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趾長伸肌:位於小腿前外側皮下,由腓深神經支配,到該肌的神經纖維來自第4,第5腰神經和第1骶神經。 [配伍] 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崑崙、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後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雙小腿下1/2,對雙側懸鐘常規消毒,取1寸毫針捻轉進針,得氣後行提插捻轉複合瀉法,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重點位置在上述的9個穴位上。 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響亮。 懸,弔掛也,指空中。
懸即懸掛,鍾即鍾鈴,此穴當外踝上,正是古時小兒懸掛腳鈴部位,故名懸鐘。 懸鐘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之功效,是傳統治療中風病中經絡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於中風昏迷復甦後遺留半身不遂後遺症的治療[3]。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經常艾灸懸鐘、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屬足少陽膽經[1]。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懸鐘是八會穴之髓會[1][2]。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穴位療法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一,髓之会,髓居骨中并充养于骨,故有强筋健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之功,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膝腿痛、脚气等。 本穴归足少阳胆经,有调畅气机、理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胸腹胀满、胁肋疼痛等症。 在小腿的外侧下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悬钟穴,中医认为“髓会悬钟”、“脑为髓海”。 按揉悬钟穴有助于骨髓和脑髓的生成,骨髓的生命力旺盛,则骨骼强壮,身体的生长发育迅速;脑髓的功能活动活跃,则大脑发育完善,宝宝就会变得聪明伶俐。 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谿穴直上2寸約3指幅高處,跟腱內側的前方。
- 懸鐘穴可以治療膝關節脛骨腓骨的疼痛,痙攣,足背屈障礙等。
- 《針方六集》記載在懸鐘穴的主治作用有:“主渾身骨節疼痛,左癱右瘓,兩足不隨,寒溼腳氣,水腫,傷寒發熱不退”。
- 懸鐘穴主治頭項、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偏頭痛、頸項強、鼻衄、瘰癧、腋腫、脅肋疼痛、四肢關節痠痛、半身不遂、筋骨攣痛、腳氣、跟骨痛、渾身瘡癩等。
- 懸鐘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 經脈的國際代碼見於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出版的《標準針灸命名法》[1]。
- 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頸椎病、小兒舞蹈病等。
該穴具有改善腦血管迴圈,活化腦細胞,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主治腦血管病,頸項強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痺,坐骨神經痛,高血壓,高血脂症,頸椎病,落枕等症。 按摩懸鐘穴用拇指腹力道稍為加重按揉穴位,每次按摩約2~3分鐘即可,每日可按摩2次。 具有緩解治療半身不遂、腰腿疼痛、偏頭痛、落枕、癡呆、高血壓、腳氣作用功效益處。 主穴取患側懸鐘,配穴取阿是穴(即患側頭部觸之疼痛明顯處)。 囑患者側臥於牀上,腧穴局部常規消毒後用左手拇指按壓懸鐘下方,右手進針,用提插瀉法,使氣行向頭顳痛處,循經感傳越強越好。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針灸可改善認知與記憶
懸鐘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之功效,是傳統治療中風病中經絡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於中風昏迷復甦後遺留半身不遂後遺症的治療。 經常艾灸懸鐘、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 針刺患側懸鐘,直刺1.5~2寸,病程1h的採用強刺激大幅度運針,同時囑患者活動踝關節5 min。 時間大於1 h者針刺捻轉得氣後局部行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25 min,共治療5次。
結果艾炷灸“足三裏”、“懸鐘”,可以改善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學習記憶功能,與其可降低異常增高腦組織中NO含量、NOS活力有關,具有延緩衰老作用。 取懸鐘(重者取雙側,一般取單側),用28號1.5寸不鏽鋼毫針刺入,施捻轉提插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30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min,15 min行鍼一次。 共治療32例,顯效24例,緩解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0.6%。 懸鐘歸屬於足少陽膽經,為八會穴之髄會。 具有行氣補血、舒筋活絡、益髄壯骨的作用,是治療髄病骨痿之要穴,頸項強痛之常用穴。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針灸學/懸鐘穴
懸鐘穴的位置: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中醫認為刺激懸鐘穴有緩解治療腰腿疼痛、偏頭痛、落枕、痴呆、高血壓等作用。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懸鐘穴位八會穴之髓會,此穴與髓有著密切關係,故稱髓會絕骨。 而腦為髓海,故凡腦部的病皆可酌情取用懸鐘穴。
- 另外還有「齒常扣」,將口微微合上, 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 每次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鍼一次。
- 針刺前先靜臥10 min,取雙側懸鐘,針刺得氣後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期間每隔10 min運針1 min。
- 【配伍應用】
- 每次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 結論:“補腎益髓”針刺法能夠提高癡呆模型大鼠低下的中樞神經遞質含量。
針用補法,針感以上行爲佳。 留針20~30 min,每隔5 min行鍼一次。 每日1次,連續治療30 d。 結果針刺足三裏、懸鐘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管舒縮反應能力、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大腦半球側支循環代償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並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郄門穴
另外還有「齒常扣」,將口微微合上, 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這個動作可以疏通上下顎經絡,現代研究也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主管記憶的海馬體,幫助保持頭腦清醒。 這在動物實驗也已獲得證實,東京的老人醫學研究所在老鼠頭面部針刺,發現針或灸帶來的痛或熱的刺激,可以讓頭部血循增加10-20%,且可持續1小時之久。 若再配合任脈的中脘穴,更能補氣養血。 對課業繁重的莘莘學子而言,也可以經由百會穴的刺激或相關配合療程來增強記憶力。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作用功效
懸鐘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上飛落而下,如瀑布發出巨響一般,故名懸鐘。 絕骨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以下的人體組織為內收之狀,經水從上部飛落而下則懸落於天部,自本穴起則無經水交於下部諸穴,故名絕骨。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勞宮穴
主治胸腹脹滿,頸項強急,落枕,偏頭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腳氣,及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分層深入,得氣後詢問患者的感覺。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厲兌穴
用強刺激提插捻轉,同時囑患者做上舉、外旋、後伸等動作,針刺得氣後留針30 min,隔10 min行鍼一次,使患者有痠麻脹感。 每日針1次,3次爲一療程。 共治療60例,經過1~2療程,痊癒48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8.3%。 患者坐位,取患者同側懸鐘,常規消毒後,用5寸毫針對準懸鐘透刺至三陰交,以不透出皮外為度。 用強刺激提插捻轉,同時囑患者做上舉、外旋、後伸等動作,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行針一次,使患者有酸麻脹感。 每日針1次,3次為一療程。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曲池穴
針感強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針感弱者,可在患側頭部針刺1-2個阿是穴(即觸痛明顯處),用捻轉瀉法。 每次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懸鐘穴主治胸腹脹滿,頸項強急,落枕,偏頭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腳氣;以及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9]。 現代又多用懸鐘穴治療落枕、偏頭痛、頸淋巴結結核、腋窩淋巴結腫大、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舞蹈病、血管性頭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9]。 懸鐘穴主治頭項、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偏頭痛、頸項強、鼻衄、瘰癧、腋腫、脅肋疼痛、四肢關節痠痛、半身不遂、筋骨攣痛、腳氣、跟骨痛、渾身瘡癩等。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5 治療踝關節扭傷
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中渚穴
懸鐘爲經穴名(Xuánzhōng GB39)[1]。 別名絕骨(《備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圖殘卷》)。 懸鐘是八會穴之髓會[2]。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支正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濕冷。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運行規律】吸熱後上行陽輔穴。 【功能作用】清熱生氣。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治療組小鼠用米粒大艾炷,底座直徑2 mm,約重12 mg,每次每穴3炷,選取小鼠“足三裏”、“懸鐘”。 治療前將腧穴局部(直徑爲0.5 cm的圓形)剪毛,並在腧穴處塗凡士林軟膏固定艾炷,艾炷做得緊而結實,當小鼠掙扎時(以局部紅暈或潮紅爲度)更換艾炷,每壯時間爲18~20 s。 隔日治療1次,共15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腓動脈穿支分佈;再深層穿小腿骨間膜,有腓動、靜脈幹經過[8]。 悬,吊挂也,指空中。 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 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脛前動脈穿小腿骨間膜至小腿前面,沿骨間膜前面下降,在小腿上部位於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向下則貼脛骨外側面行於脛骨前肌與拇長伸肌之間。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腎俞穴
本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之功效,是傳統治療中風病中經絡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於中風昏迷復甦後遺留半身不遂後遺症的治療。 足少陽經行於下肢,懸鐘穴位於外踝之上,取之既可治氣血不足、筋脈失養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陽經氣、散寒祛溼而治療腳氣。 本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之功效,是傳統治療中風病中經絡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於中風昏迷復甦後遺留半身不遂後遺症的治療[8]。 足少陽經行於下肢,懸鐘穴位於外踝之上,取之既可治氣血不足、筋脈失養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陽經氣、散寒祛溼而治療腳氣[8]。
懸即懸掛,鍾即鍾鈴,此穴當外踝上,正是古時小兒懸掛腳鈴部位,故名懸鐘[2]。 經常艾灸懸鐘、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3]。 【配伍應用】 懸鐘穴配腎俞穴、膝關穴、陽陵泉穴,有祛風濕,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懸鐘穴配風池穴、後溪穴,有祛風活絡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懸鐘穴配環跳穴、風市穴、陽陵泉穴,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經痛。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針刺方法
用大拇指指腹仔細按摩也很有效,亦可在1厘米見方大小的膠布中央,放置1粒米,貼於復溜穴上,可保持長時間的刺激。 中醫多以醒腦開竅、益腎填髓的方法治療健忘。 常用的穴道有:督脈的百會穴、神庭穴,任脈的中脘穴,膽經的風池穴、懸鐘穴,心包經的內關穴,腎經的太谿穴、復溜穴。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3年曾經發表以針灸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針灸治療確實能改善長者的認知能力及記憶力,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1 治療落枕
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3指的地方,按摩或針灸可達到鎮靜安神、增強心臟輸出能量的效果。 針灸的刺激性強,效果明顯,但自行按摩亦可保健防老抗衰,可視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 百會穴具有提升全身陽氣及醒腦開竅的功能,不僅傳統典籍一再強調,在現代的多種頭皮針體系中也極受重視。 中醫「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概念,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和預防失智,都可以從百會穴下手,因此在百會穴針灸或按摩,可健腦、安神、養心。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7 治療肩周炎
懸鐘穴主治頭項、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偏頭痛、頸項強、鼻衄、瘰癧、腋腫、脅肋疼痛、四肢關節痠痛、半身不遂、筋骨攣痛、腳氣、跟骨痛、渾身瘡癩等[9]。 在後期,定位懸鐘穴多以骨性標誌物來定位,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緣,多稱為“少陽絕骨”。 《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還記載:“懸鐘穴治療,膝胻痛,筋攣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其中“胻”是小腿脛腓骨的統稱,多指脛骨。 懸鐘穴可以治療膝關節脛骨腓骨的疼痛,痙攣,足背屈障礙等。 “少陽絕骨”多治療足少陽、足陽明經經筋病。 患者坐位,取患者同側懸鐘,常規消毒後,用5寸毫針對準懸鐘透刺至三陰交,以不透出皮外爲度。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13 治療頸部軟組織扭傷
依目前的研究,仍然沒有治療失智症的有效方法,醫學界近年來以提倡及早治療輕度認知障礙,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想法為主流。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2025 《針灸甲乙經》: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鐘主之。 脛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其血立已。
針感強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針感弱者,可在患側頭部針刺1~2個阿是穴(即觸痛明顯處),用捻轉瀉法。 每次留針30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min,每10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min行鍼一次。 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每日一穴……懸鐘穴
取懸鐘(重者取雙側,一般取單側),用28號1.5寸不鏽鋼毫針刺入,施捻轉提插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30分鐘,15分鐘行針一次。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肋间神经痛、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足内翻、足外翻、软骨病、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衄等。 若是不敢嘗試針灸,不妨自行按摩內關穴。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腧穴列表
考據歷代醫家的論述可知,此病為全身性疾病,病位的表現在腦,但其實是肝、心、 脾、腎等多重臟腑的功能衰退與失調。 病因大多是年老體弱,臟腑虛衰,氣血陰陽虧損,腦失所養;或因痰瘀蒙蔽輕竅,神明無主所致。 基本病理因素為痰、瘀、虛,而針灸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陰陽的功能,對緩解失智的相關症狀有極大幫助。 一日一穴位懸鐘穴 取足三里(雙側)、懸鐘(雙側),常規消毒後,避開毛孔,將針輕輕接觸在腧穴皮膚上,稍加壓力後再以拇指左右慢速捻轉進入,頻率約為每分鐘20轉,捻轉角度應小於15°。 針用補法,針感以上行為佳。 同時讓患者前後左右活動頸部,尤其是活動受限側,幅度由小到大,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30分鐘後出針,不按針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