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男子被控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及企圖有意圖而傷人共2罪,今(21日)出院到東區裁判法院應訊。 小西灣邨瑞喜樓 裁判官把案押後至7月5日再訊,以待為被告索取2份精神科醫生報告,以判斷其是否適宜答辯,期間被告須由懲教署看管。 裝修佬 1,500 張裝修平面圖資料庫是全港最齊的平面圖庫存,您可以在這裡搜尋各屋苑大廈的參考平面圖。
早在1970年代英國計劃把該情報中心遷往石崗軍用土地及舂坎角一舊礦場,至1978年與港府達成共識,屆時土地會移交政府用作民用開發[4][5][6]。 1982年因為興建地下鐵路,柴灣市區的徙置大廈拆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加上應付日益膨脹的市區人口,所以決定開發小西灣。 由於小西灣的地理位置接近柴灣,初名為「柴灣仔」或「小柴灣」,但過去「柴灣」又名「西灣」[a],另外「柴」客家話發音又與粵語「西」音相似,故此翻譯曾經把當地的名稱譯為「西灣」(英語:Sai Wan),因此「小西灣」便取代「小柴灣」成為當地地名[7][8][9]。 不論柴灣還是小西灣,其發展皆較東區其他地方遲緩,二戰前人口不多,1981年時亦只有208人,以漁農業為主,1980年代情報中心停止運作後,逐漸發展成為住宅區[7][8]。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而在1987年,小西灣情報中心部分用地曾短暫用作難民營,以暫時羈押越南船民,其後該用地重建為富景花園[10]。 黃遠輝:前渣打銀行中國區總裁、前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現任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兼渣打銀行顧問。
小西灣邨瑞喜樓: 樓宇組群 – EA0074:(小西灣) 小西灣邨 – 瑞喜樓 (小西灣道 90年代 住宅物業)
小西灣邨第一及二期樓宇外牆以綠色為主調,樓宇中部則是深淺綠色漸變,以呼應周遭蔥籠蒼鬰的自然山景。 第三期則以白色為主調,襯以綠色及紫色,以呼應第一、二期及旁邊富景花園的外牆顏色。 除情報中心外,小西灣以往亦為香港英國皇家空軍人員的居住地,曾在1950年代填海,以興建空軍球場。 2005年被售予領展後,隨即由領展接手管理;其後於2007年至2009年期間展開「資產提升項目工程」,由盧緯綸建築師有限公司 設計,設計以「有機」及「環保」為概念,工程包括重整商場間隔、增加商舖數目、提升場內設施、翻新入口、外牆及將屋邨辦事處搬遷到瑞隆樓地下。
- 政府曾建議港鐵公司研究把港島綫從柴灣站延伸入小西灣,但由於欠缺地方發展上蓋物業支付建築成本,並未被港鐵接納。
- 而李鄭屋邨的孝廉樓和孝慈樓亦是所有Y型樓宇中層數最少的兩座(只有24層 , 比其他Y4型少11層)。
- 小西灣由於濱臨鯉魚門,環境極佳,所以政府遂在當地興建居屋售賣,樓盤包括曉翠苑、佳翠苑、富景花園、富怡花園及富欣花園等。
- 就此,東區區議會提議在小西灣興建小西灣市政大廈,以解決小西灣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1],選址於小西灣巴士總站北站舊址。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小西灣邨瑞喜樓 因木屋區在他十歲時被清拆而先後搬遷到柴灣邨十五座及漁灣邨居住;長大後再儲錢以綠表買居屋。 黃遠輝就讀小學六年級時曾經在柴灣工廠邨大廈(現為華廈邨)做暑期工,負責製作校簿,例如單行簿、格仔簿等以幫補書簿費。 柴灣兩座大廈重建 居民遷入興華邨 小西灣邨瑞喜樓 表示無力付貴租 提出四項要求望降低租金,《華僑日報》,1976年4月15日。 另外第11座也僅建有兩層,設計基本上與慈雲山邨第41座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柴灣邨11座設有4個獨立廚房、浴室連浴缸及梗房的出租單位。
小西灣邨瑞喜樓: 香港樓宇目錄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小西灣邨瑞喜樓 單位間隔設計以Y3型作藍本,但佔地較各款Y型大廈為小,故此較適合用於市區佔地較小的地盤,而大、中、小型單位比例亦較其餘3型平均,部份大型單位更可以間三間睡房,適合各類家庭人數的需要,並且較Y3型有更大互換性,方便隨時改作居屋出售。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當中,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和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曾經以英文字母命名。 一般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樓高均為7-8層,但柴灣邨第10及11座卻分別僅建有3層及2層。 原因是當初興建第10座時,地基並不穩固,當興建到第3層時,樓宇部份地方倒塌,幸好不影響結構,但是當時徙置事務處為了安全起見,把第10座只建到第3層便停工,以及將此座分成幾個部份,所以有部份單位入伙前已被拆除。 項目總承建商為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4],至2010年11月,計劃工程基本完成[5],於2011年7月4日啟用,開幕儀式於同年8月28日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主持[6]。 1947年英國與美國、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簽署聯合收集情報的五眼聯盟協議,因此英軍於小西灣興建於遠東規模最大的情報中心,以協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監聽中共政權的無線電通訊。 [2]除情報中心外,小西灣以往亦為香港英國皇家空軍人員的居住地,曾在1950年代填海,以興建空軍球場[3]。
小西灣邨瑞喜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2023詳解!(震驚真相)
單位設計的風格偏向日式,選用了白色為主調,一進客廳,看見白色牆身配淺棕色木紋地板,整體簡潔又統一。 為了滿足女戶主的要求,設計師採用了歐陸風格配仿雲石紋的膠板在廚櫃和吊櫃上,配搭白色磁磚牆身,既方便打理,又承接客廳簡樸的設計。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當你拉門進入時,看見一個高16吋的紫色地台床,裡面有14個儲物櫃,可以擺放不少東西。
包括瑞泰樓、瑞明樓及瑞隆樓及佳翠苑,共建有3幢和諧一型出租公屋大廈共2008個出租公屋單位及2幢和諧一型居屋大廈,共1216個出售居屋單位,於1990年5月動工,1993年5-9月分階段落成入伙,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承建。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包括瑞福樓、瑞滿樓、瑞益樓、瑞發樓、瑞盛樓及商場,共建有5幢相連長型(第1款)大廈,7層高的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大樓(前身為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校舍)及5層高商場並設行人天橋連接位於山上的第一期樓宇,於1989至1990年間建成,由中國建築國際承建。 香港人很喜歡去日本旅行,受疫情影響,港人去不到日本旅行,既然「思鄉病」發作,當然希望在家亦感受到日式風味,是次介紹的單位位於小西灣邨瑞發樓,業主是一家四口,包括2名小朋友,實用面積約450平方呎。 據了解,這單位是「清水樓」,户主考慮到小朋友的成長,同時想與另一半有私人空間,因此找上重生室內裝修公司進行設計和裝修。 值得一提是,在第1、2期各座大樓及街市均設有中文樓名的中文草書書法,第一期樓宇設於樓宇外牆(唯目前除瑞喜樓保留「瑞喜」二字,絕大多數已被移除),第2期樓宇則設於地下通道及地下電梯大堂內,以營造屋邨獨特的設計風格,可惜此項設計未有延伸至第3期樓宇內。
小西灣邨瑞喜樓: 樓宇
就此,東區區議會提議在小西灣興建小西灣市政大廈,以解決小西灣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1],選址於小西灣巴士總站北站舊址。 小西灣邨瑞喜樓 此計劃於《2005至2006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列為比較優先處理的項目[1]。 小西灣綜合大樓(英語:Siu Sai Wan Complex)是香港一座多用途市政大樓,位於香港島東區小西灣小西灣道15號,毗鄰福建中學、中華基金中學、小西灣道及富怡道的交界位置[1],佔地4,400平方米,於2011年7月啟用,乃香港市區首座以綜合大樓而非市政大廈命名的同類型建築物。 此款樓宇最大特徵為每層電梯大堂面積不一,每三層一組由上至下、由小至大呈梯級型設計。
小西灣邨瑞喜樓: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小西灣運動場是港島區繼香港大球場後第2大運動場,坐落小西灣海傍填海區,佔地4.3萬平方米,耗資2億3千多萬元興建,1996年12月落成啟用。 運動場設有可容納1.2萬名觀眾的圓拱上蓋看台,及符合國際業餘田徑總會標準的田徑設施;場內更有符合國際標準的草地足球場,可供舉行甲組足球大型賽事。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伙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由於為方便管理,以及遵循「通用設計」原則等原因,房委會陸續將部分已騰空的「劏房」單位還原為一般單位;有關「還原單位」如若是屬於租置屋邨,新租戶或2021年及以後資助房屋計劃申請人可購入這些單位。 以上形式的「劏房」可按當區房屋需求靈活配合,由最少半翼尾端到全部三翼尾端改裝均可,而且兩邊單位可以有不同的改裝方式。 首批設有「劏房」的Y3型大廈為良景邨良偉樓及良俊樓,1988年6月完工;最後一批則為天耀邨耀富樓及耀民樓,以及德田邨德盛樓,1992年4月完工。
小西灣邨瑞喜樓: 大廈資料:小西灣邨 瑞隆樓
小西灣社區會堂:面積達1,070平方米,包括禮堂[1]、舞台、舞台會議室、會議室及男女化妝間,由東區民政事務處管理。 香港接連出現多宗殘忍至極的兇殺案,死者全是逍遙法外的嫌疑犯,兇手自稱「神探」,私刑執法,挑戰警察。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精神病患者李俊(劉青雲 飾),發病前是警隊的皇牌,當年外號就是「神探」;如今活成廢柴,淪落街頭。 李俊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瘋子,是「神探」,加入戰團,跳進狂徒的佈局,必須跟時間競賽,破盡舊案新案,才能將殺人「神探」緝拿歸案。 【本報訊】柴灣小西灣邨瑞喜樓一名70歲泰籍女住戶上周六報案,指其兒子疑因情緒病發,須由救護車送院治理,惟救護員到場後,兒子涉嫌從單位廚房取出一把約20厘米長菜刀、擊傷母親頭部,更涉揮刀追斬救護員。 涉案男子被控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及企圖有意圖而傷人共兩罪,案件昨在東區法院提堂,惟被告仍在醫院留醫,故未有出庭應訊。
小西灣邨瑞喜樓: 大廈資料:小西灣邨 瑞益樓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不過大部份屋邨因保安問題而封閉,最後不作開放而導致花園荒廢;而在後來落成的Y3及Y4型大廈,天台更不再設計空中花園於頂層供住戶使用。 Y2型大廈標準樓高35層,每座標準Y2型大廈設有816個單位分佈於3隻翼之上,而每個標準翼設有8伙,每個標準樓層共24伙。 其後大廈設計於1983年加以改良,樓宇的四分之三單位屬中型單位(又稱B型單位),編配給4-6人家庭;只有佔四分一的翼尾單位是供7人或以上家庭的大型單位(又稱C型單位),為房屋署首次引入「一屋多房」設計概念的標準設計大廈。 與舊式公屋一樣,Y型大廈曾大量採用俗稱「三支香」的插筒式晾衣裝置,後來才改用與和諧式大廈設計相容的不鏽鋼晾衣架。 另外,由於1980年代居屋需求殷切,令為數不少Y2型、Y3型及Y4型原公屋大廈在居屋供應不足(即每年供應未滿10,000伙)時改裝作居屋出售。
小西灣邨瑞喜樓: 重建中
隨着藍灣半島的落成,以及小西灣人口不斷增加,當年中華巴士和之後接手的新巴及城巴把不少原來以柴灣東和筲箕灣作終站的巴士路線在1987至2004年間延伸入小西灣,並以小西灣邨及藍灣半島的兩個大型巴士總站為終站。 而小西灣街市外判予建華集團管理,於2015年8月完成翻新後,改名為本灣市場。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市場檔位由48檔增至60檔,並參照外國鮮活街市的特色,大玩科技元素,推出「i-Chicken」檔口,顧客可經視像鏡頭在雞販檔現場揀新鮮雞,便可以在半小時後領取劏好的雞,據了解雞價與在柴灣雞販的價錢一樣。
小西灣邨瑞喜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小西灣邨 瑞盛樓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藍灣半島,富景花園,富欣花園,富怡花園,佳翠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490,年齡中位數為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45.7歲。 Y2型大廈最高的一層原本設有空中花園供住客享用;譬如祥華邨祥德樓35樓就設有一個,為當時香港公共房屋之中最高的花園,花園內除了種植植物外,更設置康樂設施予住戶使用,例如氹氹轉、乒乓球檯等。
小西灣邨瑞喜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直至1998年,房委會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讓租戶以合理價錢購買現居單位,而租者置其屋計劃中出售的屋邨皆為1982至1992年或之前落成(東頭邨其中三座,以及翠屏(北)邨翠樟樓除外),所以大部份獲得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中出售的屋邨,都是由Y型大廈組成的公共屋邨。 小西灣邨瑞喜樓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柴灣邨(英語:Chai Wan Estate)是香港東區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柴灣新廈街300號,毗鄰東區走廊和港鐵柴灣站。 以前的柴灣邨共有27座徙置大廈,經拆卸重建後,大部份樓宇分拆為環翠邨、悅翠苑、茵翠苑、柴灣市政大廈、樂軒臺以及蝶翠苑,現時的柴灣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負責設計,由西松建設負責承建,並建有灣畔樓與灣映樓兩座T字型非標準設計出租樓宇,此兩幢樓宇同時亦是港島區首個採用非標準型設計的公屋項目。 由於1970至1980年代正值太空科幻主義的興起及流行期,故此不少在該時期建造的公共房屋(連同Y型大廈)都會以富未來感的Eurostile字體,作為停車場、大廈外牆的文字標識系統。
小西灣邨瑞喜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小西灣邨 瑞樂樓
打開另一道門就是小朋友房間,左邊有四級樓梯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內有乾坤」,樓梯的收納櫃將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既不浪費樓梯空間,又方便小朋友上落床,而這設計的契機是因為房間的面積不大,所以設計了樓梯櫃去解決儲物空間的問題。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政府曾建議港鐵公司研究把港島綫從柴灣站延伸入小西灣,但由於欠缺地方發展上蓋物業支付建築成本,並未被港鐵接納。 港鐵亦研究過利用輕便鐵路把小西灣及柴灣連接,但由於造價及融資等各種問題而變得不了了之。 小西灣邨瑞喜樓 由於小西灣居民乘坐港鐵需要前往港鐵柴灣站或杏花邨站才可以乘搭港鐵,導致柴灣站成為不少小西灣居民乘坐港鐵出入的必經之處。
小西灣邨瑞喜樓: 香港大廈搜尋
首座採用後期型設計、並附有延伸水缸的Y3型大廈為景林邨景桃樓,1990年10月入伙;而最後一座採用早期型設計大廈則為鳳德邨碧鳳樓,1991年4月完工(上述兩條屋邨亦是全港僅有兩條兼具兩款設計Y3型大廈的屋邨)。 另外,Y3型每翼翼尾單位均具備突出的三角形窗台,絕大部份Y3型大廈翼尾單位的三角形窗台均採用向外開口設計;不過太和邨喜和樓其中一翼翼尾極低層單位因過於貼近太和廣場建築物,以及景林邨景棉樓全部翼尾單位,則採用了同向開口設計。 大部份Y4型大廈樓高35層,但有小部份位於市區的Y4大廈只興建了24-34層,以應對當時啟德機場飛機航道而設立的高度限制,即東頭邨、翠灣邨、小西灣邨及李鄭屋邨;當中,東頭邨同款大廈的機房設於頂樓,而水缸高度亦相應降低,以盡取發展潛力。 而李鄭屋邨的孝廉樓和孝慈樓亦是所有Y型樓宇中層數最少的兩座(只有24層 , 比其他Y4型少11層)。 小西灣(英語:Siu Sai Wan)位於香港東區,原是柴灣的東面部份,接近香港島東部的盡頭,是島上的一個住宅區,人口約為8萬。 在1996年,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選定柴灣邨第二期重建(9-12座)作為首個推行試驗性質的「自選單位計劃」(Self Selection Scheme) 的重建計劃。
小西灣邨瑞喜樓: 大廈資料:小西灣邨 瑞喜樓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及地區規劃,小西灣是港島規劃區的第20區,與柴灣和杏花邨同屬該規劃區。 由於屋邨位於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圈內,所以第一期的樓宇雖是Y4型及新十字型設計,但其中瑞喜樓、瑞樂樓但比一般同型樓宇減少一層(即33樓為頂樓);而瑞富樓、瑞強樓更減少三層(即31樓為頂樓);而曉翠苑各座樓宇則減少兩層(即33樓為頂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值得一提是,在第1、2期各座大樓及街市均設有中文樓名的中文草書書法,第一期樓宇設於樓宇外牆(唯目前除瑞喜樓保留「瑞喜」二字,絕大多數已被移除),第2期樓宇則設於地下通道及地下電梯大堂內,以營造屋邨獨特的設計風格,可惜此項設計未有延伸至第3期樓宇內。
小西灣邨瑞喜樓: 小西灣邨瑞喜樓SUI HEI HSE, SIU SAI WAN ESTATE
小西灣邨(英語:Siu 小西灣邨瑞喜樓 Sai Wa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HK05[1],位於香港島東區小西灣,前身是英軍情報中心及大坪村[2]。 全邨分三期興建,共有12座住宅大廈及6163個單位,為港島區最大及單位數目最多的公共屋邨。 小西灣邨亦是港島區唯一一個設有相連長型大廈及港島區首個設有和諧式大廈的公共屋邨,而第三期的瑞隆樓更是香港首兩幢裝有甲級保安系統(大閘)的公屋大廈之一。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小西灣邨瑞喜樓: 商場
在此期間,一共有24幢(原訂為25幢,後來鳳德邨硃鳳樓因安置戶反對而未有加建)設劏房的Y3型大廈落成。 除了小西灣邨、翠屏南邨、長亨邨、天耀邨的Y4型公屋大廈因為同邨內設有和諧式大廈而導致整條屋邨的所有大廈沒有出售之外,其餘大部份Y4型公屋大廈均已透過租者置其屋計劃出售,而擁有最多Y4型大廈屋邨為港島南區的華貴邨,華貴邨共有5座樓宇採用Y4型設計。 小西灣邨瑞喜樓 顯徑邨顯沛樓與顯德樓、以及朗屏邨畫屏樓與喜屏樓,由於兩座樓宇之間的距離太近,故此兩座大廈互相相鄰的翼尾單位的互相對望位置窗戶,改為兩個相連的三角形向外窗台,確保該等單位景觀不受遮擋。 外觀方面,顯徑邨彷彿每層單位向外推,後來Y3型大廈採用同類設計;而朗屏邨則彷彿整幅向外推,後來和諧式大廈採用同類設計。 只有富善邨、山景邨、利東邨的Y1型大廈包括在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出售,而樂華邨、美林邨及長康邨因時間不合而悉數繼續出租。 Y1型大廈通常每翼12伙,每層36伙,故此一座Y1樓宇一般有1224個單位,但部份Y1型大廈有超過1300個單位,原因是部份單位被一分為二,分配給一人家庭。
小西灣邨瑞喜樓: 樓宇組群 – EA0074:(小西灣) 小西灣邨 – 瑞喜樓 (小西灣道 90年代 住宅物業)
隨著藍灣半島的落成,以及小西灣人口不斷增加,當年中華巴士和之後接手的新巴及城巴把不少原來以柴灣東和筲箕灣作終站的巴士路線在1987至2004年間延伸入小西灣,並以小西灣邨及藍灣半島的兩個大型巴士總站為終站。 小西灣由於濱臨鯉魚門,環境極佳,所以政府遂在當地興建居屋售賣,樓盤包括曉翠苑、佳翠苑、富景花園、富怡花園及富欣花園等。 2005年被售予領展後,隨即由領展接手管理;其後於2007年至2009年期間展開「資產提升項目工程」,由盧緯綸建築師有限公司 (LD Asia) 設計,設計以「有機」及「環保」為概念,工程包括重整商場間隔、增加商舖數目、提升場內設施、翻新入口、外牆及將屋邨辦事處搬遷到瑞隆樓地下。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及地區規劃,小西灣是港島規劃區的第20區,與柴灣和杏花邨同屬該規劃區[1]。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小西灣邨瑞喜樓 包括瑞喜樓、瑞樂樓、瑞富樓及瑞強樓及曉翠苑,於1990年建成,由天順有限公司(即今日的華營建築)承建。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小西灣邨瑞喜樓平面圖 至於單位方面,每標準翼設8個單位、每個標準樓層24個單位,但部份樓宇(尤其是1988年及以後落成的Y3型大廈,但不包括抽起改作居屋出售樓宇)的A、B及C翼(其中一至三翼)尾端一至兩戶被分間成合共3至6伙一人單位(而該等單位俗稱「劏房」),使一層可以有多於24伙。 小西灣邨瑞喜樓2025 由1990年起建成的部份Y3型大廈,最低數層單位闢作長者住屋,當中每個單位劏成三個房間,供三名長者同時入住,並共用廚廁(但基於管理方便及「通用設計」的原則,房委會現正將已騰空的相關單位還原為一般單位;若相關「還原單位」位於租置屋邨,新租戶或2021年及以後資助房屋計劃申請人可購入相關單位)。 小西灣廣場(前稱小西灣商場),位於小西灣道10至12號,商場面積逾17,000平方米,自落成後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於1990年落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