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新聞】輪椅人士勇敢,3歲因高燒患小兒麻痺症,自始自卑、怕醜、無自信,父親常鼓勵他勇敢面對,到他18歲取身份証時,他改了「勇敢」為自己的名字,笑看人生。 音樂導師Renee直言,唱歌是一個很強烈的情緒表達,你不會無端高歌,所以她領導合唱團時,首務是要令團友放鬆心情,尤其是長期處於繃緊狀態的視障人士,以她們明白的語言,告訴大家,唱歌是甚麼一會事。 如活動進行期間,天文台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三號強風信號,活動將繼續進行。 依從規矩;在有賞有罰的規則下,從而學習到自身與社會制度之間的協調。 有些人喜歡跟從遊戲規則,有些人則喜歡挑戰權威,不論觀點如何,年輕就是不要留白!
- 坊間不少合唱比賽,以競逐獎項為目標,學校合唱團在評判席前演唱後曲終人散,等候比賽結果,沒有太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 再者,導演可向觀眾交代擺拍背景,讓觀眾判斷「有幾真」,例如他記得《檔案透視》曾安排兩個球衣愛好者「相遇」,拍下二人的交流;《不瘦降之謎》導演刻意進食快餐,但有真實的身體反應和數據驗證,「可以覺得它的設定和反應誇張,但不是假」。
- 過去四年,合唱節為學生及老師提供演出和交流平台,累計參加總人數超過 250 隊合唱團及 10,000 學生。
- 聯繫出場眾多人物,設定也是熟悉:警察必定有個同樣當差的老叔父高層睇着,因為他父親本身就是個執勤時犧牲的警探。
- 劉灝顯於 2011 年創立非牟利慈善團體香港合唱新力量,並出任其指揮。
- 是次音樂營為《瞬.樂團–結構與即興第二回》節目之一,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 在香港長大的我,在中學時期有幸到海外參加大型合唱節,第一次感受到世界上許多人單純因為熱愛音樂而唱歌,他們即使離開校園後仍然繼續歌唱。
當雙方認知不一,他要替受訪者去「秤」,例如他曾拍攝內地地下教會,教徒以「殉道」心態受訪、願意公開身分,「 但他真的會死,就算他肯,我都會遮樣,因為他身處的環境會牽涉人命」。 有的訪問在當下看來沒問題,例如他拍過邀請中學生發表世界觀的影片,「作為一代年輕人的紀錄,之後回看都會覺得有意思」。 誠然他當時無法預視以後的政治環境,「唯有以我當時最好的判斷,確定這真是他自己的想法,以及沒有明顯風險」。 交通:免費「西九文化區循環專線」 每天上午9時至晚上7時30分、每20分鐘一班;循環來回港鐵柯士甸站D出口及高速鐵路香港西九龍站J出口(近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西面入口(西隧收費廣場巴士站)。
劉灝顯: 校際合唱節疫下改網上舉行 中小學生聯校合唱盡顯功架
今次《給》公映,題材貼近生活,再加上大眾或投射了對新聞或言論環境的不滿,他覺得當中夾雜更多主觀情緒。 從時間去看,岑蘊華說新聞可由單一時間點回溯,例如請大學生展示舊照、憶述中學生涯;《給》則需用長時間跟蹤人物,呈現每一階段的真實反應,人物要犧牲更多私隱。 劉灝顯2025 岑說:「(後者)是否真的不能剪? 我覺得不是,這帶出導演自主的討論。通常跟拍素人長時間後,人情上令他舒服是專業一部分,要考慮對他的後果。」但如果令全片走樣,他寧願整部放棄。
是次音樂營為《瞬.樂團–結構與即興第二回》節目之一,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有線新聞】今年35歲的啟業,因為幼年一次意外導致腦部受損,手術後右邊身體殘障,且有說話不清的情況。 成年後的他,以自學畫技獲得他人賞識,筆下風景畫往往讓其有不少工作接洽。 他更希望藉畫畫讓一直擔憂自己的媽媽和導師,可以放心,證明自己「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
劉灝顯: 休班警涉盜用遺失八達通卡被控五罪 警方稱絕不姑息
比賽共有四十多個國家的作曲家參與,蔡筱蕊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作曲家。 新聞雜誌式節目,包括詳盡新聞、財經消息、時事特寫、專題探討、體壇快訊、報章和社評摘要。 電影學生常憧憬拍商業電影,但很多院校仍將紀錄片創作列為必修科。 這是因紀錄片能使學生謙卑,透過接觸其他群體,明白不能簡單定義身分和批評他人。 「學生覺得最難是面對陌生或比自己專業的人」,從而學會承認盲點、自己與別人不同。 「紀錄片有個好處,一拍就知,世界唔係圍住你轉。」對《給》的團隊來說,或許是遲來的一課。
- 運輸署昨日公布,為協助的士業界辦理「易通行」車輛貼和司機卡等服務,將於下星期一起,在上環林士街及荃灣政府多層停車場增設專屬服務站處理申請,服務時間為「朝十晚九」。
- 音樂劇的其中一首歌曲《王者之風》獲得2021年 FMC電競類原創音樂亞軍。
- 《麥》曾於2018年香港的獨立影展作小型放映,依然惹起爭議。
- 擔任主禮嘉賓的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表示,欣賞今屆活動有別於傳統較競爭性的音樂比賽,大師班著重教育和藝術推廣,通過評審的專業指導等,學生定能獲益良多。
被攝者既有話語權,導演在開拍前應跟被攝者說明發行計劃及目標觀眾,也要有作品未必面世的心理準備。 應亮舉記錄八九學運的《天安門》(1995)為例,當中柴玲的形象較負面,放映後柴玲控告紀錄片製片人卡瑪損害名譽和商標侵權。 一旦被攝者反對,無論多難得的片段都應割捨,他視這是發揮創意的時候,若有足夠智慧和準備,或有其他方法轉化新內容,「紀錄片難在要解決很多電影以外的問題」。 不過這裏卻牽扯到金錢,由導演僱用他們拍廣告,亦沒向觀眾道明,「某程度改變了事實,到底她和男友在這場景下的表現有幾真?能否準確反映其戀愛觀?」至於旁白,他認為當中的情感或語氣會降低真實性,應盡量陳述事實,若影像能交代清楚便盡量不加,以免觀眾同時接收多重詮釋。 再者,導演可向觀眾交代擺拍背景,讓觀眾判斷「有幾真」,例如他記得《檔案透視》曾安排兩個球衣愛好者「相遇」,拍下二人的交流;《不瘦降之謎》導演刻意進食快餐,但有真實的身體反應和數據驗證,「可以覺得它的設定和反應誇張,但不是假」。
劉灝顯: 孫東覆葉劉:冇付錢Google置頂 政府認真考慮不買廣告
承裕在香港大學取得藥劑學學士及碩士,現時是香港的註冊藥劑師。 過去十年,先後為三套「香兒」大型音樂劇製作音樂劇《石孩子之香港一日遊》、《豆芽國》及《歌王之王》擔任主要角色演出外,亦多次帶領「香兒」參與演出。 其合唱作品「別了校園」亦入選了「香兒」50 周年兒童合唱作品創作選。 以往的合唱節在荃灣大會堂舉行,今年因疫情嚴重改為網上舉行。 非牟利團體「香港合唱新力量」在2018年起籌辦「香港校際合唱節」平台,舉辦「另類」校際合唱比賽,競逐獎項之餘,評審會即場指導,參賽隊伍可以根據意見重唱。 劉灝顯2025 應亮現於大學執教,說香港學生對紀錄片的認知多局限在新聞紀錄片,近年雖多了本地年輕導演的紀錄片作品,但難以公映,《給》本應是讓大家認識創作紀錄片(creative documentary)的機會,「類型好清楚,讓人明白可以用旁白、自己眼光去講」。
劉灝顯: 新聞特寫
張貝芝和劉灝顯 劉灝顯2025 將以多首經典金曲,帶領觀眾漫步在記憶的小路上。 正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現代風格保留紫禁城的藝術和文化一樣,這兩位伯克利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將為這些經典作品增添現代風味。 當他們以最受歡迎的作品帶領觀眾回憶過去時,會在音樂中融入爵士、流行和 R&B等元素。
劉灝顯: 校際合唱節疫下改網上舉行 中小學生破格合唱盡顯明日之星
他現為拔萃男書院音樂總監,亦於非牟利團體香港青唱擔任指揮及於香港聲蜚合唱節擔任合唱指導。 劉灝顯2025 他獲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頒發伯克利成就獎學金完成音樂學位,並以最高榮譽畢業。 香港校際合唱團於 2021 年設立,為香港校際合唱節延伸計劃下的一個全新項目,也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型合唱音樂教育平台。
劉灝顯: 香港故宮SHOWTIME!— 香港校際合唱團—《聖誕合唱盛薈》
後來,有學校老師反建議他自己主理一個合唱團比賽,改善現有合唱比賽的問題,令Kelvin思考希望舉辦一個去比賽化的合唱節,將其心目中對合唱比賽的願景一步一步實現。 2018年,他舉行了第一屆校際合唱節,當時有近20間學校報名參加,Kelvin作為藝術總監,在設計音樂節上費盡心思。 首先,合唱節會由各間學校的合唱團輪流演出,表演完畢後會由評判上台即場講評及建議,例如教導他們在該小段演出時應如何調整呼吸,然後邀請台上台下的一起去練習,最後會讓演出的合唱團再唱多一個選段,令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
劉灝顯: 計劃行程
及後,HKVC用籌集的資金,於3所小學舉辦「發展兒童音樂才能計劃」,免費教導小學生唱歌,盼望能讓他們知道:團員今天用自己的時間、才能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當他們長大後,都能正面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劉氏以最高榮譽畢業於美國波士頓栢克理音樂學院,憑著他的藝術背景,劉氏多次被邀請擔任大型音樂節的司儀,並主持開幕禮、酒會、音樂會及頒獎典禮等多個活動,當中包括:世界童聲合唱節、冬季管樂節、2015 世界青少年合唱節等。 劉灝顯認為,往往學校合唱團參加一次比賽後便完結,而且只為唱給評判聆聽,很少機會面對觀眾,而音樂會正正能真正讓學生分享音樂。 他認為,合唱音樂讓一群學生團結及自信地表演,助學生「在音樂中找到他們自己」,應多加推廣。
劉灝顯: 香港故宮SHOWTIME!七月節目—開幕慶典:連繫香港故宮──張貝芝和劉灝顯—《爵士紫禁城》
「(跟拍過程中)受訪者反口說不拍、要求連之前拍的都不能出街,經常都有,這很易理解。」他曾說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受訪,分享自身生活,但跟拍一天後,受訪者因情緒困擾放棄,他只能諒解。 想避免這種局面,他說唯有在事前以專業和溝通建立信任,「盡量了解他的世界,但不一定認同」。 另一方面,節目將邀請不同學校參與,就討論的議題製作短片,作為激發討論的起點和擴闊討論平台;每集亦會邀請相關的嘉賓分享經驗,讓節目內容有更深刻的層次。 本節目亦會注入年青人所熟悉的元素,包括潮語、漫畫及游戲等,務求節目充滿活力及朝氣。 此工作坊將教導參加者將使用網上軟件Soundtrap,在家錄製爵士經典〈Fly Me to the 劉灝顯 Moon〉。 由屢獲殊榮的歌手及音樂教育工作者劉灝顯(Kelvin)擔任導師,孩子和家長將一起學習〈Fly Me to the Moon〉,並進一步了解爵士樂的概念如強拍、搖擺及延後樂句等。
劉灝顯: 邀請海外專家來港交流
他現為拔萃女小學音樂總監,並為三個學校合唱團擔任指揮。 在他帶領下,拔萃女小學合唱團於 2019 亞太合唱高峰會開幕音樂會演出,獲得世界各地合唱專家的高度評價。 開幕典禮原定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舉行,但因應疫情影響,典禮改為網上進行,超過250名本地及海外音樂教育家,以及中小學生、老師及家長參與,吸引逾1,000人次觀看。 今屆合唱節亦開展名為「HKICF Plus」的延伸活動,為學校音樂老師配對專業合唱及聲樂專家,提供長期支援的「學校合唱團培育計劃」及「香港校際合唱團」,由100多名來自35間中小學生組成聯唱合唱團,以示音樂裏互相學習丶互相尊重的文化,培育新一代音樂領䄂。 劉灝顯由 2018 年開始擔任香港校際合唱節藝術總監。 合唱節今年踏入第六屆,我很欣喜見到活動交流及質素已可媲美國際合唱節。
劉灝顯: 新聞天地
開辦活動3個月以來,他們已拯救近半百部家電,更有抽空替不同的非牟利團體、獨居長者做家居維修,盼能以己所長,幫助有需要的人。 習舞多年的聾人舞者,黃耀邦(Jason)以身證明這個可能性,更成立了香港首個聾人舞蹈團。 他希望舞團內的聾人,都可以透過手語翻譯,更易理解跳舞的技巧和樂趣。 近月,Jason的舞團便以「手語舞蹈」作表演,希望讓更多觀眾可以了解聾人,或是社會「共融」的可能性。
劉灝顯: 紀錄片是必修科
演出同時包括互動元素,表演者將帶領全場觀眾一起唱歌,並讓觀眾決定音樂演繹的方向。 德和慈善基金於2018年成立「香港共融樂團」,並於2019及2021年舉辦兩場大型慈善音樂會。 樂團不僅以音樂會友,更希望為本地傷健及各界人士開拓音樂和藝術創作的嶄新平台。 短短數年間,人們在頻繁的改變中生活,在困境中追求一個更平等、共融的社會,變得尤為重要。 樂團致力為以上人士提供表演、展覽和接受培訓的機會,讓參加者跨越年齡、性別、種族等界限,發揮所長。
這套瓷杯上是十二花神像,各代表一個月份,並配以詠花詩句,是花朝節舉行祭禮時所用的酒杯。 皇帝和皇后在新年時除了在飲食、穿戴上有特別之處,也會有豐富而多元的活動。 很多皇帝既信佛教,也信道教,還會參加薩滿儀式,在生活上會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
劉灝顯: 香港律師會首天北京行程與三間著名大學法學院交流
Y世代的校園中,吸毒、欺凌、援交等問題相繼出現,尤以校園毒禍問題備受關注;常見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令年青人選擇逃避,並接受了身邊毒品的誘惑。 為了遏止青少年吸毒問題,衍生了校園驗毒試行計劃,Y世代的年青人對此又有何意見? 政府日前宣布,在青沙管制區實施的「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將延至5月7日實施。 運輸署昨日公布,為協助的士業界辦理「易通行」車輛貼和司機卡等服務,將於下星期一起,在上環林士街及荃灣政府多層停車場增設專屬服務站處理申請,服務時間為「朝十晚九」。 隨著本港踏入復常,政府公布,下月1日起,公立醫院及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的核酸檢測要求,將會以快速抗原測試取代;同日起會保留21個使用量較高的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提供自費核酸檢測服務,其餘64個就會停止運作。
大象在佛教中有祥瑞之意,象背上馱着寶瓶,寓意太平有象。 這對象被安放在紫禁城內的道教場所欽安殿中,寓意為天下太平而祈福。 9月20日至明年1月15日的壓軸展覽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四川省文物局團隊合作,呈現以三星堆為代表、距今三千多年前四川境內青銅時代的考古新發現。 這是內地境外地區首個展出於2020至2021年期間最新出土文物展覽,結合1986年的部分重要挖掘成果。
劉灝顯: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劉灝顯曾擔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潮潮Y世代》及《讓夢飛起來》主持人。 憑著他的藝術背景,劉氏多次被邀請擔任大型音樂節及文化活動的司儀,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位「縱橫連結 — 香港故宮」開幕禮丶聖誕頌歌節丶世界童聲合唱節、冬季管樂節、2015 世界青少年合唱節丶新城市廣場 Music In Town。 香港合唱新力量成立於2011年,為政府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 合唱團自成立以來為年輕人建立推廣合唱音樂和創造夢想的平台,並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推動音樂普及,回饋社會。 早年於美國讀音樂的Kelvin,回到香港後曾與7間學校的合唱團班合作,有一間學校卻令他萌生舉辦一個可以打破傳統的校際合唱節。
香港故宮SHOWTIME!— 香港校際合唱團—《聖誕合唱盛薈》
Kelvin曾任教一間小學,當時朋友曾屢勸他不要接手,認為這間學校不願投放資源在音樂身上,更指「接咗會做衰你個名」,但Kelvin毅然接下挑戰。 在此,我衷心感謝報名參加香港校際合唱節2023的每一位學生、老師和指揮,以行動支持我們的工作,讓我們在深耕細作的服務中獲得鼓舞。 劉灝顯2025 六年間,合唱節在團隊的默默耕耘下茁壯成長,逐步實現夢想。
劉灝顯: 團體辦「校際合唱團」 助缺資源學生音樂上走更遠
在工作坊最尾環節,全班更會錄製歌曲,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爵士樂。 今年暑假提早到來,《瞬.樂團–結構與即興第二回》為小朋友、大朋友帶來好玩有趣的網上音樂活動! 「網上親子音樂營:爵士樂送到家」提供一系列的音樂工作坊,讓家長及孩子在無法外出遊玩的時候,安在家中享受富教育意義的音樂體驗。 【有線新聞】「想透過維修來幫其他人減廢」,現年64歲的阿輝,退休後開始參加義工團體「復修辦館」。 他指一般低廉價格的小家電,未有附上保養服務,維修成本比買一個全新的更昂貴,人們大多不願意拿去維修,傾向直接扔掉。 他和團體負責人Jacky(陳俊裕)都希望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棄置,於是定期收取和維修這類小型家電。
劉灝顯: 潮潮Y世代(第二集) – 世界盃點止睇波咁簡單?
去到2021年,警察受政法掃黑「欽差大人」之命,要查的,正好就是當年識於微時的曾經老友。 聯繫出場眾多人物,設定也是熟悉:警察必定有個同樣當差的老叔父高層睇着,因為他父親本身就是個執勤時犧牲的警探。 只有現在他那類似黃秋生的刑偵師父,和林家棟式的最佳拍檔一直撐他,讓他繼續可「任性」地堅持追尋正義。 後來這「林家棟」還要和魔鬼交易,到升作刑偵主管後接受黑勢力的引誘,自我選擇作臥底試圖拉出最後的大波士。
劉灝顯: 音樂劇《歌王之王》
而香港校際合唱團亦於典禮上,為兩首委約曲目《未得住未曾住》及《一起再唱》作世界首演。 劉灝顯2025 【明報專訊】香港正捲入紀錄片的千重浪中,《給十九歲的我》的討論上周由主角的意願與私隱,帶到倫理和攝製手法,包括偷拍、擺拍、剪接、旁白及導演與受訪者的關係等,也重提多部爭議作品如《麥收》(2008)。 有說這正是「紀錄片全民教育」的時機,製作過多部新聞紀錄片的岑蘊華和任教紀錄片實踐的導演應亮,在此講一課。 HKVC除了用音樂作慈善工作外,更有一個使命:希望社會知道,有一群八、九十後的青年可以發揮正能量、做實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半年以來,已錄得73萬人次到訪。
劉灝顯: 教育局預料6年後學齡人口進一步下跌
而現實中,好像每個人,不論是官員還是販子,因人情、家庭、利益,處處都得找勢力人士去擺平問題或得到好處。 【有線新聞】 百年歷史國畫往往有損毀、褪色或污漬,要將之修補至完美無暇,便需要古畫修復師的鬼斧神工。 劉灝顯2025 從事修復國畫工作逾30載的蘇達成,後天失去聽力未有損耗他的工作熱誠,憑一雙巧手和專注力,更使其多年來復修了無數損毀的國畫,重現畫上昔日風采。 無論是手⿎簡單的節奏或是民間樂人的奏唱,都能讓所有人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 從西域古龜茲樂舞到經典的新彊「十二木卡姆」旋律,本作品充滿了維吾爾族歡歌樂舞的喜悅之情。 由獲獎作曲家蔡筱蕊創作的原創音樂劇,故事講述一隻名叫小蕊的好奇小鳥,於破曉時分溜進雄偉的紫禁城,開始走訪皇宮的每個角落,並體會到皇帝和皇子需承擔的責任,明白故宮的日常點滴和平民百姓過的日子也有共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