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配備了9.8mm驅動單元,在中高音頻表現較為良好,而大口徑的驅動單元,讓其他音質的表現也不俗,總括而言在各個方面都保持了水準,但沒有突出之處,適合播放大部分的音樂類型。 入耳耳機 也叫做耳道式耳機,透過耳塞直接進入耳道裡,比較不容易掉落,而且因為深入耳中有較好的隔音效果,音質僅次耳罩式耳機,可以挑選有聆聽環境音功能的款式,避免行走在道路上或是駕駛交通工具時聽不到周遭環境的聲音而造成危險。 音質方面,雖然還是不支援aptX,但這次XM4直接上到最高階的LDAC藍牙編碼,逼近AAC編碼4倍的流量。
由於無法藉由外觀了解商品的解析度表現如何,購買前建議可查詢網路上的評測或前往實體賣場試聽會比較好。 挑選藍牙耳機時,除了耳機本身充電可以使用多久、充電艙可以儲存多少電力,是不是很容易從耳中脫落等基礎必須的使用性上,是否有抗噪功能、環境音功能,運動時也會使用的朋友也要考慮到防水防塵的能力等。 此外,若產品具有「降噪功能」,還可以屏蔽周遭的雜音,能夠更清晰地聽見音樂。 骨傳導耳機本就不是以音質為優先導向設計,加上採開放式,使用耳機的同時,可以清楚聽到外部環境音,所以音質表現自然不比密封耳道的(半)入耳式耳機好。
入耳耳機: 無線藍牙耳機
自從 Airpods Pro 推出之後,許多耳機廠商紛紛加入這個市場,推出了 ANC 無線降噪耳機,隨著技術越來越普及,開始出現一些便宜降噪耳機,不到 3 千元的耳機就有具備主動降噪功能! 降噪耳機即使不聽音樂,也能幫助使用者入睡,或是讓你更專注在工作上,如果你是通勤者或是長途旅行的人,就更需要無線降噪耳機! 因為主動降噪技術擅長消除低頻或頻率較規律的聲音,如:交通工具引擎聲、空調系統運作聲等等,當你是在這些情境下使用降噪耳機,就更能發揮降噪耳機的優勢。
其能狗阻止大量的環境噪音進入語音,並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而且在H1晶片的加持下,通話時間還增加了50%,完全就是一副商務人士的必備良器。 最後,WH-1000XM4的低音飽滿、強勁又清晰,而且音場相對寬廣,有很好的開放性。 雖然是動感的聲音,但也具有足夠的溫暖感,在較長的聆聽過程中不會感到疲勞。 另外,還支援Sony最新的環繞音效360 Reality Audio,在休閒之餘能夠享受頂級的體驗。 單以通話來說,人聲屬於中頻,所以耳機的中頻能夠越清晰越好,這樣才能聽清楚對方的聲音。
入耳耳機: 搭配優惠
若是有通話需求的人, SonaShocks 不僅有360度全方位收音麥克風,加強收音效果,也有搭載 CVC 8.0 通話降噪,從背景雜音中清晰捕捉人聲,讓對方能聽清楚自己說話的聲音。 入耳耳機2025 歐洲百年 3C 領導品牌 Philips 飛利浦,在藍牙耳機市場表現不俗,近年跨足運動耳機市場,同樣將匠人高標準運用在骨傳導運動耳機上,不只採用高階5.2藍牙版本,提升連線穩定度。 骨傳導耳機最讓人病詬的漏音問題,SHOKZ 採用獨家 LeakSlayer™ 技術,讓聲音更集中,音質升級,通話更順暢清晰,改善漏音問題。 搭配飛利浦App能自行調整EQ,只是音質上來說,還是沒有辦法做到跟真無線和有線耳機相同的音質,人聲和樂器聽起來都有點糊,這款也還蠻挑耳型的,頭型較扁的人戴起來可能會不太習慣,還是建議大家可以到現場門市試聽再決定是否決定入手。 若耳機上有實體按鈕,可輕易觸摸到,操作會比較方便,而不需要浪費時間摸索。
品牌旗下擁有 Y、N、K 三知名系列,其中包括了 K702、K712、K812等專業取向產品,以及主打時尚外型的 N40、Y50等豐富型號。 入耳耳機 自從iPhone移除了耳機插孔後,無線耳機成為了果迷的必需品,選擇陣容當然不少得AirPods! AirPods Pro為入耳式耳機,配合充電盒耳機可播放高達24小時,可快充5分鐘播放音樂1小時。 Elite 85t是Jabra首款內建降噪晶片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所以降噪效果比透過韌體更新獲得降噪的Elite 75t還要有效,開啟後房間裡冷氣機運轉的聲音瞬間消失,而電視裡的人聲也變得很小聲。
入耳耳機: 同場睇$299超平靚色 Sudio A1 藍牙耳機
最後,其聲音在低音和高音上有些為提升,但不會壓過其他頻段的聲音,整體還算平衡;降噪效果雖然不是頂尖,但能夠減少一些討人厭的噪音干擾。 另一方面,WH-1000XM4的通話降噪效果也比WH-1000XM3更加優化,具有最新的精確語音拾音技術,能夠有效控制耳機中的五個麥克風,並執行高級音訊處理,所以語音通話確實改善很多。 入耳耳機 至於主動降噪則是延續WH-1000XM3的優點,在辦公室中沒有播放音樂時就幾乎聽不到風扇的噪音,而小音量播放音樂時,也幾乎咁絕不到周圍的噪音,且能根據使用者所在環境調整降噪強度。 在眾多國內品牌之中,TFZ 不僅性價比高,亦擁有自家調聲風格,整體口碑也算不錯。 今次介紹的 TFZ Exclusive 5,一拎上手,全金屬外殼經過拉絲加工,質感非常好! Exclusive 5 是一款雙動圈耳機,搭配全新雙磁路二分頻石墨烯單元,聲音與之前的 Balance 及 Series 系列相比,低頻量感更飽滿而充沛,下潛力深,整體氣勢及音場都能進一步提升。
- 另一方面,WH-1000XM4的通話降噪效果也比WH-1000XM3更加優化,具有最新的精確語音拾音技術,能夠有效控制耳機中的五個麥克風,並執行高級音訊處理,所以語音通話確實改善很多。
- 相較上一代改善了不少缺點,外殼的觸控面板維持圓紋金屬,用家可以透過Smart Control App依喜好設定觸控手勢。
- 不過,骨傳導可以突破限制,將聲音透過頭骨震動,直接傳到內耳,讓外耳、中耳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的患者,能透過穿戴骨傳導輔具聽到聲音。
- Jabra在設計Elite 85t時特地掃描了上千萬人的耳朵進行分析,讓這款真無線藍牙耳機戴起來是真的還滿舒適的,沒有異物感和壓迫感,而還左右耳各有一個洩壓孔,防止在耳內累積壓力。
- 藍芽版本越新,不只代表音質越好、連線速度更快、連線距離更遠,同時,抗干擾能力也越佳,越能避免周遭其他無線設備發出的訊號干擾耳機連線,就不會有運動到一半,耳機突然斷線的狀況發生。
- 此外,有些骨傳導耳機有支援智慧操作,像是可用語音控制,或是搭配品牌 App 設定操作手勢。
- 骨傳導耳機對運動族群來說是很好的選擇,即便是有做防水設計的(半)入耳式耳機,仍無法解決汗水會沿著耳塞流入耳道內的問題,不僅會帶來不適感,耳朵進水也容易引發中耳炎、滋生細菌等問題。
除了耳朵本身就有的細菌外,若平時將耳機放在手袋、桌上或是公眾場所裡,都會沾附上外來的外菌。 同樣的四麥克風也意味著輕而易舉地啟動 Siri 或 Google 語音助手 – 只需在左耳機上輕敲三下。 如果您先前已將耳機與多個裝置配對,但當下無法連接其中一個裝置,請參閱與多個裝置配對時,耳機或喇叭無法連接到所需裝置一文。 SonaShocks 耳機本身採高彈性的鈦合金材質,因此結構輕巧,僅有26克,可實現無壓運動,專注訓練的效果。 人的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大部分的聲波是經由外耳的耳道傳入鼓膜,聲波會再通過震動鼓膜,讓聲音傳到中耳的聽小骨,再被內耳中的耳蝸、聽神經接受。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特色,就是它拿下時會自動停止音樂,而戴上後就會重新播放,讓人再也不需特地翻找電腦或手機按下暫停鍵。
入耳耳機: 耳道式耳機推薦8:【Fateir菲堤兒】三動圈藍牙耳機(三頻獨立輸出 暴力兼具細膩 超重低音 真無線 入耳式 耳道式 立體聲 降噪)
TAA6606 能做到充電2小時,可聽音樂9小時的超長續航力,但本身重量仍僅有35克輕量,輕巧結構讓人充分發揮不受限,同時,這款運動耳機也是荷蘭冠軍車隊 Jumbo-Visma 的御用合作款。 藍芽版本越新,不只代表音質越好、連線速度更快、連線距離更遠,同時,抗干擾能力也越佳,越能避免周遭其他無線設備發出的訊號干擾耳機連線,就不會有運動到一半,耳機突然斷線的狀況發生。 防塵則見仁見智,不是每一款耳機都有做防塵功能,因為這不是常見的需求,除非會在極端環境,如:塵土飛揚的工地等地使用,否則不用特地選擇防塵係數高的耳機。 骨傳導耳機通常被當作運動耳機使用,對運動耳機來說,防水可說是必備功能,即便是慢跑、騎車等陸上運動,也得有防汗水、防雨水的條件,會建議至少要選到 IPX4 以上的等級,耳機才有辦法阻擋來自各角度的水花,避免故障。 骨傳導耳機在使用上,不需塞進耳朵裡,自然不會像(半)入耳式耳機會有汗水順著耳機腔體流進耳道的問題,也不像入耳式耳機會因為密封效果太好,在跑步時,產生聽診器效應,也就是在聽到腳落地時產生的反震音。 傳統耳機主要是透過空氣作為介質傳遞聲波,當聲波從耳道傳入耳膜,透過震動耳膜,我們就能聽見聲音,這個過程被稱為「氣傳導」。
入耳耳機: 半入耳式藍牙: 不習慣耳塞式嗎?HUAWEI FreeBuds 4 半入耳式 ANC 主動式智慧降噪藍牙無線耳機開箱
台灣推薦王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平日會使用耳機的用途、習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耳機類型或該產品主打的特色來做挑選。 但因為耳罩式耳機是完全包覆住耳朵會阻擋外部的聲音,所以建議走在路上或開車、騎車千萬不可以使用這類型的耳機,避免意外發生。 然後是音質和降噪,耳機作為一個音訊發聲裝置,音質的好壞是選擇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半入耳式藍牙 試戴時請留意耳機是否由耳朵裡兩側突出的軟骨完全支撐住,並且恰好填滿耳窩與耳道,留下過多縫隙或過於緊繃都並非理想狀態。 RHA 耳機的配戴方式相當特別,戴上後須將耳機線由前往後繞至外耳殼與頭部的空隙,形成類似耳掛式的狀態。 這樣的設計除了能減少耳機線的存在感,還能增加配戴上的安定性,在實測時評比員大幅晃動頭部、跳動之下都能穩固地服貼,而可說帶來了令人安心的聆聽體驗。
入耳耳機: 全面了解 WF-1000XM5 耳機
入耳式耳機的聽筒位置突出,佩戴時易弄傷耳道之餘亦易堆積細菌,長時間佩戴亦易造成發炎。 Creative Zen Air 還可以讓您隨時隨地享受無煩惱的免提通話。 Creative Zen Air 共集成了 4 個麥克風,兩個麥克風用於在 ANC 打開時檢測和過濾背景雜音,還有兩個麥克風用於拾取您的語音以實現清晰的通信。 耳機在處於非活動狀態約 5 分鐘後或未連接至任何裝置時將自動關閉。
入耳耳機: 耳機
骨傳導耳機會比較適合在運動、做事時需要「有聲音」陪伴,但又得時刻留意周遭環境的人,適合的音樂則會是 Podcast、有聲書、廣播等,不太要求音質的類型。 作為標榜聲音品質與設計感並重的 N系列,N700NC 正是系列中的首選。 無論是於奔波的通勤時間、或是欲沈浸在音樂的旅行途中,出色的降噪功能都能為使用者打造宛若無人的獨立空間。 不過其在安全方面也毫不馬虎,可透過「環境感知」調整外界環境音的大小,減少在外行走時聽不見車聲的疑慮。
入耳耳機: 耳機竟成外耳炎成因?
至於運用軟性材質打造的耳翼,雖然可提升配戴時的穩定感,但對不習慣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異物感,耳廓較為敏感的話甚至會感到疼痛,建議在購買前先試戴看看會比較好。 當然若是搭配 iPhone 等 Apple 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就能發揮出完整的潛力,包括透過 Siri 入耳耳機2025 語音助理朗讀訊息內容,或是與另一副支援相同功能的耳機共享音訊,如果是蘋果愛好者的話,相信能帶來極為便利的體驗。 當然,在使用時也會遇到可能需要將耳機完全浸入水中的狀況,有這類需求的話,購買時可選擇 IPX7以上的商品最為保險。 IPX7的標準為可在1m 水深下放置30分鐘,並非毫無限制,這點也請特別留意。
入耳耳機: 半入耳式藍牙: 耳機設計形狀
Bose品牌推出的第一款真無線降噪耳機,今次的消噪耳塞帶有11級的降噪等級,Bose宣稱「我們相信您找不到聲音效果比Bose更好的無線耳塞」。 TRN這家廠本身就是做HiFi耳機出身的廠家,HiFi聲學設計能力優秀,筆者抱着試一試的態度直接全款拿下給大家評測一波,單邊擁有一圈兩鐵的配置,這個很難不讓人心動。 主動降噪開啟後,通常會感受到一股耳內壓力,就是那種稍微緊繃的感受,由於每個人對於這種「耳壓感」能承受的程度不一,建議要自己試戴後再做決定。 半入耳式藍牙 以前的耳機可能會有主從耳之分,或是只有某一耳可以單獨使用。 而且耳機還支援多種觸控調節模式都可以在app里配置,比如使用任意單個耳機的時候也可以操作音量、播放控制等操作,對開車的人就很實用了。 關於代購服務,若您有任何問題或您需要向代購業者提出反映,您可以在登入系統後,依照線上客服系統所定之處理機制、程序及相關聯絡資訊提出您的問題,系統將會把您的問題轉知予代購業者,由代購業者的客服人員為您提供服務。
入耳耳機: 產品特點
而「骨傳導技術(Bone Conduction)」自然就是指讓聲音透過「骨頭」傳播。 骨傳導耳機會被戴在耳朵旁或直接戴在耳骨上,聲波會藉由顳骨震動傳到耳蝸,讓我們能接收聲音。 藍牙耳機市場發展越發成熟,各品牌除了在音質、連線速度、穩定度上不斷尋求突破,市場上也出現各種「黑科技」,其中最讓人好奇的莫過於「骨傳導」技術。
采用蓝牙5.1,有游戏模式,连接速度快且稳定,开启游戏模式延迟更低。 入耳耳機 这款耳机非常适合送礼,有颜值又好用,200元出头的价格性价比很高。 想要主动降噪耳机,又不想选择入耳式的,那除了freebuds4之外,三星buds live也是不错的选择。
配合抗噪系統確保外出時通話亦能保持收音清晰,適合經常需要開語音會議的用家。 入耳耳機 降噪功能更可讓用家自行調節降噪程度,確保自己能保持警覺仍能與外界聯繫,可於App內設定6種不同的均衡器,選擇自己最喜愛的音色。 耳機有4種顏色供選擇,以及Maison Kitsuné 特別版Galaxy Buds2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