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樓重建需求增加,市區重建局昨日表示,未來五年將啟動10個新重建項目,包括部分油旺地區重建項目,合共可提供約13400個新建單位。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市建局會集中做「難做」的項目,例如涉及重新規劃等,希望透過提升附近重建潛力,增加私人發展商參與重建誘因。 地積比互換 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龍城」區計劃規模和工作範疇遠超一般重建項目,將預留超過150億元在未來10年推行計劃,單是收購項目內1,000個住宅及100間地舖,開支已涉100億元。 九龍城街市將被重置到位於賈炳達道公園北面地盤的新政府綜合大樓裏,面積達六千六百平方米的公園因此「消失」。
- 韋志成表示,將整合KC-017和鄰近市建局的啟德道/沙浦道(KC-015)兩個項目,對舊區土地進行更具高效益的規劃重整,並協助政府興建新的社區和基建設施,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和已建設環境。
- 韋志成說,舊機制下重建「八文樓」,估計虧蝕300多億元,新機制與新規劃工具下,項目可望轉虧為盈,並可「攞出」200億至300億元,支援推動油旺區內其他虧蝕項目。
- 有人調侃道「中國憲法直接把美國包含進去不是更讚」,也有人指出中國大陸和台灣是「一邊一國,互不從屬」。
- 但韋志成透露,未來五年會開始推動部分油旺項目,市建局會集中做「難做」項目,例如涉及重新規劃馬路、後巷或政府設施等,以便透過提升重建潛力增加私人發展商入場參與重建誘因。
- 另外,改變建築地盤的地積比,最大的考慮是土地附近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甚至環境因素,是否能夠支援放寬地積比後,隨之提升的建築和人口密度。
即使是港島、九龍地區,一開始的配套設施也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一旦新界地區的發展強度增加,政府必需要加建對應的基礎建設。 就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研究,黃偉綸稱市建局管理層會盡快呈請董事會,在獲得其支持後盡快開展研究,期望可在兩年內相繼完成。 在香港,住宅物業最大價值,就是位置及交通配套,如果是市區樓,價值一定不會低;如果是位處鐵路沿線,更一定有價有市。 譬如一個1,000平方呎的地盤,地積比率是10倍,最多便可建1萬平方呎。 目前台灣都市地區已經實施容積移轉制度,但數筆土地之間的容積移轉須在同一計劃區內方可為之。 ),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稱容積率,是指總建築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值。
地積比互換: 市建局預留逾150億元 重建九龍城衙前圍道一帶
故今次巿建局利用「住宅和非住宅地積比互換」新規劃工具,將住宅及非住宅准許地積比上限由7.5:1.5,調整為8:1。 至於屬高爾夫球場體育及會所設施的C地盤,樓面近19萬方呎增加至34.5萬方呎,補地價金額約3044萬元,按新增樓面約15.67萬呎計算,每方呎補價約194元。 地積比互換2025 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水道公園將令花墟及其周邊地帶煥然一新,在旺角煩囂的環境中,提供一個消閒康樂好去處。 發展商更應父親節加開一場41名校網升學攻略講座,為家長分享選校心得、攻略,以及面試技巧等,並邀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趙榮德,親臨瓏碧示範單位及展廳為一眾家長解說如何加分考進入心儀名牌小學,分享住址對分配學校的重要性及面試叩門秘訣等。 他指,局方針對這個情況,已聯絡專責物業管理的專業組織,研究如何應用「聯廈聯管」的概念及科技,控制成本,例如應用5G網絡,將閉路電視、大閘門鎖和對講機系統連結至雲端平台,方便遠程監控,減少管理員長駐大廈的需要。 建築面積一般來說大體等於各層樓板的面積總和,但是由於實際建築總會有架空、懸挑、陽台、斜屋面等各種情況出現,因此實際上建築面積的計算非常複雜,各國都會有專門的建築規範對建築面積的計算進行詳細的規定。
- 市建局會在龍城區將首度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樓宇,從驗樓、公用地方維修和外牆飾面更新,以至日後的預防性保養安排等,提出全面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 行人步道兩旁將提供臨街商舖,重塑特色商店和食肆林立的街道氛圍,而廣場及綠化步道更可用作舉辦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強化地區特色,促進傳承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市建局董事會主席周松崗昨日表示,局方與政府目標一致,因此會積極配合政府施政,未來要「提速、提量」做好重建項目,以釋放土地潛力。
- 市區重建局日前宣布首次以「融合策略」模式啟動九龍城「龍城」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
- 市建局會在龍城區將首度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樓宇,從驗樓、公用地方維修和外牆飾面更新,以至日後的預防性保養安排等,提出全面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升這一帶樓宇狀況的保養、延長樓宇壽命。
- 他們對舊區更新抱着多項願景,包括改善街道環境、增加地區設施、強化原有的地區文化特色,以至提升新舊區的連接等。
- 根據遊戲規則,甲類地盤無論面積多大,亦只可獲批8倍住宅地積比率;不過,若這地盤與相連的乙類或丙類地盤「結合」,情況就截然不同,整幅土地便躍升為乙類或丙類地盤,其地積比率亦增至9倍或10倍。
- 市建局並建議,尋覓合適地點提供「港人首置盤」,在「上海街618」項目提供青年「共居」空間。
韋志成說,舊機制下重建「八文樓」,估計虧蝕300多億元,新機制與新規劃工具下,項目可望轉虧為盈,並可「攞出」200億至300億元,支援推動油旺區內其他虧蝕項目。 他表示,若將來有更多項目採用這方法,油旺區重建虧蝕額可望由4000多億元,縮減為1000多億元。 放寬地積比的用處有幾個,其中較多人支持放寬的原因,便是可以增加住宅供應。 港人首置盤由上屆特首林鄭月娥推出,被問及新政府上場後,市建局會否繼續推出其他首置盤。 周松崗則認為,市建區的角色是市區更新,並非負責執行政府的房策,故稱在首置盤上要「量力而為」。 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反政府示威,要求解決高通脹問題,並終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地積比互換: 九龍城的「融合策略」式重建—— 殺街、公共空間減少、轉移地積比 本土研究社:擔憂市建局規劃工具「恆常化」
項目總計牽涉3.7公頃土地範圍內123個街號的樓宇,預計受影響業權及住戶數量分別約為1,007個與820伙即是話,以往低矮舊樓密集的九龍城舊區,勢變高樓林立,完全變天。 市區物業一向極為渴市,基於交通方便,社區配套完善,區內物業自然值錢,有價有市。 本港樓齡50年或以上的屋宇不斷增加,市區重建需求有增無減,要加快發展步伐,市建局無可避免需要為重建舊樓增加誘因。
因此,市建局將向這類樓宇推廣預防性維修的各項措施,例如協助業主制訂定期保養計劃,詳細列出大廈未來5至10年有需要進行的檢查及維修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費用估算等,讓業主為日後的維修作好計劃及財政儲備。 市區重建局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計劃「重塑油旺成為一個宜居、可持續、多元化 及具活力的都市核心圈,並加強其作為代表本港潮流文化和傳承特色的地區」。 另一被納入發展範圍的渡船角八文樓,有近50年歷史,建築保養尚算得宜,外牆油漆未有剝落痕迹。 地積比互換 對於八文樓被納入相關研究範圍當中,有居民及商戶都表示期待,認為八文樓樓齡高,即使重建亦是好事。 他又認為,水道公園及城市水道的計劃,可令附近一帶變得更美觀,亦加多一個休憩的地方。
地積比互換: 荃灣深水埗規劃研究冀兩年內完成
原來的公園休憩用地會被重置到綜合大樓內,不同樓層將成為綠化空間,包括園景平台、觀景台及天台花園。 九龍城重建區內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口是長者,夏淳權形容此設計未必最符合他們需要。 他表示,當中部分項目會列入未來5年業務綱領之中,市建局會「捨易取難」,「易做」的項目會交由私人市場參與。 韋志成在網誌說,整個發展計劃,以及鄰近的啟德道/沙浦道項目,會發揮協同效應。
地積比互換: 地積轉移
地積比率(Plot 地積比互換2025 Ratios)指樓宇准許發展的總建築面積與地盤面積的比例,比率愈高,可興建的樓宇面積愈高。 地積比互換2025 黃偉綸最後表示,舊區更新不應只看項目,亦不應只看小區,應以更宏觀的概念來考慮。 就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研究,他指市建局管理層會盡快呈請董事會,在獲得其支持後盡快開展研究,期望可在兩年內相繼完成。
地積比互換: 土地註冊處遺失72份待註冊文書 涉及21名公眾人士個人資料 至今仍未尋獲
市建局並建議,透過整合街區,將零碎的小型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涉及封閉多餘道路,提供休憩用地,而發展商應為有關整合街區提供財務資助,作為增加地積比率的回饋。 研究範圍內亦有接近30幢年長而未有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單幢式樓宇」,每幢的單位數目只有十多伙,即使每戶業主每月願意負擔數百元管理費,加起來亦只得數千元,不足夠支付保安、清潔、保養等日常管理支出和管理公司的行政成本。 地積比互換2025 就地積比轉移,操作方法是把受規劃限制或重建潛力非常有限的「送出地盤」的樓面面積,轉移到策略性位置的大型重建「接收地盤」,以增加重建潛力。 地積比率能夠決定建築、發展密度,對於香港這個土地資源珍貴的城市,絕對是重要的一個指標。
地積比互換: 工具
黃偉綸指,市區更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就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研究,市建局管理層會盡快呈請董事會,在獲得其支持後盡快開展研究,期望可在兩年內相繼完成。 由於並不是每個地區的發展地盤都用盡地積比,所以衍生了地積轉移的發展概念。 地積轉移的意思即是,將某幢樓宇或某個發展地盤,未用盡的地積比,轉移至另一個地點使用,亦可算是轉移土地發展權的一種。 韋志成說,留意到居民等對重建項目反應正面,但市建局亦面對局限,私人發展商在區內的單幢式重建項目「見縫插針」,加劇區內規劃「碎片化」。 根據遊戲規則,甲類地盤無論面積多大,亦只可獲批8倍住宅地積比率;不過,若這地盤與相連的乙類或丙類地盤「結合」,情況就截然不同,整幅土地便躍升為乙類或丙類地盤,其地積比率亦增至9倍或10倍。
地積比互換: 九龍城重建|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項目料提供4300單位 建新大樓重置九龍城街市
市建局去年已聘請財務顧問,為未來市區更新業務的詳細融資安排進行研究,並將根據建議作出融資的前期工作,包括與評級機構協調及取得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的批核,進行借貸或發債,將用於加快市區更新的工作步伐。 地積比互換 他預計,包括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項目在內等年內開展的大型項目,兩至三年後將進入收購周期的高峰,屆時現金儲備將全數用於收購重建項目的破舊物業。 地積比互換2025 另一方面,市建局在2022/23年度將有4個項目推出招標,未來數年預計還會推出五六個項目招標,惟該些回籠資金仍不足夠應付1,200億元總承擔,料兩三年後資金缺口可能增至150億元或更多。 黃偉綸稱,就「油旺研究」的建議,市建局將諮詢社區;也就建議的規劃工具制定執行細節,期望明年完成相關工作。
地積比互換: 地產博客
他又形容,研究範圍內有接近30幢年長而未有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單幢式樓宇」,每幢的單位數目只有十多伙,並不足夠支付保安、清潔、保養等等日常管理支出,以及管理公司行政成本。 市建局又提到,為防止樓宇過早老化,未來五年將投放更多資源,協助業主自行組織樓宇維修,亦會加大力度推廣預防性維修工作。 至於是否需要就樓宇維修立法,韋志成認為,若透過行政手段未見成效,社會需要討論就解決樓宇老化問題上,是否要透過立法處理。 至於一些近年剛完成復修或未有即時復修需要的樓宇,例如近幾年才建成的單幢式宅項目,我們留意到這些樓宇已成立業主組織和聘請管理公司,負責大廈維修和保養,然而,這些大廈或許欠缺針對大廈的全面預防性保養計劃。
地積比互換: 市建局:「龍城區」更新計劃規模超一般項目 預留逾150億推行
韋總監說,研究亦提出多項新規劃工具,例如地積比率轉移、街道整合、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互換等,令推動市區更新,更具效率和效益。 地積比互換2025 地積比互換 政府支持落實新規劃工具,提高重建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和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促進市區更新。 這些工具亦適用於私人發展的重建項目,而在適當情況下亦可推展至其他舊區。
地積比互換: 地積比率
韋志成發表網誌指,「龍城」區礙於網格式的街道設計及部分舊樓涉「One-house」限制性契約等問題,過住私人發展商多以「見縫插針」式單幢式樓宇主導,令區內規劃「碎片化」,當局單靠拆樓重建,無法達到居民想改善街道環境提升新舊區的連接等願景。 他直言,過去受限於龍城區網格式街道及舊樓限制性契約等問題,私人發展商傾向選擇地契限制小、規劃較簡單的地盤作重建,令單幢式樓宇零散發展、「見縫插針」式出現,加劇區內規劃碎片化的情況,亦無助增加泊車空間。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及後發表網誌補充,透露已預留逾150億元,在未來十年推行九龍城重建項目;推算收購項目內1,000個住宅及100間地盤,開支涉及100億元。 另外,改變建築地盤的地積比,最大的考慮是土地附近的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甚至環境因素,是否能夠支援放寬地積比後,隨之提升的建築和人口密度。 如果地區本身的發展配套不足,可能要靠市建局進行市區重建後,才能增加該區地積比。
當「接收地盤」的可建樓面已盡,使「送出地盤」無法出全部地積比率,市建局建議將有關地盤額外建築面積上限增加兩成,韋志成相信這是市場可以接受的增加比例。 如韋總監說,舊區更新不應只看項目,亦不應只看小區,應以更宏觀的概念來考慮。 就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研究,市建局管理層會盡快呈請董事會,在獲得其支持後盡快開展研究,期望可在兩年內相繼完成。