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規劃過時,居民生活質素下降,重建能令居民可以在安全的樓宇居住,亦能透過重新規劃提高環境質素。 不過,主責重建項目的市區重建局似乎經常令市民失望,凡經他們之手的社區,不少都變成居民無法負擔的「高級地帶」,不止樓價昂貴,更造成嚴重「士紳化」,物價租金水漲船高,小店被逼遷,社區文化漸漸流失。 這一切重建「後遺症」,無疑是對基層市民的一種剝削,讓他們在社區無處容身。
- 題b要求考生分析政府在規劃基本運輸設施的過程中,應讓其他持分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
- 「起動九龍東」是發展局所推動針對九龍灣、觀塘工業區並結合啟德發展計畫的大尺度工業區轉型再生計畫,而該地區具體的都市更新重建項目推動的責任便交付給了市建局,「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則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 發言人又指,市建局亦為KC-015項目推出「保留地區特色特別安排」(下稱「特別安排」),協助符合特定條件的經營者繼續營運相關業務和服務。
- 梁沛泓指出,現時存在的問題是被申請強拍的地盤,一向只有申請方參與拍賣,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清一色以底價一舉即售。
-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發起一項「尋找市建局董事會主席張震遠」的行動,於2009年12月30日起,以馬拉松方式接力尋人,逢星期一、三、五,關注組及聲援者在午飯時間到市建局樓下尋找張震遠,要求接信及承諾修改政策漏洞,行動直至次年1月22日張震遠於總部地下接收迫遷租戶信件後方結束。
- 泰人服務中心原址位於沙浦道,單位被收購後只能搬離原址,而租用現時衙前圍道的新單位。
首先,在油旺區內轉移地積比的可行性頗低,葉毅明指出油旺區有不少六十年代興建的舊樓,而當時的地積比已被用盡,即使這個方法能夠增加房屋供應,但技術上難度甚高。 而且,轉移地積比是否有利於當區居民,陳劍青對此亦有所保留,他認為如果將地積比轉移到單一地盤,會令樓宇「愈起愈高」,造成「屏風效應」,堵塞由西九龍吹來的海風,令旺角的空氣更為不流通。 重建項目一般涉及整個社區,而且歷時甚久,長遠能夠提供多個建造業的職位。
舊區重建通識: 市區重建局 (香港)
市建局在九龍城區以這個規劃模式共開展了六個重建項目,改善區內街道網絡及可達性,亦保留街道的活力。 韋總監介紹,計劃中,現時位於花墟徑已被蓋封的明渠會重開,改建成水道,旁邊的界限街一號體育館、二號體育館及界限街運動場,整幅土地上會興建大型水道公園。 停車場上蓋將興建一個新運動場,旁邊會有一座新的政府綜合大樓,既重置現時的體育設施,還有更多社區設施。 水道會由太子道西延伸至彌敦道,兩旁會有商業(包括高層建築和低層精品商業街)和住宅發展。 特區政府要高度重視此次舊樓出現的安全問題,派出專家徹底檢視涉事舊樓的結構安全,若有問題要及時轉移居民,避免釀成悲劇。 同時,面對市區樓宇老化,政府應積極簡化收樓重建程序,加快舊區重建速度,根本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 曾經這裏的居民認為裕民坊的存在,可以解決這個社區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生活所需品。
- 兩狗大約3歲,狗仔已絕育,Ivy形容兩狗情緒穩定,比較安靜,亦肯吃東西。
- 當社區更多元,有更多商戶連繫區內不同的階層時,便會漸漸演變出其獨有的文化。
- 政府「盲搶地」增加房屋供應,把深水埗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地皮,擬建為樓高四十層的單幢居屋,引起鄰近的傳統直資名校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及英華書院反彈,兩校呼籲師生及家長周四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反對意見。
- 大角咀原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海岬(大約為現時黃竹街及楓樹街一帶)向南伸出,開發為市區前有塘尾村及福全鄉等村落。
- 在2012年2月,順寧道重建關注組於市區重建局新重建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中發現了一項名為「住宅租客體恤援助計劃」的新措施,聲稱會賠償給被迫遷租戶,但在順寧道重建關注組去信追問市建局細節後,發現在申請條件上十分苛刻,批評是刻意令被迫遷租戶難以申請。
- 香港都市更新制度源自2001年「市區重建局條例」,而這個依特別法成立的香港都市更新專責機構──市區重建局(後稱市建局),遵循著發展局所制定的「市區重建策略」推展都市更新業務。
- 韋總監介紹,計劃中,現時位於花墟徑已被蓋封的明渠會重開,改建成水道,旁邊的界限街一號體育館、二號體育館及界限街運動場,整幅土地上會興建大型水道公園。
【Now新聞臺】市區重建局開展兩個重建計劃,分別位於上環及大角咀。 市建局稱上環的項目並非針對舊樓重建,而是要改善當區環境,重置垃圾收集站,公廁等。 本月初市建局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裕民坊Yue 舊區重建通識 Man Square「YM²」商場重開,商場及公共設施總面積逾35萬平方呎。 空間設計擁有新商場的新潮元素,也吸納了舊裕民坊的商業特性,商場內除了連鎖商店及餐飲品牌,還為原有附近的小店保留進駐空間,讓新商場可以延續歷經年代流傳的街坊鄰里情懷。 經民聯與特首林鄭月娥會面,就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13個範疇共480項建議。 市建局已聘請財務顧問,為其未來市區更新業務的詳細融資安排進行研究,並將在今年年底前向財政司司長提交二○二三/二四年度至二○二七/二八年度的五年業務綱領草案內,就提高其借款上限提出建議。
舊區重建通識: 委員會
至於重整規劃亦可以將資源設施充分地調配,如是造就民生的措施,自然含有積極的意義。 「YM²」不僅是新的商場,地下空間是觀塘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全港首個配備空調室內候車區。 隨着商場開幕,候車區同時啟用,曾在舊裕民坊、觀塘道的近30條巴士、小巴線搬入。
然而,現實情況下,發展商要收購舊樓統一業權過程耗時又費力,因為要逐一說服業主出售業權,許多時舊樓商舖由於所佔之業權份數較樓上之住宅單位多,加上商舖有穩定收益,故收購舊樓時,經常有地舖業主拒絕遷出。 更加有一些投資者專門購置舊樓單位,等待將來舊樓重建發展時獲得賠償,被市場稱為「落釘」,經常同地產商「開天殺價」,許多時財團收購舊樓往往因為遇上「一個半個」釘子戶,令整個項目未能達到強拍門檻,令重建無了期延後。 事實上,市區重建局早在2008年已在區內布局,在土瓜灣及九龍城陸續展開12個重建計劃,透過市區更新、車站落成,舊區即將成為鐵路沿線的中產社區。 2017年12月5日,本土研究社指出,市建局過去十年預計總開支每年平均達271億,但翻看相關年報,實際總開支平均只有137億,遠低於當初估算,十年以來累積下來一共高估589億。 團體質疑,市建局錯誤高估開支,藉此合理化現時重建模式,令市建局為了收回高估後的開支,只能以「賺到盡」的方式開發土地,而拒絕其他發展方式,如公營/私營混合物業發展模式、興建公屋或其他可負擔房屋等。 2021年9月9日市區重建局公佈恒基地產以81.89億元投得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發展項目,項目預計提供1150個住宅單位,每方呎樓面地價11,414元。
舊區重建通識: 城市發展應重視舊區重建 香港不必開發郊野公園土地
A地盤塔樓部分規劃3棟地上分別為38層、47層、47層建築(總戶數為1,096戶),基座一至三樓皆設有公共廁所及公眾休憩空間,提供公眾休憩空間包括整條利東街、第1座與第2座的入口廣場、以至第3座5樓平台部份範圍。 整個重建項目基地規模達8,236㎡,分為兩個街廓,分別是利東街兩側的地盤A,以及臨麥加利歌街的地盤B。 市建局僅僅花了兩年便完成全部的物業收購,並於2006年底完成拆除搬遷。
舊區重建通識: 重建易造成「士紳化」 剝奪小店生存空間
每當新聞事件具有爭議性,通常是由價值觀的不同和固有利益受到侵犯而生,同學在處理這類題目時,應全面考慮不同持分者背後的價值觀、利益和期望。 今屆九龍城區議會中,亦鮮有地邀請了關注組成員就沙浦道事宜表達意見。 九龍城區議會關注市區重建工作小組主席馬希鵬形容,此舉是一個「突破」,而區議會亦會發揮協助、中間人的角色,向政府部門反映意見。 他又指,往後方向是在決策層面上著手,除了市建局外,更會將矛頭指向為「關鍵角色」的發展局。 舊區重建通識 舊區重建通識2025 市建局會保育及活化在其重建項目內具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樓宇、地點及構築物,同時亦會在政府要求,或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情況下,進行重建項目範圍以外的文物保育項目,至今,市建局合共保存了約60幢歷史建築。
舊區重建通識: 政府及公共設施
聯席成員莫健榮表示,彩虹邨屋宇樓齡為 58 至 舊區重建通識2025 60 年,近年經常出現石屎及天花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和漏水等結構性問題,而且更曾於 2019 年發生意外,剝落的石屎擊中居民,由此可見,屋邨的老化問題嚴重,不僅負面地影響到居民的居住環境及日常生活,還威脅到人身安全。 早年原構思方案,是以新建的前大磡邨公營房屋項目,即現時的啟鑽苑作遷置資源,但房委會把其中的單位轉為綠表置居計劃,並已於 2021 年 5 月推出,錯失了彩虹邨重建的黃金機會,令不少居民感到失望。 莫健榮表示,由於彩虹邨的規模相當大,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並以宏照道公屋發展計劃第二期作首期重建的接收屋邨,當居民搬遷後,在原址興建新公屋,接收第二期重建影響的住戶,以「螞蟻搬家」的方式逐步清拆彩虹邨。 若再錯失機會,日後將更難覓地作原區安置,啟動彩虹邨重建亦可為鄰近的坪石邨提供重建的遷置資源,並可遂步規劃重建九龍東的其他舊屋邨。 【星島日報報道】經民聯與特首林鄭月娥會面,就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13個範疇共480項建議。
舊區重建通識: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市建局的角色,便是在於需要重新規劃的舊區,選定收購土地和物業對象,並與業主、租戶進行磋商,以達成收購的目標,讓土地得以「循環再用」;同時,市建局亦會考慮選址的歷史價值,在發展的同時為舊式建築進行文物保育,透過更改建築物的用途,以達致空間活化的效果。 舊區重建通識 填海計劃帶來的土地,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臨時安置空間以遷移居民,大大提升重建效率,更可以藉此重塑香港,提高生活質素。 例如,可以協助在重建後的舊區,增加公共休憩用地,以降低人口密度,亦可以擴闊行人路,以及增加社區設施。 背景 舊區重建作為城市發展的必經階段,為日益老化的舊區進行修葺拆卸並重新規劃,以配合現代化的社會發展。
舊區重建通識: 市區重建定義
葉毅明認為,即使興建公屋的成本高、回報少,那政府至少可以提供資助,興建出售居屋,解決部份當區居民的需要。 市建局考慮重建時,往往有一種「美好的願景」,期望市區更新後會有一番「新氣象」,例如空間感更大、更多綠化地、街區更整潔等。 有不少舊區的貧窮指數頗高,以油旺區為例,全油尖旺區有多達42,441個不適切住屋單位,那未來重建好的區域是否能夠容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