被無視、歧視。
自閉症資優: 相關作品
自閉症和遺傳(英語:Heritability of autism)及環境因素(英語:environmental factors)有關[2]。 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 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7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8]。 風險因子包括在懷孕時受到感染[註 1]或是接觸毒素[註 2][9]。 有些論點提出一些環境相關的原因(英語:Causes of autism),這也是自閉症的爭議(英語:Controversies in autis)的一部份。
自閉症資優: 早期強化行為干預
一項研究發現了71個泛自閉症障礙風險基因位點,這其中包括6個拷貝數變異(CNV)區域和65風險基因。 這些區域中,研究人員發現200多個拷貝數變異(CNV)風險基因位點和800個風險基因。 結果也表明突變在智力障礙與泛自閉症障礙之間的關係[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自閉症的遺傳學是複雜的,兩者之間的關聯分析一直沒有定論。 這可以牽涉一個以上的基因,不同的基因可能涉及不同的個人,而且所述基因可以彼此或與環境因子相互作用。 研究確定了幾個存在於自閉症患者的風險基因位點(risk loci)[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李永碩更是只要一有空,就帶著全家出遊,藉由旅行,讓柏毅在自然狀況下,吸取靈感,不強求,只是提供資源與機會;柏毅看過畢卡索及梵谷的畫後,結果其記下的街景,入物,田野風光,展現了極其相似原創的風格。 而每每他對有感觸的情景,就會過目不忘,拿起畫布揮灑自如,不僅栩栩如生,而且許多情景,猶如躍至第三度空間,立體熱鬧的不得了。 自閉兒,與天才小畫家其實只是一線之隔,他們倆緊記著專家的交待,學區還特別送李柏毅去加州州立大學上美術天才班學習,簡靜惠開始收集他所有的畫作,一一整理存檔,小心翼翼地保持讓他自由,不受任何美術教條的限制。
因此,早期發育的特定時間段受自閉症的影響較小,診斷也更難[7]。 雖然如此,多項研究支持及經科學證實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法(ABA)能有效治療自閉症兒童。 根據一般國際性醫學指引建議,治療手法必須針對兒童的個別需要進行訓練,如社交、語言、幼年時期的遊戲技巧、社會適應行為等。 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密集及持久的訓練對兒童更有幫助,亦須家長的參與。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有多普遍?男童比女童患者多 4 倍!
由於自閉症的表面症狀與其他發展障礙相似,每個患者在不同歲數及發展階段,表徵行為也有所不同,醫生需為患者作詳細評估,並排除其他可能性。 今年3歲的心如,1歲後仍然只會說BB話,評估後確認患有自閉症。 心如媽媽表示,社會對自閉症兒童的理解有限,覺得他們反叛,甚至將智力與語言能力掛鈎,認為自閉症小朋友不正常。
例如將步驟折細並透過清晰指示逐步教導兒童,再以獎勵方法及重複練習的方式,讓兒童掌握新技巧。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發展障礙,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情緒、行為及社交上的困難,通常於出生後幾年內確診。 事實上,家明一直於港島區某醫院接受言語障礙及社交障礙相關訓練,直至升讀小一,院方著家長將家明的評估報告轉交學校,讓家明以SEN的身分,在校內接受定期的相關訓練;不過家明整個小一只接受過非SEN生也可使用的言語訓練支援。
E.無法用智力發育障礙(智力缺失)或整體發育遲緩來當作更好的解釋。 智力發育障礙和自閉症類群障礙經常同時發生;為了同時診斷自閉症類群障礙和智力發育障礙,社會溝通評估水平應低於一般預估發育水平。 柏毅的案例是所有身心障礙者的典範,更是身心健全的年輕人應該學習的楷模。 如果所有身心障礙者都能如柏毅般優秀,不畏逆境、力爭上游,那是特殊教育成功的例證,也是社會與國家最大的福祉。 當時的李永碩與簡靜惠,因為住在UCLA醫學中心附近,主觀上認為,受過高等教育,一廂情願認為一定沒問題,但隨著每個月5千元的花費,不管是正統療法還是偏方都試過了,家長身心飽受折磨,正準備放棄時,尤其情況時好時壞,常常生病,幾乎走不下去了。
自閉症資優: 學校支援被動 家長靠打聽
簡靜惠在傳統觀念的折磨下,天天只能忍受外在怪責,暗地卻是柏毅只要一哭鬧,她也就跟著傷心地嚎啕大哭。 不過,天天以淚洗面,只會讓孩子病況惡化,做為母親可以選擇把孩子丟棄到教養所、可以無助怨天尤人,但簡靜惠決定選擇一條最艱難的仗來打,她誓言要讓柏毅快樂地成長,讓他站起來。 「自閉症,是一輩子的殘障,沒有葯可以醫治,一定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李永碩原本是長老教會,在痛苦絕望中,他們終於找到生命依靠的力量,用信仰面對一切。 李柏毅,17歲,現就讀Village Glen School,11年級的特殊班。 陽明交大雷射系統研究中心為實踐深耕計畫對高等教育期許之「善盡社會責任」宗旨,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優異之數理學科教育資源,提供本研習課程以紮根資優高中生進階基礎科學能力。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兒童有7大特徵!如何評估自閉傾向?
學障資優生,英文簡稱為2e,該類人群在1970年代才被世人所重視發掘。 但美國政府直至2004年才承認其特殊教育的需要性,但相關研究已經相對頗為豐富。 該類人群約占天才群體的2%-5%,而在障礙比例之中也是類似,而在眾多人群中則占0.06%-0.1%,即約萬分之六到千分之一的出現率。 透過分析行為出現的前因後果,來判斷改變行為的方法,可應用於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問題及建立新技能上,提昇孩子的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
同樣育有1名3歲男孩的鍾太表示,與其子燁康到快餐店用膳,曾有婆婆主動與他們攀談,但因燁康十問九不應而勃然大怒,覺得他沒禮貌,後來兒子嚇到大哭,還被指只懂哭鬧,是個啞巴。 她指,曾因女兒在超級市場發脾氣躺在地上,被一名長者用手機拍片,還指罵她不懂教女。 她慨歎有些缺陷不能在外表上看到,冀社會對自閉症小朋友多加包容。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關懷自閉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WAAD),自從1989年以來,每年都會在這天舉行,目的是提升公眾對自閉症的認識,並喚醒全世界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自閉症資優: 自閉症的成因,會遺傳嗎?
雙重特殊資優生是指具有不同類型的資優能力,但同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好像亞漢就是一名有自閉症的資優生,他們在一些學習領域上表現超卓,但在社交及溝通方面卻出現困難。 這些學生就像寶石,需要琢磨才會閃亮,如能夠因應他們的需要給予機會,他們都能展現潛能。 為協助家長了解及跟進兒童的發展需要,青蔥計劃設有個別專業評估及治療服務。 自閉症資優2025 本會的服務對象為幼兒至初中階段,已診斷或懷疑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專業同工會針對兒童在成長、社交、情緒、學習、語言、體能等各方面的發展,按需要作出評估及觀察,並提供適切的建議、治療及支援,以協助兒童及家長面對及解決困難。 有學者提出患者的學習模式與一般兒童不同,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吸收和處理基本資訊的能力,令他們難以發展語言、遊戲和社交技能,包括未能模仿同伴中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