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公眾諮詢活動今日展開,收集社會各界對香港未來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的意見,諮詢期至明年3月31日。 遠展持有的屯門藍地住宅地盤,於9月份向城規會申請增大地積比率,並把地積比增加至2.5倍,以地盤面積87888方呎計,可建樓面達21.15萬方呎,料提供307伙,預計項目將來以區內分支家庭及大學生為主要客源。 洪水橋發展藍圖2025 至於集團元朗洪水橋洋房項目珀爵已屆現樓,迄今累售20伙,佔全盤24逾83%,合共套現約5.7億,尚餘4伙待售。 陳富強指,洪水橋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藍圖,未來區內樓價將大大提高,預料有助項目銷售速度。 目前珀爵以招標形式發售,銷情理想,最新成交呎價最高約1.55萬,價錢相對區內同類型計新盤仍有好大競爭力,未來參考價會再提高8%至10%。
至於北環線向東移的建設,他指可以有很多可行方案,例如可以使用輕鐵捷運系統,亦可用自動駕駛列車等。 該局估計洪水橋站在50年的營運期內,可為公眾節省合共約3.14億小時;新站的經濟效益,包括上述節省的時間價值,估計約為550億元。 議員林素蔚亦指接獲逾萬名將軍澳居民反對填海工程,建議用陸路及高架橋把將軍澳南延線康城站連接至第137區。 長約8公里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則由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旨在加強港深兩地聯繫並聯合成為大灣區珠江東岸交通走廊的策略性樞紐。
洪水橋發展藍圖: 東方日報A1:港版開發大西北 新界巨變
長約15公里的沙田繞道,南北兩端分別連接長沙灣附近現有主要幹道,以及接駁大埔粉嶺公路,疏導現有南北走向主要幹道交通壓力。 長約2公里的將軍澳—油塘連接路,亦是配合將軍澳137區及寶琳路南一帶房屋發展項目的交通需求,主要採用隧道連接將軍澳市中心與油塘一帶。 而洪水橋新發展區在公眾人士猛烈批評下,仍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作收地,此方式容許該區私人土地業主「原址換地」,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此舉容易讓公眾人士產生「官商勾結」之觀感。 而在2014年《鐵路發展策略》中因成本過高而被擱置的港深機場鐵路,在早年的規劃過程有倡議於前海設站,及設置洪水橋支線。
事實上,港深政府過去十多年一直研究興建港深西部快速軌道,以跨境鐵路連接洪水橋與前海地區,凌嘉勤便曾表示,當初構思洪水橋的規劃時,早已留下「窗口」,在擬建的洪水橋西鐵站旁留有空地,供興建高鐵站之用,惟項目因經濟效益成疑而暫時擱置。 本港傳統CBD空間無疑需求殷切,而且發展潛力早已見底,在港島以西另建東大嶼CBD不無道理,但考慮到本港經濟活動過份集中港九,東大嶼CBD能否平衡全港經濟發展,頗成疑問,而一味把經濟中心置於香港島,顯然無助解決本港中心極化的問題。 畢竟,單就土地資源而言,新界未來是提供更多居住空間的重心,若這片地區未來仍然缺乏充足就業機會,居民南下就業仍無可避免。 洪水橋站 – 將坐落於現時天水圍站及兆康站之間,即將來洪水橋 / 厦村新發展區之內,為未來新發展區提供更便捷及環保的鐵路服務。 如果洪水橋能夠發展成副都心,成為香港新的核心商業區,可有效打破了現在困擾香港的南北失衡問題,交通幹道的瓶頸問題也會有效紓緩。
洪水橋發展藍圖: 相關作業備考(只提供英文版)
據了解,當局建議以隧道由藍地連接掃管笏、大欖涌,並建新跨海大橋「青龍大橋」連接青龍頭至大嶼山東北部一帶,再接駁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直出市區。 當局預計新幹道建成後,由屯門、藍地及元朗等新界西北地區前往市區的行車時間,可減少約10分鐘。 當局將就方案於明年首季諮詢立法會及區議會等,項目亦計劃不遲於2036年通車。 尚城為香港新界元朗區洪水橋的大型私人屋苑,由知名地產商長江實業發展,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深圳灣口岸,方便經常往來中港兩地的人士。
- 考慮到項目需進行的詳細規劃、設計及法定程序,洪水橋站預計約於2024年展開主體建造工程,並約於2030年啟用新車站。
- 屆時將增加區內工作崗位,讓新界北都會區的職位平衡,改善屯門就業職位不足問題,更能與深圳灣口岸旁的深圳蛇口區商廈群產生協同效應。
- 作為香港西部經濟走廊的重鎮─屯門及掃管笏一帶近年已積極起動,更是連接大灣區命脈的重要主幹道,未來前景秀麗,升值潛力宏大。
- 元朗南附近陸續會有一手新盤推出,環境開揚綠化,青蔥盎然,部份向南單位飽覽大棠鄉郊翠綠景致,更遠眺大欖郊野公園及天際山巒,視野遼闊無比,景觀開掦,為該區住戶帶來優悠舒適的生活空間。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新一份施政報告着重長遠房屋供應,提出規劃新界北部都會區,提供約92.6萬伙單位,可容納250萬人居住;並爭取未來10年約170公頃土地興建10萬伙私人住宅單位。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北部都會區的交通運輸發展,會考慮多個因素,包括土地規劃及就業機會分布等。 就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鐵路項目,他稱政府當局已跟深圳方面成立專辦商討,預料明年完成首階段研究,之後會研究走線、站點、造價及分攤合作機制等。 政府現於新界西北有多個發展計劃,除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外,政府早前亦曾表示,有意發展藍地一帶棕地,屯門中和錦田南亦正發展公營房屋,各提供8000伙,未來新界西北交通需求會一直上升。 擬建屬11幹線一部分的青龍大橋,將會接駁屬另一工程項目的「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讓新界西北的車輛能無需經過汀九橋就能往返九龍,亦能為包括屯門公路等新界西北主要道路,提供多個出入口,在發生重大緊急事故狀況時,疏導來往新界西北及市區的交通。 事實上,政府在元朗區推行多個大型發展區計畫,元朗南發展區便是其中之一,政府於2017年公佈元朗南建議發展大綱圖,計畫元朗南作為其中一個主要土地發展項目,再建設有田園地帶及就業帶。
洪水橋發展藍圖: 洪水橋具有地理優勢
至於受影響的非原居民村起碼有五條,涉及一千六百餘戶,當局聲稱會擬定補償及安置方案。 國家就粵港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提出新計劃,港府亦擬在邊境發展上動「大手術」,除考慮改變十餘年前規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大綱外,還會在新界西北及新界北大興土木,猶如「港版開發大西北」,令新界巨變。 洪水橋發展區規劃範圍內,與香港其他尚待發展的規劃區一樣,大型發展商一直在囤積土地,而政府從未加以管理,就筆者所知,亦未有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平衡香港房屋土地供應和庫房收入。
洪水橋發展藍圖: 「洪水橋鐵路」反映香港自主規劃的不堪和矛盾(文:潘焯鴻) (09:
事實上,洪水橋發展計劃早在回歸初期已經提出,當時港府欲採用環保城概念,但最終被立法會否決,一拖十多年,在保育和人權意識高漲的今天才重提發展,阻力只會比當年更大。 尤其是棕地涉及的利益千絲萬縷,當局連面積細得多的橫洲棕地也動不得,何況是過百公頃的洪水橋棕地? 再說,當局每次發展都只犧牲非原居民利益,早就引來怨聲載道,隨着橫洲爭議將有關問題無限放大,上綱上線至官商勾結的層面,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否仍然打得響,實在令人懷疑。
洪水橋發展藍圖: 政府收地發展洪水橋厦村
洪水橋發展計劃的第三階段公眾参與於2015年6月16日展開,收集市民對「建議發展大綱圖」的意見。 經發展局修訂後,青山公路以南的地段被剔出新發展區,但因發展密度有所上調,仍可提供近六萬個單位。 洪水橋的發展定位修訂成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新發展區商業用途包括辦公室、酒店及零售,總樓面面積多達200萬平方米,規模相等於現時中環甲級寫字樓商業總面面積,亦有近350萬平方米用作工業及特殊工業的樓面面積。
洪水橋發展藍圖: 項目時間表
問題是,當局今次又是採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模式,而新界東北發展阻力之大令人記憶猶新,而且不難想像將來涉及拆遷賠償時,勢必再次引發風風雨雨;至於橫洲爭議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已演變成新一輪政治風波,至今沒有平息迹象。 前車之鑑近在眼前,怎麼可能令人對洪水橋發展計劃順利落實投下信心一票? 項目主打中小型單位,現階段仍在規畫中,定價策略將參考同區鐵路沿線一手價,唯需視乎政府審批速度,才能決定項目推出時間。 發展商指,藍地項目位於輕鐵站旁,毗鄰洪水橋發展區,政府現正研究興建洪水橋及前海的跨境鐵路,而將來前海合作區亦會擴展7倍至120萬平方公里,集團相信未來洪水橋一帶發展將更成熟完善。
洪水橋發展藍圖: 香港西部經濟走廊呼應大灣區互動 屯門 掃管笏 升值潛力無限
CBD之所以為城市經濟核心,正是它聚集了該經濟模式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商業活動,方能不斷創造經濟價值及就業機會,這亦正是港九CBD在過去數十年成為本港就業中心的原因之一。 故此,新界未來需要的不僅是就業機會,更是要切合未來經濟結構的產業活動,方能構建出可持續的經濟核心。 在發展策略上,《香港2030+》放棄過往的「房屋主導」方針,改採用「就業主導」。 《香港2030+》提及的都會商業核心區,是指透過於東大嶼人工島中建設全新的CBD、並與傳統港島CBD及九龍東CBD組成一個龐大的商業核心;即是說,東大嶼CBD的定位為市區核心的延伸,藉以發展優質辦公室,希望鞏固維港兩岸CBD的優勢。 在發展局督導下,一系列精簡發展審批安排已自 2019 年起正式實施,並在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三個部門的《聯合作業備考》中發布。 精簡發展審批的內容包括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要求、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要求、 上蓋面積和非建築用地限制及有關總樓面面積的計算準則。
洪水橋發展藍圖: 相關網站:
同時,港府必須遵守《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公共理財原則,小心規劃有利於香港整體發展的基礎建設。 更為重要的是未來的持續發展,當中一大焦點就是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該路屬於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相關工程一部分,是由屯門經海底隧道連接往赤鱲角機場的一段高速公路。 洪水橋發展藍圖 項目竣工後將連接新界屯門第40區及離島大嶼山,日後可以更直接從新界西北前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及赤鱲角機場,項目預計將於2020年通車。
洪水橋發展藍圖: 發展洪水橋,挖掘新界西北與新界北潛力
當局在2007年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稱《香港2030》)建議進行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以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發展計劃和開拓洪水橋新發展區,以應付本港長遠的房屋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 隨後在《2007至08年施政報告》公布把上述新發展區發展計劃列為十大基建項目之一,以推動經濟增長。 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規劃署於2008年6月委聘顧問展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為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訂立規劃及發展綱領。 對香港而言,前海的確為部分專業人士及企業帶來頗吸引的發展機遇,但香港亦須強化自主規劃,在融入大灣區及前海發展的同時,確保香港在整個中國發展消費型經濟的方向上,顧及香港實際情况和整體發展利益。 河套區和周邊約200公頃的土地長年被閒置,鄰近的古洞北發展區、東北發展區、粉嶺北發展區和上述的洪水橋發展區的市鎮發展也慢條斯理。 香港需要政府更加運籌帷幄,以河套區為中心制定顧及服務型經濟主流的全面發展策略,一個可以增加香港競爭力和經濟版圖的真正規劃,而不是只懂湊人家熱鬧。
洪水橋發展藍圖: 鐵路及主要幹道研究諮詢展開
2011年初規劃署官員簡介洪水橋的發展計劃時,也明確表示將預留配合深圳發展的土地。 洪水橋發展計劃的第二階段公眾参與於201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進行,初步發展大綱圖亦同時公佈。 新發展區佔地達826公頃,覆蓋範圍東至天影路、屏廈路、橋洪路,南至元朗公路,西至港深西部公路,北至深灣路、流浮山道。 新發展區預算可提供6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218,000人,及製造100,000個就業機會。
單是環境評估的法律法規等程序,便可能花上幾年時間,如果任何人斷言在2030年或以前能夠通車,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屯門南的湖翠路及湖山路一帶相對寧靜舒適,不少屋苑均享有廣闊海景的優勢,景觀及感覺與市中心物業截然不同,加上綿長的海濱步徑,生活相對寫意悠閒;區內部分熱門屋苑選擇如邁亞美海灣、慧豐園、海翠花園、啟豐園及悅湖山莊等。 首先,屯門站鄰近為屯門傳統核心區,為市中心所在,區內較為熱鬧繁盛,無論日常起居生活、消閒娛樂均較為集中及方便;至於兆康則以住宅為主,北上經深圳灣口岸往返內地亦極為快捷容易。 市中心及兆康附近具規模的屋苑包括有大興花園、瓏門、屯門市廣場、時代廣場、叠茵庭及聚康山莊等,新舊選擇兼備、盤源眾多。 據悉,當局除在屯門碼頭附近興建南延線車站外,亦計劃在屯門泳池附近增建一個新車站,惟確實方案尚待落實,延線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方便更多屯門新市鎮居民使用鐵路服務。
地政總署亦同步發布了有關「設計、規劃及高度」地契條款及就特定地契條款作出同意或審批的作業備考。 下文已用表列形式將《聯合作業備考》 和《地政處作業備考》按不同標題分類,以便參考。 地政總署於 2019 年 2 月 1 日或以後經由中央處理制度轉介,接獲關於發展和重建項目的所有新提交建築圖則 1 (包括其後的重新申請或重大修訂),都會按照「精簡建築圖則審查流程」(「精簡流程」)處理。 現在已經有新發展區計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有相對有利的交通條件,西鐵只需要增加一個洪水橋站,而三號幹線與港深西部通道,加上正在興建的「屯門赤臘角連接路」,該區有比較四通八達的路網,而且發展限制相對較少,比較適合發展為核心商業區。 當局的發展藍圖無疑十分宏大,願景無疑十分美好,但空有藍圖和願景而無法落實,也是毫無意義。 正如地區人士指出,當局一味報喜不報憂,嚴重低估發展難度,甚至連交通配套都十畫未有一撇,如何容納大量人口?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三鐵三路」的六大交通基建項目,運輸及物流局聯同路政署和運輸署,於昨日開始就「三鐵三路」的初步研究方案進行公眾諮詢至明年3月底。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商業分布失衡 市民辛苦通勤 洪水橋發展藍圖 洪水橋宜建新CBD》。 必須注意,這並非指物流業無發展價值,只是物流作業佔地面積較多,相對的經濟效益較低,更會與區內其他經濟用途(如商業用地)構成衝突,理應有更理想的選址。 凡直接向發展監管組建築圖則小組或分區地政處提交的建築圖則,均會視作查詢處理。
洪水橋發展藍圖: 九龍區 (不包括西九龍)
此外,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新思維重建舊區,包括「油旺地區規劃研究」轉移地積比的政策同樣適用於私人項目,同時考慮縮減強制拍賣所需業權成數。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工商舖)盧展豪預計,過往未必有太大重建價值的迷你地盤吸引力將會增加,若果它們亦可透過轉移地積比,釋放物業價值,增加發展商收購的誘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設新界北部成為北部都會區,面積達三百平方公里,包括元朗區及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超過九十萬個,可容納約二百五十萬人居住。 據悉,政府有意為龍富路、皇珠路及海榮路,另行安排道路擴闊工程,但預計相關工程,要到2031年或以前完成。 洪水橋發展藍圖 消息指,屯門繞道落成後,新界西北的車輛可由元朗公路經屯門繞道,無需經屯門公路(市中心段)、皇珠路及其他屯門區內道路,就可直接進入屯赤隧道,令相關路段的行車量比率於2036年,仍處於飽和以下水平。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現時在繁忙時段,由未來新發展區的市中心往天水圍站需時約24分鐘;往兆康站則需時約20分鐘。
根據政府的研究規劃,洪水橋 / 厦村新發展區會成為一個集合生活、工作、遊樂和營商的地方,促進香港的經濟增長,成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 。 新發展區將創造就業機會,為區內及毗鄰社區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同時,亦會提供不同類型的房屋供應予區內新增人口。 土木工程拓展署就房協在洪水橋及廈村規劃區,第8區及第10區的兩個公營房屋發展地盤,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地積比,由原本的5.5倍增至6.5倍,住用樓面增加至130.57萬平方呎。 擬議發展6棟大樓,包括一棟不高於25層樓的住用及5棟不多於30至37層的綜合用途大樓,分別涉及900伙租住公屋及1700伙資助出售房屋。 1970年代起,香港政府建設了9個新市鎮,合共佔地約17,000公頃。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北部都會區將改變本港「南重北輕」的舊有發展觀念,在北區提供六十多萬個就業機會,並改善現時南下的交通壓力。 黃偉綸強調,部分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古洞北等已經開工,並不存在二十年後才有房屋供應的說法。 「作為一個有21萬8千人口和10萬個就業人士的新發展區,洪水橋亦需要一套有效率的軌道式或道路式接駁系統。道路式環保運輸,包括較潔淨的歐盟型以及電動和混合燃料巴士。我們會在下一階段研究。
洪水橋發展藍圖: 政府更應該對發展和規劃運籌帷幄
他指出,擴展鐵路網絡將會支持新發展區及其他新發展項目,釋放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促進地區的活化、發展和經濟活動。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優化後或將有小量位於遍遠地區的用地,據現時的做法,倘若收地後只是用作道路或渠務等用途,只能收取每呎補償額六百多元的丙級農地,不過在新修訂後,若相關用地作發展用途,或將「升級」為每呎可收取一千五百多元的第一級別農地,升幅逾一點四倍。
屯門港鐵緊急救援入口26修改工程是為配合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道路工程,根據鐡路條例(第519章)於2022年11月18日第一次刊憲,文件可於以下連結瀏覽。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即前期工程第三期和第二階段工程)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的詳細設計已於2020年分階段展開,目標是於2034年竣工。 本港土地供應仍然緊張,美國下半年亦快將減息,港元又要跟隨美金眨值,租樓也是有租金成本的,所以有能力者應該是要盡快置業,避免沽空香港樓市,元朗南是新一代的新市鎮,對於愛綠化環境的人士是自住首選。
洪水橋發展藍圖: 項目資料
運輸及物流局表示,公眾參與對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當局會充分考慮市民和持份者的意見,目標在明年第四季構建藍圖,並適時推展所需的運輸基建項目。 沙頭角尚澄至今累售140伙,佔可售單位逾5成,合共套現約5.5億,尚餘121伙待售。 陳富強指,項目一直以價單形式發售,部分特色單位則招標出售,今年會維持現階段方式銷售。
洪水橋發展藍圖: 查看完整版本 : 洪水橋站定址
這項轉變代表港府假設將來跨境工作人才將居住在香港新界北的洪水橋,並經常來回深圳工作。 前海北面的機場及周邊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正正提供大量住宅和酒店住宿的配套用地,香港官員的假設可能在現實上存在極大落差。 香港特區政府也已擬定二○三○年的發展藍圖,包括三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西部經濟走廊,這都是關係香港未來前景,我們需要洞燭先機,前述三個發展軸的交匯地帶就是寶地,所在之處就是屯門,規劃署研究指屯門增長快,是新市鎮之冠。
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將於27日早上8時啟用,原來接駁新公路,2007年已計劃興建的「屯門西繞道」,走線遲遲未定。 消息指,路政署近期初步擬定繞道新走線,決定改道繞經屯門東,興建一條8公里長的隧道,接駁屯赤隧道公路連接路至藍地東交匯處,預計2036年或以前完成,當局將於2021/22年度爭取聘請工程顧問進行勘測研究及初步設計。 隨着先進城市發展大勢,香港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須引入健康城市概念,增加區內就業崗位,減少居民用在上班下班的交通時間,平衡區內居民生活,可見屯門發展引入多元概念已是大勢已成。 「明日大嶼」是未來二、三十年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計畫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 「三路」中長約18公里的北都公路,會由天水圍經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古洞北再連接羅湖南,貫通新界東西,加強各新發展區聯繫和釋放發展潛力。
屯門正位於西部經濟走廊中間策略位置,預計二○三○年將是新界龍頭市鎮之一,具潛力成為新界其中一個商業樞紐,其可塑造性實在不容忽視,我們也預計,屯門和天水圍的居住環境理想,住宅增加供應量,搬到該兩區的人數遞增,未來人口預期將有大幅增長。 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首輪活動已於2010年11月19日至2011年1月舉行,向各法定及諮詢組織展示新發展區的主要議題,包括它的願景、策略角色和規劃原則。 2011年1月,政府表示將耗資7040萬進行相關的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預算研究年期3年,工程可於2019年動工。 規劃署發言人指,洪水橋會以房屋居住帶動新區為主要考慮,也將預留配合深圳發展的土地,並預留土地給高端、研發型工業,發展高增值及低污染工業,令洪水橋新區提供相關就業機會;而發展過程亦可能會影響到非原居民村落。 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次輪活動亦已於2011年12月9日至2012年2月9日期間進行,主要與持份者和市民討論及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