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種做法不再存在,通常是每半班輪流修讀各術科半學年,或給予學生一定程度上的選擇,以免違反在1990年代生效的「性別歧視條例」。 簡單來說,校史可分為「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及「保良局慧妍雅集書院」兩個時期。 早年新界私塾的教師,亦稱為塾師或蒙師,通常只是副業,其正職是江湖郎中或是風水師等。 除了塾師的日常工作外,亦會替鄉民撰寫對聯、嫁娶或弔祭帖等文書工作。 村校源於依附於宗族祠堂或私人營辦的學塾、家塾、書室或書院,新界原居宗族和其後遷入的客家族群均非常重視教育,紛紛設館啟蒙,讓其子弟就館研經,用以考取功名,扮演著鞏固宗族勢力和團結宗族的重要角色。
-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1]。
- 1944年教育法令只適用於英格蘭和威爾斯,其中要求建立一個有三個層次的中學教育體系。
- 自2003/04學年實施「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政策至2014年,共有88所公營小學因未能符合小一收生的最低人數而停辦,當中有40所是「鄉村學校」。
- 1935至1990年,學校提供寄宿服務,惟因學生人數大增而停辦。
- 所以工業中學不再切合這些就業需要,家長及學生會逐漸對工科失去興趣。
- 194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面對中國在抗日戰爭後爆發國共內戰,大量內地人逃難到港的「難民潮」,香港人口由40萬激增至100萬,人口激增而導致學額嚴重不足,小學的普及化成為政府當時發展教育的首要任務,港英政府相繼於1950年推出《十年建校計劃》以及1954年的《小學擴展七年計劃》。
是次計劃中,受表揚的教師共有1,000多位,包括中學教師358人,小學教師594人,當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2025 中不乏中大校友。 我們特別把獲推舉的校友教師臚列如右,向他們在教學崗位上所作的 貢獻致意。 自2003/04學年實施「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政策至2014年,共有88所公營小學因未能符合小一收生的最低人數而停辦,當中有40所是「鄉村學校」。 除出錢出地外,村民更出力親手建校,動員全村上下平整土地、搬運建材,南邊圍崇德學校創校時,每戶一定要付出勞動力,負責擔「十斗淡沙」;大嶼山的杯澳公立學校,建校時的磚塊由九龍購置,但當時貝澳沒有碼頭,運磚船在漲潮時將磚塊丟到海中,村民再於清晨四、五時潮退時才撿拾磚塊搬到學校地盤。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香港仔工業學校
大多數村校在1950年代初建成,當時新界鄉郊地方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村童失學,村校使到適齡學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1]。 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194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面對中國在抗日戰爭後爆發國共內戰,大量內地人逃難到港的「難民潮」,香港人口由40萬激增至100萬,人口激增而導致學額嚴重不足,小學的普及化成為政府當時發展教育的首要任務,港英政府相繼於1950年推出《十年建校計劃》以及1954年的《小學擴展七年計劃》。
每所學校增建6個課室,可提供額外162個學額,6個年級新增學額共972個[5]。 由於新界人口變化,北區出現學額不足,政府視村校為學額增減的「緩衝」,於是為僅餘的村校興建新校舍,由平房改為兩層,以應付增加的學額需求。 2012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決定撥款為6間鄉村學校興建新校舍及增加學額[3],包括八鄉中心小學、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沙頭角福德學社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發展
由於只有單一內閣參選,大選當日所有合法選票上只有「信任」、「不信任」及「棄權」的選項。 香港仔工業學校學生會採用內閣制,每屆內閣任期由該年度交職儀式舉行後至下年度新一任幹事會就職為止,整個循環為一個學生會年度。 初中工藝及實用科目的例子有「設計與工藝」(前身為金工)、木工、工業繪圖、家政等,現時設計與工藝、木工、工業繪圖科已停止開設,由「設計與應用科技科(DAT)」代替。
1981年開始推行鄉村學校政策,將同區數間小型鄉村學校合併成規模完善的中心小學,總共開設4間分別位於西貢(兩間)、坑口和沙頭角的中心小學。 雖然政府津貼最多五成的建校費用,但餘下的仍需依靠民間、村民自行投入。 當時每一條鄉村都希望建立或者擴建本村的學校,但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建校費用往往超出村民的負擔能力,縱使是勢力龐大的宗族,亦要發動整個宗族,或聯合幾個祖堂的力量方能應付。 除了本村村民捐資和移居海外鄉親捐助外,亦有拍賣公產用以籌款,僑所公立學校為建校而召開村民大會,透過出售「公田」得款8萬作為建校基金;而丹竹坑公立學校更將百年樟樹砍伐出售,所得佔集資總數的五分之二。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魚類批發市場及辦事處
第四和最後一期的計劃,則在可行的情況下提升學校的設施至現行標準。 但政府受財赤影響,於2002年至少有25間學校校舍改善工程計畫受阻,被迫停收小一生,當中大部分均屬村校[12]。 教育局表示小一學位的需求受到「雙非」兒童數目及2012年龍年效應影響,預計於2018/19學年達到高峰後會逐漸回落到一個穩定的水平。 教育局與小學達成共識,應避免興建新校應付過渡期的學位需求,以避免回落後對小學發展的影響,並會積極探討使用空置校舍和擴建臨時課室,用以增加學位供應[4]。 有政黨曾實地到北區已關閉的11間村校進行視察,發現包括古洞公立愛華學校、軍地公立學校及坪洋公立學校等3間村校重開的可行性較高,該3間村校校舍結構維持完整,鄰近住宅又有交通接駁配套,港府只要將它們重修,可為北區提供至少500個學位,以紓緩北區學額不足的問題[6]。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工業中學
對於村民,村校校舍的一磚一瓦和校園環境均來自其祖父輩當年胼手胝足的耕耘成果,而全村以及周邊的兩、三代子弟均是在同一所由大家建立的村校就讀,村校對於社區的重要性以及意義不言而寓。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1]。 其後,學校獲「保良局李兆忠教育基金」及政府建築署撥款,進行了多項改善工程。 當中包括增建兩個新課室、大修及翻新禮堂、語言室,以及禮堂音響系統。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大埔區
「鄉師」最終於1954年停辦,全體學生被安排到1951年成立的「葛量洪師範學校」上課,標誌著香港政府師範教育政策的改變,市區的師範學校同時為市區與新界的學校陪訓老師,即市區學校與新界村校的老師接受同一模式的師範訓練課程,而這兩個區域的學生亦將接受同一模式的教育。 但由「鄉師」調校的同學課程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星期政府的農林署會派車送同學返回張園,學習種花生、養豬、養雞、豬隻交配等。 但政府亦希望幫助改善學塾的師資,從而引入新課程,因此在1926年在大埔成立「官立大埔漢文師範學校」(Tai Po Vernacular Normal School,簡稱「埔師」),但「埔師」一直沒有固定的校舍,只是租用民房上課,校舍先後設於大埔墟仁興街、北盛街和錦山漢家路。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設施
1990年代香港的生育率繼續下降,適齡學童人數逐年減少,由從前的「學位荒」變成「學生荒」,到了廿一世紀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2025 ,特區政府的政策是學校應該愈大愈好,在這種思維下產生「千禧校舍」,小學由24班變成36班,每所上千人的規模。 而設施和規模不足的村校難以與新型的校舍競爭,再加上鄉村逐漸都市化,以及政府以節省資源為本的教育政策;2002年當時的教統局更加推出新措施,若學校於每年小一收生不足23人便要殺校,使到村校一所一所地結束,剩下一幢又一幢荒廢的校舍,和為數眾多没有母校的校友。 自從70年代開始,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政府推行六年免費教育,小學教育普及至全港各地。 然而新界農業衰落,導致不少村民移民海外,而新界交通網絡日益發展,學童可以出外就學,令村校生源流失;隨著新界新市鎮迅速發展,鄉村逐漸都市化,部分規模較小的鄉村學校被合併為較大型的中心小學,鄉村學校逐漸淡出提供教育的角色。 新市鎮和新建屋邨的落成,同時設置現代的大型主流學校,更使到村校難以競爭;加上村校本身的地理環境及設施限制,難以吸引村外的學童入讀。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眾多的原因導致村校生源萎縮,時代的變遷,令到曾經蓬勃一時的村校日漸式微而縮班甚至結束。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香港
以下列表主要根據立法局1993年10月20日會議過程正式記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各項問題的書面答覆」第六項「鄉村學校」附件「鄉村學校一覽表」於1992/93學年仍然營運的134間村校名單(#ID A001-A134,缺A044)組成。 粗體學校名稱的村校或直屬後繼學校(不包括合併)於2014/15學年仍然營運。 歷屆學生會內閣如下2010年代未(2019年之前)的內閣不包括在內。 香港仔工業學校的校訓為「勤業明道」(拉丁語:Opus Justi Ad Vitam,來自聖經的箴言第10章16節)。 香港仔工業學校校徽底色純白象徵要身心純潔,中央紅色十字架代表耶穌基督的犧牲和服務精神,而齒輪則代表工業。 以往有些男女校,會因學生性別而作出工藝及實用科目限制,例如女生必須修讀家政、不能修讀金工,男生則相反。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校舍
由於香港人北上工作、居住日漸普遍,同時亦有港人回內地結婚或找伴侶,其子女亦隨同父母居住內地,甚至是在內地出生,2007年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子女有27,574人,到了2010年已經有40,648人,2011年多達43,982人。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2025 但家長仍然希望下一代接受港式教育,故此鄰近邊境的學校便成為最方便的選擇。 早在2000年代,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北區學校已向居住內地港人的子女招手,希望力挽狂瀾避免殺校。 踏入2010年代,跨境學童數目年年大幅上升,教育局雖然實施加班、加派均未能解決北區學額嚴重不足問題。 以跨境收生來救亡,已非限於北區,屯門有學校搶奪居於深圳南山 、寶安區的跨境學童;而東鐵沿線大埔站和太和站亦出現來往中港兩地的學童,但大埔區內的村校已全部結束。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服務
近年,學生會務除了爭取校內外福利,亦開始開設物資借用站,以及積極參與聯校活動,提升香工在學界交際的參與度。 村校的班級規模有嚴格規定,大多全校不能多於12班,而一般只開設6班;每幢平房式校舍一般分隔兩至三個班房,所以一般較小規模的村校只有一幢附設校務處和教員室的主樓加一幢課室。 根據既定機制,若大選結果中「信任」票數不過半,即參選內閣無法即時確認當選,不需要舉行二次選舉。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學生組織
為了紀念這次善舉,香港保良局決定把學校易名為「保良局慧妍雅集書院」。 於1960年代,香港仔工業學校以收生要求嚴謹而聞名,且學生公開試成績、校際足球及音樂比賽皆成績優異。 從香港仔工業學校七十年代校刊資料所得,學生每年全科會考合格率平均達95%以上,數理科優良率(A-C)平均達70%以上。 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仔工業學校改變資助模式,正式成為一所政府津貼學校。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2025 八十年代初,香港仔工業學校擴建校舍和逐步擴班,從小五至中五的13班,更改至中一至中七共29班,擴班工作於1983年完成。
並購置儲物櫃、安裝閉路電視系統等,工程大部份已於2009年峻工。 學校秉承了香港保良局的辦學方針,五育並重,為同學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讓他們汲取知識,鍛煉體格,掌握共通能力及建立優良品格,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近年,隨著香港仔工業學生對籌組學生會內閣的興趣減弱,學生會選舉開始出現單一內閣參選的現象,使唯一參選內閣持壟斷優勢。
初期村校上課地點五花八門,元朗屏山山廈村的「華封學校」借用村中的「張氏宗祠」分隔為兩個課室上課;「鄉師」在粉嶺圍成立的附屬小學,高小五、六年級以「彭氏宗祠」為校舍,而小一至小四則在同村的「思德書室」上課;十八鄉的「永安學校」於1938年註冊時以「大樹下天后廟」為校址。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2025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魚類統營處(英語:Fish 魚類統營處香港仔工業中學 Marketing Organization,簡稱魚統處)是根據香港法例第291章《海魚(統營)條例》成立的財政獨立、非牟利法定機構,負責作為香港唯一提供海魚統銷服務的機構,於1946年成立。 有關條例規定香港的所有鮮海魚,必須於魚類統營處轄下的魚類批發市場卸於陸上及批發出售,現在香港共有七個魚類批發市場。
1898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後,對原有的農村社會模式、生活習俗,包括教育政策均不作干預。 直至1905年,當清朝廢除科舉後,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及推行新式教育,加入地理、常識和尺牘等新科目。 民國成立,新界學塾亦開始仿照民國學制,惟基本上仍維持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 1913年政府首次立例規管香港所有公立及私立學校,要求所有學校均須向香港政府註冊。 同年借調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高級中文教師宋學鵬在新界區進行了半年的調查工作,據統計當時新界共有學塾260間,學生人數3,223人,而1911年人口普查指出新界及離島居民共80,622人,5至15歲之間的人口共17,623人,故此入學率僅為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遠低於當年的國際水平。 香港政府先向部分鄉村私塾提供津貼,從當時的260間學塾中精選50間,按就學人數及教學水平按月補助,每年資助金額60元,並對接受資助的學塾進行監管,派出考試官或查學員巡查相關的學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