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8日,當時正值盂蘭節(鬼節)前夕,有一批來自多間不同小學的師生和九廣鐵路員工親屬到大埔松仔園郊遊。 當天原本天朗氣清,但午後卻暴雨掩至,人們紛紛走到橋底避雨。 之後達德學校被稱為「香港第一猛鬼學校」,更被2013年國家地理頻道稱亞洲十大恐怖地方之一。 《01體育》編輯室對「Fantasy遊戲」總是有種執着,大至英超﹑歐聯﹑世界盃,小至國際泳聯Fantasy,也有同事參與其中。 「行路Fantasy」就是一個行路遊戲,用城市散步路線當成「陣容」一決勝負! 7個同事7輪比賽,玩法大致與「英超Fantasy」相同,7輪總分最高者勝。
無論如何,在小小的馬灣一走,人少少,總是有點開心的。 渡輪碼頭有個漂書閣,拿走一本書頁泛黃的亦舒小說扮文青。 參觀完令人頗為失望的芳園書室,打算順路到石仔灣看木橋碼頭和魚排,懷緬一下舊漁村風情。
馬灣廢墟: 文化澎湖之旅:虎井嶼
林鄭月娥2009年曾表示「(馬灣公園第二期)道路改善工程和批地完成後,希望36個月」,但至少直至今年年初,選址仍是一片廢墟,從客觀結果而論,利息的阻嚇力成疑。 據文獻記載,香港「九龍關」設於清末1887年,主要職能是徵收鴉片關稅和厘金(內地貨物通過稅或商業稅),以及打擊以香港為基地的鴉片走私活動。 目前已知的其中一塊刻有「九龍關」的界碑位於荔枝角收押所的山坡位置,目前由饒宗頤文化館原址保存。 另外在馬灣汲水門關廠,即馬灣鄉事委員會舊址1887年樹立的兩塊石碑,分別刻有「九龍關」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但馬灣的「九龍關」界碑位置並未向公眾曝光。
雖然揮汗如雨,邊行邊自我安慰,出點汗好,這是天然氧吧。 在2010年,有名巡警發現戲院內有一名男子吊頸自殺。 有傳巡警是聽到有腳步聲傳出,他才會進內查看,豈料卻揭發了此事。 自此,便傳出有附近居民和遊客途經該處時,曾聽到隱隱約約的腳步聲從戲院傳出之說。 曾經有一班中學生於東堤小築對出的東灣沙灘遊玩,其中一名學生發現岩石上長出一朵小花,眾人覺得奇怪,於是推開岩石,赫然發現石下有一具女屍,眾人慌忙報警。
馬灣廢墟: 馬灣舊村圍封在即 清末「九龍關」界碑意外曝光
在40分鐘,尼馬禁區個人盤帶連續擺脫多名防守球員後窄角度射門,皮球「省」到對方球員身上改變方向入網。 下半場踢了不久,尼馬的拍檔便換上了李康仁和馬高阿辛斯奧兩名新援,主帥安歷基希望這幾位進攻球員可以盡快培養起默契。 而在85分鐘,後備入替的法比安彭拿中場精準直傳,尼馬接應形成單刀機會,推前幾步輕鬆射入第二球。 在愈早時段退租,可得特惠補償(現金)愈多,愈接近2047年,可得特惠補償愈少。 2047年6月30日到期,政府自動收回土地,特惠補償是零。
過往曾經發生有一群行山人士途經村莊時,有位團員獨自離開去小解,但過了很久都沒有歸隊。 由於當時的政治部權力超然,處事手法強硬,很多犯人都會遭受毒打審問,當中有部分人因身體支撐不住而死,從而令該處怨氣沖天。 不時有潛入白屋探險拍照的人都表示,曾隱約聽見慘叫聲及毒打聲。 馬灣廢墟 此行跟昔日印象中的馬灣截然不同,以為是穩穩陣陣的路線,不料變成不一樣的廢墟探險,不知算不算是另類收穫。
馬灣廢墟: 香港挪亞方舟
村子設計簡樸,村內的房屋都只有二、三層高,沿海部分有棚屋,村子因大部分居民已搬遷而近乎荒廢,只偶有路人經過。 馬灣廢墟 幾個小食店、士多的招牌仍懸掛着,為廢墟添了些懷舊和可愛。 至50年代,政府決定在必列者士街附近重建,興建了大批唐樓。
- 一年後,英國租借了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土地,上述四個清廷關廠因位於英治範圍,因此停用,其後荒廢。
- 今日(4月6日)上午,有文化界人士在與馬灣村民閒聊中得悉馬灣「九龍關」界碑,在村民帶路下,在馬灣後街馬灣變電站附近的舊屋旁,尋獲一塊刻有「九龍關」文字的界碑。
- 其實摩星嶺向來都有很多鬧鬼傳聞,一些打War Game的人士聲稱在活動期間,曾見過穿著軍裝的英軍及日軍影子加入戰場,據聞是當年的士兵英魂不散,在重演昔日的戰況。
- 至今仍保留了很多碉堡、防空洞等的軍事建築,吸引了不少人於假日去打War Game。
- 1997年,由香港及國內專家組成的考古隊於東灣仔北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二十座墓葬、人類骸骨、居住遺跡及文化遺物。
- 1920年代建成的芳園書室亦曾是「卜卜齋」,至2003年停辦,之後一度改建為旅遊教育中心和博物館,但因位置偏僻人流太少,2013年3月開幕,至2017年便停止運作,要由政府接管。
- 因該界碑所在之處屬於「馬灣公園第二期」的工程範圍,明日起該地段或將被圍封,坊間擔心一旦翻新工程展開,界碑可能受到影響。
廟內最古老文物「藉賴鴻恩」牌匾,上款有「咸豐庚申年春季重修吉旦」等字,是馬灣保存最悠久之建築物。 一踏入公園,就可以看到金律廣場及鳥望台,園內保留了數千棵原生樹。 登上鳥望台,更可以眺望藍巴勒海峽及翠綠小島等,觀賞鬧市中少見的景色。 馬灣廢墟 事後大批人失蹤,救援人員最終在三十多呎下的蜜月潭發現了28具屍體,部分屍體卡在石罅,有部分則被沖上石灘,更出現了屍疊屍的情況,場面慘絕人寰。 在1949年的6月5日,一輛的士駛至猛鬼橋畔,突然撞向橋邊墮崖,一名女乘客當場死亡。
馬灣廢墟: 香港
據了解,該界碑只有在歷史文獻中有文字描述,未有實物圖片記載。 該名村民更透露,馬灣的「九龍關」界碑有兩塊,其中一塊界碑的位置已不詳,今次尋獲的界碑位置亦只有部份村民知悉,但並不知道其歷史價值。 看着村子斑駁老舊的牆,腦海中不禁想像出一群芳華少年前來寫生的場景。 雖然大部分村民都已遷離,仍會有人定時為村內的天后古廟添香油,沿馬灣後街便可走到(廟宇現時在修護中)。
馬灣廢墟: 香港山澗足印 GoHikingHK
這邊廂堆砌出來的大型方舟遊人如鯽,難叫人提起興趣,倒不如光顧一下附近的公廁(有冷氣的! :P)。 機場啟用後,馬灣的私人屋苑珀麗灣及主題公園挪亞方舟亦相繼落成。 現時馬灣實施交通管制,居民及遊客只能乘坐特許巴士或渡輪前往。 1992年,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的工程正式開展,自此馬灣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配合機場的交通需要,當局興建汲水門大橋,將馬灣和大嶼山連接,成為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的一部分。 馬灣位處的急水門水流湍急,居民除供奉天后外,也在海濱豎立鎮流碑,以保平安,並將水道改名為汲水門[4][5]。
馬灣廢墟: 更多「行路Fantasy」第二輪路線:
沒有美景,卻未失望,因為這個疫情下的另類廢墟,那份滄桑感不知何故帶着療癒效果,處處鐵銹痕跡似在見證疫情遺留的傷害,而你並不孤單。 馬灣廢墟 轉眼間已到達馬灣,巴士目的地不是碼頭,看到乘客一個個落車,只好硬着頭皮在一處陌生地方下車,心想:馬灣咁細,隨便在哪一點起步環島走一圈應該沒什麼難度。
馬灣廢墟: 時間:2021-11-30 04:27:58來源:大公报
疫情逐漸緩解,不少人開始期待回復到正常的生活節奏,怎料屋漏偏逢連夜雨,近日的街頭又被一些喧鬧聲所充斥。 昔日馬灣,村中大街有茶樓、雜貨舖、理髮店等,碼頭附近有暖水壺廠、膠鞋廠等,興旺一時。 村民生活設施還有馬灣婦孺健康院(一九六八年)、馬灣文化康樂中心(一九七八年)、馬灣老人中心暨庇護站(一九八八年)和兒童遊樂場。 香港不少漁村都有的輕工業──製作蝦膏,馬灣亦不例外。 馬灣廢墟2025 一年後,英國租借了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土地,上述四個清廷關廠因位於英治範圍,因此停用,其後荒廢。 「01觀點」曾經向地政總署查詢,到底新鴻基要就馬灣公園第二期繳交多少利息,地政總署回覆指,由於馬灣公園第二期尚未完工,未能計算最終須支付的利息總額。
馬灣廢墟: 時間:2020-05-29 04:27:19來源:大公報
有不少居民入住後,聲稱在半夜會聽到有步操聲從遠處傳來,一直到半山腰樓梯處才停下。 而附近的香港中華基督教協會會堂(當年軍營位置)在深夜時,更曾傳出士兵的哭泣聲。 這次散步一開始已經歷挫敗——原本計劃坐船入馬灣,懶得做資料搜集的惡果就是,去到碼頭才赫然發現由荃灣開出的渡輪一天只有三班。 錯過第一、二班,距離尾班船尚有一段時間,只好改變計劃,到荃灣地鐵站轉乘NR331巴士。 馬灣事件曾經鬧得沸沸揚揚,但公眾始終未有將討論提升至公私合營制度的層次。 觀乎施政報告,林鄭月娥並非沒有汲取教訓,她明言會就「計劃」建立「公平、公開和透明」的審批制度。
馬灣廢墟: 行路Fantasy|疫情下另類廢墟 馬灣公園打卡熱點嚴重失修滄桑美
當中的「花花隧道」意中園更是一大打卡位,讓人穿越在鮮豔的繁花之中,另外亦有鳥籠形狀的歐陸風涼亭,就如進入秘密小花園。 馬灣廢墟2025 歲月知味,光陰留痕,浪拍岩岸,遊客歡飲,往事如煙飄已遠。 漫步到碼頭,從港島回來的「打工人」,帶着一身疲憊陸續下船,返程我倆「包船」。 回望馬灣,高樓內燈火通明,曾經輝煌的漁村一如炫燦夕陽,定格在鏡頭下,留着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