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有不同政治組織,反映社會不同階層的聲音;政黨參政,某程度上起下情上達、監察政府和培養政治人才之效,提升管治效能。 管治威信 現行香港政制下,特首非由全民普選產生,認受性低;立法會議席一半是功能組別選舉,部分議席低票甚至自動當選;另各黨利益不一,建制派和泛民主派不時出現意氣之爭。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惟官員貪腐問題卻愈來愈嚴重。 有意見認為,造成這個問題是由於內地的司法制度的發展遠追不上經濟發展,以及監察制度不完善所致。 官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裁判不公、處理不當,以至貪污及以權謀私,導致民怨沸騰,加劇社會矛盾,打擊政府的管治威信。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楊岳橋對BBC分析表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主要負責處理選舉,政制改革、人權保障、內地事務等事宜,曾國衛過去工作與政制無關,出現「武官」代替「文官」的情況,反映其任命背後,中央的信任和忠誠度,比能力和履歷更為重要。
- A:特首不可有政黨背景,令特首較難取得政治團隊支持,組成管治理念接近的團隊。
- 由此可見,架構重組只屬於改革的體器,實績如何仍看主事官員後續表現。
- 聶德權是政府公務員體系出身,被視為林鄭月娥的愛將,外界一直猜測他事業有望再上一層樓,出任政務司司長。
- 傳媒估計,由於這次黨魁選舉時間只有短短一星期,因此很可能不會像約翰遜辭職那次般舉行長達一個月的全國黨員投票,而是由保守黨議員選出一位新黨魁,再交由黨員象徵式快速表決通過。
- 香港行政長官特首林鄭月娥稱,感謝離任官員的貢獻,形容今次換班是「向前看」,主要考慮是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境。
根據香港民研4月初的民調顯示,各司局長中民望最低的,依次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他們全部都沒有被撤換,反映今次人事調動的考量並非以民望為主,預期整體不會對港府民望有顯著影響。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表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表明要完善人事任命制度,北京近期放两个不熟悉香港的人主导中联办和港澳办,他们更加直接听从中共最高层的指示,北京不再以过往透过特首间接管理香港,而是“垂直管理”,今次任命是显示北京要“牢牢掌握人事管理权”。 曾国卫担任入境处处长期间,曾拒绝多名记者、学者、社运人士和政治人物入境香港,包括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编辑马凯、英国保守党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兼香港监察创办人罗哲斯、台湾闪灵乐队主音林昶佐、八九民运领袖封松德和周锋锁等。
管治威信: 示威游行 ()—
例如曾蔭權政府2007年將民航處、海事處由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撥歸運輸及房屋局,務求「更整合地加強香港作為亞洲首選國際運輸及物流樞紐和航運中心的地位」,豈料從2008年到2020年間航空運輸與物流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分別由1.7%與4.5%倒退至1.5%與3.2%。 梁振英政府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也是有打算「加速香港的創新、科技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本港創科產業從2015年到2020年間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僅由0.7%微升至1.0%。 由此可見,架構重組只屬於改革的體器,實績如何仍看主事官員後續表現。 李家超表示各個決策局改組有助「更加專注和細緻地就相關問題作出處理」、「產生協同效應」和「更加聚焦地處理相關政策工作」,並指增設三個副司長可以分擔司長的繁重工作、強化港府整體的治理和統籌能力。 他又解釋自己認為副司長的人選應該「有統籌能力、有指揮能力」,同時需要有充足個人經驗、知識以及跟其想法一致的施政理念。 不過,歷史經驗亦早已證明,如果要革新治理,並非改組一下架構便能做到。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表示,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表明要完善人事任命制度,北京近期放兩個不熟悉香港的人主導中聯辦和港澳辦,他們更加直接聽從中共最高層的指示,北京不再以過往透過特首間接管理香港,而是「垂直管理」,今次任命是顯示北京要「牢牢掌握人事管理權」。 據香港媒體及觀察人士的分析,上任幾個月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出任山西省委書記時,以整頓官場和平亂為最大政績,近日,中聯辦和港澳辦高調和態度強硬發言評論香港事務,港府官員調動也是在此一脈絡下進行。 与此同时,这种情况却又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掏空”公务员队伍人才的后果,让高层公务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况且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出身的公务员也不一定适合做政治领导工作,特别是当前香港迫切需要的领导人才是那些气度恢弘、目光宏大、知识渊博和胆识过人的政治领袖。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丘梓勤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认为,这个职位过往一般政治色彩较小,但如今财经系统会更为政治化。 他说,整体而言从新任局长背景和职位调动来看,反映日后中央对港路线会更加强硬,而政府未必能够重拾管治威信。 曾国卫周三在记者会上表示,新任命对他是全部挑战,但他过去多年在政府的行政管理经验,加上过去与不同内地部委合作及相处,可以胜任工作,未来会确保选举公开、公平、诚实进行,加强推广宪法和《基本法》,以及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工作。
管治威信: 政府架構重組只是外框
重塑香港管治團隊的「管治性權威」還應在尊重民意、彌合民意裂痕的基礎上,重塑健康的政治傳播環境。 管治威信2025 管治威信2025 香港管治團隊的管治性權威為何一直被港人質疑,與香港的政治傳播環境息息相關。 從整個香港政治傳播生態上來看,回歸後的香港政治傳播生態和框架在較長時間軸中是被本土化中的「極端勢力」與國際化中的「分離勢力」兩股力量交替掌控,兩股力量在政治議題傳播過程中控制着傳媒口徑、傳播內容與框架設定,創造着香港民眾了解政治事件的「擬態環境」。 香港回歸祖國近25年,仍有不少港人,對國家《憲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關係及《憲法》對香港的重要性認知不深,部分港人對「一國兩制」、「國民身份」等基本常識仍存在錯誤和片面的認知。
- 批評者指摘拉布癱瘓議會運作、浪費公帑和影響民生;支持者則指拉布是不公政制下,議會少數派阻止「惡法」的僅餘手段。
- (一)行政長官辦公室網頁載列行政長官獲贈公務禮物名冊,但並不包括款待。
- 他認為,北京失去對「一國兩制」的耐性,未來會繼續以強硬作風治港,傳媒界、教育界也會進一步收緊,而香港反抗聲音亦會繼續加大應對,可能會出現「大家不會想見的方法」。
- 另一方面,李家超在行政長官選舉期間屢次聲言自己施政會「以結果為目標」,還於政綱裏提出上任百日內將為指定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
- 新選制下的香港特首選舉即將到來,如何重塑香港管治團隊威信,使政府與社會積極有效互動、獲取民意對政府施政的最大認同是疫情肆虐下「愛國者治港」的時代大考。
- 此前五屆特區政府在決策局組織方面,便因應不同的環境先後出現過六種設計,但觀乎往屆政府在架構重組後的管治表現,似乎都沒有達致當初聲稱的目標。
- 行政立法關係陷僵局,部分泛民議員發起拉布、製造「流會」抗議,被質疑是罔顧民意、有損公眾利益的議案。
兩年多的抗疫路上,本港已花費數千億財政儲備,以補助及救援各行各業,雖然推出的各項措施包括消費券等,對本地經濟有一定幫助,但對於外向型經濟如本港,若對外仍採取封鎖措施,本港經濟將會逐漸「陰乾」,輸掉多年來賴以成功的基石以及財政儲備。 經過個多星期前每日新增逾萬宗個案後,本港新冠疫情最近一星期已逐漸降溫,每日新增個案回落至5,000多宗水平,官方與專家顧問亦漸認為疫情回穩,有空間放寬現時社交距離措施。 他认为,北京失去对“一国两制”的耐性,未来会继续以强硬作风治港,传媒界、教育界也会进一步收紧,而香港反抗声音亦会继续加大应对,可能会出现“大家不会想见的方法”。
管治威信: 分析評論
反觀近來特區政府卻是另一回事,社會上大多數人估計皆非誠心信服其管治,因為多任特首以及司局級官員,從來都是「講一套、做一套」,沒能夠像中央政府那樣「說到做到」。 管治威信 再上一任的梁振英聲稱自己競選政綱承諾基本全部落實,但實際上取消強積金「對沖」、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等事紛紛流產或無法如期完成。 還有當時從發展局局長升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說過需要處理「丁屋」問題,最後在她的行政長官任內卻失敗告終。 然而,此次的疫情防控屬於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上,香港管治團隊不僅仍在潛意識中遵循着「自由管治」的路徑,按部就班地遵循「程序規範」,在處理疫情這類緊急的公共衛生事件上表現極度乏力。
管治威信: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开审 国安法生效后最大规模检控备受争议
最重要的是,一位從未經過政治,甚至選舉歷練的人,縱是才高八斗,在如何贏取民意、建立管治威信方面始終需要時間磨練,但可惜社會是殘酷的,是缺乏耐性的,對政府的衡量是先入為主的,到特首能掌握政治技巧漸入佳境時,可能為時已晚,或根本大勢已去。 「一國兩制」下,香港公務員是不僅是特區政府公務人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公務員」,要從深層次的制度層面去改變歷年來香港公務員國家觀念及國民意識的淡薄,及對《憲法》及《基本法》憲制秩序漠視。 香港公務員要重新思考「雙重身份」,並且從內心真正認同並在政策實施中得以貫徹。 在此次疫情防控上,正是因為香港管治團隊大局意識不清晰、政治站位不明確,在為民服務的「大政治」問題上喪失「靈魂」,從而搖擺不定、顧此失彼,才導致防疫工作漏洞百出,疫情反覆得不到控制。
管治威信: 香港示威之年中的激烈情感和背后故事
這些事件不僅讓香港民眾,也使得中央對香港管治團隊開始失去信任感,對其管治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管治團隊遵循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管治理念和管治文化,創造了香港的經濟發展與騰飛。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這種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 被譽為「自由市場的典範」,這種管治理念深入滲透香港社會,具有廣泛民意認同和深厚的社會基礎。 回歸後的歷任行政長官已經開始意識到,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往,政府應更加積極有為,並試圖對這一管治理念做出新的闡釋和調整。 但時至今日,香港社會一方面認為政府應該多擔責任,另一方面則對政府積極干預的形式、範圍、程度,持小心謹慎態度。 這種偏向自由的管治理念和管治文化與行政主導積極、進取、高效、迅速的要求不相適應。
管治威信: 香港“反送中”示威以来首次高官大洗牌传递的三种信号
中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主要應付修例工作的官員沒有被調走,是中央不希望給予外界覺得修例是錯誤,或是示威者示弱。 管治威信2025 香港政界及媒體分析認為,今次被調走的人主要是被視為不夠強硬,在反修例風波中,並非最能替政府「打仗」的人,同時可能是部分人要為建制派在去年區議會選舉大敗而負責。 在第一届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大概两三年后,我便提出了要改变主要官员岗位乃是公务员职位、而主要官员均为公务员(无论是合约公务员或职业公务员)的安排。 触发我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是因为在2000年中,公营房屋的建造过程发生事故,引起极大民愤,公众强烈要求政府问责,但由於主事官员乃享有职位保障的高级公务员,所以无法通过辞退他来让政府得以向公众问责和纾解民愤。 管治威信2025 即便其后有房屋委员会主席宣告“引咎辞职”,希望产生“间接”问责的效果,但效果始终未如理想,民愤仍然挥之不去。
管治威信: 香港示威之年中的激烈情感和背後故事
在虎年春節期間,香港政府已經多次呼籲減少聚會、保持社交距離,然而眾多香港市民仍然參加各種派對和跨家庭聚會,加速了疫情迅速擴散。 如果民眾對管治信息抵制、甚至詆毀的話,不僅管治團隊的管治效率將大大降低、而且還會影響到政治社會環境的平穩有序。 《論語》載孔子答子貢問政曰:「民無信不立」,老子《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下屆以及往後的治港者必須緊記,透過實績來重建人民信任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切莫輕易作出無法兌現到的承諾。 管治威信 無論是在什麼地方或制度下,管治者的每一個政策、每一個任命以至其每一句說話,都應當蘊含這種建立信任的認識。 畢竟民眾與社會對於政府的信任,不能單靠着少量虛空的掌聲承托,而是需要由一點一點實實在在的細節工作支撑起來。
管治威信: 示威 n—
長期以來,這種社會心態以及香港管治團隊的管治慣性直接影響到政府貫徹行政主導的意志力和方向感,也讓香港的管治團隊形成了對以往管制文化的路徑依賴。 李家超表示自己組班原則乃是用人唯才、不問背景,並且希望招攬有能力、經驗和服務市民熱誠的人才加入管治團體,務求「會做事、做成事」,故此選擇什麼人進入管治團隊,不但關乎來屆政府的政策方向,亦直接關係到他是否言而有信,贏得廣大市民的信任。 管治威信 如果來屆政府司、局長不是有政策理念、能夠拿出成績的人才,那麼不但他們無法取信於社會,亦等同令李家超違背上任前所作出的承諾。
管治威信: 影響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周三在记者会上表示,官员调动与两办言论及新闻稿事件无关,不过,部分政界人士质疑,聂德权被调去重要性较低的的公务员事务局,是变相被警诫。 香港政界及媒体分析认为,今次被调走的人主要是被视为不够强硬,在反修例风波中,并非最能替政府“打仗”的人,同时可能是部分人要为建制派在去年区议会选举大败而负责。 “问责官员”是香港政府里一类较高级别的官员群体,与公务员有所区别。 香港从2002年开始推行主要官员问责制改革,将所有司长和局长职级由公务员职位改为以合约方式聘任,并须为过失负责任。 此次被撤换的职位一共有5个,其中只有原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获得平调,这5人的任期均未届满。
管治威信: 中國多省「防疫賬本」凸顯地方財政收支矛盾 廣東花了711億元
行政長官已成立了「防止及處理潛在利益衝突獨立檢討委員會」,檢討現行適用於行政長官、行政會議非官方成員及政治委任官員,防止利益衝突的規管框架和程序。 管治威信 《基本法》和《廉政公署條例》亦確保了廉政專員及廉政公署的獨立性。 此外,所有廉政公署案件的調查結果均須向獨立的「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匯報,接受其監察。 管治威信 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知名的非官方人士,確保所有貪污投訴獲得妥善處理。 就近日有關行政長官接受朋友款待的多則傳媒報道及因此而引起的討論,行政長官曾蔭權已經在二月二十六日(星期日)透過親身出席電台節目及由行政長官辦公室代發新聞稿,向市民解釋。 本着對公眾負責的精神,以及保持施政高透明度,行政長官同意在三月一日(星期四)下午出席立法會特別答問會,以便他親身就有關事宜接受議員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