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49]。 三大節日2025 三大節日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50],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1]。 三大節日 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加拿大溫哥華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節前後舉行龍舟賽,當地的龍舟賽是由香港移民引進溫哥華,龍舟賽前要先舉行由華埠道教青松觀道士主持的祭拜媽祖與龍舟點睛儀式,祈求媽祖保護河道以及保佑龍舟與參賽人的安全,並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三大節日 近年趕花街活動已由民間自發變成由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覽會[147]。 黑龍江人過端午節時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稱踏青。
三大節日: Chinese New Year (Lunar New Year) 農曆春節
臺商普遍最大的關切,是盼望兩岸直航航點能儘早恢復。 台灣母親節為5月的第2個星期日,台灣人會在這一天為自己的母親慶祝或感謝,為自己的母親製作卡片、送康乃馨或帶母親去吃母親節大餐,台灣各大公司行號、學校也都會在這一天舉辦一些感謝母親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呢。 例如有天我緊急加班甚晚,午晚餐都沒吃,回家餓得半死,於是煮開水準備泡杯牛奶,接著進房間,關起門,戴起耳機開啟音樂,想放鬆一整天的緊繃情緒;只是這樣做,就犯了居家安全大忌!
- 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端午節習俗古樸,並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麵食[136][137][138][139][140]。
- 傳統歲時名稱日期簡介節日性質新正農曆 正月初一農曆新年元旦、元始天尊聖誕、國定道教節漢族傳統節日。
- 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
- 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
- 這個稱呼源自古時猶太人在慶祝這三個節期時,都需要從以色列地境內各地步行至耶路撒冷朝聖,並帶著祭祀之物到當地的聖殿獻上。
- 不僅是傳統的白人社區,聖蓋博谷也處處可見提早到來的節日氣氛,連洛杉磯著名的The Grove購物中心今年的聖誕點燈儀式,也首次破例在感恩節之前登場。
-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16]。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造型玲瓏可愛的香囊也常常是給小孩佩戴的飾物,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三大節日: Tomb Sweeping Day 清明節
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88]。 三大節日2025 在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給岳母送禮,因此當地人又把端午戲稱為「岳母節」。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吃粽子而吃鴨蛋,當地人稱蛋為「子」,端午吃「子」意味著自己是「龍子」,父母會給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4][135]。 新昌縣的雄黃酒、丹砂酒除抗疫外,還有「開眼」的意義[11]。
岳州除了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外,又會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湖北秭歸縣為屈原的故鄉,當地重視端午節更甚於過年,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 三大節日2025 當地每年端午節都會有盛大的祭典,除龍舟競渡外,還有端午詩會、遊江招魂等活動,屈氏後人還會舉行隆重的祭屈原儀式。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把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保護名錄[127][128][129]。 黃岡市巴河鎮端午節有迎儺人習俗,人們戴花冠,繪上紋身,敲著鑼鼓,意謂逐疫。 宜昌縣過端午節主要不在五月初五,而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11]。
三大節日: 拜地基主三大節日: 三大節日 – 端午節的緣由
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25][89][26]。 端午節的角力習俗源於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榮譽競爭、社群休閒娛樂結合國家練兵的做法[87]。
- 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76][60]。
- 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 節日不放假美術節3月25日1940年5月中華美術學會第一屆美術年會申請,1943年10月核定。
- 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人們後來便用米飯包著葉子投入江中,希望水中的魚、蝦可以因為有食物吃,而不會去啃食屈原死去的軀體。 至今端午節吃粽子也成為端午節民間習俗最重要的事了。 有些人會在客廳或大門入口處拜,也是遵守由外向內拜這個原則。
三大節日: Mother’s Day 母親節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人們用各種方式驅除五毒,如掛上繪上五毒的五時圖[41],有些人會用紅紙繪五時圖,然後把針刺在圖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種巫術,代表刺死五毒,不讓牠們橫行[59]。 也有人在衣飾上繡上五毒或把佩飾製成五毒圖案,如作為婦女的頭飾或小孩衣服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64][52]。
三大節日: 大節
[113][114]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吃鱔鱉,叫 三大節日 三大節日2025 「箭杆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吃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稱為「賞午」[104]。 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三大節日: 大節竹
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 三大節日2025 三大節日2025 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6]。
三大節日: 拜五大節日: 拜拜基本款pài-pài
龍舟競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動,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三大節日2025 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划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75][47][46][11]。
三大節日: 中秋節:
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76][60]。 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1][82]。 中秋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台灣十大節日裡最重要的三個節日其中一個,與春節和端午節台灣人稱為『三節』,中秋節這一天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故被稱為中秋。
三大節日: 粽子: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10],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 三大節日2025 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3][99]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 三大節日 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
三大節日: 中國三大節日是什麼,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是哪 個?
高台縣大湖灣有端午遊湖活動,除傳統的龍舟遊湖外,近年還有橡皮艇賽和自行車環湖賽等[124]。 三大節日 三大節日2025 山東鄒平縣端午有早上起床後飲酒之俗,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市端午給兒童纏的彩線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 三大節日2025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的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濟南大明湖會舉行龍舟競渡,是北方少有的競渡活動之一[121]。
三大節日: 拜五大節日: 【2023 過年第一拜|除夕拜家神】
有傳言則指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關係,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兩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錢幣容易直立起來[94],但這是偽科學說法[95]。 近年還有人立其他物品,從瓜類至橄欖球、汽水罐等,可謂無所不立[96][97]。 三大節日 立蛋遊戲近來也在如新加坡等的東南亞國家流行[98]。
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寫道:「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掛紙葫蘆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東北習俗,其寓意是人丁興旺。 此外當地人認為如掛上用五彩線、布條做的簸箕、掃帚等物趕走五毒,掃除瘟疫。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 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 三大節日 而五代人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三大節日: 節日/紀念日
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在端午節要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屬楚國故地的環巢湖一帶也有躲午習俗,在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著粽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 已婚婦女會回娘家過節,當地傳說有一凶獸,到五月初五正午出來覓食,聞到哪家有炊灶香氣,就來撲食和吃人;傳統上廚灶之事多由女性負責,所以媳婦要回娘家「躲午」。 肥西有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的習俗,岳父要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買太陽傘給女兒。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中午要「賞午」,除了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外,還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驗正午」[104]。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吃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以應「重五」之「五」。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