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改變生活習慣外,其實亦可針對相應的穴位,以天灸療法改善。 農本方註冊中醫師陳俊傑分享了7個針對鼻敏感、胃脹痛及經痛問題的穴位,除了可以配合天灸外,部分穴位更可平日按壓以作緩解。 所以敷貼藥物的時間為:一般小孩是20分鐘左右,成人約一個小時。 敷貼了以後,在局部貼藥部位會產生發燙、灼熱的感覺為度。
首先,針灸其實是針法及灸法的統稱,而天灸的意思就是因應天時而進行的灸法。 灸,有溫熱的意思,常用灸法主要是利用燃燒艾葉的艾灸較為人所熟悉,但其實還有其他的灸法種類,例如天灸就是利用藥性溫熱的藥物外敷的藥物灸法之一,只是加上按天時在指定日子進行。 以下文章為每年兩度的天灸簡介,為未了解天灸療法的人士而設,已了解的朋友也可重溫,如欲繼續接受天灸療法的話,敬請留意今年夏季三伏天天灸的日期是17/7,27/7,6/8及16/8。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作參考用途,卓健醫療並不保證該等資料能滿足閣下的健康或醫療需要,亦無意用作診斷或治療,並且不能替代任何合資格的專業醫療或保健意見,亦不應被視為有此目的。
天灸: 天灸有甚麼功效?
如一歲以下幼兒、孕婦、糖尿病、皮膚過敏、G6PD缺乏症、嚴重高血壓、惡性腫瘤、肺炎、發燒、感冒及哮喘發作期等人士可選擇用艾灸治療替代。 【保健養生|天灸2022~2023】鼻敏感、哮喘、經痛等都是香港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要改善症狀,除了要多加注意日常習慣,更可配合天灸去調理身體。 夏天「三伏天灸」後,不少人會在冬天進行「三九天灸」,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對於體質虛寒、體弱的患者,作用更加顯著。 「三九天」正值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此時陰極陽生,天灸便有助調整身體機能。 天灸療法源遠流長,早見於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而清朝初期醫學家張璐《張氏醫通》明確記載了用天灸治療哮喘。
嚴選地道藥材,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麻黃、附片、肉桂、丁香、威靈仙等辛溫藥物,硏磨成粉,於貼藥當天調以鮮榨薑汁,製成藥餅,貼敷在特別的穴位上。 天灸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現代人注重養生,可於「三伏天」天灸助長陽氣,以達至冬病夏治的目的。 不同醫師會有自己的配方,但天灸多數會選用氣溫味厚、溫通散寒之品,常用藥有大蒜、生夏、生草烏、生附子、甘遂、白芥子、細辛、吳茱萸、威靈仙等。
天灸: 注意事項
其中以治療慢性疾病,尤其鼻敏感,手腳怕冷,痛經等身體陽虛的疾病為隹。 「三伏天」是指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此時陽氣最為旺盛,人體皮膚腠理完全開泄,敷貼膏藥的藥力較容易滲透皮膚,能祛除寒邪,疏通經絡,補益人體正氣之功效。 「三九天」是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時陽氣至衰,陰氣至盛,乃虛寒性疾病好發之時。
- 部分或會有水泡,所以敷藥的時間建議在1-2小時,不宜過時。
- 天灸療法演變過程中部分文獻確有提及敷貼位置需達致發皰,但視乎所使用藥物等因素而定。
- 文先生,28歲,自小患有鼻敏感,而且容易感冒,每逢轉季都會鼻敏感發作;隨年紀漸大,文生的鼻敏感越來越嚴重,甚至一年四季都經常發作,還經常感到怕冷,手腳冰冷。
- 正處於月經期量多也不能天灸,但月經量偏少或經來腰腹疼痛,以及月經末期可做天灸。
- 本選項只適用於若更衛您醫療計劃已生效滿2個保單年度或以上,且受限於當時提供的較高保障指定醫療保險計劃及富衛不時訂立之條款及細則。
- 依上所述,可以推斷出天灸療法對因季節和氣候變化而加重的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較好療效。
倘若閣下遇上任何有關醫療或健康狀況的問題,閣下應尋求合資格醫療專業人員或保健服務供應者的專業意見。 古代文獻有提及以三年為療程,但臨床可見病人起效時間不盡相同,但如三年後症狀完全未有改善則建議考慮轉用其他療法。 今年31歲的林先生在接受天灸治療前受鼻敏感困擾10餘年,每逢秋冬都噴嚏不斷,噴鼻劑絕不能離身。 林先生多年來亦積極求醫,惟成效不彰,噴鼻劑「愈噴愈無效」,當中所含的類固醇更令林先生出現鼻膜變薄、流鼻血等副作用。 天灸需按曆法的既定日子,在夏天的三伏天,及冬天的三九天各進行「初/一九、中/二九、末/三九、加強」共四次的貼灸。
天灸: 三伏天可以天天艾灸吗(三伏天艾灸哪里)
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陽氣容易耗散,風邪入侵而致鼻敏感。 天灸2025 宏康醫道綜合中心|<鼻敏感剋星-天灸療法(三伏)送GUPOWER護骨素>$488(43折 – 原價$1148)。 富衛將保證於每個保單週年日續保至受保人100歲(實際年齡),惟只要富衛保持為註冊自願醫保的產品提供者,富衛保證條款及保障將按不差於續保時由政府公布最新版本的標準計劃條款及保障。
天灸: 療法可於正日前後數天進行?
擅長運動創傷、慢性痛症、調理月經週期、耳鳴、偏頭痛的針灸及中藥治療。 ,提供多元化的醫療養生服務,除了中醫診治、針灸、拔罐、穴位按摩,更有傳統的「三伏天灸」療程,助大家輕鬆養生度過夏天。 另外,「三九灸」對於「三伏灸」有延續和補充的作用,前者是冬病冬防,後者是冬病夏治,均是扶正補虛的療法,兩者配合便能達到陰陽調衡。 若希望防病治病的效果更佳,最好以連續三年為一個療程,每年完成兩次(夏季和冬季各一次)天灸療法,每次三劑中藥藥貼,在「三伏天」及「三九天」正日進行,可有望減少及減輕病症復發的機會。 當然,即使夏季未有進行「三伏灸」,冬季也可進行「三九灸」。
天灸: 💭病人查詢 1 : 「醫師,天灸係咩黎架?」
這個做法較易操作,但會和曆法計算出的日子會有些微遍差,當中的遍差就可以第四伏去補救了,以多敷一次提升天灸效果,視為「加強灸」。 雖然一年365日都可以進行天灸,畢竟藥的性質功效不會改變,但失去天地的氣候的加持,其效果會比較弱,所以天灸多於三伏天和三九天進行,是根據曆法計算出來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日子。 答:天灸本身不是用來治療疾病,它可改善從中醫角度屬陽虛和氣虛的狀態,防止因氣虛或陽虛生病。 常見因陽虛或氣虛引致的疾病或症狀有哮喘、鼻敏感、咳嗽、濕疹、怕冷、痰多、倦怠、喉癢、水腫、腰痛、腹痛、泄瀉、痛經、陽痿、厭食、痛經、不孕不育等。 不過以上任何一種病按照中醫理論都有各種辨證,如辨證屬實證或熱證的疾病便不宜天灸治療。 近年有臨床研究顯示,天灸療法改善多種慢性病如鼻敏感、哮喘、腸胃不適、長期腰痛、婦科不適等。
天灸: 天灸是指「針灸」嗎?
其實一般兩歲或以上的幼童已適合做治療,除了可提升免疫力,更可以預防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或濕疹等。 而且根據觀察,年齡越小,恢復能力亦較快;因此完成一到兩次天灸療法,配合適當飲食後,體質就會有明顯改善。 天灸 天灸在臨床適應範圍相當廣泛,對以下五大類病症猶其有效,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如鼻敏感、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病、婦科病如痛經和月經不調、關節問題如肩周炎及一般的身體調理如失眠等。 天灸每次貼藥位置未必相同,貼藥穴位主要集中在背部、肚、手或腳。
天灸: 💭病人查詢 5 : 「醫師天灸治療期間要唔要戒口?」
天灸作用於經絡腧穴表皮,這些地方阻抗低、電容大、電位高,有效成分易直接作用於經絡臟腑。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天灸對皮膚局部形成化學性燒傷刺激,使局部血管擴張,可促進血液迴圈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藥物刺激局部皮膚,可使細胞膜蛋白質發生可逆性結構變化,增加皮膚滲透性,利於藥物有效成分滲入。 此外,燒傷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皮質,可促使自主神經系統反射性調整患病局部。 天灸期間應保持清淡飲食,忌生冷、肥膩、辛辣煎炸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輕微泛紅脫皮痕癢無滲液者,建議外塗凡士林緩解不適。
天灸: 天灸敷貼的藥物
敷貼“三九灸”的目的:在冬天裏人體的陽氣比較微弱,到了冬至以後人體陽氣漸伏,於此時給予機體溫熱的藥物,是治病求本補陽的過程,也是加強鞏固“三伏灸”療效作用。 依上所述,可以推斷出天灸療法對因季節和氣候變化而加重的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較好療效。 天灸 透過調節臟腑功能和人體陰陽氣血平衡,天灸療法亦可用作治療屬寒性或虛寒性質的頸痛、腰痛、胃脘痛、痛經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此外,香港人因經常逗留低溫空調房間而得的「冷氣病」,如頭暈頭痛、神疲易累、怕風怕凍、手腳冰冷、水腫等,都可以透過天灸療法而得到改善。 鐘女士,33歲,經痛問題困擾多年,每次月經需服止痛藥和發熱貼來舒緩疼痛,如果在月經前進食生冷會更痛。
天灸: 天灸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做幾耐有療效?
在炎夏進行的天灸一般被稱之為「三伏天灸」,是指在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盛的日子,利用辛溫助陽藥,外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或患處,增強人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伏天灸需在每年的「三伏天」進行:根據中國傳統曆法干支紀日法推算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會進行第一次天灸;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會進行第二次天灸;而在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則會進行第三次天灸。 天灸 兩個庚日之間相差十天,所以每年夏季的三伏天灸療程長約三十天。
天灸: 天灸是什麼原理?
由於天灸需要完成不少於三貼,因此除了選擇信譽良好的中醫館外,中醫館的分店地區是否便利亦非常重要! 醫師Easy為讀者推薦不同地區有提供優惠的療程。 而愛美的女士需要留意,貼藥後皮膚表面會留下印痕,而印痕褪色時間不定,視乎個人情況。
天灸: 天灸療程
一般急性呼吸道疾病發作、孕婦、一歲或以下小童、糖尿病嚴重控制不良及皮膚容易對藥物或膠布過敏人士、瘢痕體質等不建議進行天灸治療。 任何身體狀況特別是癌症患者、中藥過敏人士或G6PD蠶豆症患者建議接受治療前詳細咨詢註冊中醫師。 近年「天灸」日漸在香港普及,更被奉為老少皆宜的保健活動,到底天灸是什麼呢? 天灸又稱冷灸、自然灸,乃採用刺激性的中藥敷貼於特定穴位表面,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紅赤充血,甚至發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天灸2025 其理論是以中醫學「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為依據,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復發性疾病,例如哮喘,提早在夏天作預防性治療,以減低冬天的發病率。
天灸: 天灸療法是甚麼?
印堂穴、膻中穴、中脘穴、神阙、关元穴、中极穴、血海穴、大椎穴、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隐白穴。 您可以每次选取3-5个穴,循环艾灸可达到美容养颜,祛除妇科疾病、益寿延年之功效。 在进行艾灸前一定注意局部的清洁和干爽,在艾灸之后如果操作不当的话,可能会引起局部的烫伤,烫伤之后千万不能把疱弄破,如果破坏的话要及时的进行消炎处理。 同时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为主,千万不能吃油腻和生冷的食物,夏季艾灸之后不能马上洗澡、冷水洗手、不能同房。
天灸: 天灸怎麼做?
「三九天灸」是由《黃帝內經》發展出來的「冬病夏治」及「夏病冬治」養生治病療法,主治一些容易在夏及冬季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一年最熱的三天「三伏天」及一年最冷的三天「三九天」作針對性治療。 都市人生活忙碌,未必能在正日抽空進行天灸,又怕錯過適當時機。 「古代有專人計算曆法,精準地推算出最熱的日子為『三伏天』,而最冷的日子為『三九天』。但時隔千年,時至今天,現代的三伏天或三九天可能已經與古代稍有差距。」故此,即使天灸療程在三伏天的前後數天進行,亦絕無問題。
本療法不適用於疾病急性期、發熱、及新冠病陽性人士。 2.鼻敏感和哮喘體質,中醫認為,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可選用大椎、肺腧、脾腧、腎腧、足三里、膏肓等,益氣補腎再加定喘,即治療又改善人體免疫功能,強身健體,標本兼治。 天灸的作用與機理是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皮膚發熱,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令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從而達到疏通氣道、補虛溫經、散寒行血,以及止痛的功效。 註:哮喘急性發作期、發燒、咽喉發炎、肺結核、兩歲以下幼兒、孕婦、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患病、皮膚易過敏、對中西外用藥過敏者均不適用。
而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為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對「三伏天灸」的效用延續和補充。 天灸 「三九天灸」與「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陰陽並調,夏養三伏、冬補三九,通過這種穴位貼藥能顯著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及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令療效相得益彰。 進行天灸療法前,中醫師會在四診後,根據不同體質再決定貼藥位置及時間。 「天灸」療法的過程簡單,需在每年的「三伏」天或「三九」天,於穴位上貼上特製的中藥貼,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達至刺激穴位調整氣血的效果,從而提高身體對病症的抵抗力。 天灸 至於「三伏」天指夏天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三九」天則指冬天中陰氣最盛的日子。 都市人生活忙碌,容易忽略自己的健康,不少人都有鼻敏感、胃脹痛等普遍問題,而有些女性在月事來臨時,更有經痛問題。
「三九天」天灸療法還能夠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的療效。 部份病人接受「三九天」治療後咳嗽或氣喘等的症狀有明顯改善,感冒次數減少,過敏現象減輕,身體的免疫力和體力亦會提升。 天灸 天灸是中醫的傳統療法之一,在每年夏天陽氣最盛的日子(三伏天)及冬季的寒氣最盛(三九天)的日子時,於特定穴位敷貼中藥藥膏。
天灸: 不適合天灸的人士:
這是因為在中醫看來,鼻敏感、慢性咳嗽和哮喘一樣是属於肺這個系統的疾病,腰痛、關節疼痛等很多其他疾病亦與感受風寒濕邪有關。 由於三伏天人體陽氣於體表最為旺盛,毛孔開張,故使用溫熱藥物敷貼穴位最有利於將風寒濕氣及痰飲之邪驅出體外,因此可以起到防治那些在寒冷或潮濕季節容易發作的疾病,這也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 天灸 中醫認為於「三九」三天敷貼在適當穴位或患處,有行氣活血、加強人體抗寒及抗病能力,改善及治療體虛、易感冒、哮喘、鼻敏感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 此外,「三九天」之天灸療法亦可作「三伏天」天灸的補充和延續,加強治療效果。 經常於冬季發作的鼻敏感、哮喘和慢性咳嗽,為較難根治的呼吸系統疾病。 中醫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按照陰陽五行運作原理的「天灸療法」,在特定時間為患者進行穴位敷貼,以溫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減低冬季疾病發作的機會。
天灸適應於一些慢性疾病的調理及預防,如哮喘、鼻敏感、頭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胃痛、腹脹、下焦虛寒尿頻、尿無力、大便秘結、宮寒經痛、風濕關節痛、頸肩、腰、腿背痛等。 貼藥後避免擠壓,局部皮膚可能會有灼熱、發紅或起水泡等,屬正常現象,可涂萬花油或抗過敏皮膚軟膏以減輕刺激。 如出現水泡,應避免抓破,可局部消毒後用無菌針頭挑破水泡。 正常反應:敷貼處一般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痕癢,少數求診人會感到刺痛或起小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