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川大黃2兩,山梔子仁1兩,朴消2兩,連翹2兩,薄荷2兩(去枝根梗),甘草1兩,干葛2兩,赤芍藥1兩。 【用法用量】 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 醋大黃主要是指用米醋將大黃拌勻,用文火炒干放涼后入藥。 醋大黃能夠調節肝臟疾病,治療七情內傷,同時還能夠瀉熱逐瘀。 臨床上常常用醋大黃治療產后血運不暢、大便干燥、煩躁發熱等症狀,采用醋大黃還能夠治療肝郁化熱和月經不調。
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淨泡液後再撒藥粉。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乾、烘乾或切片曬乾。
大黃: 中藥資料庫
配地榆研末油調後外敷,治療燙火傷頗效。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裡急後重,瘀停經閉,症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古時候中醫處理燙傷時所用的方藥可能不盡相同,但是所有醫生都會要求患者絕對不要用涼水沖泡燙傷部位。 如果有吸入性嗆傷,無論口渴難忍到何種成都不可以喝水。 12、皮膚疾病對於燒傷、帶狀皰疹、濕疹、皮炎、創傷性感染、化膿性感染、銀屑病、暑癤、酒渣鼻、痱瘡等均可用大黃,黃連,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勻塗敷患處。 亦可視病情加減藥味,但大黃是必用之品。 大黃及其製劑或與他藥配伍,可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功能失調、淤阻型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大黃: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後方》:大黃湯
治疗10例,均达到止血效果。 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动.服用该药后可见恶心消失、胃部舒适、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并无迅速腹水蓄积后遗症出现。 大黃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薰後,斑點變爲紅色。
- 此即上病下治,“釜底抽薪”之法。
- 儘管經常在水果派、果醬裡面看到大黃作為配料,但它其實應該算作是蔬菜。
- 【備註】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 3 .陽水水腫 常與甘遂、牽牛子、莞花等逐水藥同用,共奏行水消腫之功,可用於陽水水腫,發熱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實熱證,如『丹溪心法』之舟車丸。
【炙品】生大黃 (又名生軍) :原藥揀淨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大黃為常用中藥,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扑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炎解毒。 現代醫學證明,本品具有導瀉、利膽、保肝、抗潰瘍、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大黃: 中藥:「大黃」的現代應用
對血小板減少症每日1次,手術後止血用每日2次。 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蕩後沉澱過濾。 經套用於500餘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干吞(於1天內吞完)。 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藥後可見噁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標準,並無迅速腹水蓄積後遺症出現。 大黃的品種較多,大體可分為北大黃和南大黃兩大類,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乾燥的根莖,主要有西寧大黃和銓水大黃;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乾燥的根莖,這兩大類均載入《藥典》。
大黃: 大黃的別名
本網站無法監視或控制由第三方提供之網路資源產生的結果。 在使用這些網路資源時,請確保您對第三方的熟悉度,並同意第三方的使用條款。 本網站建議您在使用這些網路資源前可以先諮詢專家建議。 大黃 本網站或其他協力廠商可能會提供連結到第三方網站或網路資源的連結。 僅為了增加使用者方便性,您可能會因此連結至其他業者經營的網站,但不表示本網站認可該網站的內容或與該網站有任何關係。
大黃: 大黃是什麼味道的?
不過縣老爺最後對郎中說:「你那五黃藥的「黃根」既然比其它四樣藥厲害,應該改個名兒,免得日後混淆再惹禍。 」郎中深深點頭,回家便把黃根改叫「大黃」,以便區別,後來這名字就漸漸地傳開了。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 大黃2025 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乾,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晒乾,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乾。
大黃: 大黃的性味歸經
不過縣老爺最後對郎中説:“你那五黃藥的“黃根”既然比其它四樣藥厲害,應該改個名兒,免得日後混淆再惹禍。 ”郎中深深點頭,回家便把黃根改叫“大黃”,以便區別,後來這名字就漸漸地傳開了。 【檢查】 土大黃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乾,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鑑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和栓內層大多已除去。 二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4.食用大黃(R. rhaponticum,一種耐寒的多年生植物,栽培食用其肥碩肉質葉柄)。
大黃: 3 藥用大黃(南大黃)
《金匱要略》云:「脈洪大者,膿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本方的用法中又說:「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後世醫家對此認識不一,現在一般認為腸癰初起,證屬濕熱血瘀之實證者,膿未成或膿成未潰,均可用之。 :大黃苦寒,功善瀉熱通便、攻積導滯;巴豆辛熱,功善峻下冷積;乾薑辛熱,功善溫中散寒。 大黃2025 大黃 三藥相配,巴豆得大黃,其瀉下之力變緩和而持久;大黃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溫中散寒之乾薑,以助散寒之力。 9、燒傷:大黃5斤,陳石灰7斤。
大黃: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大黃湯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星點:大黃根莖橫斷面上散在暗棕色的異形維管束,如星點狀紋理。
大黃: 大黃保護級別
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組成的複方,可用於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胃炎、腸梗阻、消化不良、潰瘍性結腸炎等。 5、急、慢性腎功能囊竭及尿毒症大黃有明顯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的複方,對多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好效果。 大黃,水煎,1~2小時口服1次,直到腹痛減輕,尿澱粉酶、白細胞總數恢復正常後減量。 大黃2025 嘔吐或腹痛嚴重者用大黃水煎劑灌腸。 2 .下痢膿血 飲食停滯,胃脘痞悶,下痢腹痛,膿血相兼者,可用本品與山楂、枳殼、神曲等同用,具有化滯止血作用。
大黃: 《聖濟總錄》卷一八四:大黃湯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機】本方主治少陽陽明合病,仍以少陽為主。 證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鬱鬱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 因此,在治法上,病在少陽,本當禁用下法,但與陽明腑實並見的情況下,就必須表裏兼顧,擬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法。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
大黃: 大黃牡丹皮湯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 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大黃 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黃: 《普濟方》卷一一九:大黃湯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和根莖。 大黃 大黃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l0cm。 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 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明顯,無星點。 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大黃: 《聖濟總錄》卷一七一:大黃湯
體外抑菌實驗表明,大黃生品、製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菌種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大黃 不同炮製品抑菌活性各有特點,酒炒與酒燉大黃保持了與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別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抑制作用較好。 大黃 爲臨牀應用熟大黃等製品治療腸傷寒、痢疾等細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選擇治療痢疾進行臨牀驗證比較,生、熟大黃兩組,大便常規轉陰與大便培養轉陰天數基本一致,但從副作用及機體一般情況恢復快慢來看,以熟大黃爲優。
【處方】 大黃(銼,炒)1兩,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知母(焙)3分,芍藥3分,梔子仁3分,枳實(去瓤,麩炒黃)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 【處方】 大黃1兩,梔子仁1兩,茯神(去木)1兩半,生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犀角(鎊)1兩半,旋覆花1兩半。 【功效與作用】 宣熱拔毒。 主癰疽,大便秘結,熱盛脈數者,熱毒蓄於內;脈實沉而數,膏粱食肉之輩,大腑秘者。 【處方】 大黃(銼,炒)半兩,升麻半兩,梔子仁半兩,朴消(別研)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耆(銼)半兩。 【處方】 大黃(銼碎,醋少許炒)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吳茱萸(浸洗,焙乾,炒)1分,雄黃(研)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